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文化”的提出和成功实践,是20世纪下半叶一次重大的企业管理革命,涉及全球,影响深远。(一)企业文化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企业管理实践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在日本企业的影响下,世界范围掀起了第一次企业文化热潮。其中的经典代表就是GE的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的提出和成功实践,是20世纪下半叶一次重大的企业管理革命,涉及全球,影响深远。它改变着企业的信念、价值准则、管理模式、行为方式和个性特征,推动着企业向人本化和市场化和谐互动的方向发展。只有了解了这场管理革命的时代背景,才能正确理解企业文化的真谛。

(一)企业文化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企业管理实践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脑力劳动比例扩大且逐渐成为决定生产率的主导力量,劳动者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同时,由于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基于“经济人”假设、强调严密控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正如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呼吁的: “现在商学院所传授的、教科书里所描绘的、总经理们所认同的管理学已经过时了。”而强调企业中“软”因素的作用,以人为中心的新的管理模式逐渐成形。尤其是日本经济奇迹的启示更使得这种管理模式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1.日本经济奇迹的启示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但在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却在短短30年左右的时间里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贴着“日本制造”的工业品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迅猛之势影响着全球几乎所有的市场,改变了世界经济竞争的大格局。比如,日本在汽车生产方面胜过了美国和德国; 在摩托车方面令英国黯然失色; 在手表、照相机和光学仪器生产方面超过了传统强国德国和瑞士; 在钢铁生产、造船、电子产品方面结束了美国的统治地位。日本经济崛起的秘密何在?

宏观的角度看,日本经济的成功无疑与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工业政策、重视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重视教育投入有直接关系。但从微观角度分析,日本经济增长源于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这种活力和竞争力依赖于独特的管理模式。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在深入考察后发现,在日本企业获得成功的多种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既不是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也不是资金、设备和科学技术,而是独特的“组织风土”,即企业文化。日本企业界普遍认为,管理的关键是企业通过对员工的教育和领导者的身体力行,树立起大家共同遵循的信念、目标和价值观,培育出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共赴目标的“企业精神”。由于这种“企业精神”是管理中的“软”因素,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整个社会文化,而仅仅是一个企业的传统风貌的“亚文化”或“微观文化”,因此被称为“企业文化”。在日本企业的影响下,世界范围掀起了第一次企业文化热潮。

2.美国经验的总结和实践的发展

与此相适应的是美国受到来自日本成功的启示,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反省与经验总结。20世纪70年代后的美国,虽然仍然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但是相对实力下降。日本人的成就,使美国人震惊,他们不得不放下架子,开始认真研究和学习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并反思美国企业的成败得失。企业文化研究领域的四本早期经典著作: 威廉·大内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索斯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和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的《成功之路——美国最佳管理企业的经验》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版的。美国人通过对日本管理经验的研究,得出了以下几条重要的结论:

第一,美国的生产率和经济发展缓慢,其重要的原因在于: 美国的管理不重视人的作用,企业文化没有搞好。相反,日本的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发展速度之所以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排名第一,在于日本的管理重视人的作用,企业文化搞得好。

第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核心内容之一,日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比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更优越。这是因为,生活中的一切重要的事情都是由于协力或集体力量做出的。因此,企图把成果归之于个人的功劳或过失都是毫无根据的。

第三,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日本的管理方法虽然不能照搬照抄,但却可以移植于美国,值得美国学习。比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别克汽车装配厂的实践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该厂原是全公司效率和质量最低的工厂之一,后来以近似日本的管理方式重新设计了管理体制,结果不到两年,该厂的效率和质量就在全公司范围内上升为第一位。

在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美国的很多企业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方式,通过不断的实践创新,使得文化管理这种新的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其中的经典代表就是GE的文化管理。

杰克·韦尔奇曾在通用电气公司(GE)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长达20年,他用自己的管理实践为人们诠释了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和领导艺术——文化管理。韦尔奇在1981年上任时,GE的股票在此前的10年间贬值了50%。他首先实施“三环”计划(将公司业务集中于核心、技术和服务三方面的战略),对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外科手术”式的变革,卖掉难以在行业内居领先地位的200多个企业,买进了包括美国广播公司在内的70个企业,将GE从一个日益老化的工业制造企业改变为经营多样化的全球性生产巨头。1985年,GE明确提出了5条价值观,并印刷成可以随身携带的价值观卡片发给每一名员工。随着时间的推移,GE价值观的表述也不断发生变化。韦尔奇关于价值观的主要经验有: “价值观是塑造组织的一个驱动力量”、“在录用、辞退以及晋升中以价值观为指引”、“确保每一个员工知道公司的价值观”、“每隔几年就要对价值观进行修订以反映价值观以及知识上的进步”、“绝不要低估价值观的价值”。为了使他倡导的价值观深入人心,韦尔奇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培训员工,特别是各级管理人员,18年中亲自在公司学校讲授250多次课程。在韦尔奇的领导下,GE公司内部形成与知识化和信息化的社会相适应的团队组织和参与式、学习式的新型文化。GE连续多年被美国《财富》杂志、《金融时报》分别评为“全美最受推崇的公司”和“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韦尔奇本人也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企业家和最成功的首席执行官。韦尔奇的管理方式又被一些美国学者称为“基于价值观的领导。”

当韦尔奇在GE推动文化管理模式时,美国的很多公司也都先后进行着管理模式的变革。在美国企业界,特别是优秀企业家在实践中对企业管理内在本质规律比过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强调领导(即对人的管理,而不是对物的管理),重视目标和价值观的作用。这实际上就是基于价值观的领导,即文化管理的观点。

可以说,二战后“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实践探索,促成了企业文化的兴起; 加之随后出现的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兴起的趋势,更使企业文化的实践得以迅速发展。

(二)文化管理的蓬勃发展

管理大师克雷格·R·希克曼指出: “21世纪是文化管理的世纪,是文化制胜的世纪,每一个追求卓越的企业家,都必须学习文化管理。”我国著名管理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成思危也认为: “如果说20世纪是由经验管理进化为科学管理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是由科学管理进化为文化管理的世纪。”在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时,科学技术可以学习,制度可以模仿,但是像企业全体员工内在的追求这样的一种企业文化层面上的东西却是很难移植、很难模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21世纪企业的竞争也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企业文化的兴起,是20世纪后半期这个历史时代的产物。进入21世纪,公司经营的国际化、世界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这三大趋势孕育着“文化制胜”时代的来临。

1.公司经营的国际化趋势

随着知识和经济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趋势越来越强劲,公司经营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资源配置冲破国别限制,产品纷纷销往国外市场,资本也在国际市场上寻找更好的机会扩张。在这种经营环境下,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企业纷纷实施全球化战略,子公司或分支机构遍布各国。在这种跨国公司中,越来越多的具有不同国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为同一家公司工作。同时也使得管理面临着新的问题,如来自不同民族、国家与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的文化冲突,这种由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文化障碍很容易造成集体意识的缺乏,职责分工不清,信息不能充分交流与共享,从而引起企业运转低效、反应迟钝,不利于全球化战略的执行。如何构建企业共同的经营观,使每一位员工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同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宗旨结合起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仍然离不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管理。

2.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经济的兴起给人类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做任何事情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在强调知识作用的宏观环境下,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人们的需求也日益复杂化,这都使得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更显重要。

(1)知识工作者的增加提出了文化管理的新需求。杜拉克在1999年撰写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指出,怎样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怎样对知识工作者进行管理,是企业在21世纪面对的最大挑战。知识工作的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其劳动强度和质量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无形的知识工作面前,泰勒的时间和动作研究已经无用武之地。对于知识工作者,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和利用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内在激励为主,以自我控制为辅。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加应该采用文化管理的办法,而不是以往的理性管理。

(2)虚拟企业的运作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企业组织形式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人机一体化组织。其特征以现代通信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机器智能产品为依托,实现传统组织结构、职能及目标。在形式上,没有固定的地理空间,各个公司、部门、员工可能分散在各处,工作时间也没有统一的要求。那么,如何管理虚拟企业? 在分散化、虚拟化的组织中,几乎互不见面的员工认同的是企业的共同目标、共同愿景,维系他们的是群体价值观,组织成员通过高度自律和高度的价值取向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在快速的内外环境变化中,学习与创新成为企业的活力,企业精神、企业风气对于创新的促进作用必然减少制度化、标准化的制约; 面对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要,企业宗旨、企业道德更有利于引导企业去尽最大的努力满足顾客。文化管理对于虚拟企业而言,可谓恰到好处。

(3)企业联盟带来的企业文化的挑战。“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战略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近几年来,世界上企业联盟的日益增多,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因为在企业联合、兼并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创业历史、发展目标、经营理念、周边环境、队伍素质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异。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融合,就会出现“貌合神离,形连心不连”的现象。所以,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联合兼并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另一方面,双方都应注意克服排斥对方的自大心理,加强相互的了解与交流,吸纳对方文化的精华,发展成为经过融合后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

3.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

由于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和通信设备的出现,世界各国、各民族相对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得以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与交流,出现了趋同的倾向。这种世界各国文化的趋同现象,对各国的传统文化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对比较落后国家的文化冲击越来越大。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风俗习惯发生巨大的改变,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开放,而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更是促成人们渴望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等更高需要层次的满足,人们在不断追求新颖、时尚、高品质生活方式的同时,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也越来越强,民主意识日渐高涨。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管理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带动文化趋同化,文化趋同化又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国家间企业管理经验与文化的交流,向跨国公司提出了如何把本企业文化应用于国外,如何调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的积极性问题; 文化趋同化也促成了各国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趋同,为企业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准备了肥沃的土壤,这也是企业文化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