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争创卓越绩效

争创卓越绩效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网天津电力 物资部 及明公司秉承质量至上理念,积极探索与实践卓越绩效模式,凭借“三集五大”体制变革、“五位一体”机制创新迸发出的巨大能量,荣获第十五届全国质量奖。(三)以“法”为循,将卓越绩效模式全面应用到具体工作是创奖工作的目的这里的“法”,就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卓越绩效模式要求。

国网天津电力 物资部 及明

公司秉承质量至上理念,积极探索与实践卓越绩效模式,凭借“三集五大”体制变革、“五位一体”机制创新迸发出的巨大能量,荣获第十五届全国质量奖。物资部作为“三集五大”专业部门之一,主要负责物资采购管理和相关方关系管理两个专业的迎审工作,通过狠抓迎审过程管理和卓越绩效模式深化应用,以“两个提升”工程为导向,开展卓越运营机制研究实践,导入卓越绩效模式,探索与实践物力集约化管理体系更有效、更稳定发挥作用的常态模式,以质量标杆检验和体现物力集约化管理成效,推进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一、理论实践统一,创奖应用结合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创造理念。在公司的统一部署和推动下,为促进物资专业迈入卓越运营,引入卓越绩效模式,全面构建卓越管理体系,公司物资工作通过实践“测量—评价—改进—提升”的闭环机制,推进卓越理念方法与专业管理深度融合,使卓越绩效准则逐步被物资管理人员理解、接受和运用,形成了谈卓越绩效模式、用卓越绩效方法、创卓越绩效业绩的浓厚氛围。

(一)加强培训,充分激发部门内生动力是创奖的基础

推行卓越绩效模式,争创质量奖,深刻理解评价准则内涵是基础。《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结构主要分为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经营结果等七大部分,核心的内容还是从“质量管理”的领域来实现企业经营的卓越管理,帮助企业或组织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或组织的竞争能力。《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特点:一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现实相结合的反映。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从产生、发展到不断变革已历经了将近1个世纪。《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源自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更加强调质量对组织绩效的增值和贡献,反映质量和绩效、质量管理和质量经营的系统整合;强调质量是组织的一种系统运营的全面质量,要以追求组织效率的最大化和顾客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强调组织的文化建设。二是国际成功经验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果。国家质量奖是我国质量领域的最高奖项,应代表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应该是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总结。因此,《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定位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的最新总结上,要求全方位地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同时,结合中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强调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调战略和资源,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建立诚信体系等。三是关注五大利益相关方。关注顾客、股东、员工、供应商和社会五大相关方的利益,旨在创造和谐共赢的平衡价值。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卓越的“成熟度评价”标准,对企业的管理体系进行“诊断式”评价,从管理“效率”与“效果”着手,旨在发现企业或组织当前最迫切、最需要的改进,进而使企业不断追求卓越。《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将所关注的质量管理上升为经营管理的“大质量”管理,强调企业“战略策划”与“经营结果”和“社会责任”,体现了现代质量管理的最新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自我评价与管理”,同样也适用于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运营管理”。此外,《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企业的运营管理如果不能体现具有可比性的“经营结果”或“绩效”,则根本无法谈论“卓越”与否,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优劣”、没有“好坏”之分。所以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卓越,必须做好各方面“信息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并建立强大“数据库”,为进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自我评价或第二方、第三方评价提供“证据”。

公司通过组织物资专业骨干人员参加公司培训、定期召开部门培训会议等方式,组织从业人员深入学习评价准则和创奖工作要求,为创奖工作打好基础。坚持学以立信,学以致用,特别是认真组织学习卓越绩效管理系列书籍和材料,并与物力集约化管理体系进行深入比对,引导员工深入思考个人岗位、专业管理与卓越绩效的深入结合方式,查找优势,弥补不足,提高了每名员工对创奖意义的认识。

(二)真抓实干,全面系统做好准备工作是创奖的保障

创奖过程中,物资专业建立了领导牵头、各处参与、专人直接负责的创奖组织体系,全面调动部门力量。创奖准备过程中,以五位一体为主线,从流程入手,对物力集约化各专业近5年来的成效和不足进行了系统分析,逐条与评价准则进行对比,对不能适应准则的地方,进行全面整改,促进专业与绩效模式的深入融化和一致化运作,使管理过程与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做到了一一匹配,不留任何死角,并提炼总结出物资标准化信息化管理、集中采购模式等专业管理方面的特色亮点,通过系统全面的报告和图文并茂的演讲稿进行展示和呈现,并将对应的支撑性材料汇总整理,整理近百个文件盒的资料运送到现场供评审专家询问核实。迎审过程中,对专家的问题一一进行了翔实解答,并不断将专家的视线引入公司物力集约化跟一般企业相比的优势和亮度上来,在专家需要佐证材料的时候第一时间呈现,使专家感到眼前一亮,对公司的成果信服,一次性高质量通过了专业验收工作。

(三)以“法”为循,将卓越绩效模式全面应用到具体工作是创奖工作的目的

这里的“法”,就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卓越绩效模式要求。获奖不是目的,更不能一放了之。要深化应用卓越绩效模式和理念,将其融入日常的物资管理工作中,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作为管理的“标尺”,用科学、先进的管理理论进行管理,促进物力集约化管理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才能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基础上,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在公司的国际对标中取得好成绩,真正建设成具有天津特色的现代化物力集约化管理体系。

二、建立长效机制,提升质量绩效

下一步,要以获奖为契机,通过不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来提升企业各方面的“质量”与“绩效”,真正实现企业卓越运营与管理。物力集约化管理方面,要紧密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始终坚持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管理方向,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统领,以管理体系和信息系统建设为支撑,深化“四个机制”建设(集中采购机制、供应保障机制、质量管控机制、风险防控机制),提升“五种能力”(体系协同运作能力、业务集中管控能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需求快速响应能力和队伍专业管理能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做卓越管理的践行者。

(一)全面深化物力集约化管理体系

完善物资部集中管理、物资公司业务支撑、专业部门和机构横向协同、各基层单位纵向联动的物资管理和供应保障体系。细化职责分工,理清业务界面,开展专业培训,通过全员培训、物资调考等方式,提高物资队伍素质水平。

高效运营物资供应基地,实现物资供应业务集中管理。进一步完善公司在东丽区建设的集评标基地、物资调配中心、供应商服务中心、仓储配送中心和办公场所于一体的物资供应基地使用功能,通过集成物资管理资源,实现物资计划、采购、合同、仓储、资源调度、配送、支付和供应商服务等各业务环节的信息共享和统一协调。

深化应用物力集约化信息系统,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深化应用以电子商务平台、ERP系统为核心的物力集约化信息系统,全程固化业务流程,减少人为干预。健全系统运维保障体系,强化系统安全管理,有效防范系统安全漏洞。

(二)积极做好两级集中采购

巩固扩大采购范围,实现两级采购全口径、全覆盖。严格执行国网公司两级集中采购要求,修订完善物资采购目录,属于“总部直接组织实施”采购范围的物资,全部申报国网公司采购,其余物资全部纳入省公司集中采购,物资集中管控率达到100%。深化服务类项目集中采购,由35千伏及以上工程设计、施工、监理项目,拓展到检修外包、技术合作、管理咨询等项目。

优化采购组织方式,提高采购效率效益。统筹考虑采购针对性和有效性,对35千伏及以上工程建设类物资和服务,采用年度均衡安排批次招标方式;对生产运维、10千伏及以下配(农)网工程等类物资和服务,采用协议库存采购方式;对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等类物资,采用超市化采购方式;对零星物资、零星工程等类物资和服务,采用框架协议或定点采购。

全面应用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采购规范化水平。所有采购一律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实施,应用电子化招标文件审查、发标、投标、开标、评标等功能,实现采购过程电子化操作和实时监控,做到“流程统一、操作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在案、永久追溯”。

发挥计划“引领”作用,提高计划预见性和准确性。深化统一采购标准应用,从项目设计、设备选型等源头落实物资采购标准,促进电网设备通用互换。完善采购计划申报和审核机制,引导需求单位及时申报物资需求。合理优化集中采购批次,严格控制零散专项招标。建立紧急采购“绿色”通道,满足抢险救灾、突发事件物资供应。

(三)切实保障各类物资供应

将差异化供应模式向纵深推广,提高物资供应响应速度。基建工程类物资采用“零库存”供应模式,统筹调配各方资源,准时配送到现场;检修运维类物资采用“定额储备、按需领用”供应模式,发挥仓储配送支撑作用,通过合理储备满足供应需要;配网类物资采用“集中仓储、统一配送”供应模式,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开展供应商寄存,满足点多面广供应需求。

进一步提高物资调配机制运作效率,提高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有效利用物资调配中心,“月计划、周协调、日调度”,强化重大工程间的统筹协调,重点物资的统一调配。全面应用三级协调、监控预警、应急保障机制,主动解决供应瓶颈问题,强化问题的早期预警,形成过程监控、预警发布、问题处理的闭环机制,确保物资供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