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会展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国内会展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缩短这一差距,就要求梳理我国目前会展业的研究成果,加强我国会展学术研究。截止到2016年4月,通过中国知网的统计,有关会展的研究成果中涉及会展经济的论文、会展业论文、有关会展及会展经济的硕博论文等10000多篇。通过对会展基础知识的介绍,及对我国会展业发展实际状况的调研,为我国进一步探讨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两者互补的态势使会展与区域经济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展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但是与世界上发达会展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等相比,我国会展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要缩短这一差距,就要求梳理我国目前会展业的研究成果,加强我国会展学术研究。

截止到2016年4月,通过中国知网的统计,有关会展的研究成果中涉及会展经济论文、会展业论文、有关会展及会展经济的硕博论文等10000多篇。我国学界对会展业的相关研究成果从2000年就逐渐丰富起来,到2016年论文的数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也有了一定的深度。

首先从硕博论文研究的内容来看,围绕会展经济问题研究的硕博论文研究内容集中在城市及地区会展经济的文章有:阎忠吉(2007)《大连市会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林金枫(2006)《哈尔滨会展经济发展研究》,曹建飞(2006)《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研究》,马光伟(2006)《山东省会展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林蔓(2006)《浙江城市会展发展能力研究》。论证会展与旅游业关系的论文有:王瑛(2006)《中国会展旅游业发展研究——兼析青岛会展旅游业》,王蕾(2006)《信息技术支持下会展旅游的变革与创新》,张婷婷(2006)《上海会展旅游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陈乡(2006)《城市会展旅游开发模式研究》,魏中京(2006)《试论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产业对接》。应彩虹(2006)《中国会展产业组织研究——基于SCP分析框架》从市场结构方面分析了会展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杨勇编著(2010)《现代会展经济学》提出了“会展平台”和“会展利益相关者”概念。另外,还有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编(2011)《中国农业会展理论与实践问题》;郑璐逸(2013)《零成本招募——双边市场理论在会展业的应用》等成果。胡潇潇(2006)《世博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李琼(2011)《国际会展业法律问题研究》是从法律的角度研究会展业发展的保护机制。

除了硕博论文成果之外,专著和期刊论文涉及的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相关概念及基本会展知识的介绍。比较有影响力的如金辉(2004)《会展概论》,马勇、肖轶楠(2004)《会展概论》,孙明贵(2005)《会展经济学》,陈来生(2006)《会展经济》,张敏(2011)《会展经济》,陈泽炎(2011)《关于会展业产业性质、服务机理、业态特色的探讨》等,这些成果介绍了会展业的基础知识,并结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演变特征,较详细地对会展产业链、会展管理原理及方法进行了阐述,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实用性。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自2004年开始,每年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会展经济蓝皮书》,即年度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对我国会展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报告通过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当年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特征、相关问题以及变化趋势,探索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并通过与国际会展企业的比较,提出相应专家建议。通过对会展基础知识的介绍,及对我国会展业发展实际状况的调研,为我国进一步探讨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从2012年开始,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开始进行《中国展览数据统计分析报告》,从展览场馆、展览品牌、展览数量、出国展览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展览业的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2.对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发展会展业的分析。如贺文洁(2005)《中小城市发展会展经济的探讨——以温州为例》,王春雷(2004)《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会展业发展比较研究》,马永强、马丕玉(2006)《山东会展经济发展的经济地理定位研究》,王云玺(2006)《上海会展业发展的现状、机遇、挑战及对策》,赵驹(2008)《重庆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的SWOT分析》,熊永芳等(2007)《浙江会展业的发展特点及发展建议》,王伟娅(2008)《辽宁会展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王春才(2008)《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熊越强(2004)《桂林会展业的现状与发展初探》,司春玲,常思阳(2008)《长春市会展经济发展情报调研》,黄兆明、李宝珊(2006)《东莞会展经济引发的思考》,肖亮(2006)《论宁波市江东区会展经济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杨天明(2006)《对新疆发展会展经济的思考》,缪艳萍(2008)基于SWOT分析框架从上海会展旅游市场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上海会展业发展提出对策,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该视角的研究日益增加,研究更加深入、细化。我国许多城市和地区(约40多个)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过程中都将会展业列为支柱产业,所以,分析本地会展业发展的论文也随之出现。这些论文与一些硕博论文在选题上雷同,文章的内容多局限在浅层次的分析问题和对策上,没有涉及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既没有把握我国整个会展业发展与具体城市发展的协调性,也没有充分论证本地发展会展业的可行性。所以,国内研究具体城市和地区会展业发展的论文水平有待提高,研究成果应当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为会展业的理性、有序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3.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两者互补的态势使会展与区域经济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研究成果主要以我国区域经济作为研究背景,如付桦(2005)《长三角会展业的调查与思考》结合海外会展业发展实践来研究长江三角洲未来的空间格局走势,李新月(2005)《基于SCP范式的中国会展业结构分析》,文章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来研究北京地区周围会展产业效率低下的问题。另外,薛伟业(2003)《论会展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文章中,提出各地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倍增效应,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更快发展;郭牧(2008)在《会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为例》中,剖析了会展业与当地产业发展的互动机理,总结出“义乌模式”,即以会展经济为龙头发展区域经济的成功之路;刘筱柳(2008)在《区域会展经济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文章中,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会展经济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城市而言,会展经济可以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王辉(2003)《会展业的区域经济条件分析》,苏勇军、董鸿安(2006)《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会展合作研究》,周丽丽(2011)《会展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研究》等文章,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4.关于中外会展业的比较。如韦小良(2003)《新加坡会展业成功战略的探讨》,王春雷(2006)《中美会展产业发展系统比较研究——兼论美国会展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胡兰西、马小丰(2009)《英国时装会展业发展历程探析》,冯玮、杨文彬(2009)《美德会展业发展比较及其启示》,杨群(2007)《德国发展会展业的经验启示》,王丽梅、王晶(2003)《国际会展业市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施昌奎(2004)《会展经济运营、管理、模式》等。这些文章对新加坡、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及荷兰等国家的会展发展状况及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分析,并将值得借鉴的经验加以总结。在我国会展业起步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这些研究为我国会展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5.我国绿色会展研究现状。在绿色会展研究方面,国外研究比较深入细致,在内容上也较为丰富,国外的研究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以定量为主,且更具有实际操作性,集中在建立绿色会展指南及绿色展馆建设方面;国内的研究多为宏观性的概述,以定性为主,研究大多集中在绿色会展发展途径及其体系建设方面,可实际操作性有待提高。总之,国内外关于绿色会展的研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是一些宽泛的定性的研究,以下是一些研究者的基本观点。

孙明贵、张宏远在分析绿色会展开发的必要性及国外绿色办展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按照循环经济原则,坚持办展与保护环境并重,构建以企业实施绿色办展为基础,以生态会展场馆为主体,以会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保障的绿色会展体系。此外,还分别从展前、展中、展后构思了绿色会展活动的开发途径:展前绿色会展展览题材的选定,展中展会活动的绿色开发,展后废物及垃圾的循环利用回收及环境修复等。[1]颜澄论述了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会展的发展途径,从政府方面,加强对绿色会展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从企业方面,加强对生态型展馆的建设;引进国外会展业的“6R”理念,发展绿色会展。[2]“6R”理念包括Respect(尊重原则),Renew(使用可再生材料和新材料),Reuse and Recycle(可再利用和可循环利用的材料),Reduce(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即减量化原则),Remember(加强记忆和教育)加强对绿色会展理念的宣传和教育。蔡梅良提出构建绿色会展的动力机制包括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有企业经济效益目标、追求循环经济资源、环境等社会效益目标;外在动力有政策的支持、法规保障、技术支持等。此外,还提出为进一步发展绿色会展,需要全方位、系统地进行宏微观分析,提出了科学定位措施和进一步发展策略,如构建绿色会展企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绿色会展政府调控政策标准,推进绿色会展技术进步与创新体系,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等。[3]何卫东提出了适应低碳需要的绿色会展,详细论述了《上海世博会绿色指南》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和《加拿大绿色会议指南(2005)》的概括内容,对比《加拿大绿色会议指南(2005)》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绿色指南》,指出《上海世博会绿色指南》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显得简单和抽象,制定水平与国外的同类文件还存在差距,可操作性不强,对实际工作的指引作用还有待于提高,提出实施绿色会展计划,制定绿色会展会议指南时,要多多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最后,按照会展活动的进程,提出了制定“绿色会展计划纲要”的建议。[4]总之,我国绿色会展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而且实践中观念落后,制度保障缺失。

另外,对会展业发展的法律保护、对会展业竞争力的评价、对我国会展行业的管理体制、将会展与相关行业联系起来进行实证研究等方面也有不少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我国会展业的内容,使我国会展业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的深度不断加强。从上述我国会展研究的成果看,综合性研究、有实力和有分量的研究还不多,这正是未来我国会展业研究的重点。

为了进一步发展繁荣会展业,为研究成果提供交流平台,2002年,北京和上海两地分别创办了《中国会展》与《中国展会》两部专业会展刊物;《旅游学刊》《中国经济信息》等诸多学术刊物先后开辟了会展专栏,《中国贸易报》《中国经营报》等权威报纸设置了会展专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会展研究的欣欣向荣的前景。

综上,从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看,会展理论的研究长期以来落后于会展实践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实践先于理论,快于理论,可以大大丰富中国会展理论研究的内涵。因此,应当对会展业的实践进行理性分析和总结,不断提升到理论高度来思考和总结,通过会展实践和总结,创新和丰富会展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