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强劲的“瑞丰”动力是怎样炼成的

强劲的“瑞丰”动力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河北瑞丰动力缸体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深县农机厂改制而来的民营企业。预计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上缴税金1亿元。强烈的责任意识,催生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河北瑞丰动力缸体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深县农机厂改制而来的民营企业。2003年企业改制后,瑞丰公司立足自身实际,专注大企业不愿干、小企业干不起的汽车发动机缸体制造行业,积极调整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推进新上项目,奠定良好发展基础。2008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始终保持发展定力,持续厚植发展优势,坚持走专业化、高端化、规模化的路子,加力提速转型升级,呈现令人瞩目的逆势发展态势,生产工艺从机械化、半自动化、自动化到全面启动智能化工程,产品从配套农用车发展到供应中高档汽车,实现大幅升级。短短八年的时间,公司从一个年纳税几百万的小企业发展到年纳税亿元的中型企业,成为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改升级、创新引领规模效应、可持续发展势头强劲的代表性企业,名列河北百强民营企业。

河北瑞丰缸体公司办公楼

一、坚持实力做强,促进企业跨越发展

瑞丰公司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03年到2007年,是企业改制阵痛期,初步确立缸体为发展方向,2008年到2013年,是发展巩固期,瑞丰公司逐渐在内燃机配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2014年至今,是创新期,瑞丰厚积薄发,目标在做的更大更强。三个发展阶段,实现三次实力跨越。2008年,经过了改制阵痛期的瑞丰公司,聚焦上项目、搞技改、扩规模,完成了投资1.2亿元一期项目建设,新上缸体生产线和配套加工生产线各三条,实现了传统生产线的现代化和标准化,产能由2003年的3000台套提高到10万台套,工业总产值由不足300万元达到7000万元。2010年,投资2.1亿元建设二期项目,引进了德国珩磨机和日韩卧式加工中心等先进生产设备,实现了企业生产半自动化,生产加工能力达到50万台套,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2013年,瑞丰公司在传统实体行业发展遇到瓶颈情况下,再次加力提速,启动总投资5亿元的三期项目建设,引进了德国铸造机、瑞士取芯浸涂机器人、英国铸件抓取机械手等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建设了自动化精密铸造生产线,实现了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台套。当前,企业启动了总投资12.2亿元的四期工程建设,引进国际最先进的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数字化设备,进入了智能化生产时代和全球汽车供应商体系。八年间,基本上是隔两年新上一期项目、新上一个台阶,步步扎实、梯次跨越,企业规模和装备水平名列行业前列,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专业缸体生产企业。预计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上缴税金1亿元。

二、坚持质量制胜,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

瑞丰生产车间

作为汽车重要部件生产企业,瑞丰人深知,他们生产的每一个产品都事关汽车驾乘人员安危,必须对消费者负责,质量上不能有丝毫瑕疵。为此,董事长孟连周提出了“10000-1=0”的质量管理理念,就是生产的1万个产品中,如果有1个有质量问题,对企业来说只是万分之一,但对于车辆驾乘者来说就是百分之百,对企业的质量和信誉而言就是零。强烈的责任意识,催生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2003年公司成立第一件事,就是申请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开展“质量兴企”活动,针对每项产品明晰最先进的质量标准,在企业运行各环节建立权责明确的质量责任制,健全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制定和完善岗位的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相应的考核奖惩办法,优化工艺流程,加强现场管理,严格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增强了全员质量意识,激发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确保了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现在走进企业信息控制中心,每个产品从原料采购到生产过程、检测,再到出厂运输,每个环节都记录在案,一目了然。严格的质检程序让人过目难忘,每一道工序都严谨精细,每一件产品都务求完美,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信誉,也拓展与大型企业、知名品牌的合作空间,先后与江铃、长城、一汽、玉柴、江淮、东风、北汽、吉利、三一重工、华晨等20余家国内大型汽车生产企业和主机厂建立起牢固的战略合作关系,部分产品出口欧美及中东地区,年供货量由2008年的10万台上升到45万台,锻造了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为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坚持创新求进,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董事长孟连周说:瑞丰是体制机制创新的产物,它体内的创新基因是与生俱来的,如果没有创新的胆识、创新的思路、创新的科技,就没有瑞丰的今天。公司不惜重金大投入,先后投资6000万元建立了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成功开发出“4102”“491”“388”“488”“4D30”等多种节能、环保型产品,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功能专用组合机床和消失模铸造生产线。多管齐下引人才,通过参加各种招聘会,网上求贤,定向引进等方式,积极选拔聘用各类专业优秀人才,目前,铸造、加工及综合研发人员已达到近300人,先后获得了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及多项荣誉证书,形成了设计、研发、铸造、机加工一体化生产的格局。千方百计育人才,公司在省教委注册职工在职中专班,对员工进行机械制图、电工基础、数控设备等课程的知识培训。与河北农大机电学院建立和合作关系,对公司职工有计划地实施对口培训,先后引进40余名大学生充实到技术部、品质部、经营部等重要部门,有效加强了公司的管理和研发技术力量。同时,积极外聘教授、专家,开展了16949质量体系、ERP系统管理、技能操作、互联网等一系列专业辅导。高强度的科技投入,促进了企业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大幅提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坚持目标导向,以战略视野引领企业发展

适应“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装备制造2025规划的要求,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瑞丰公司认真谋划制定了下一个十年企业发展规划,提出坚持高端、智能、融合的发展理念,以发动机缸体为主体,大力发展铝合金缸体、陶瓷缸体、大功率柴油发动机缸体等产品,积极引进生产发动机其他零配件,建成以围绕汽车发动机为主体的零配件体系,企业力争发展成为汽油发动机缸体全国第一,铝合金缸体、陶瓷缸体、大功率柴油发动机缸体等引领全国,缸体研究水平达到全国一流,成为全国装备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综合能力最强的专业核心汽车零部件厂家。经过十年发展,建成集汽车及发动机零部件铸造、加工、组装在内的百亿元汽车工业园区,达到年铸造15万吨,缸体、缸盖加工150万台、发电机20万台,其他零部件100万套的生产能力,为引进汽车整车项目奠定基础。围绕规划目标,积极促进研发环节前移,与配套厂家在研发阶段主动对接,确保企业生产与发动机主机厂无缝对接。加强执行力建设,健全了员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体系。引入军事化训练和管理理念,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团队精神面貌,增进向心力和执行力。远大的规划目标和严实的保障措施,使瑞丰动力在激烈市场的竞争中保持了旺盛生命力,并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体企业举步维艰情况下,河北传统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瑞丰公司逆势发展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

做专与求新相结合至关重要。瑞丰公司发轫于传统的装备制造产业,十多年来一直做的是发动机中看似技术含量较低的缸体,但他们没有只守着老产品、只盯着老“手艺”,而是坚持行业做专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始终瞄着行业高端、技术前沿,大力实施创新工程,积极引进高端装备,研发高端产品,创新工艺流程,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断为公司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创新发展之路。河北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坚持创新发展道路,勇于抢占行业创新最高点,加大科技创新投资力度,完善企业创新机制,搭建高效创新平台,全方位汇聚创新要素,提升企业创新实力,以强劲、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实现我省传统产业的“凤凰涅槃”。

瑞丰公司专利及证书文化

强实力与促升级相结合刻不容缓。做大做强是传统行业企业抵御风险、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瑞丰公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关键在于始终立足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好项目一期一期不停步,但每一次扩张都不是规模的简单放大,而是装备的再提升、技术的再创新、产品的再升级,实现了生产由机械化向自动化、智能化逐步跃升,市场由低端配套到携手名企,站在了行业前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格局下,河北传统产业要求得新的突破,不但要努力把企业做大,更要致力于把企业做强,注重实力扩张与转型提速、升级晋档协同推进,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开发新产品,补齐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增强行业话语权

工匠精神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势在必行。工匠精神与创新创造的现代意识相互联系贯通,是产业的灵魂,品牌的基石,体现制造企业的软实力。瑞丰公司在产业选择上专注如一,在产品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在技术工艺上追求至极至善,在企业管理上追求科学严谨,工匠精神与现代意识凝聚成企业文化之魂,为企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前我省传统产业中的转型升级亟待把工匠精神与现代意识结合起来,结合企业实际,认清自身优势,精准定位、持续发力,不懈探索和实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代企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营造务本务业、创新创造的“新工匠”氛围,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企业自身奋斗与政府支持发展相结合重在做实。从瑞丰公司的发展过程看,每一次扩张发展、提档升级,深州市在土地供应、资金融通、人才引进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企业在关键节点能够破解发展瓶颈,取得较快发展。从事传统产业的企业大多投资大、效益差,转型升级困难大。一方面企业必须增强危机感,主动找市场、闯新路。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快自身职能转变,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大服务企业、支持发展的力度,完善对传统产业和重点企业转型升级的扶持政策,畅通政策进企渠道,减少过程损耗,提高政策落实效益,在推动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实践中发挥好“有为政府”的更大作用。

(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调研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