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及其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及其发展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孔茨认为应该拿起一把锋利的砍刀,清理出一条穿越丛林的道路,只要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就有希望走出管理理论丛林。对此,孔茨做出了回应,在1980年4月的《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承认理论流派的增加和发展,并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所以,孔茨认为,管理理论的丛林是有可能走向统一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工业生产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程度空前提高;技术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复杂产品和现代化工程需要组织大规模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些都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企业经营管理原有的理论和方法有些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在古典管理学派和早期行为学派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形成许多新的学术派别。这些理论同古典管理学派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在历史渊源和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盘根错节。

1961年12月,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1984)在《管理学会杂志》上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他认为各种各样管理理论的存在犹如一个管理理论丛林,他把各种管理理论分成6个主要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学学派。此文一出,立即在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孔茨认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管理学自从诞生以后,知识领域在不断扩展,不同学科在互相渗透,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管理带来了巨大影响,以及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统计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政治学家、工商管理学者以及实际管理人员进入这一领域。而管理学本身的趣味、隐含的利益、富于挑战性的刺激,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散发出诱人的吸引力。内部困惑和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泰勒和法约尔奠基的管理学犹如热带雨林般成长起来。到20世纪60年代,各种管理理论已经枝节交错,这种理论丛林看起来很壮观,但要穿越则倍加困难。孔茨认为应该拿起一把锋利的砍刀,清理出一条穿越丛林的道路,只要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就有希望走出管理理论丛林。但孔茨发现,在他的文章砍过的地方,新的枝叶更快地生长出来,有的转眼之间就长成了参天大树。丛林生态一旦形成,就不会按照某个人的意志规规矩矩地发育。他试图统一管理理论的目的并未实现,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争论。正如管理史学家雷恩所形容的那样,孔茨的文章,不像清理道路的砍刀,更像浇灌丛林的雨水,理论的砍刀已经钝了,而丛林更加茂密。对此,孔茨做出了回应,在1980年4月的《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承认理论流派的增加和发展,并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他认为经过这段时间,管理理论丛林不但存在,而且更加茂密,现有的理论可概括为11个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沟通中心信息学派、数学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管理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管理过程学派。这些学派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的社会科学理论,包括自然科学理论向管理学领域的渗透。不同的理论背景,导致它们对管理活动关注的角度不同,所形成的研究重点不同,但是,它们最终都同管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结合了起来。所以,孔茨认为,管理理论的丛林是有可能走向统一的。下面介绍丛林阶段10个主要的学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