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理论研究的综合评论

理论研究的综合评论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上述研究,物质流在不同层面进行循环的复合状态所形成的产业共生关系如图0-4所示。于是,由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可以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公共产品的企业,为园区所有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公共产品的统一供给。此外,伴生品在工业区内的利用模式是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上述研究,物质流在不同层面进行循环的复合状态所形成的产业共生关系如图0-4所示。

图0-4说明了资源在不同层面的循环和再用。不同企业之间建立了基于产品和服务的投入产出链,如果这些产品和服务中存在副产品的交易关系,并且企业之间彼此依赖建立起投入产出关系,那么,企业之间就形成了产业的共生关系。这些共生关系已经涵盖了产品和企业层面。公共资源共享不仅能够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并且还可以实现专业化程度提高所带来的分工效率和技术效率。于是,由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可以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公共产品的企业,为园区所有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公共产品的统一供给。这些公共产品通常是给排水系统、供能系统、具有专业特殊需求的厂房设施等工业工程、物流工程及设施服务系统、资源再生和梯次利用系统以及生态维护系统等。资源共享系统加上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形成了园区层面的资源循环。对于一些无法在园区内自我消化的物质流,交由社区进行统一处理,由此形成了社会层面的循环。

图0-4 不同循环层面所建立的基于资源共享的产业共生网络

尽管循环经济的层化理论在实践中以建立产业共生链为特征,但就我国而言,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我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无论深度还是广度,与欧美国家的差距均较大。主要在于对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回收再用、排放净化、主要资源梯次利用等末端治理以及还有二次利用价值的资源再利用方面。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重点,也仅限于如何建立循环技术范式,这些技术范式多是强调资源回收后的再用,而对于产生资源节约效果的一些重要举措,如通过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资源共享、环境共管和设施共建等合作领域的研究较为缺乏,尤其是园区间基于产业链错位发展合作和技术合作,以及借助于地区合作来实现这些合作的相关研究更为缺乏。

尽管目前在技术创新领域强调多种机构的合作关系,合作创新模式强调了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在技术领域的合作,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借鉴模式,但合作创新的重点依然不是针对循环经济的需要,而是基于传统线性技术系统对利润追逐和竞争力提升的需要。这种合作会导致创新结果是资源和环境的投入,无论是单体规模还是地域规模,无论是转换速度还是转换效率,都在以指数形式增长。每次创新成果都以更大规模、更快速度、更高效率向自然生态环境索取资源并排放废弃物。这种创新的合作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反生态创新。尽管也有研究涉及循环技术创新,如各种清洁生产、产品回收再用、资源梯级利用等生态技术,但这些研究往往侧重于“硬技术”领域,这些技术由于抬高了企业成本,在环境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的条件下,其产业生态化进程会因此而受阻。而加强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环境共管等方面,更要通过特有的组织模式和保障制度才能得以实现。但针对这方面的研究甚少,甚至许多领域还属于空白。

(2)从贸易角度来看,重点放在了贸易开放导致的发达国家的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和生态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方面,但却忽视了贸易开放对发展中国家资源与环境的正面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生态化在很大程度上因贸易产生了许多正面效应。主要表现在:首先,贸易开放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提供了选择资源的更多机会,并且在选择过程中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其次,产业开放导致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产品,其环境标准高于国内,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提高自身的环境标准。最后,如果本土公司加入到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体系乃至供应链体系,无疑能够更好地吸收和消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矿产和土地等重要资源,一旦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制度条件,就会较大规模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这就不可避免地将本土市场变成国际市场,在本土市场上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能够让本土企业学会如何从单纯的低成本竞争转向技术竞争和品牌竞争。并且,本土企业随着自身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将会逐渐融入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之中,也由此提高了本土市场的竞争强度,直接为本土市场带来产业生态化的环境观念和循环经济理念。但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却较为缺乏。

(3)在基于产业链的生态产业园区,工业区内的产业生态化推进过程中,更多地是强调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产品—项目一体化。该模式要求在工业区招商过程中,根据园区中现有产品生产所需要衔接的下游产品,或者能够使用园区内某家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品作为投入品的企业入驻,使产业链不断延伸、扩展、深化和优化。构成这种产业链发展模式基础的共同利益的主要是经济利益。由此形成了基于交易的投入产出关系——产业链模式,以及伴生品的投入产出关系——循环经济链模式。在工业区内,单个企业的伴生品利用的优化由于生产规模和核心能力的双重限制,不一定带来园区整体的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益的优化,因此,探讨、归纳和总结工业区内伴生品再利用的合作机制,特别是企业之间在微观层面的副产品或废弃品交易机制十分必要。

此外,伴生品在工业区内的利用模式是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伴生品利用模式的绝大部分文献侧重于企业内部,少数文献也仅涉及“园区”这一中观层面,更少涉及“企业与企业的伴生品交易”这一微观层面。对于目前公认的园区循环经济模式——产业链一体化和循环经济链一体化的思想,却很少有人从理论模式和交易机制方面,对伴生品在工业区内的再利用进行经济学的分析。

目前对循环经济的研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循环意义大于共享意义。多数研究还停留在从生态工业学角度研究ISNs上,“重循环、轻经济”的导向,造成ISNs缺乏自组织和自运转能力而导致“解链”,循环经济也更多地停留在理念而非实践上。尽管也强调共享方面的资源效率,但却局限于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许多无法利用产业链模式发展的产业(如装配式的高新技术产业)或某些高保密配方式产业(如某些制药业、新材料等研发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是无法通过建立企业间产业链模式来产生重要资源节约效果的。对于这些产业而言,最具有循环经济资源节约效果的反而是共享技术资源,如通过技术共研和共享来提高技术研发效果。

(2)局部意义重于全局意义。在工业区甚至在城市中开展循环经济的研究较多,而对工业区间或地区间如何开展循环经济合作,合作内容主要放在哪些方面,合作机制对合作程度有哪些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往往是解决共生链灵活性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资源共享的主要手段。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均较缺乏,由此导致资源效率和生态效益在园区内的局部优化而较大区域内整体劣化并存现象,最终会因生态环境的无行政区划边界特征,导致局部优化也无法实现。因此,打破行政区划,采用地区合作的形式实现产业链错位发展、公共资源共享,才能够实现整个区域的资源效率和生态效益的双重优化。

(3)定性研究多于定量分析。定性研究较多,缺乏对循环经济推进效果的指标体系及相应测算方法的研究,或相关研究放在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能值指标或环保领域的环境指标方面,没有深入到资源节约的产业经济领域。对量化指标也缺乏综合评价的量化模型的研究。产业共生链的经济效果如何衡量?副产品再用过程的经济性如何,才能推动企业对副产品的再用,从而使产业共生链的建立具有经济动力而实现稳定性?这些内容均应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学科内容。但是,目前这方面的量化经济分析相对缺乏。

化工产业是我国重化工业阶段的重点产业,同时又是重化工业的代表性产业,研究如何提高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效果,能为其他重工业的循环经济推进提供借鉴和参考,也能为缓解我国重化工业阶段资源与环境的瓶颈约束提供对策建议。由于全国的化工产业资源有一半流经长三角地区,因此,研究如何从总体上提高长三角地区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效果,能在很大程度上对整个国家的化工产业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益产生重要影响。考虑到长三角区域的化工产业资源均分布在园区内,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化工区内的循环经济效果,能够为其他化工区提供良好的借鉴。同时,由于长三角地区分布了众多大大小小的化工区,这些化工区的恶性竞争必然会降低产业资源效率,因此,研究如何通过地区合作,整合地区化工产业资源,建立化工区之间的产业链错位发展模式,从而使长三角地区的化工区由竞争走向合作,这不仅会对长三角区域整体循环经济水平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能对其他地区的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推进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