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壁垒

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壁垒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竞争新领域和新焦点的时代,各国在服务贸易壁垒与服务贸易保护政策方面的关注与研究也日益增多。4.4 自然人流动壁垒自然人流动壁垒是指服务出口国与服务进口国为了限制或组织以自然人流动方式进行的服务贸易而设置的相关贸易壁垒。总之,自然人流动壁垒是各国服务贸易领域中开放度最低、显性及隐性壁垒最多的服务贸易提供模式。

在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竞争新领域和新焦点的时代,各国在服务贸易壁垒与服务贸易保护政策方面的关注与研究也日益增多。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不同,其主要贸易壁垒不是货物贸易的关税、配额等常见的显性形式,而是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知识产权、人员流动许可以及资格限制等隐性壁垒形式。一般来说,“市场准入”贸易壁垒带有一定的传统配额性质;而“国民待遇”则是一国政府针对跨国服务企业要如何开放本土市场的具体细则。与货物贸易相比较,服务贸易壁垒更加灵活隐蔽且复杂多变,以各国国内政策法规为主,形式繁多,并且不同服务行业的主要壁垒形式也有所不同。

表4-13 主要服务贸易壁垒在各行业的表现形式

注:表中√表示该壁垒存在于该行业中。
资料来源:牛宁:《服务贸易壁垒的测量:简论中国服务贸易的合理保护》,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第4页。

同时,针对不同的服务贸易提供模式而实行的贸易壁垒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对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所涉及的贸易壁垒形式进行分类介绍。

4.1 跨境交付壁垒

这类壁垒主要是通过对服务产品的跨境移动实施限制从而阻碍贸易进行。各国的政策带有一定的配额性质,因而与货物贸易壁垒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跨境交付壁垒中主要包括数量限制、当地成分要求、政府补贴与政府采购、歧视性技术标准与税收制度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

跨境交付壁垒的形式多种多样。具体来说,在对服务产品的数量实施限制的方面,如对外国航空公司航班次数加以限制以及对进口影视产品的数量加以限制。在本地成分要求方面,如禁止外国服务提供商使用本国的媒体广告、营销渠道等做产品宣传,以及对分销网络以及辅助性服务工具的获取与使用限制。或者外商必须购买当地生产设备,使用当地分销与采购网络等。在本地要求的方面,如文凭、资格证书等必须经由本地机构认证。更重要的是,政府对本国企业的补贴以及政府歧视性采购会直接排斥国外竞争者;而歧视性的技术标准以及税收制度则使得外国竞争企业成本负担加重,从而有效阻止其在本国的扩张。另外,落后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可能会使进驻本国的专业性外国服务企业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使企业经营受阻。

4.2 境外消费壁垒

目前,对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的市场准入承诺中,对境外消费的限制最少,各国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对境外消费的承诺水平均高于其他三种提供模式,可以说境外消费模式总体开放程度较大。境外消费壁垒主要涉及汇率波动,人员出入境的签证政策变动,以及为保护当地文化遗产而建立的境外消费者“不允许涉足”的特殊场所等。一般来说,除非特殊情况,各国不会对境外消费设置贸易壁垒。

4.3 商业存在壁垒

商业存在壁垒主要有开业权壁垒以及资本流动壁垒,是限制服务贸易的最主要的壁垒形式。其中开业权壁垒包括投资领域限制,经营范围、经营方式限制,分支机构数量限制,业务范围限制以及资格限制。由于外国服务提供商在本国的活动权限受到明细规定,因此其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甚至具体的经营决定都会受到当地政府的限制与干预。同时,由于商业存在模式与服务业FDI密切相关,因此对外国服务业FDI的各种限制政策也可以看作是对商业存在模式所实施的限制。比如,中国政府明确禁止外商对邮政、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社会调查、基础教育、博彩业、出版业以及新闻业等14类行业进行投资,并且在市场准入的行业中也会对外商实行差别国民待遇。中国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也列出了一些国家在商业存在壁垒方面的规定,如澳大利亚禁止外国银行设立分支机构。而加拿大规定外国银行在加拿大开业银行中所占的比重不得超过一定的比例。

资本移动壁垒则主要包括外汇管制与投资收益汇出限制。外汇管制是指政府控制或干涉外汇的出入境,以及在本国境内的持有、流通、兑换。外汇管制的影响较为广泛,不利的汇率不仅造成厂商成本的增加,严重削弱服务业的竞争优势,而且会削弱消费者的购买力。对投资收益汇出的限制主要包括限制国外服务提供商将资本抽调回国,以及限制利润汇回额度等措施。这类措施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诸如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和个人文化娱乐服务等产业的跨国发展。

4.4 自然人流动壁垒

自然人流动壁垒是指服务出口国与服务进口国为了限制或组织以自然人流动方式进行的服务贸易而设置的相关贸易壁垒。目前各国对自然人流动模式都保持谨慎态度,在实际操作中设置了大量限制措施与明细规定。由于劳动力是生产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因素,并且服务提供者跨国移动是多种服务项目得以实现的必要途径,因此自然人流动壁垒成为各国政府限制劳务输出、跨国教育等服务项目的主要手段之一。

自然人流动的贸易壁垒除了包括种种移民限制和出入境繁琐手续以外,还主要包括:对自然人停留的限制、对资格认证的限制、经济需求测试、签证壁垒、工作许可证壁垒以及预先就业要求。其中经济需求测试(Economic Need Test)来自《服务贸易总协定》,是指成员国可以在以服务部门通过限制外国服务者提供者的数量、交易或资产总额、服务运营或产出数量或雇佣的自然人总数给予其他成员国部分的市场准入。这种机制通常因无法保证透明度而具有任意性。对于一些专业服务,多国政府都采取专家资格认证、技术鉴定等手段来控制外国服务提供商的服务供给。总之,自然人流动壁垒是各国服务贸易领域中开放度最低、显性及隐性壁垒最多的服务贸易提供模式。

表4-14 自然人流动壁垒

资料来源:蒙英华:《服务贸易提供模式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第60页。

案例分析 制造业向服务业调整——大众汽车集团在华的战略转型之路

跨国公司一般被认为是商业存在的主要形式,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物与主要执行者。一般来说,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包括资本的对外转移,也包括技术、管理等的对外转移。与传统贸易不同的是,服务贸易的跨国投资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包括许可证贸易和管理合同等形式。

从全球范围来看,联合国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的全球直接投资达到6 000亿美元,2007年达1.83万亿美元。从2008年开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势头有所下降,到2012年,全球直接投资为约1.3万亿美元。与此同时,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直接投资的比例逐年上升,从20世纪中期的约20%到20世纪末的50%。2004年以后,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直接投资的比例上升到62%以上。不仅如此,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中,较大部分来自中间服务而非最终服务。也就是说,投资主体并不是服务业跨国公司,有相当大的数量是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国外投资设立附属性质的服务企业。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显示,流向中国的直接投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11年,由于流入服务领域的FDI增加,流入制造业的FDI减缓,进入服务业的FDI首次超过了制造业。其中制造业投资中间服务业的趋势也十分明显。下面我们以第一家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大众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为例,介绍并分析全球经济形势下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调整趋势。

1 制造业跨国公司向服务业转变的理论依据

1.1 内部化优势理论

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能拥有的优势。也就是说,企业选择将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从而避免了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与不确定性对企业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其中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构性的市场不完全性,如竞争壁垒、政府干预等;二是自然性的市场不完全性,如知识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而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中间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如信息、技术、零部件等,外部市场交易无法保证中间产品投入之后的价值收回。(李焜文、张建华,《国际投资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在内部化理论中,相对于和其他公司交易,大型企业将其拥有的优势资本、技术、管理概念等,通过内部化转移给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将会获得更多利益。企业采取这种经营方案时最明显的优势是:降低因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过高的交易成本。如大众在华设立了多家技术研发子公司,从而很好地避免了与外部市场交易可能产生的过高成本或质量风险。其次,跨国公司可将子公司的一些经营活动置于统一调控之下,充分应用针对性产品设置与定价策略等提高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如大众汽车进出口业务有限公司对大众(中国)汽车集团的进出口贸易与其在国内的市场有协调作用。再次,当政府通过税收、汇率等调控政策对外部市场进行干预时,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内部化优势来减少或避免某些无谓损失,从而促进企业发展。如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金融、零部件子公司等,对大众汽车集团的生产链、销售链的稳定运作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1.2 制造业中生产性服务部门的扩张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用于产品或服务的进一步生产,而非最终消费的中间投入服务。在市场运行中,为保持产业链的连续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优化销售网络,一般需要提供相应的保障性服务。

也可以认为,生产性服务是制造企业运行中所需要的服务生产的外部化或市场化。制造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与专业化程度,从而将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从企业分离出去,以子公司等形式独立发展。比如大众集团分布在各地的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在扩张了销售网络、优化营销策略的同时,这些销售子公司为大众集团节省了可观的管理成本。

附图4-1 制造业跨国公司业务结构示意图

制造业企业正越来越多地依赖贸易、金融、通信、运输等生产性服务的支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产业发展中产品创意所占地位日趋重要,而技术优势则是服务业保证绝对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另外,很多服务部门具有网络型产业特征,如金融、运输以及分销等,其规模经济效应递增趋势明显,即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成本越小。需要注意的是,在服务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企业需要与顾客有直接接触与近距离信息交换,如汽车产业中的销售、保险等环节。因此,制造业企业在跨国扩张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投资设立与自身业务发展密切相关的中间服务产业。这不仅可以使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展,也可以促进公司不断创新并吸引多方面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控制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质量,保证公司品牌声誉,进而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在货物贸易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在,随着消费趋势的多样化、个性化转变,企业需要以更多的方式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化是当前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特点,这有助于企业展开差异化竞争。Michael E.Porter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指出,由于企业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易被模仿,而服务环节尤其是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则不易被模仿,能够获得较长时期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因此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以加工制造环节为起点,向研发、营销、金融保险等服务环节延伸,是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原因。

2 大众集团在华发展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德国大众集团有限公司是第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1984年,经过了与中国政府长达六年的谈判之后,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中方签署《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资协议》,以中德双方各占50%的投资比例建立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并于1990年签署《一汽大众有限公司合资协议》,建立一汽大众有限公司。从1984年创建,一直到1999年,大众汽车在中国一厂独大,保有50%以上的汽车市场份额。在这个时期,上海大众与一汽大众基本不进行创新产品生产,而是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在其发展扩张中转移旧车型与旧设备的基地。该时期中国大众汽车公司以生产汽车及零部件为主,只涉及份额、种类极少的服务业务如维修及质量安全检测等服务。但2000年之后,随着中国的市场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大增,同时,日、美等国的大型汽车集团如丰田、通用等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汽车品种数目迅速增加,中国汽车市场由此进入繁荣与竞争阶段。大众集团为保证在华的市场份额,其发展道路开始由全球战略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即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多样化、服务化战略。同时,大众集团也开始积极建立一系列服务性子公司,以品牌与服务质量取胜,稳扎中国汽车市场。

附表4-1 大众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汽车服务领域的发展历程

续 表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与一汽大众有限公司官方网站整理。

3 大众汽车集团在华服务产业链

与汽车产业相关的服务业有物流供应链、分销、维修检验、技术专利、市场营销及调研、金融保险以及人才培养等。在中国境内外商投资或中外合营的企业面临着一定的制度与政策约束,所以以商业存在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大众汽车服务产业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3.1 物流供应链服务

先从整体角度来看,大众的物流供应链流程见附图4-2所示。

附图4-2 大众公司物流供应链流程

大众汽车采购中心总部设在北京,主要负责组合两家合资企业的采购活动,加强和集团采购组织的密切合作,同时也向集团出口零部件,从而实现签署给集团提供1亿美元零部件采购协议的目标。为了达到政府要求的外商投资汽车企业零部件采购的国产化率的要求(2001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十条对此有所放宽),采购工作的重心为国内供应商。2004年以前中国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要送到德国总部进行质量认证。2005年大众汽车的第一个实验中心在北京建成,配合了《中国汽车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汽车安全、节能、环保的要求,同时还为大众汽车产品提供检测认证服务,这大大缩短了国产零部件的认证程序与时间。

大众汽车及其合资企业目前在中国约有800家零配件供应商。这些零配件供应商目前均集中于上海和长春及其周边省份。这些企业在产品工艺和制造工艺、质量及现代管理手段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大众汽车长期向其提供资格认证服务。在物流运输方面,为节省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大众汽车(中国)集团已将主要业务外包给了中国其他专业物流公司。这不仅提高了大众的运行效率,使其更专注于关键业务与关键流程,还促进了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

3.2 分销服务

在分销服务方面,大众汽车(中国)集团主要实行的是为了满足客户在服务方面的需求而进行的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Spare 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四位一体”为核心的汽车特许经营模式,其核心宗旨是“汽车终身服务解决方案”。同时大众汽车也拥有一部分二级经销商。大众在分销渠道与特许经销商的选择方面一般使用如下流程:

附图4-3 大众公司的渠道成员选择流程

自1998年引入中国后,大众汽车的4S店成为在全国发展最快、覆盖率最高的专业汽车服务机构。大众汽车特许经销商即4S店是大众汽车在汽车服务市场上的核心方面。对于特许经销商,大众汽车顺应中国政府与市场需求,采用完全的当地化策略,即每个地区配备一家品牌4S店。这些4S店是大众汽车最直接、最有效的营销阵地,为其覆盖范围内的客户提供包括体验、销售、检验、维修以及金融保险等一系列服务。汽车4S店室外标识包括道路指示牌、店面招牌、营业时间牌、配件专卖店招牌;以及汽车4S店室内标识如接待大厅牌、展厅吊牌、产品展示架、规章制度标识牌、广告立牌、公共安全标识牌甚至洗手间等都由公司统一规定。这种统一的品牌营销手段在方便客户需要的同时为提升品牌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3.3 金融保险服务

2003年大众汽车(中国)集团得到中国银监会的批准,预备在北京成立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它是大众汽车金融服务股份公司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旨在为大众汽车客户提供全方位汽车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与服务。2011年,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拓展了客户范围,开始向斯堪尼亚中国客户提供相同服务。从内部化优势来看,大众设立子公司来开展与汽车销售业务息息相关的金融服务可以增强与消费者之间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使双方的经济活动获得一定的保障。这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人性化服务的同时也降低了大众的交易成本,更有助于大众掌控汽车产品销售动向。

在大众汽车保险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十八条规定,合作企业的各项保险应当向中国境内的保险机构投保。在该制度下,2010年4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与太保财险签署《全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年5月又与中国人保财险签署了《上海大众汽车品牌保险战略合作协议》。这样一来,上海大众的保险服务策略成功解决了汽车保险市场上服务标准缺失、收费不统一以及理赔程序复杂的问题。大众汽车客户可以在一家4S店完成保单销售、24小时道路援救、保险理赔直接通道以及100%原厂零部件维修等全方位标准化服务。这种一键式汽车保险服务在上海试点成功后将逐步推广到各分销中心与经销商,大众汽车公司由此向品牌保险全网络覆盖迈进。

3.4 人力资源培训服务

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首要目标是对中国员工进行培训。大众汽车对其员工的职业发展极为重视,因为员工的能力素质与企业的长期繁荣休戚相关。因此,大众汽车向其中国员工提供一系列的培训项目,在帮助员工获得更为美好的前程的同时,大众集团自身也不断发展。这一系列培训项目同时在德国、中国境内以及其他国家的大众汽车生产企业中进行。上海大众以及一汽大众均已为此建立了专门的培训中心。培训方式类似于德国的双重培训体系,该体系已被公认为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内的典型范例。

此外,大众汽车还与中国的多所大学进行合作,以选拔优秀的毕业生加入大众集团。其中有一个未来管理人员培训项目,这个项目会选送优秀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到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集团总部接受培训,培训之后回到中国,将所学到的知识在中国加以运用。在具体培训方面,大众汽车的各个特约经销商都精心为各级员工提供专职培训,实现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公司动力源源不断的发展局面。2011年上海大众耀凯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大众汽车4S店)培训的中心内容与培训次数如下:

附表4-2 2011年上海大众耀凯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培训的内容

资料来源:上海大众耀凯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人才培养计划”,2011。

附表4-3 2011年上海大众耀凯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培训次数

资料来源:上海大众耀凯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人才培养计划”,2011。

4 总结

可以看出,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上的汽车服务产业方面有很大投入。在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中国,仅靠提高汽车生产力已无法赢得消费者青睐,汽车企业还必须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为顾客提供系统化、人性化的全方位、高质量服务才能够长盛不衰。汽车产品的硬件是有形的、易见的,但整体服务的软件却往往为人所忽视。企业进行资本投入时,盖厂房、添设备固然重要,但产品技术、生产流程、营销管理及售后服务等无形资产则更加重要。同样的设备,不同的企业可以生产出品质不同的产品,得到不同的销售业绩,占有不同的市场份额。因此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产品创新、技术改进与服务的全方位覆盖。企业的成败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体软实力的强弱,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软环境的好坏。

另一方面,通用型汽车产品是汽车业的大路货,虽然是多数企业所熟悉和擅长的,但也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汽车消费者的需求不仅不断变化,而且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特别是全方位服务化倾向日益突出,没有附加服务的简单通用型产品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汽车制造企业需要不断开发适应市场趋势、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各类专用型汽车。既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也要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而这就要求汽车制造企业不断开拓与自身发展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中的服务环节,看似无形,但实际上无论是对于整体产业还是对于单个企业来说,都是未来竞争的重要方面。

在汽车市场上,由于从生产到销售再到消费者的使用与维修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缺失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给企业与消费者双方造成不便,其代价必定是消费者转向别家汽车品牌,而企业则会失去市场份额。相反,如大众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身份特征、外观偏好以及性能要求,所设计的多种颜色与外观的车型、个性化配置,以及从购车金融到售后服务到汽车保险理赔等一系列全方位生产服务系统,则使其更将受不同消费群体的欢迎。要实现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的目标,企业对产品的设计研发、对销售渠道的拓展、对业务人员的培训、对汽车金融服务的开拓、对汽车保险业的关注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正是汽车制造业在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增加的具体体现,也是汽车市场的整体潮流所在。

案例思考题:

1.大众汽车集团在华为什么要实施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调整?

2.在华实施制造业向服务业调整对大众汽车集团有哪些影响?

3.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汽车市场上,大众汽车集团还应做哪些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