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平台的构建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平台的构建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形式和途径。所以,面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巨大的潜在市场、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以及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给出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有效的产业组织模式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形式和途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从目前来看,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态势可以归结为四类:一是能够进行部分原始创新的航天技术、轨道交通等行业;二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通信设备、发电设备、军用飞机、载重汽车等行业;三是处于引进消化吸收过程而没有系统掌握核心技术的轿车、大型乙烯成套设备等行业;四是依赖于国外产品,国内基本没有开发的行业,如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备、光纤制造设备、大型科学仪器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等(区贤明,2006)。

当前,我国前500家企业集团规模虽然有所扩大,但经济效益状况并没有呈现出与其规模地位和技术资源及技术能力的一致性,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甚至低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而且这一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由于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处于技术引进的阶段,所以不但大量自主创新的阶段还没有到来,而且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有限,重复引进现象屡禁不止。上面这些现象并不能说明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理论是错误的,只能说一种理论对于不同的国家的具体国情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在市场化程度、企业产权结构、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认为,解决“小、低、散”的关键在于根据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征(产权、技术等)和外部环境(政策)特征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组织政策。解决“弱、差”的目前关键在于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渐进转变,独立创新的阶段还不成熟。所以,面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巨大的潜在市场、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以及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给出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有效的产业组织模式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何禹霆(2006)提出的装备制造业产业组织分析的“C—O—C—P”范式,本部分提出了一个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产业组织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平台,并提出了平台运行的政策建议。

C—O—C—P分析范式,即产业技术特征(Characteristics)、技术消化吸收的组织形式(Organization form)、技术研发行为(Conduct)和整体绩效(Performance)。这里以产业技术特征为基础,给出装备制造业技术消化吸收的组织形式——网络组织模式,该模式决定了企业之间研发的合作行为,最后导致了网络组织的整体绩效(技术创新能力)。在本章第一节我们已经分析了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特征,这里分析组织模式、研发行为以及整体绩效。

我们要首先对装备制造业市场中的不同企业进行聚类分析,寻找出特征相似的企业,总结出它们的基本技术特点;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对不同地区根据资源特点再进行聚类分析,寻找出各地区的资源特征;最后把企业聚类和地区聚类进行对接,确定不同地区应该优先发展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在集群内部确立核心的装备制造业“部门寡头”,从而在全国形成不同部门的寡头型分布。这种部门寡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性的,另一种是研究性的,两者要求相互促进。这种“寡头”模式凸显了装备制造业技术的“专用性”特点。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复杂性、集成性和主导技术的连续性决定了普通技术知识的重要性。由于普通技术知识涵盖了一个学科领域中的范围较广的基础科学,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同门类的相互交叉和相互补充,所以装备制造业技术的复杂性、集成性和主导技术的连续性也就决定了该行业需要雄厚的普通技术知识基础。这种基础性技术知识学习网络的形成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国家层面让权威部门对装备制造业基础性技术知识进行整理并形成一个系统性框架,然后进行公开发布。第二,对全国科研院所进行统筹规划,形成装备制造业基础技术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网络。

根据装备制造业技术的高度连续性特点,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确保不同部门之间技术的相互连接与沟通。比如可以通过“标准化协会”保证技术标准之间的一致性,通过“装备制造业促进会”给各部门研发与生产提供交流的平台。技术消化吸收的组织模式具体如图5.8所示。

图5.8 技术消化吸收的组织模式

根据图5.8的寡占型结构,不同寡头之间的研发行为突出表现为合作,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核心寡头与外围单位的协作。核心寡头在规模和市场份额上的优势,使外围单位难以与其抗衡。只有形成这种互补、协作关系,才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整体效益的提高。在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都存在着垂直或水平分工的专业化协作关系的特性。产业组织是否合理,并不在于小企业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有效的分工合作。

在合作的同时,不同寡头之间还表现为研发行为的竞争。竞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网络寡占型产业组织的竞争体主要由少数核心企业(大企业、企业集团)和多数外围企业(中小企业)组成。核心寡头与外围中小单位之间的巨大异质性说明了原子式的完全竞争市场已不适应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要求,代之而起的是以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为特征的二元竞争的市场格局。

在网络寡占型产业组织模式里,将形成为数不多的大企业(集团)各自带动一批中小企业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从而表现出分层竞争的特点。在图5.8中,表现为每一个生产研究型寡头联合外围企业和另一个生产研究型寡头及其外围企业之间的研发竞争。

整体绩效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能力上,这种技术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为整个系统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效率的提高以及交易费用节约的效率。其实质就是吸收消化知识并进行再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平台构建

page:122-128

图5.9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平台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型如图5.9所示,第一步是新技术引进的价值与可行性分析。技术引进以后,是对技术进行产业分类阶段,这一步的核心是对技术进行产业特征分析,主要采用C—O—C—P分析框架。第三阶段是技术吸收效果评价阶段,如果效果比较好,则会产生行业内的技术扩散,如果效果较差,则重新返回第二阶段进行产业特征分析。

埃德奎斯特(1997)和巴塞洛缪(Bartholomew,1997)在探讨制度环境对创新及创新效率的影响时,都认为制度对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模式具有重要影响。这里根据上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平台,给出每个阶段的政策建议。

构建了技术消化吸收的网络组织模式以后,生产型寡头和研发型寡头之间的有效合作、生产型寡头之间以及研发型寡头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寡头和外围中小单位之间的竞争合作等行为都需要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使其研发行为遵循市场规律,提高效率。

首先要明确制定装备制造业国内技术水平和国际技术水平的差距,了解国内在该行业技术上无法达到而必须引进的领域,使得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引进中具有针对性。同时对国内能够解决的技术装备的盲目引进进行政策约束。

通过政策制定,明确装备制造业各类协会的作用,使他们搭建起装备制造业内部各部门信息沟通的桥梁,同时制定一些和国际接轨的行业标准和认证,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鼓励各个生产性单位和研究单位积极参加各类协会,积极进行各类标准的认证。

根据市场中技术扩散(外溢)的经济学分析可知,正是由于技术的外溢效应导致了企业研发积极性的不足。从国家层面上,应该制定合理的行业内技术扩散的激励机制,从研发源头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技术消化吸收效果的评价是上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平台的关键一环,同时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结合行业部门技术特点和绩效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目标进行。这也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新的课题。

有效的市场组织形式、高效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行为以及相应的产业技术政策是一个行业振兴的关键。所以,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过程中,应该实现市场、技术和政策的有效对接,也就是把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技术创新”和“支持性政策框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系统的整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