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化发展阶段判断论证

国际化发展阶段判断论证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浙江的产业集群正越来越紧密地融入到全球化的经济当中。代表性产业集群包括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平湖服装产业集群等。同时产业集群促使跨国企业直接进驻专业市场。绍兴应积极创造机遇为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以这种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浙江的产业集群正越来越紧密地融入到全球化的经济当中。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发展已经或正在经历3个重要发展阶段,如图2-4所示。

图2-4 浙江产业集群的国际化三阶段

市场国际化

浙江产业集群依托劳动力成本优势和集群先发优势,形成劳动密集型消费品的区域性配套分工协作体系和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实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国际化。代表性产业集群包括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平湖服装产业集群等。

义乌经济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是市场,义乌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国小商品市场的核心,并且已经慢慢地从“小商品的世界”走向“世界的小商品”。义乌专业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小商品市场。2007年,义乌专业市场市场成交额460.1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已经成为国际化商品市场,汇集了近32万种商品,2007年成交额348.4亿元,同比增长10.6%,连续第17次蝉联全国批发市场榜首。中国小商品城日均客流量达到21.4万人次,同比增长15.6%。商品辐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年出口量已达总成交额的50%强。其中,工艺品、饰品、小五金、眼镜等优势行业商品出口量占行业销量的70%以上;市场内60%以上的商户发生外贸供货业务,现长驻义乌的外商达5000多人,境外商务机构200余家。

产业集群促使专业市场吸引更多的国际买家,为专业市场的内向国际化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中,凡是外销比例较高的商品,都是地方产业支撑较强的行业,如工艺饰品、服装、线带、袜子出口值均占出口总值的10%以上,而且就近产业集群的产品比例越高,竞争力越强。这充分说明了专业市场的国际化与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可以并行不悖且相得益彰的,而联结两者的纽带正是专业市场的网络扩张效应。外商、外贸公司、出口生产企业、市场经营者和各类外贸经纪人等专业市场的各主体通力协作,通过连锁制、代理制、配送制等多种方式,构建国内外分市场和分支物流网络。

同时产业集群促使跨国企业直接进驻专业市场。随着跨国采购商在该专业市场采购业务的扩张,跨国公司逐步实行集中采购,在专业市场附近设立采购办事处,以便实时掌握商品的质量等供应信息、物流信息等,国际买家对产品严苛的标准促使市场内企业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更加促进专业市场层次的提升。随着专业市场层次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买家也转变成卖家,直接在专业市场设点设摊,直接和国内的卖家进行竞争。一方面专业市场增加了国际化的元素,促进专业市场的内向国际化;另一方面迫使国内的卖家和周边的产业集群更紧密地合作,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推动义乌专业市场提高质量档次和转变经营方式。

分工国际化

通过嵌入国际价值链分工,集聚大量为国外品牌厂商配套生产中间件的同类企业,形成出口导向的国际性产业集群。代表性集群为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该集群拥有规模以上光机电企业65家,日本电产科宝(浙江)有限公司生产的数码相机快门、关东辰美电子(平湖)有限公司生产的可视手机用镜头和日本电产(浙江)有限公司生产的电脑硬件驱动马达分别占世界市场的25%、65%和70%。

要素国际化

产业集群内若干家龙头企业通过向全球市场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形成国际领先的自主研发能力和高附加值的国际品牌,构筑影响全球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的市场势力;人才与技术的国际化是这一阶段区别于前两阶段的重要标志。

以绍兴的纺织业为例,其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20年的发展,已拓展成汇集轻纺原料、纺织面料、服装服饰、纺织机械等要素的轻纺集群市场。绍兴拥有代表纺织业国际先进水平的无梭织机,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却未能有效释放这些国际先进设备的能量。与省内的“雅戈尔”“杉杉”“罗蒙”等成衣品牌相比,绍兴作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贸易集散中心,至今没有一家品牌服饰公司,面料企业的知名度也极低。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就是要求纺织产业集群内的生产要素参与全球纺织业经济循环和经济体制、管理方式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程度和过程及绍兴的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和文化交往达到的国际或现代化水准。

由于我国具有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优势,以及巨大的国内市场,纺织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极易吸引国际行业主导企业选择在我国进行一些低端、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绍兴作为最大的纺织品基地,可以“引进来”的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绍兴应积极创造机遇为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以这种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如: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跨国企业落户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用优美、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优惠的政策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为绍兴带来更多的国际生产机会;积极搭建绍兴纺织集群与国际成功纺织产业集群(如意大利纺织产业)的跨国技术团体,实现两地之间人才、信息与技术的共享;在国际成功纺织产业集群建立分支机构,寻求合作和市场机遇等。如通过与欧美日等跨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或被欧美日等跨国公司并购的方式,纳入他们的国际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

另外,产业集群内部主导企业的成功外向国际化,将带领其所在集群的其他企业通过与主导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也成功嵌入全球价值链,从而实现整个集群的外向国际化。在为产业集群“走出去”提供机遇方面,政府应加大对集群内主导大型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强其国际竞争力;降低出口产品税率,为其创造良好的国外销售环境和渠道等。如通过在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并将产品打入其市场,或者收购跨国公司的业务,购买其技术性资产,以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以实现要素的国际化。

据《世界500强在浙江发展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共有7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浙江设立了211家外商投资企业,总投资77亿美元,实际利用投资22.6亿美元。其中石化已成世界500强在拥有丰富港口资源的浙江投资的第一产业,共兴办44家企业;处于石化产业下游的轻纺产业次之,共有42家企业,占总数的19.9%;排名第三的是机电产品,共设立37家企业。

虽然世界500强企业已在浙江区域形成了抱团集聚现象,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主要集中在石化行业以及先进机电制造业,而以民营小商品为主的浙江产业集群吸取外资直接进入的现象还是较少的。这跟浙江的产业结构、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本地企业对待外资的态度、政府的积极倡导、外资企业的发展规划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关系。如果纯粹地依靠本土经济的自身能力实现浙江产业集群分工的国际化、要素的国际化,这将是一条漫长的征途。

世界500强的投资普遍具有技术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等特征,借力世界500强提升产业层次,将有效推动浙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成功地吸引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直接进入浙江众多的中小企业集群,借助外资的力量,快速融入全球经济,抓住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机遇,可以较快地跨越3个国际化阶段实现国际化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