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汉语化与审美期待

汉语化与审美期待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的经济和文化关联越来越密切,人们对于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新闻事件都有了关注的兴趣,因而媒体的新闻报道也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其信息来源、信息内容都不再局限于其本身所处的地理范围。

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的经济文化关联越来越密切,人们对于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新闻事件都有了关注的兴趣,因而媒体的新闻报道也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其信息来源、信息内容都不再局限于其本身所处的地理范围。通常情况下,媒介的全球化往往会带来异质文化的输入,从而丰富当地的文化,也就是带来了文化多元化。而由于英语在当今世界的相对强势地位,其译文报道往往会带有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特征,甚至有人担心,这类异质文化的输入有可能会过多地影响本土的语言文化。然而,在媒体的实践活动中,全球化并非一定带来如此的结果,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担心的那么严重。这是由于新闻报道要取得良好的传播与接受效果,易于为受众所注意、理解和接受,就必须要符合读者的审美期待,或者说,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readability)。这就需要新闻报道的翻译尽量采用符合本民族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认知能力的形式,在此将之称为“汉语化”。

当今的财经报道,已经成为一种“泛经济化”的新闻报道。除了一些专业类的财经类杂志和期刊外,大多数综合性媒体的财经报道已经不再仅限于专业人士和精英人群,财经报道逐渐成为普通大众关注的热点新闻。专业杂志的精英类读者通常具有较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对于异质文化的接受能力也较强,往往本身就具备阅读原文报道的能力。而大众读者往往并不具备对异质文化过多的接受能力,可能会有一定的知识和理解的鸿沟。而读者的求近需求也往往会让其倾向于选择那些内容和形式为自己所熟悉的、容易理解的译文报道来阅读。作为面向大众读者的“泛经济化”财经报道,必须要满足读者的兴趣和需要,使新闻报道让读者便于阅读、乐于阅读。就财经报道的翻译而言,应该使其符合中文读者的语言文化环境,满足其审美期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具体地来说,就是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具体可信、亲切感人。

财经报道属于新闻传播的范畴,而广义的财经报道其受众是大众化的群体。大众传播,顾名思义就是要求传播的信息尽可能地接触最大数量的受众,所以,报道方式或表达形式就必须尽可能地采取人们容易理解的方法。不同于精英类读者,大众读者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文化层次,其知识和理解能力存在着差异性。财经报道如果写得只能被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看懂的话,那么它将失去大部分的读者。从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来说,在内容正确的前提下,读者越多,影响就越大。没有读者的新闻,自身也失去了存在价值。新闻传播并没有强制性,需要以自身的内容与形式去吸引人们自愿接受。就财经报道的翻译而言,由于财经报道本身的专业性特点,很容易显得艰涩难懂、语言死板、形式单调,如果再存有过多的异质文化因素,则更为令读者感到费解难懂,增加了阅读难度,也就很难对大众读者有足够的吸引力。

广义的财经报道,其受众是在新闻传播中,以财经类新闻为主要接收内容的传播信息的接受者。财经报道的受众需求主要是了解经济信息,知晓各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掌握国际国内的经济动态,规划投资理财方向等,而并不在于欣赏和了解异域文化。因此,财经报道的翻译应该充分尊重与满足读者的审美期待,使其符合中文读者的语言文化和认知习惯,以汉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使财经报道的译文尽量简明、通俗、可信、亲切。具体地说来,就是要处理好汉英两种语言在语句文化方面的差异,并在汉译中适度地增添中文的文采和趣味。如英语中较多使用链式句型,长句较多,而中文句子常为块式结构,短句较多,如果不加以调整,在汉译中仍然保留英语的长句式,则会令中文读者读来费时费力,不符合其阅读习惯。再如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读者阅读新闻报道,不像读教科书或是看经典著作那样要弄懂弄通,新闻报道要考虑到读者群体的接受能力。就财经报道的翻译而言,对于西方经济社会中的一些文化意象或是社会新热点现象,在翻译中不妨予以保留,但应该予以适当诠释,而对于某些对于读者来说会感到费解或累赘的源语文化因素,则不妨避开,以此使报道通俗易懂。另外,财经报道要显得生动有趣,应该寓可读性于知识性、趣味性之中,避免语言的枯燥呆板。在翻译中适当地融入中国特色的修辞手段和时尚流行的趣味表达,有助于译文通顺流畅,雅俗交融,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收到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