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居民收入差距与收入流动的关系论

居民收入差距与收入流动的关系论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过程中,经济学家经常讨论的一个焦点就是“效率与公平”问题,人们始终认为公平与效率是此消彼长、彼此替代的关系,如果既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又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合理,那么必须在公平和效率之间找到一个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平衡点。一是整体居民收入流动性下降。二是区域内的居民收入流动也有所下降。

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过程中,经济学家经常讨论的一个焦点就是“效率与公平”问题,人们始终认为公平与效率是此消彼长、彼此替代的关系,如果既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又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合理,那么必须在公平和效率之间找到一个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平衡点。但是,从收入流动的角度来看,社会公平与效率之间没有绝对的矛盾或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可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4](Schumpeter,1955)提出“收入流动性的思想”,他利用“宾馆模型”说明收入流动,即指某个特定的收入阶层群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变化后,其所拥有的收入份额或者所在的收入阶层所发生的变化,该变化包括收入水平的变化和流动方向的变化。权衡[5](2012)在《收入分配与收入流动:中国经验和理论》一书中将传统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替代论分析框架拓展为“经济增长—收入差距—收入流动—收入平等”的现代分析框架,阐述了收入分配、收入差距以及收入流动和收入平等之间的内在关系。

随着数据资源的日益丰富,国外研究者开始对收入流动性的动态变化、产生原因以及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经验分析。如Glewwe和Nguyen(2002)利用越南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发现,越南居民的收入流动性非常低,收入分配的长期不公引起持续贫困;菲尔德(Fields,2005)研究美国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发现20世纪70年代的收入流动性缩小了收入差距,但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收入流动性扩大了收入差距;赫茨(Herz,2006)也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收入流动性状况进行考察,发现美国穷人向上的流动性在加强,而中产阶级向上的流动性在减弱,富人则能保持较强的流动性。此外,尼(Nee, 1996)通过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进行分析,发现随着中国经济制度的变换,原有收入分层大大动摇,农户收入流动加快;霍尔和彭卡维尔(Khor&Pencavel,2006)运用收入转换矩阵等方法分析1991—1995年中国和美国居民收入流动情况,发现中国居民收入流动性在提高,且中国收入流动性高于美国;利(Li,2014)认为公共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流动性,因此增加政府教育支出能减轻贫困。

国内学者对收入流动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对我国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判断大体分为三种观点。一是整体居民收入流动性下降。如尹恒等(2006)、王海港(2007)、胡棋智和王朝明(2009)认为,我国居民收入流动性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近些年的收入流动性迅速降低。二是区域内的居民收入流动也有所下降。如王洪亮(2009)运用1978—2005年中国分省市分城乡面板数据,采用收入转换矩阵、新构造的收入流动性指数和收入年际相关系数等方法对中国区域居民收入流动性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居民收入流动性越来越低,但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强弱有别。三是城市居民收入流动性下降,而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加快。如罗楚亮(2009)发现我国城市居民收入流动性表现出明显的下降倾向,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则略有上升;王芳和周兴(2010)发现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都处于较高的水平,与城市相比较,农村贫穷阶层家庭的收入向上的流动性要大于城市的贫穷家庭;王晓和董长瑞(2013)认为2004年后城市居民的收入流动性下降,收入阶层开始呈现分化迹象。

总之,研究收入流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将收入流动性理论纳入整个收入分配理论框架内,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收入流动性来判断整体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是否得以改善,如果一定时期内向上流动大于同时期向下流动,则表明整体的收入不平等状况得到改善,否则就是恶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