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强企业国际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强企业国际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发展战略与实际操作相脱节从现实来看,大多数的500强企业都制定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但是从它们的经营目标和方向性来看,是很不明确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崛起,就是在和跨国企业竞争的过程中起步的,“国内优,则国际”是国内的一些企业尊奉的。当前很多中国企业把跨国经营作为战略行为,这是无可厚非的。

一、发展战略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从现实来看,大多数的500强企业都制定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但是从它们的经营目标和方向性来看,是很不明确的。一些企业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名声与领导的荣誉,并没有注重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一些企业走出去仅仅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并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如果在国际化之前没有一个合理的战略规划,缺乏机会上的分析论证,更多的将会以失败而告终。例如TCL并购汤姆逊之后,出现了业务的萎缩以及大额度的亏损,从很大层面上是由于战略准备的不足,缺乏对未来电视战略走向的认定。很多企业认为可以兜底,以为可以便宜地买到一个世界知名的企业,但是并没有认真去研究这个企业是否已经濒临破产、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何好处等问题。

同时,500强企业在走出去战略制定上存在假、大、空的现象,一些企业制定了宏伟的发展战略,但往往流于文字形式,实施效果不理想,战略实施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时候,企业在执行战略时不够坚决,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摇摆不定,而放弃了预先的相关计划,所以在执行层面上缺少足够的支持。

二、国内外经营不平衡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建立贸易壁垒的能力逐渐减弱,但是不能改变母国市场是国际经营企业的根据地和核心竞争力依托的格局,例如在金融危机后,北美、欧洲一些国家回收本土的跨国企业总部,重新根植本土的经济发展。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崛起,就是在和跨国企业竞争的过程中起步的,“国内优,则国际”是国内的一些企业尊奉的。当企业在国内市场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后,要做的是突破重围去与全球化的企业抗衡,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当前很多中国企业把跨国经营作为战略行为,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针对这一目标而不惜代价,为国际化而国际化,这就有待商榷了。首先,如果企业不能在国内市场脱颖而出,有了一定的资金支撑和实力,而一味地去追求不确定的国际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风险。所以,这就要求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营应从协调本国与东道国之间的经营入手,然后转向母国与多个东道国之间的经营关系的协调,最后才能转向全球化的平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值得欣喜的是,很多“走出去”的企业意识到了这一点。例如,从2004年12月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以后,联想还是依靠老联想的“三要素”,即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以及其他国内管理经验进行复制,才涉险过关。

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有着自身的特色,并且注意到本土与国际经营的平衡,一些企业做到了,这是它们成功的因素,值得更多准备进行国际化的企业学习。

三、生产与运营机制的问题

高效的生产和运营机制是实现企业全球化的基础。尽管我国多数500强企业具有成本优势,但如果不注重运营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些优势最终会被薄弱的管理造成的高成本所替代。跨国公司按照标准仓库最多保持两周的周转量,但中国则需要三个月,本身成本就会提高,如果把三个月积压的资金的机会成本也算入,又提高了财务成本。因此,提高生产效率、设备利用率就显得很有必要,特别是对大型公司而言,若有一个持续几年的项目,可以通过信息化的软件来改善计划管理系统。

另外,生产中原材料采购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降低采购成本,建立高效的采购体系,努力使企业的采购管理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在很多的外国企业到中国进行采购,我国企业也可以尝试到国外去采购,这也是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表现之一。

四、人力资源的缺乏

怎样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价值体系也是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企业以往只关注劳动力,而不重视资源。如何体现人作为一种资源的价值以及如何形成一条完整的人力资源价值链,这是很多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时应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薪酬激励、人员培训、人员派遣及退出以及人员管理信息等问题都应引起关注。通俗地讲,就是企业如何才能留住人才。现在很多员工培训计划与员工自身的职业生涯设定间存在很大偏差,问题在于中国企业管理不够细致。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任何好的做法都能很快地传播,中国企业也都知道管理制度这一概念,那么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在管理上的差距来自哪里呢? 那就是中国企业的管理比较粗线条,西方企业管理工作相当细致。当然这是经过很多年发展的结果。中国企业倘若能够在管理细致程度上有所提高,就能够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变化。

五、企业对国际环境的不适应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相继发生,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着重重的问题。加之很多东道国的政局不稳、政策多变、交易审批环节繁杂等,使得我国大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对国际社会的意识形态、法律环境了解得不透彻,从而就会面临配额、技术许可、环保标准等限制,特别是承载着我国国家战略的大企业很容易引起西方国家的不安和敌对情绪,致使这些企业的国际化“水土不服”。例如,中国铝业并购力拓的失败、中海油竞购尤尼科的失败,都是这些原因的重要体现。

六、整合困难与资源配置能力的弱小

由于我国大企业国际化的范围较广,所以企业在并购、建立国际联盟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以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影响,这些文化差异必定会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都将加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难度,甚至导致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失败。因为,国际化的经营要求这些企业在营销渠道、治理结构、企业文化等方面协同、无缝整合等。一些企业缺乏对中外双方管理理念和办事方法等方面差异的研究,不能做到彼此理解、互补优势,使得协同效应不能充分发挥。

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品牌、技术等手段,实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例如,在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建设生产线,产品销售到世界上价格最高和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人才可以从全球招募,像苹果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我国的大企业更多的是在不发达国家承包工程、投资于一些资源开发,所需要的人员一般都是从国内派出,产品则又销售回国内。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还没有实现全球化的资源配置,更多的是服务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力资源的分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