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浅析三都县水族赛马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浅析三都县水族赛马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周远力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贵州三都县水族“端节”赛马活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将传统的水族民间赛马与以政府为主导的赛马活动进行比较分析论述,以此来探讨三都县水族赛马文化的现状与发展。三都县的水书、端节与马尾绣三个传统民族文化于 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远力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旅游研究中心,贵州 都匀 55800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贵州三都县水族“端节”赛马活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将传统的水族民间赛马与以政府为主导的赛马活动进行比较分析论述,以此来探讨三都县水族赛马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关键词:三都县;水族;赛马文化;发展

San du County aquatic animals is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horse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ZHOU Yuan-li

Abstract:By apply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field survey method,interview method,such as research methods,Sandu County aquatic animals in Guizhou “nodes” horse racing activities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study,through the traditional aquarium folk racing and the government-led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horse racing,horse racing culture to explore Sandu County aquatic animal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Sandu County,Aquatic animals,The horse racing culture,development

一、引 言

三都水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都县”)是目前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面与榕江县、雷山县相邻;南面与荔波县、独山县相接;西面、北面靠近都匀市和丹寨县。东西宽 56 km,南北长 78 km,土地面积2400 km2。全县共有 21个乡镇、270 个行政村和4个村民小组2413 个社会居民,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三都县现有总人口为 357 127人,其中水族 235 26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65.9%,全国 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县。水族人民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世代相传,绘出了一幅水族人民大家庭的美丽画卷。水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节日繁多且各具特色,其中世界历时最长的古老节日——水族“端节”便是丰富多彩的水族文化特色的体现。

三都县的水书、端节与马尾绣三个传统民族文化于 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的水族端节主要内容包括宗族内部祭祀和端坡赛马,而端坡赛马则是水族人民欢庆佳节的高潮,也是水族人民庆祝“端节”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水族端节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是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传统水族赛马文化价值的一种认可,同时也对促进民间赛马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水族端节赛马也正以它独特的民族特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因此本文以三都水族自治县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利用网络、图书馆、民族文化馆等途径查阅、收集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类;实地调查法:2014年9月至10月到三都县城及民族地区村寨进行实地调查,着重调查三都县水族端节发展状况及赛马文化现存状态,与文化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当地村民赛老、走访三都县赛马场工作人员了解西部赛马城赛事筹备与实施情况;专家访谈法:2014年10月9号至11号,通过前期的访谈与调查,对赛马文化作了初步了解,邀请了专家学者(白尧)进行访谈,并记录了专家学者的意见与建议,对赛马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传承和发展三都县赛马文化,这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三都水族赛马活动的渊源

(一)三都水族端节概况

水族人民称端节为“借端”或“借瓜”。“借”在水语中是“吃”的意思;“端”则含有“开端”、“岁首”之意,在水族人家有“祭祀祖先”、“共庆丰年”的内涵[1]。水族端节按水书水历推算,过节日期从水历除夕到水历新年二月,是稻作植物成熟和小季播种的时节,这延续了传统水族人民欢庆丰收、过新年的民族风情。水族端节是水族人民怀念祖先、祈求下一年顺利丰收的重大节日。根据古书的记载,刚开始端节只是单纯的水族内部的祭祀活动,是为了怀念祖先,赞颂他们的丰功伟绩的,水族人民便约定在同一时间举行祭祀活动,因而最初的端节只过一批;后来因为水族居民的增加与分散导致集中过节不便,所以就按宗族关系与地区将原来的一批分成九批;随着人口的不断变化,目前的水族端节总共分成七批,各地区便根据传统依次过端节,现在从第一批开始到第九批结束之间相距五十多天。因此水族端节不仅仅是水族最盛大、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同时也因庆祝期间长而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节日。根据水族庆祝端节的过程来看,从整体上端节仪式主要为祭祀祖先、吃端、赛马三大部分。祭祀则是根据传统,水家人在水历的除夕和初一两天忌荤腥,并在自家堂屋内设席祭祖。祭桌上有糯米、鱼包韭菜、瓜果(鱼水族中不属于荤菜)等素菜,祭桌的周围还要有铜鼓、五谷(表示丰收)、斗篷和农具来怀念先祖的勤劳美德。游端则是在初一上午,水家人在家中祭祀完祖先后,宗族中的长者就会庄严的请出铜鼓,并敲响铜鼓,族内的人在听到铜鼓声后,便会将早已准备好的美酒佳肴(主要是鱼包韭菜和糯米饭)端到寨子中央一起品尝,大家还会评选出谁家做的鱼最好吃,谁家酿的酒最好喝。除了全寨互品美食的游端外,端坡赛马则是端节的最高潮,这是水族男女老少都参与的活动,每到亥日(相当于汉族春节大年初一),水族人民吃过年饭后便相约从各村寨赶到端坡,端坡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二)水族“端节”赛马活动由来

水族端节赛马活动与水族的起源、生活、祭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三都地区关于水族端节赛马的由来流传着许多的传说故事,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在民间流传比较普遍的有四个:(1)传说水族部落中有一个山寨大王,此人长期养尊处优,懒得连门也不出,久而久之,由于他长期没有进行身体锻炼,身子病得很厉害。有一年的端节,他兴致一来,让家丁扶他上马,缓缓登上了后山坡,骑出了一身汗,让他身心舒畅,精神振作,在他坚持一段日子后,身体就慢慢地好了起来;于是到了第二年的端节,寨王让村民们都要“骑以登高”,说是登了年坡就能消灾减疾、人畜兴旺,给寨子带来吉祥。从此以后水族便有了端节赛马的民族活动。(2)据传在秦汉以前水族人是居住在今贵州黔南一带,到北宋末期,由于民族的压迫与生活的需求,从而迁到现今的广西环江一带。当时兄弟三人为求生计各奔东西,大哥逆红水江而上,三弟顺清水江而下,老二渡红水江到广西南丹,来到现今的贵州荔波佳荣、三都三洞一带。三兄弟定居以后,每年到了稻谷黄了的时候,彼此走访,庆贺丰收。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只能以马代步才赢得时间,早早团聚,久而久之就延续下来,形成了如今的赛马活动。(3)“端节”赛马的另一个渊源与水族人民祭祀祖先有关,水族丧葬习俗是要给死者设祭堂(水语称“开空”),除了设歌堂以歌赞美祖先的恩德和跳芦笙舞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以外,为了让死者的亡灵得以安息和返乡看望亲人,还要杀一匹壮马为亡灵者(男性)代步[2]。水族人民就利用比赛的方式将几匹好马在一起比试,最后挑选出一匹最好的马给去世的人,久而久之这一民族习俗逐渐的发展成为每年水族端节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4)水族人民除了有着坚强、勇敢、勇猛的民族性格,还具备了高超的骑马技术和训马方法,并且还认为只有在马背上才能体现出作为水族男子的成熟,因此在端节到来时除了在本族内比赛,还要去其他端坡上赛马,这样世世代代的沿袭也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端坡”赛马。

从上述民间传说和祭祖仪式中可了解到,水族人民的“端节”民间赛马活动在很早以前就非常盛行。除此之外,经过笔者实地走访和调查后得知,水族赛马是与本民族生活环境、居住地理、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的。在云贵高原上聚居的水族人出行最好的选择就是一匹强壮的马匹。众多的马匹蜂拥而至,酒后便爬上马背一决高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赛马文化;最后,在农闲时,同宗族各村各寨的水家人喜欢聚集在一起,带上自家的马匹相互较量一番。这些因素使得马成为水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员,久而久之端节赛马文化就得以长久的延续下来。

三、三都水族赛马活动的民族特色

(一)浓郁的民族风情

水族是一个迁徙而来的民族,水族人民具有勇猛、刚强、好胜的民族性格。因受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三都县水族赛马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西南民间风格,包含着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并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水族赛马将历史性、传统性相交融,其形式、内容和特点淳朴自然,有着古老、神奇、浓郁的民族风情[3]。由于三都县水族人民是根据族姓分批依次过端节,因此每个水寨(大部分依族姓为聚居)都有属于自己的“端坡”,据统计仅三都县就有大大小小的端坡 32 个。三都县水族民间赛马都是在端坡进行的,每年到了“端节”这一天,水族人民男女老少纷纷来到“端坡”上,端坡上人山人海,欢呼声、笑声、铜鼓声、马蹄声连成一片,热闹非凡。这一天水族的青年男女来到端坡上寻找他们最甜蜜的爱情,女青年精心打扮穿上盛装来到端坡上观看比赛,男青年也着上新装参加盛会。从社交的角度看,水族“端节”赛马为水族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正规的相聚场所,端节歌中唱道:“哥骑马去会姑娘,女梳妆去看情郎。”[4]

端坡赛马是水族人民庆祝端节的高潮部分,在赛马比赛开始之前要先举行庄重的开道仪式。首先请水族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亲自主持祭祀( 水语叫“与梭”) 仪式并念祝福和欢迎四面八方来参赛的贺词。一般会在赛道起点的正中央摆放一张大长桌,桌上放一碗插着三炷香的熟糯米饭、一挂熟猪肉、三条鱼包韭菜、三杯糯米酒和三副碗筷。祭祀者用筷子头在三杯酒中各蘸一点酒,然后分别在桌面上(水族人在平时吃饭前都会这样)各点一下,并将鱼尾和一些猪肉撒放在桌面上表示对水族先祖的敬意。接着,长老口中念念有词,一是祈求神灵保佑端坡赛马活动顺利;二是保佑水族人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最后,他会邀请身边的其他主要组织者端起酒杯,大喊一声“秀”(水语,干杯的意思)然后将酒一饮而尽,接着长者纵身跳上自己的马,跑到赛道拔掉插在马道中央的竹标并绕赛道跑一圈,如此一来宣告祭祀仪式结束了,参赛的其他选手也骑上自己的马绕着赛道慢跑,其目的是让自己的马匹正式与观众见面,赛前的热身活动结束后便正式开始比赛,此时马道旁的观众向两边后退到安全的地方观看比赛。

(二)独特的赛马方式

水族的民族活动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赛马不仅源自于生活,同时也受当地地形的影响。“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形象生动的描述了贵州的地貌,在这种地方赛马就只能选择在陡峭的山坡上进行,这就使得端节赛马场独具特色。水族的民间赛马道并非与其他赛马场一样的宽阔平坦,而是一条狭窄的赛道。由于端节赛马必须在山坡上进行,因此水族人便挑选出最适宜的山坡作为固定的赛马场地,并称之为“端坡”或“马坡”。通常会将端坡上道面比较平整的地方作为赛道的起点(3~4 米),当赛道过了 40~60 米后道面不仅会逐渐变窄,道面的坡度还会逐渐升高,有些斜坡的坡度甚至到 30° 以上。每个端坡赛道的长短根据端坡的地形而定,赛道的长度通常为 150~400 米。水族传统民间赛马文化独特之处还在于极具特色的赛马方式:第一、骑手在每一轮的比赛中都必须在赛道上进行两圈或三圈以上的速度跑马,如果马或骑手体力弱,通常在跑了一圈之后便会被其他的骑手远远甩在后面,有的骑术差的骑手甚至会被自己的马甩下马背;因此只有马和骑手体力强、骑术好才能克服重重的困难顺利到达终点。因此水族端坡赛马比的是速度与耐力等综合素质。第二、由于水族地区是季节性气候,气候温和,水族骑手身材都矮小精悍、体轻,同时为了减轻马的负担,骑手基本上都是轻装上阵,基本不佩戴马鞍和脚套,仅凭借着平时训练的经验、精湛的骑术和与马之间的配合默契进行比赛。这一习俗比的是意志、能力、骑术、顽强拼搏精神。第三、在比赛时很多骑手不用马鞭,而是用口哨声催马,经过训练的马听到哨声就跑得更快了,这不仅可以展示马匹的耐力和速度能力,同时还能炫耀自己养马的技术。第四、民间的赛马道是依地形而决定的,因而非常狭窄,有些地方甚至只能容纳一两匹马同时通过,所以当选手在经过这些狭窄的赛道时,不仅要保护自己不被其他的选手挤下马,同时也要想使用什么安全的冲撞方式把其他的选手挤下马,并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窄道,最先到达赛道的终点,因而很多当地的水族人也将端坡赛马称之为“挤马”。端坡上赛马在总体上是一场比耐力、比骑术 、比综合素质的体育项目;同时也在赛马道上挤出友谊,挤出欢笑;在爬坡道赛出精湛骑术,赛出优秀骑手和优良赛马。水家人认为只有赛马道的狭窄、坡度和赛马过程中的“挤马”才能体现出水家人高超的骑术,也才能选拔出优良的赛马。

四、三都水族赛马活动的变化

(一)“全国赛马节”形成

三都水族端节是目前我国时间最长的民族节日,期间举办的赛马活动是水族人民欢庆佳节的高潮。三都人民特别的喜爱赛马,在水族各村寨都有自己的“端坡”,据统计全县各村寨在端坡举办的赛马多达140多场,但端坡上的赛马规模小而且比较零散,在组织上更多地以自然村寨为单位,他们都渴望有一个比较正规的赛马比赛,因此,三都水族人民将这一愿望向政府反映,政府基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考虑,将人民群众这一愿望向贵州省政府反映,由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向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提交申请,经过多方的努力,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过研究,同意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协会的申报,并因水族赛马活动频繁、群众基础雄厚、参赛人数多、参赛规模大授予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国赛马之乡”称号。

现今水族端节成为水族民族特色标志,在旅游热的影响下,端节的一系列传统活动成为政府针对水族旅游开发的一个突破口,三都水族端节赛马作为我国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三都县人民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1985年1月县民委、体委在县城举办“民族团结月”女子赛马运动会。1988年三都县体委成立赛马协会[5],在端节期间派人员亲临“端坡”进行赛马技术裁判指导工作,并决定除端坡赛马外,每年举办一次盛大的赛马运动会。除了“过端”之时各个分批“过端”的赛马之外,2010年12月24,由贵州省民委、省体育局、黔南州人民政府主办,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2010中国贵州 ( 三都 )赛马邀请赛在三都自治县西部赛马城隆重开幕。来自贵州省各地(州、市)、各县(市、区)及省外特邀单位等省内外21支代表队参加比赛并形成了在其后每年三都县三洞乡过端的时候都举办贵州(三都)全国赛马邀请赛的惯例。不仅水族选手在赛场上竞技,也吸引了不少其他地区和国家的选手参赛,其中包括来自北京华兴马业俱乐部、浙江平湖九龙山代表队、北京国发马术俱乐部的诸多名马参加,提高了水族赛马的知名度。随着比赛的开办,政府加大了投资力度,修建了“三都中国西部赛马城”,规模宏大,可容纳上万名观众观看比赛,为比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政府还利用端节的赛马活动来吸引投资和游客,祭祀、赛马等传统活动原只在乡村特定的时间举行,如今动态地搬迁到县城,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传统的民族文化,也使传统水族端节民间赛马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模式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通过这一方式在其他民族了解水族赛马文化的同时水族人民也了解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其他少数民族赛马文化的融入,丰富了水族端节赛马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水族端节赛马事业的健康发展。这样不仅使水族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而且推动了水族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二)竞技性增强、娱乐性减弱

三都县举办的赛马活动越来越具有明显的竞争性。按民间传说,端节赛马活动最初是为祭祀祖先、欢庆丰收而开展的,因此传统的端节民间赛马竞争意识不强烈,赛马的目的多是为了娱乐。他们着重于表演精湛骑术、体现勇敢精神、展示马匹的耐力和速度以及爬坡的能力,以此炫耀自己养马的技术[6]。而今在三都赛马城里的赛马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的赛马方式慢慢地融入了竞技的因素,使得竞技性越来越增强。据笔者调查访问发现,形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水族青少年在学校教育中所接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等,使得竞技成为主要的运动方式。(2)政府的参与和介入,为使赛马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赛和观看,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如修建场地、维护与管理、制定比赛规则、颁发奖金奖状等,使得传统的赛马方式竞技化。

除此之外,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办的赛马活动的娱乐性逐渐减弱,现今在赛马场上已很难看到原有的端坡窄道惊险刺激的挤马项目,笔者调查的所有端节赛马比赛,均是有奖赛马,获得好成绩的选手都会得到丰厚的奖金,因此很多的水族人为了在比赛时能取得好成绩,他们在农闲时就会训练马匹、提升自己的赛马技术和培养与马之间配合的默契。传统的端坡赛马活动逐渐地由原来的相亲娱乐转变为以夺取名次和奖金为主的竞技性赛马。

(三)全民参与、积极性高

民族的认同感不仅可以提升民族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融合;还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整体健康有序的发展。它是民族凝聚力的前提与表现 ,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来源于民族的认同感[7]。水族“端节”赛马的全民参与性正是这种认同感的具体表现。民间赛马参与的群众广泛,各村寨在初一早晨在家祭祖后,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新衣,妇女更是精心打扮,相约来到端坡。而在赛马城里举行的赛马比赛要精心筹备,在比赛的前几天,赛马委员会在县城人流密集的地方张贴海报,通知比赛的时间、地点及竞赛的项目,参赛人员扩展到贵州省各地(州、市)、各县(市、区)及省外特邀代表队。到比赛当天,邻近乡镇的男女老少都穿着崭新的衣服,纷纷来到赛马城,有些较远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赶来,有的骑着马来,有的走路赶来,赛马场里人山人海,比赛时赛马城里,欢呼声,马蹄声,热闹非凡。这不仅增强了水族人民的交际能力,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传承着水族的传统民族文化[8]

(四)组织形式科学化

传统的水族端节民间赛马是水族人众所周知的一项传统民族活动,因而也就不需要组织者来进行组织协调,顶多由本族的老人来主持,而全国赛马邀请赛则是由政府主导,属于一种政治、经济、旅游活动。从活动的组织筹备到宣传、推广等一系列工作都是由政府来安排进行,这与传统的水族民间赛马的开展是大不相同的,政府承担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在活动筹备期间所遇到的资金、人员等问题都由政府解决。现在由政府主导赛马活动的组织形式逐渐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最初水族的民间赛马是以娱乐为主,没有很强的竞技性,因为那时的赛马没有成型的比赛形式,大伙都骑着自家的马比马速、比骑技,在精神上寻求满足。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族人民的生活、精神文化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与丰富,水族端节传统民间赛马也相对应地以科学化与规范化的形式逐渐地开展,由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协会主办,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办,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协办共同组成赛马委员会,共商赛马事宜。资金方面由赛马委员会筹集资金,而筹集的钱就是用来承担赛马相关的一切费用,其中大部分作为奖金颁发给获胜的选手。除此之外,赛马组委员会还将负责赛马的所有准备工作,其中包括竞赛日程的安排、维持现场秩序、仲裁委员会的确定等。

(五)比赛方式规范化

三都水族端节的民间赛马的不限年龄,喜爱赛马的只要有一匹马就可以参与,在笔者观看的水族端坡传统赛马比赛中,均没有采用计时方法,也没有正规的裁判小组,都是以先到赛道终点者为胜,假如出现同组中的马匹同一时间到达终点,那么这几匹马就必须重新在赛道上一较高下。而县政府举办的赛马有严格的参赛标准和竞赛办法,并由4个裁判长和8位计时员共同组成裁判组,采用计时办法录取名次。在比赛时参赛选手超过8人(不含8人)时,采取抽签分组、分道比赛的办法实行多次淘汰赛,最终按成绩排列名次。每个单赛项目将进行预赛和决赛。参赛马匹在赛前抽签决定各班马号和闸位。如果比赛的成绩相同,以运动员的体重和鞍具重量决定先后,重量较重的取胜,无需再重新比赛。赛马过程中,马匹和骑手都不能更换,如果骑手在半道从马背上摔下后,跑到终点是不给名次的。在观众台上的观众从不为某一匹马或某一骑师加油,而是为赛道上所有马匹和骑手呐喊,因为端节赛马是水族全民共同的节日。

五、三都水族赛马的传承与保护

(一)发展旅游经济,增强民族意识

三都县本身经济相对落后,越来越多的水族人走出家门,走向外面的世界。他们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无法认识到水族文化的优秀与魅力,他们只是盲目地跟从现代文化,从而导致大量民族传统“汉化”。逢年过节水族人民回到家乡,带来的不仅是外乡的财富,还有外乡的文化,在经济的作用下迷茫的水族人民自然地认为能给他们带来福利的就是优秀的文化。从此很多人举家迁出三都,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问题随之而来。人文化的载体,人员的流失也使得许多传统的民族文化意识越来越浅薄,如今在赛马场上普遍出现“一人多马”的现象,骑师会骑着不同的马参加比赛,据调查,这主要是因为专业的骑师少,无法实现一人一马,因而这不仅是文化的丢失、民族财富的丢失更是人才的丢失。而真正能留住他们的是经济,通过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大型的少数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创新与表演,同时进行各种具有民间风情的少数民族体育比赛,让游客积极参与的同时增加当地水族同胞的经济收入,让水族同胞在旅游中受益,使越来越多的水族人才回到家乡,保护好民族文化的载体才能使优秀的水族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

(二)加大资金的投入

随着三都县经济的发展,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在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对赛马场完善还是对优良马种的引进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因此要让赛马这一活动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加赛马比赛的名次及奖金,让参赛者不仅在赛马中享受到了快乐,还得到丰厚的奖金,这样才能使赛马爱好者产生更浓的兴趣,从而促进更多的水族同胞参与进来。过去,赛马因为没有得到政府支持,所需的资金都是水族民众自发地捐献,现在通过政府和爱马人士的支持资金已达上百万元之多,如三都县全国赛马邀请赛所设奖金在2010为8.64万,2012年为2.6万,2013年为20万,到2014年就高达24万元,这就为赛马活动注入了很大的推动力。同时每年三都县的赛马活动都吸引了许多有钱的观众和省内外马术俱乐部,他们都会来寻找优秀的赛马和骑手,如果你家养了一匹好马,能每次都拿到名次的话,那么你一年中就不用去做其他的农活了。但是随着比赛奖金增加,参赛的人员就会越来越多,竞争自然也就越来越激烈;好马济济、骑手如云,这就不单单只是比马的速度和体力,骑手同时还必须具备精湛的骑马技术和与马配合的默契度,因此部分对养马有着丰富经验的水家人就专门地饲养赛马和训练赛马技术来迎接比赛。

(三)鼓励水族青少年参与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三都水族赛马活动的参与者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如在2014年三都县举办的“国际赛马节”的观众大部分为中年或老年,青少年的身影很少,由此可以看出,赛马文化在青少年的心中正在逐渐消失,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网络信息在水族民间传播,加之交通设施逐渐完善,不仅使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也丰富了水族人民的精神文化。而篮球、排球、羽毛球、田径等现代体育运动项目通过这些方式在水族地区出现,并在水族青少年的生活中迅速普及,使水族的“端节”赛马对水族青少年越来越失去了吸引力。因而只有把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将民族文化引进教学中,使青少年意识到民族文化的价值,让他们了解民族与文化的整体性,才能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四)提高赛马质量

赛马是一项考验勇气与技术的运动,扎实的技术与良好的发挥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赛马技术主要依靠日复一日的积累,赛手以及赛马训练的科学性,成为提高成绩的关键因素。目前三都县赛马训练还保持着原始的训练方法,没有进行科学的、有计划的训练。每个赛手想要获得好的成绩必须从养好马开始,一匹好马往往一生伴随赛手,所以赛手要全程照顾马匹。有了好马就得多参加比赛,只有在比赛中才能总结出比赛经验,要不断地与优秀的马匹进行比赛,让赛手以及马匹学习优秀赛手的比赛经验。赛马要想吸引观众就要有看点,想要让赛马具有影响力那就得有重量级的赛马参加。一方面可以邀请优秀赛马参加,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提升本土选手成绩,才能真正地获得观众的眼球以及提升赛事的影响力。有优秀的马匹,还必须要有健全的赛马场设施,只有完善了设施才能办好每一届赛事,同时也才有举办有影响力的赛事的机会。

(五)确定合理的赛马发展价值取向

水族赛马是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历史文化淀积而形成的民族财富。它与水族人民的生产劳动、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社会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在民族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传统民族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甚至被淘汰。特别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民族文化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有些项目失去了本民族的特点;有些项目慢慢被现代元素同化,甚至逐渐走向消亡。三都水族赛马活动要确定合理的发展价值取向,不仅要沿袭赛马的民族特色,还应该注意传承水族赛马的社会功能。据笔者调查,为了保证在西部赛马城里举办的国际赛马比赛顺利进行,政府修建了标准化的赛道。良好的赛马环境虽说有利于骑手发挥出较高的水平,但是在朝着国际化标准发展的同时应该看到,这些比赛环境的变化使得水族赛马失去了其独特的民族韵味,更像是一场可以在任何地方出现的比赛,而非“水族赛马”。水族赛马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赛马比赛,就是因为其自身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赛马方式。在赛马城里的赛马比赛没有了“挤马”的刺激,没有了从观众惊呼声中飞驰而过的兴奋。在发展水族赛马文化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水族赛马本身的文化内涵与财富。只有在保持水族赛马文化内涵不被侵蚀的前提下,水族赛马才能真正的发展壮大。

六、结 语

三都县水族赛马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民族传统文化渐渐被侵蚀,甚至逐渐走向消亡。三都水族传统端节赛马文化应当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传承与发展时不仅要保持该地区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还要充分挖掘其社会化功能的一面,因此在开发民族传统节日时,一定要正确利用本民族的民族特色,结合本身及周边的文化环境,确定正确的文化定位,把独特的水族传统节日风情向世人展示出来,才能提高民族传统节日自身的吸引力。随着民族传统节日旅游产品的不断提高和转型,越来越多的游客不仅要求其旅游活动要有独特的文化品位,而且还希望身临其境的参与到民族传统节日中来,因此,继承并发展三都水族赛马活动,将水族赛马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国际赛马节”的举办,不仅将三都水族赛马活动广泛推向世界,还有助于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参考文献:

[1]何积全.水族民俗探幽[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 21]梁传城.三都水族“端节”民间赛马述评[J].黔南民族师学院报,2002,22(3):7-40.

[3]顾晓艳.水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述[J].体育科学,2004,24(11):62-64.

[4]顾晓艳.传统体育文化在水族山寨中的生存状态—水族“端节”赛马活动的变迁[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38-40.

[5]杨正文.鼓藏节仪式与苗族社会组织[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13):6-15.

[6]刘之侠,石国义.水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7]李静.民族心理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8]顾晓艳,徐辉.论水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J].体育学刊,2006,13(6):60-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