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之处及需要深化的内容

创新之处及需要深化的内容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5.1 主要创新点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大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理论的前瞻与研究视角的创新。构建起跨国公司低碳竞争力三大驱动因素理论模型。创新性地提出培育与提升中国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策略。1.5.2 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内容本书主要从理论分析框架上对跨国公司低碳竞争力进行了探讨,而对跨国公司低碳竞争力评价研究稍显不足,尚有待进一步深化。

1.5.1 主要创新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大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理论的前瞻与研究视角的创新。当前低碳经济理论与企业竞争力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主流企业竞争力理论主要从经济或技术的角度,围绕环境、资源、能力、知识等因素对企业资源配置行为进行考察来研究企业竞争力问题,很少结合低碳经济背景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来研究企业竞争力问题。本书突破了这一传统的思维定式,从低碳经济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结合企业竞争力理论、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理论提炼出跨国公司低碳竞争力的科学内涵,对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来说算是一种新的尝试。

(2)构建起跨国公司低碳竞争力三大驱动因素理论模型。跨国公司低碳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由低碳技术、低碳管理以及低碳文化三大因素共同驱动。各种驱动因素又有着自身的培育机制。低碳技术主要通过低碳技术竞争来提升,低碳管理主要通过跨国公司低碳战略、低碳组织、低碳生产、低碳经营管理来实现,低碳文化主要通过低碳理念形态文化、低碳制度形态文化与低碳物质形态文化的建设来培育。同时,三大驱动因素之间又存在着相互支持、相互作用的关系。

(3)创新性地提出培育与提升中国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策略。本书以低碳发展理念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企业自身特点,从依靠企业自身转变观念、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到政府为企业培育低碳竞争力创造有利的法律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培育与提升中国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策略。

(4)一些新的观点。本书的创新之处还体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新观点上,例如:对与跨国公司低碳竞争力相关的一些概念进行界定或辨析;提出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是新时代跨国公司参与竞争的前提,而低碳发展是跨国公司新的竞争力;跨国公司低碳竞争力是在创新机制下优化配置资源并不断获取优势资源的结果,其核心是资源的低碳配置能力;等等。

1.5.2 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内容

本书主要从理论分析框架上对跨国公司低碳竞争力进行了探讨,而对跨国公司低碳竞争力评价研究稍显不足,尚有待进一步深化。

【注释】

[1]Teece D J,Piano G,Shuen A:Firm Capabilities,Resources and the Concept of Strategy,Mime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at Berkeley,2000,345-367.

[2]宋圭武、周虎臣:《经济竞争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3]林康:《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4]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

[5]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

[6]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

[7]联合国大会于1992年6月4日通过的一项公约。该公约规定发达国家为缔约方,应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资金以支付发展中国家履行该公约所需增加的费用,并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促进和方便有关技术转让的进行。

[8]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签署,是气候谈判进程中关于减排唯一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件,第一承诺期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

[9]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Feb 2003.http://www.berr.gov.uk/files/file10719.pdf.

[10]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Feb 2003.http://www.berr.gov.uk/files/file10719.pdf.

[11]Stern Nicholas,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2]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

[13]《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于2013年1月1日起生效,到2017年12月31日结束,目标是发达国家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5%至40%。

[14]2010年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大会确定创建这一基金,承诺到2020年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帮助后者适应气候变化。

[15]《德班大会放眼2020年》,《京华时报》,2011年12月12日。

[16]Vivid Economics:G20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report prepared for The Climate Institute,September 2009.

[17]Vivid Economics:G20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report prepared for The Climate Institute,September 2009.

[18]Vivid Economics:G20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report prepared for The Climate Institute,September 2009.

[19]Vivid Economics:G20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 index:2012update,report prepared for The Climate Institute,March 2012.

[20]田奋飞:《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21]Penrose,Edith Tilton.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Oxford,Basil Blackwell,1959.

[22]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23]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99-120.

[24]Peteraf M: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3):179-191.

[25]Prahalad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 1990:79-91.

[26][丹麦]福斯等:《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李东红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7]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28]Kogut,Zander:Knowledge of the Firm and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3(24),pp.625-645.

[29]Spender J C:Making Knowledge the Basis of a Dynamic Theory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7),Special Issues,1996,pp.45-62.

[30]Walley N and Whitehead B:It's Not Easy Being Green,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 1994:46-52.

[31]Porter M E and C Van der Linde: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lemate,Harvard Business Review,September-October 1995:120-134.

[32]Porter M E:America's Green Strategy,Scientific American,April 1991:168.

[33]胡大立:《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34]田奋飞:《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35]杨蓉:《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6]程惠芳等:《创新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7]刘文炳:《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并购重组的视角》,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38]黄继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39]卜善祥等:《存续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年版。

[40]盛小平:《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分析》,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年版。

[41]张向菁等:《企业持续竞争力与绿色营销》,《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42]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吴晓玲:《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理论思考》,《理论学刊》,2004年第2期。

[44]杨华峰:《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5]杨志:《跨国公司的低碳竞争力值得学习》,《中国企业报》,2009年12月24日。

[46]彭琰:《跨国公司低碳竞争力的特点》,《中国企业报》,2010年02月25日。

[47]熊焰:《企业社会责任与低碳竞争力》,《中国中小企业》,2010年第3期。

[48]郭莉:《如何打造企业低碳核心竞争力》,《投资北京》,2010年第2期。

[49]周建成、曾敏:《发展低碳经济 提升低碳竞争力》,《中国有色金属》,2010年第19期。

[50]王皓:《企业低碳竞争力指数的构建》,《商业时代》,2010年第30期。

[51]马中东、宁朝山:《环境规制与企业低碳竞争力分析》,《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8期。

[52]徐建中、袁小量:《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企业低碳竞争力网络运行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2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