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快推进嘉兴经济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

加快推进嘉兴经济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嘉兴市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坚持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之路,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当前全市经济发展中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嘉兴市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坚持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之路,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以来,受外需减弱、结构调整及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的叠加作用,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当前全市经济发展中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一、嘉兴经济转型发展阶段特征

(一)增长态势——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

依据相关经济增长理论,从经济增长谷底到谷底看,可将嘉兴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划分为6个大周期,经济周期平均5—6年。第五轮经济增长启动于21世纪初,2004年下半年开始放慢。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影响全市经济增长率由2007年的14.5%回落到2009年9.3%。“十二五”前4年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年均增速低于“十二五”规划目标值1个百分点;低于“十一五”平均3.4个百分点;低于“十五”平均5.2个

图1 21世纪以来全国、浙江、嘉兴及市区年度经济增长率比较

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速低于“十二五”规划目标值1.1个百分点;低于“十一五”平均1.1个百分点;低于“十五”平均3.2个百分点。特别是“十二五”以来,与全国、全省一样,嘉兴经济运行总体上进入新常态下平缓调整换挡新阶段。2010—2014年,全市GDP增速分别为13.7%、10.6%、8.7%、9.3%和7.5%。

(二)发展环境——处于空间体系重构期

从外部环境看,近年来,外需减弱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嘉兴市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当前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国际市场外需萎缩对嘉兴市以出口型、加工型为特征的中小企业冲击较大,使得嘉兴经济增长受外需衰退冲击影响更加明显。2014年全市全年外贸出口236.51亿元,增长10%,增幅比2000年下降40.8个百分点;进出口依存度61.8%,比2000年提高15.7个百分点,但比2010年回落6.9个百分点;出口依存度43.3%,比2000年提高13.4个百分点,但比2010年回落3.9个百分点。从内部环境看,21世纪以来,作为杭州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一员,嘉兴城市发展的资源要素约束日益明显。如人口聚集度、经济聚集度和投资聚集度等区域要素集聚指标值已高出同类城市水平(见表1)。下阶段,随着城际轨道交通、市域铁路的高速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嘉兴仍要着力化地理区位功能优势为现实经济优势,加快市域生产、生态、生活空间的重构,从而实现城乡空间功能结构新一轮再造重组,为全市转型发展拓展新空间。

表1 嘉兴与长三角相关城市人口GDP和投资密度比较

(三)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中高级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提出的工业化标准模型将经济结构转型过程的国民收入水平变化划分为6个阶段。2014年,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为11959美元,相当于7299美元(按1998年美元汇率计算,假设美元通胀率平均为2%)。考虑到现阶段工业在全市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比重48.7%),服务业还处在发展壮大时期(比重41.6%),大致可以得出嘉兴目前处于工业化中高级阶段。所以,今后一个发展时期,“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的组合将逐渐成为新的增长动力。我们现在已经处于这个经济发展转型新阶段。因此,服务业必将成为全市实现结构升级、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图2 1998—2014年嘉兴人均GDP美元趋势图

(四)发展动力——处于增长动力转换期

201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额分别达2221.21亿元、1347.02亿元和236.51亿美元,“十二五”前4年年均分别增长13.6%、14.6%和10.2%,与“十一五”时期16.2%、16.3%和17.9%的年均增速相比,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增强,外需的增长率回落7.7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图3 1992—2014年嘉兴浙江全国投资效果系数比较

近10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GDP的比重)总体处于上升趋势,嘉兴市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始终在50%—60%,2014年投资率66.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左右,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特征十分明显。但同期的资本产出率却显著下降,投资效果系数(新增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0.242元下降到2014年的0.092元,降幅六成多。当前,面临新常态新阶段,嘉兴发展正处于由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应以创新为支点转变发展方式,因为单一的、粗放的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发展的动力亟待转换。

(五)发展结构——处于“二三一”产业形态

综观国际产业发展历程,三次产业结构表现为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全市产业结构演变大致可分为1978年前、1978—1985年、1986—1992年、1993—2000年、2001年至今5个阶段。从时间节点看,1980年全市第二产业升至42.5%,超过第一产业3.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顺序由20世纪70年代的“一二三”转为“二一三”结构。1993年第三产业比重22.5%,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经济结构呈现“二三一”形态。近两年来,全市统筹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重大举措,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取得积极成效,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稳中有进。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5.5∶58.3∶36.2调整为2014年的4.3∶54.1∶41.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5.4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主要年份嘉兴三次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员结构表

续 表

注:1982年、1990年、2000年就业数据为人口普查数据,其中2000年根据人口普查10%长表抽样数据推算。2004年就业数据为经济普查数据,2004年后就业数据取自年度统计进度数据。

(六)发展质量——处于社会财富加速积累期

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经济效果的评价指标主要是投入与产出比。以劳动生产率为例,1990—2014年,全市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从3800元/人提升到10.09万元/人(GDP/全社会就业人数)。同期,全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从1100元/人提升到6.68万元/人。产业结构效益改善。一是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状况有所改善。全市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总体呈现明显降势。目前基本稳定在20%以下。二是经济结构差距趋于缩小,由2000年的0.27提高到2005年的0.41,2010年提高到0.47,2014年又回落到0.44。社会财富加速积累。从水平看,新世纪以来,全市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的40.1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568.09亿元,年均增长20.8%;全市税收收入(注:不包括出口退税、海关代征增值税)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11.2%提高到2005年的12.9%,2014年为17.7%。2014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2143元和24676元,按城镇化率折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人均GDP的47.7%,分别高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压力

(一)发展方式亟待转型

根据经济增长速度方程估算,目前嘉兴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远远不及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所需的50%的水平,因此,嘉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粗放型经济增长特征比较明显。而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该贡献率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超过70%,经济增长方式均以集约型为主(见表3)。

表3 主要年份嘉兴GDP初次分配效率分析表(以FTP为例)

注:2004年以前嘉兴GDP总量、发展指数数据为根据经济普查资料修正后资料,GDP年均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的速度;资本计算起始年1978年,年度存量资本为永续盘存法年末资本存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价格指数为相关年份GDP缩减指数;嘉兴劳动力数量分别依据1982、1990、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和非普查年度进度资料,劳动力质量为人口普查平均受教育年限。嘉兴资本投入弹性系数和劳动力弹性系数根据CD函数计算和GDP初次分配劳动报酬比重(劳动力弹性系数为劳动报酬/GDP;资本投入弹性系数为1—劳动力弹性系数)综合评估而得。

(二)供给结构亟待改善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合理而高效的产业结构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实现经济集约增长的基础条件。

图4 2014年长三角相关城市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户均主营收入水平比较(万元)

1.制造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21世纪以来,从工业内部看,2002年以来10年间,嘉兴、绍兴、常州和南通市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1]分别为0.911、0.9958、0.739和0.765,嘉兴与常州、南通两市制造业结构调整力度差异十分明显。2014年嘉兴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户均主营业务收入14128万元,为绍兴的65.5%、南通的58.5%、常州的54.1%、扬州的42.2%。嘉兴产业的集中度偏低。在制造业行业分布中,嘉兴与江苏沿江相关城市制造业结构嘉兴与绍兴均为纺织业、化工业和化纤业。但与常州、南通、扬州、台州差异十分明显。2014年,嘉兴市规模以上前三大制造行业集中度为34.8%,与台州市(34.4%)接近,但与常州(51.2%)、南通(39.2%)、扬州(42.1%)、绍兴(45.7%)存在差异,比常州低16.4个百分点,比绍兴低10.9个百分点(见表4)。

表4 2014年长三角相关城市前十大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

2.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21世纪以来,全市服务业发展以传统行业为主的格局没有出现大的改变。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就不能为制造业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服务,就难以促进制造业分工的深化、细化,降低生产交易成本,提升产业发展效率。2014年,嘉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22.3%,占服务业比重53.6%,分别居全省第7位和第6位(见表5)。

表5 2005—2014年全省各市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及比重比较表

注: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住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浙江及其他各市根据GDP核算年报数据推算。

3.创新能力有待强化。“十二五”以来,特别是2012年起,企业技术开发费增长幅度减缓。此外,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从2005年的1.21%提高到2013年的1.89%,但提升幅度低于同年企业技术开发费的增长增幅。总体上看,嘉兴市企业在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和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亟待强化。

(三)消费分配机制仍需优化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行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左右,在所统计的36个国家中,只有8个国家的消费率低于70%。全市消费率由2010年的35.2%提高到2014年的39.1%。从居民收入速度看,在GDP初次分配中,2000—2014年,全市政府所得(生产税净额)年均增长13.9%;企业所得(折旧和盈余合计)年均增长14.3%;个人所得(劳动者报酬)年均增长13.6%。总趋势显示,21世纪以来个人所得增长相对缓慢,个人所得比重有所回落。从政府财力分析,多年来,全市税收政策趋向以税收增长为目标,税收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不明显,特别是近两年来,全市经济增长率趋缓,但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仍在继续提高,应避免形成拉弗曲线效应。

图5 1990—2014年嘉兴消费率、储蓄率与投资率比较图

(四)“四化”融合亟待加快

国际上衡量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同步协调性的通用指标是IU和NU比例[2]指标。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达59.2%,但IU和NU比例仍分别高达0.8和1.5,均高出国际标准值均差0.3个点,总体显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这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工业化模式的长期执行以及户籍制度、城乡差别劳动就业和福利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隔离制度使“离乡”“离土”“进城”的农民工无法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有着直接的关系。从长远看,只要二元经济长期存在,就会存在就业结构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这是全市未来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后面临的主要问题(见表6)。

表6 1982年以来主要年份嘉兴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比例表

注:1982、1990、2000、2010年城镇化率为普查口径;2004—2005年城镇化率为按联合国法修正值;2010—2014年为浙江省统计局公布口径。

(五)资源要素制约亟待缓解

常住人口增速呈减缓趋势。“十二五”以来,全市常住人口增速呈减缓趋势,“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前4年,全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2.2%、2.4%、0.4%,呈现前快后慢的态势。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按2013年末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约为0.0455公顷/人。伴随全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土地资源对发展的硬约束越来越突出。2013年,全市经济密度8040万元/平方公里,居全省第1位。城市建设用地投资强度7.89亿元/平方公里,居全省第4位。2014年,全市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分84.74分,居全省第4位。水资源环境压力显现。2014年,水资源总量为23.52亿立方米,人均仅为515立方米,约为全省人均水平1/3。2014年,全市水污染物(COD、氮氧化物)排放削减完成任务的比率分别居全省第4位和第3位。大气质量仍待整治。2014年,全市二氧化硫削减率、氨氮化物削减率均居全省各市第8位。节能降耗任务重。2014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水平为0.59吨标准煤,居全省第7位。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为59.5立方米,居全省第8位(见表7)。

表7 2014年全省各市主要资源要素生态环境指标比较

三、“十三五”嘉兴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十三五”时期,全市要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创造全市人民美好生活为追求,以全面加强“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为导向,在加快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上,突出“集约高效、绿色生态、均衡协调、开放合作”的发展新模式;在加速转型发展的动力设计上,不断夯实“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的发展动力,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不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一)以提升经济转型发展水平为重点,争创产业竞争新优势

发展先进制造业,在“两化”深度融合中提升“嘉兴制造”。今后全市重点要大力培育壮大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产业,不断推进“四换三名”工程,积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努力打响“嘉兴制造”品牌。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而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是要加快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低加工度、低附加值制造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转变,带动金融、物流、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扩张,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着力推进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建设。

(二)以提升创业创新能力为重点,争创经济发展活力新优势

创新驱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也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途径。“十三五”时期,全市要以充分积累和开发人力资本、智力资产,提升信息化水平、创新能力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环境效率,最大限度地以智力资源、知识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环境的消耗,摆脱主要依靠物质刺激、物质投入的传统发展动力,以和谐的社会环境、适宜的生活品质、高尚的幸福追求激励人们不断创新、创业,走出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万众创业的发展之路。

(三)以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为重点,争创空间开发发展新优势

要加快城市网络化、智能化、数据库的建设,通过信息流来带动物质流、资金流和人才流,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要强化各县(市)优势功能和个性特征,全力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要突出中心城市发展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加快市域5个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继续推进“两新”工程,打造美好新家园,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推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以提升与沪杭同城战略为重点,争创内外开放合作共赢新优势

嘉兴要进一步加快全方位融入长三角的步伐;要继续发挥民营经济活跃、外向型经济发展良好等优势,提升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综合竞争力;要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紧密结合,积极参与杭州都市经济圈等建设;要加大与上海对接力度,从创新要素、居民消费、网络高速、城际轨道交通等各方面开展实质性对接,做到体制上打通、政策上衔接;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外贸出口竞争力;要以嘉兴市被列为创新驱动发展拓市场试点示范市为契机,积极探索贸易方式创新,加快嘉兴市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五)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为重点,争创发展环境新优势

体制政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一是深化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市场机制”和“法制思维”为核心理念,优化和完善“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内涵,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促进政府治理现代化。二是协调推进经济和社会同步改革与发展。要建立健全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健全完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完善落实要素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城乡资源共享机制和管理服务机制。

课题负责人:李国明

课题组成员:唐 琦 宋振平

      常生群 严勤斐

执  笔:蒋明祥

【注释】

[1]相似系数是研究产业结构总体相似程度的指标。其经济意义是:系数值等于1,说明两个时期或两个地区产业结构完全相同;系数值接近1,说明两个时期或两个地区产业结构较相近,产业结构变化小;系数值接近0,说明两个时期或两个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大,产业结构变化大。

[2]I为工业就业比重,IU工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的比值;N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NU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的比值,其标准值分别为0.5和1.2,其中IU大于0.5为城镇化滞后,接近0.5为城镇化协调,小于0.5为城镇化超前;NU大于1.2为城镇化滞后,接近1.2为城镇化协调,小于1.2为城镇化超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