首页 百科知识 伤筋动骨的变革

伤筋动骨的变革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宁、国美主要扎根在一、二线市场,它们对刺激政策更加敏感。这些数据均表明苏宁在经营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缓和行业波动,政府于下半年紧急启动了新一轮的节能补贴政策。但是苏宁的业绩丝毫没有停止下滑的趋势。苏宁易购的采销功能被整合进集团各地分公司,线上部门除保留南京面向全国的实库自营业务外,主要向开放平台转型。

苏宁、国美主要扎根在一、二线市场,它们对刺激政策更加敏感。

单纯从经营的角度看,2012年以来苏宁的表现着实惨淡:苏宁的营收增长近乎停滞,其实体零售在截止到2014年上半年的10个季度中更是有6个季度出现了下滑;2年关店354家,门店数减少99家;净利润每年减少50%,2013年接近盈亏平衡点,2014年上半年进一步大幅亏损。

这些数据均表明苏宁在经营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政策透支的负面冲击

当然,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行业的整体性波动。2009年,政府针对家电业提出了三大救市政策——“节能减排”“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政策,这三大政策直接推动了家电行业持续三年的高增长。但是,“节能减排”政策于2011年年中到期,不再延长;“以旧换新”则于2011年年底全部结束。“家电下乡”因为是分批试点,第一批试点省市也于2011年年底到期结束。

刺激政策的退出会直接导致行业增速的下滑,再叠加前期的透支效应,这种影响就显得格外剧烈。2012年上半年,我国家电行业的整体增长率仅7.2%,增速出现雪崩。为了缓和行业波动,政府于下半年紧急启动了新一轮的节能补贴政策。虽然此举小幅拉动了家电行业的增长,但终究不能改变增速变缓的大趋势。

苏宁、国美主要扎根在一、二线市场,它们对刺激政策更加敏感。在2009年产业救市政策一经推出后,它们的业绩立马得到改善。2010年是它们内生增长动力最强劲的一年,2011年则已疲态尽显。进入2012年以后,当行业还在低速增长时,它们已经受到了政策透支的负面冲击:可比增长迅速下滑。

苏宁、国美同店可比增长对比

但2012年对苏宁、国美来说,是巩固前期外延扩张成果的阶段。2011年,苏宁净增门店373家,国美更“惨”,净增417家。大量的新开门店尚处于培育期,就遭到了市场无情的“扼杀”。这对连锁零售行业来讲是致命的。苏宁甚至在2012年年初提出了新开416家门店的“大跃进”目标(2012年实开158家新店)。2011年发布的“10年规划”中,苏宁还放出了10年开店2000家和进军东南亚的豪言,足见管理层对行业的未来缺乏预见。

电子商务成救命稻草

实体零售身陷囹圄,电子商务就成了救命稻草。而恰好在这个时候,中国的电商行业来势汹汹,并且苏宁和国美之前就已经提出了电商发展的宏伟蓝图,电商与家电企业似乎一拍即合。

在经历试水和摸索后,2011年2月,苏宁易购开始以独立法人的身份运营,由此带来的福利就是苏宁易购可以享受独立的定价权,这使得它能够在网上大打价格战。

经过2年多的战略试错,也让苏宁在2011年完整地提出了接下来10年的战略规划,苏宁的商业模式被描述为“旗舰店+电子商务”,以苏宁连锁、乐购仕连锁、苏宁易购三个平台为基础,实现虚实互动。与之对应,2012年,苏宁易购升级为与总部六大管理部门平级的战略业务单元

苏宁易购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集团对它的期望也越来越高。2011年,随着价格的放权,苏宁易购的销售目标是保50亿元冲80亿元。制订这一目标的背景是,2010年苏宁电商的实际成交额仅12亿元(剔除8亿元线下成交额)。2011年,苏宁易购实际完成销售额59亿元,勉强达标。

2012年,随着战略地位的进一步提高,苏宁易购的目标被提到了天文数字:保200亿元冲300亿元。苏宁易购的最终收入定格在152亿元,苏宁电商已经开始力不从心。

在总结2012年电商业务发展情况时,苏宁用了“市场培育”“恶性竞争”“不规范”等关键词。在2013年年初的全国“两会”上,作为人大代表的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提交了对电商征税的提案,一时引来了行业的炮轰,但这也足见苏宁对做大电商的迫切与无奈。

苏宁2012年的表现为它刚刚提出的“10年规划”判了死刑,“云商模式”接踵而至。

全面互联网化

2013年2月22日,苏宁正式将企业名称中的“电器”二字去掉,更名为苏宁云商。这既是贯彻苏宁2012年以来大规模扩品类、去电器化的举措,冠名互联网最时髦的“云”字,又体现了苏宁全面互联网化的决心。

云商模式被苏宁描述为“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模式,简单的理解就是前端渠道融合,后端物流、金融等基础设施支撑包括开放平台业务在内的所有业务。因此,2013年成为苏宁的O2O元年。

为了适应云商模式,苏宁在组织架构上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成立了五大管理总部、三大经营总部、28个产品事业部和60个经营大区。其中,三大经营总部由线上电商、线下店商和商品经营总部构成。

之后,苏宁又继续祭出了许多大动作:线上线下同价、门店互联网化、店面寻源等底层系统上线、KPI改革、收购PPTV……这里面的每一项措施对苏宁传统业务的影响都深入骨髓,苏宁已经使出了壮士断腕的魄力。

但是苏宁的业绩丝毫没有停止下滑的趋势。

2013年上半年,苏宁出现“回光返照”。这一时期,国内房地产行业稍有回暖,带动家电行业同步回升,苏宁的销售额增长强劲。同时,苏宁在全渠道发力价格战,导致综合毛利率从上一期的19%快速下跌至15.4%,下降了3.6个百分点。但得益于良好的费用控制,苏宁仍在该期间获得了1.2%的净利润。

但奇怪的是自2013年6月份苏宁大张旗鼓地推行线上线下同价政策以来,苏宁的收入不升反降,当期便下滑2.7%。苏宁的毛利并没有明显恶化,但费用却开始失控,带来了高达5.5亿元的净亏损。而且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2014年。

因为“十年规划”难以执行,苏宁的战略发生了摇摆。但新的战略执行起来依然是跌跌撞撞。

张近东把2014年定义为苏宁的战略执行年。执行什么战略呢?不是“十年规划”,也不是后来的“云商模式”,而是2013年8月份苏宁提出的“一体两翼”互联网路线图

苏宁“一体两翼”互联网路线图

“一体”指的是以互联网零售为主体,“两翼”指的是O2O全渠道融合和线上线下开放平台。如果你稍作对比的话,会发现“一体两翼”与“十年规划”相比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苏宁易购的采销功能被整合进集团各地分公司,线上部门除保留南京面向全国的实库自营业务外,主要向开放平台转型。苏宁电商被肢解,但它在公司又无处不在。互联网零售已经反客为主成为苏宁的主体。

关于苏宁“一体两翼”战略本身,我们不想做过多解读。很难说我们理解了它的精髓,而且也有可能苏宁又错了。但是从苏宁执行该路线图以来一年的表现,我们能够一窥苏宁的“内核”。

苏宁易购虚胖大过强壮

第一个我们可以试图去揣测的问题是:位列中国B2C行业前三甲,年销售额超200亿元的苏宁易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2012年是苏宁易购全力冲刺的一年,它的营收增速逐季增高,并在2012年第四季度获得了历史最高增速。之后,苏宁易购的增速一路下滑。2013年第四季度,苏宁易购营收较上年同期持平。而2014年上半年,它的营收已连续两个季度下滑。

在与投资者的交流中,苏宁将电商的下滑归咎于公司主动放弃对电商粗放型增长的追求,所以苏宁易购今年放弃了往年例行的“0元购”大促活动。不打价格战,失去集团资源拉动,苏宁易购销量应声下滑。苏宁同时还透露,网站PV大于5的有效用户也几无增长,可见苏宁易购的内生增长动力依然不足。

此外,苏宁的开放平台推进得也不甚理想。目前,平台业务占苏宁易购整体GMV的10%左右,约合每年20亿元。这一规模很难在目前中国的电商行业以平台的身份立足,苏宁的去电器化目标任重道远。

掩藏在庞大身躯里的苏宁易购仍然是虚胖大过强壮。

物流能力显优势

第二个问题是:苏宁作为一个拥有18万名员工的巨大组织,它有多经得起折腾?特别是在近年来苏宁战略数度摇摆的背景下,组织的这种“抗折腾”能力尤其重要。

2013年年底,苏宁升级了IT系统,将物流系统从SAP升级到了LES系统,但系统切换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导致从2013年年底到2014年2月初,许多一线员工无法有效完成销售任务。同时,2014年年初的组织融合步伐过快,新运营架构下采购和运营协调不到位,导致区域层面无法顺畅运作。这些意外都对苏宁2014年上半年的业绩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见不论是系统还是组织,苏宁都还存在许多硬伤。对苏宁同价策略实行以来的惨淡表现,执行不到位应该负有不小责任

当然,像苏宁这么大规模的转型免不了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力。线上线下同价导致供应商转投竞争对手的怀抱,苏宁紧盯京东却被国美抄了后路……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苏宁的业绩。

苏宁的“一体两翼”互联网路线图能否成功贯彻下去,现在判断还为时尚早。但如果撇开战略和风险不谈,苏宁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资本?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当属苏宁积累下来的供应链能力,特别是后端物流能力。苏宁在其中花费的上百亿元的投入终于有望获得回报了。2014年年初,苏宁将旗下的物流业务独立出来,以社会化的方式进行了重构。同时,苏宁已经在164个城市获得了快递资质

目前,苏宁在大件商品的配送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优势,当费用适当优化后,物流有望成为苏宁投资变现的一个渠道。

苏宁的另外一大资源是它旗下的1583家门店。虽然目前实体零售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体验、服务等方面,苏宁确实存在许多虚拟渠道无法替代的优势。问题在于,实体渠道的这些优势将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体现出来?如今,苏宁的Expo旗舰店、乐购仕生活广场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将试错不断积累

相信再也没有一家企业像苏宁这般密集地提出过那么多战略。自苏宁问鼎中国连锁零售头把交椅以来,从2009年的“3年攻略”,到2011年的“10年规划”,再到2013年的“云商模式”,以及随后的“一体两翼”互联网路线图,苏宁一直在折腾。

但与之相伴的是,苏宁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金融危机、4万亿元投资、行业剧变、电商冲击……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外加一些非理性的人为因素,使得行业前景扑朔迷离。再英明的企业家也很难在这样的环境里制订出不用试错的发展规划。

虽然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试错,苏宁在中短期内依然看不到光明的前途,但它终究沉淀了一些核心资源和能力。而且,这个组织也展现出了非常强的容错能力,这是值得所有企业借鉴学习的地方。

没有人会否认电商和实体连锁的价值。目前苏宁的电商可能还不是做得最好的,它的实体零售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它可能是中国零售行业将电商与连锁零售结合得最好的公司。

或许,这就是苏宁值得想象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