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是周雪光、艾云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文章的标题。在对中国华北某村庄2000年至2008年四次选举方式的变迁进行分析时,周雪光、艾云指出了在村庄选举实践及其制度变迁中存在的国家逻辑、科层制逻辑和乡村逻辑。因此,今后的研究还需要针对不同场域的实践,深入分析制度变迁中不同主体及其逻辑。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是周雪光、艾云(2010)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文章的标题。这篇论文介绍了周雪光教授及其团队在深入研究中国制度变迁上的最新思考和实证努力。诚如文章标题指出的,该文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理解制度变迁尤其是中国乡村地区政治实践制度(农村选举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周雪光、艾云(2010)指出,制度变迁很少只有某一种机制在发挥作用,而通常涉及多重制度逻辑和过程。因此,他们提出了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包含三个基本命题:其一,“制度变迁涉及多重制度逻辑;必须从这些制度逻辑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它们的作用和影响”。其二,“制度逻辑诱发了具体的可观察的微观行为;因此,对一个特定领域中制度逻辑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和预测这些行为”。其三,即“需要关注制度变迁的内生性过程,才能对制度变迁提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在对中国华北某村庄2000年至2008年四次选举方式的变迁进行分析时,周雪光、艾云(2010)指出了在村庄选举实践及其制度变迁中存在的国家逻辑、科层制逻辑和乡村逻辑。

应该指出的是,制度变迁涉及多重逻辑并非周雪光教授首次提出,而是已经在诸多的制度变迁文献中有过相关的表述(例如,Parish & Michelson,1996;Walder,1995;Zhou,2000)。周雪光(Zhou,2000)本人提出的“国家—市场共生演化”模型也考虑到国家逻辑和市场逻辑。但这一分析框架的提出,着实为我们理解制度变迁提出了一个整合的框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有一点需要引起重视:不同场合/领域中的制度变迁,涉及不同的主体,因而也涉及不同的逻辑。在中国乡村政治选举实践中,尤其是周雪光、艾云(2010)研究的村庄中,中央政府及其国家逻辑、地方政府及其科层制逻辑和村民及其乡村逻辑,固然是主要的参与主体和逻辑。但在其他领域中,比如南街村集体化和政治化的制度变迁(冯仕政,2007),还涉及市场的逻辑。因此,今后的研究还需要针对不同场域的实践,深入分析制度变迁中不同主体及其逻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