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卫星电话仍有潜力

卫星电话仍有潜力

时间:2023-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卫星通信系统来说,想要从陆地无线通信市场分一杯羹,这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这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摆在卫星通信运营商们面前的是一条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道路。随后,ICO公司因无力支付到期的4000多万美元债务利息,只得申请破产。在“铱星”陨落之际升起来的“全球星”公司,也是一家专门从事卫星电话业务的公司。

对于卫星通信系统来说,想要从陆地无线通信市场分一杯羹,这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这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摆在卫星通信运营商们面前的是一条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道路。

在铱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后仅两个星期,另一家国际卫星移动通讯公司ICO全球通讯公司也向美国特拉华州一法院递交了破产保护的申请。这两起接连发生的破产案,无疑给刚刚起步的卫星通讯业的前景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ICO全球通信公司计划投资47亿美元建立一个由12颗卫星组成的通信网络。到1999年8月底,该公司已筹集到30亿美元,但在铱星公司陷入困境后,投资者拒绝继续向ICO公司投资,使得该公司在该年度夏季提出的几项筹资计划全部流产。随后,ICO公司因无力支付到期的4000多万美元债务利息,只得申请破产。

铱星公司和ICO公司的破产是否意味着卫星通信没有市场,或者是过于先进的技术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呢?其实不然。分析这两家公司的破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不是技术的失败,更不是高科技的罪过,而是这两家公司没有正确处理好技术创新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毫无疑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仅靠技术创新的领先或技术水平的先进还不能确保其在竞争中取胜。换言之,以为只要技术创新搞好了,企业竞争实力就自然上去了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主观臆想,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经营理念。一些经营技术创新且颇有成效的高技术企业,由于忽视了市场需求的变化,缺乏明确的市场营销战略,结果便是招致经营的失败。铱星公司和ICO公司就是这样的实例。

对我国高科技产业来说,这个问题尤应引起重视。因为高科技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等特点,与市场结合得好,可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反之,则会导致比传统产业更惨重的损失。

铱星公司和ICO公司的破产,给全世界的投资者和运营商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教训,也给蓬勃发展中的卫星通信产业,尤其是卫星移动电话业务带来了巨大冲击。尽管直接导致悲剧的是财务危机,但不少人将铱星故事的悲情演绎扩展到了全球个人卫星通信领域。人类自由通信真的只是一个梦、一个童话吗?

事实并非如此。铱星陨落的真正原因是在市场和技术的双向坐标中,铱星系统过多偏向技术,而忽略了市场的适用性,而构不成对个人卫星通信市场的整体否定。因此,铱星公司的破产并不意味着整个卫星通信产业走入低谷,许多市场对路、价格适中和管理良好的卫星通信业务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市场前景依然看好。“全球星”就是在卫星通信一片灰色中出现的一个亮点。

1999年5月25日投入运营的世界第2个大型低轨通信卫星系统“全球星”,同样是举世瞩目的焦点,牵系着人们的残存希望。在“铱星”陨落之际升起来的“全球星”公司,也是一家专门从事卫星电话业务的公司。许多人不禁发出疑问:它会重蹈“铱星”的覆辙吗?它能取代“铱星”为大众服务吗?

全球星有限公司是1991年由美国劳拉和高通公司联手创办的,其“全球星”系统是总投资33亿美元的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它由48颗工作星和4颗在轨备份星组成。这些卫星分布在8个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有6颗星。“全球星”结构简单,造价经济,目的是降低成本。它并不是把一个用户与另一个用户直接连接,而是在用户与关口站之间进行通信传输。由于卫星采用弯管式设计,因此地面用户可通过关口站被接续至卫星或“公共电话交换网”上,这就提高了对现有地面通信设施的利用率。

“全球星”系统的地面部分较为复杂,共设38个关口站,还有卫星运行控制中心和地面操作控制中心。遍布全球各地的关口站把“全球星”的无线网络与地面公共移动网相连,或直接连入市话局,并采用灵活的模块式结构,因而可随市场需求进行扩建。其在中国的北京、广州和兰州分别建造了3个“全球星”关口站。

在系统设计方面,“铱星”采用星间链路技术,因而可不依赖地面网而直接通信,此技术虽然先进,只需几个关口站,但风险大,成本高。而“全球星”的技术则充分考虑了到与现有地面通信系统实现对接的问题,形成一个地面、空间一体的网络。其卫星仅把卫星通信的基本功能保留,不管地面通信技术怎么变,“全球星”的收发功能永不会淘汰。不过,由于“全球星”对地面站依赖较大,所以在战争和受灾时不如“铱星”安全。

此外,“铱星”系统通信体制采用时分多址(TDMA)技术,而“全球星”采用码分多址( CDMA);后者是已被国际电联确定为第3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平台,能确保良好的话音质量,增加通话的保密性和安全性。1989年设计“全球星”系统时,CDMA技术刚刚走出“贝尔实验室”,当时确定在“全球星”采用CDMA的确承担很大风险,事实证明“全球星”公司是有远见的。为了保证系统中各种通信制式的兼容,“全球星”的地面关口站还分别安装了GSM和CDMA的交换机。“全球星”在可视时间和手机价格等方面也优于“铱星”,它的数据传输速率比“铱星”高,寿命也比“铱星”长,“全球星”寿命为7年,而“铱星”为5年。它在集资方面也相当成功,现已集资到42亿美元,即使在铱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1999年,全球星公司依然申请到7.5亿美元的贷款,其股价则涨到104美元,说明投资者对此具有充足的信心。这缘于全球星公司集资渠道灵活,集资策略可保证投资人风险降低。

当然,“铱星”在全球漫游、传输时延等方面比“全球星”有明显的优势,它可提供包括南北极的无缝隙通信,而“全球星”只能为全球南北纬76度之间的用户提供服务。

“全球星”多模式手机使用方便,通话者可以使用一部电话、一个全球号码、一张话费单在地面网络与“全球星”之间进行通信。其手机和通话费都比“铱星”便宜得多,这是因为其设计理念和目标用户瞄准的均是低端市场,即为没有通信基础设施的地区和通信基础设施不发达的地区,开发出一种经济可靠的全球通信手段,让不发达国家的人们也能享受到现代通信技术,这就为“全球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它不仅能为不发达地区的人们提供服务,也能为国内外旅游者、商业和企业要员以及勘探、抢险和救灾等特殊行业的人们提供极大的方便。

吸取了“铱星”的教训,全球星公司在其手机的设计和生产、服务等方面都做好了充分准备,并且不急于收回投资,准备在2~3年以后再达到20~30万用户的利润平衡点。

简言之,“全球星”强调与地面通信网兼容,并且只作为地面网络的补充,坚持不跨越现有的地面运营商,这主要是因为全球星公司考虑到卫星受容量和寿命的限制,所以卫星通信不可能取代地面通信。这样做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和运营风险,使天地网和平共处,相互取长补短。

“全球星”也不是没有对手,“国际移动卫星”组织正在争夺“铱星”用户。其优势是系统稳定可靠,有20年的运营经验,现已发展了3代,但它只有便携式终端,而且在通话时先要找准国际移动卫星,通话时不能移动,通话费也较高。“全球星”和“国际移动卫星”谁执牛耳,最终将由用户决定。

如果说铱星系统从开始就瞄准了市场高端的话,那么“全球星”的关注点却一直是没有通信基础设施和通信基础设施不发达的地区,这决定了“全球星”的设计理念和目标市场都是低端市场——开发出一种经济可靠的实现全球连接的解决办法,让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也能享受到现代通信手段。说白了,是对地面通信的一种补充,而不是高成本的替代。

许多市场分析家对卫星移动通信业的前景依然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有一系列适宜的市场可以使这种通信方式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这些市场包括海上钻井工人和沙漠中的救援人员等。据美国的市场分析家调查,全球卫星移动通信市场在今后几年内将以30%~65%的增长速度快速增长,预计到2005年全球将会有44万~150万个卫星移动电话用户。另有一位分析家的预计则更为乐观,他认为到2005年,个人卫星通信在拥有10亿用户的移动电话市场上可占据2%~3%的份额,这将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当然,市场分析家也承认,经营窄带低速率话音业务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与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的竞争中将会遇到麻烦。如果卫星移动电话系统要与陆基蜂窝系统竞争,每分钟的通话费不得超过75美分,目前全球星卫星电话在卫星段的收费标准为每分钟0.47美元,加上地面段的各种收费后,每分钟实际通话费为本地1.5美元,国内长途1.99美元,国际长途3美元;印尼等国创办的亚洲蜂窝卫星公司设定的每分钟通话费为国内35~45美分,亚洲地区内55~75美分,国际65~95美分。与铱星公司相比,全球星公司的卫星电话系统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

相比之下,“全球星”公司的预计比较谨慎。在其发展规划中,再过2~3年,全球星的用户数将达到20~30万户,从而接触到盈亏均衡点。如果能达到整体市场的2%,就是200万用户,这个前景将会非常美好。

不过,由于铱星和ICO两家公司相继破产,使得许多用户在心理上对卫星电话未来的服务稳定性产生了怀疑,也令潜在的投资者望而却步,这使得“全球星”公司在资金运转上也是捉襟见肘。在2001年的前9个月,该公司便出现了累计亏损6.52亿美元。消息一出,公司股票价格一路下跌至2.95美元一股。当时有人估计,如果该公司到2002年夏季仍不能吸引到足够的用户,很有可能成为第二颗“陨落的铱星”。有专家指出,全球星若想继续生存下去,必须达到拥有160万用户的水平。然而截至2001年9月底,该公司只发展了区区2.13万个用户,离公司计划近期达到的50万用户有相当大的差距。

颇有趣味的是,就在“全球星”和新“铱星”等卫星通信公司面临困境的时候,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9·11恐怖事件,却使卫星通信重焕光彩——因为许多人从这次的恐怖事件中,意识到了卫星通信的价值。

2001年9月11日,当美国世界贸易中心的双子塔轰然一声倒塌时,美国国内的移动电话网络几乎全部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甚至有些运营商的网络发生了瘫痪。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意识到世界需要另外一个可靠的电话网络,这不是来自陆地,而是来自外太空。

“全球星”系统和新“铱星”系统就是这样的网络。据新“铱星”公司称,在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遭受恐怖分子攻击之后,不仅卫星电话终端和铱星系统业务销量猛涨,而且通话负荷量也水涨船高。直到现在,尽管卫星电话终端和铱星系统业务开始下降,但是通话量依然保持相当高的水准,而且不仅仅局限于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所在的地区。据有关媒体报道,美国恐怖事件发生后,一个铱星系统业务的代理销售商在一天内竟然卖出了600部卫星移动电话,而且这些移动电话终端在数分钟之内就开通了业务。看来人们已经意识到卫星通信网络作为陆基蜂窝网络的替代网络是有着重要价值的。

不容否认,9·11事件之后,整个卫星通信业界的情况都在好转,但我们就此认为卫星通信的春天已经来临,一个庞大的卫星通信市场马上就会形成,那也是不现实的。9·11事件仅仅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卫星通信网络的价值,但是它并不是解救铱星乃至卫星业界的万能药。因为卫星通信市场的建立,还需要继续付出艰巨的努力。

另外,全光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洲际网络的兴建对卫星通信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因为这些都是卫星通信的传统优势,这迫使从事卫星通信的公司开展多元化业务,至少可以在卫星通信惨淡经营的今天来维持生计,依靠单一手段来支撑公司发展是相当不牢靠的,尤其在这个单一手段还云里雾里的时候。业内分析家认为,卫星通信应该继续扩大它的优势领域,它的空间延伸能力是因特网骨干网络难以相比的。卫星能够到达光纤很难铺设的区域,尤其在通信设施不健全的国家,卫星通信要比光纤网络便宜的多,这就是个很大的优势。

对卫星通信来说,其另外一个优势领域是远程缓存,就是用来更新因特网的边缘缓冲服务器,尤其是对大的图像文件和多媒体文件。这些文件目前主要是通过若干个中间服务器进行传输,这对于空间相距遥远、突发性通信司空见惯的两台服务器来说,由此引入的时延是相当大的。

卫星通信公司与其他的无线通信公司相比,其显著的优势还在于距离,他们没有必要建一个又一个像灯塔似的基站,也不必为网络的覆盖所困扰。卫星通信公司能够使它的业务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Anywhere(任何地方)”式的通信,这是卫星公司能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无线通信市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当前许多移动运营商开始部署3G系统,并且准备推出3G业务,这对铱星系统乃至整个卫星通信业界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总之,对于卫星通信系统来说,它想要从陆地无线通信市场分一杯羹,这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摆在卫星通信运营商们面前的是一条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道路,他们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学会不断地吸取前人的教训,不断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