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金融发展脱离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我国金融发展脱离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从金融业与实体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大体如下。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央行相继推出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资产负债规模逐渐增大。在金融市场中,各种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反映了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比如各种金融工具不仅是金融市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本身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9%的增长速度,使得实体经济融资规模日益扩大,融资结构日趋合理,同时金融业的增长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甚至逐渐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2006-2013年期间,金融业平均增长率达到22.50%,明显高于同期实体经济14.23%的年均增长率。但是,从金融业与实体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大体如下。

1.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力度不足

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对于增加国家的税收和就业提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由来已久,金融体系特别是正规金融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足严重制约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目前来看,中小企业利润下滑、资金成本上升的问题较为普遍,特别是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此类问题尤为严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融资规模来看,虽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但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没有获得过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资金支持力度与其创造的经济价值不相匹配;第二,从融资成本来看,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在10%以上,其中,批发与零售小微企业的资金成本上升压力更为迅速;第三,从融资方式来看,担保、抵押贷款等多元化融资方式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效果不明显,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使用过担保公司担保来获取贷款,使用厂房作为抵押获取贷款的中小企业少之又少。

2.金融资金“脱实向虚”

实践证明,虽然金融体系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进而产生和发展的,但是金融体系在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金融自身的资金规模也不断扩大,而且增长速度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这就表明,金融资金有自我循环和自我膨胀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金融资金可以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发展。2003—2011年间,金融部门同业之间的资金使用规模不断扩大,其年均增长速度为127.30%,金融部门对非金融企业部门资金使用规模的年均增速为124.23%,金融部门资金使用规模的年均增速为113.72%,由此看出,金融部门内部资金使用量的增速既超过金融部门对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增速,又超过了金融部门资金使用总量增速。同时,金融部门内部资金运用量占全社会资金流量的比重也出现较快的增长,由2003年的1.34%增长至2011年的14.05%,表明金融资金确实存在“脱实向虚”的问题。

3.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

截至2013年年底,人民银行总资产规模为317278.55亿元人民币,折合约5万亿美元,同期美联储资产约为4万亿美元,欧洲央行约为3.12万亿美元,日本央行则约为2.2万亿美元。自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人民银行”)资产规模稳居全球央行首位,远超欧美日等央行资产规模。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央行相继推出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资产负债规模逐渐增大。与之相对应,2014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122.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2%。我国通过创造需求和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刺激经济,M2的快速增长使得我国M2/GDP已经超过了200%,而美国等多数发达国家这一指标都小于100%,甚至也高于同处亚洲的韩国和日本,两者这一指标均不到150%,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国家在这一指标不到100%的时候就已经迈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意味着我国的货币化水平过高,M2的持续增长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提高,企业成本增加以及居民消费降低等问题。

4.“金融脱媒”现象日益突显

“金融脱媒”是指资金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在资金的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之间发生资金借贷关系的现象。近年来,我国金融总量快速扩张,金融结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加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表现出明显替代效应,比如,2010年实体经济通过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从金融体系融资分别达2.33万亿元、1.13万亿元和3865亿元,而在2002年这些金融工具的融资量还非常小。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与经济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在脱媒的过程中,信托、理财产品等新兴金融工具的快速兴起使得商业银行存款大幅下降,导致通过金融机构资产方新增贷款这一传统指标已无法全面和准确地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也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因此,理论研究与政策操作都需要能全面、准确的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全口径统计指标。总之,影子银行和表外业务快速增加以及由此加速的“金融脱媒”,不仅会对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产生影响,也会影响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依据和实施效果。

(二)经济发展“脱实向虚”所产生的问题

1.挤占实体经济资本,延缓实体经济发展

从宏观层面来看,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经济体系和运行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增长是比较稳定的。如果投入到金融体系的资本增长过快,势必会减少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资本规模,资本规模的不断增加又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投机炒作,随后的大量资本就会被名义的高收益所吸引,持续不断地进入金融市场,这必然挤占了应有的对实体经济的投资,造成实体经济投资不足。但是金融市场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是具有内在价值的,金融市场的价格虚高不会始终持续下去,一旦资本价格由于外部因素变化发生逆转,必将造成价值下降,使得企业和个人等投资主体承受巨大损失和债务负担,从而导致实体经济投资乏力,经济产出降低,阻碍实体经济发展。

2.导致价格信号失真,损害资源配置功能

金融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是指金融工具能提供各种金融产品的价格信息。然而,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如果金融市场过度发展,金融产品的价格发现和信息传递功能就无法正常体现,导致金融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下降。在金融市场中,各种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反映了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比如各种金融工具不仅是金融市场交易的工具,同时也反映出行业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这些信息通过股票、债券、期货合约等金融工具的价格反映给投资者。当金融市场中资产价格升高后,投资收益大大高于实体经济投资收益,在高投资回报的驱使下,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金融市场,造成经济虚假繁荣,这样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减弱。如果流入金融市场的资本过多,就会造成实体经济部门投资不足。同时,资金供求失衡又会导致利率上升,使实体经济部门因融资成本过高而生产停滞甚至倒闭。

3.放大市场风险,影响市场稳定

金融市场由于具有流动性这一基础功能,因而会导致金融系统不稳定。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工具已不仅局限于最初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和避险层面的需求,而是具有了投机性质,投机者利用各种金融工具,特别是一些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作用,不断加大资金规模,极大地增加了市场风险。在羊群效应和高收益的驱使下,市场中的投资者往往难以对经济预期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加之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扩大了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在轻而易举地将资金分布在不同产品和市场中的同时,也将风险传递其中,这种传递的通道包括企业间,行业间以及国与国之间,带来整体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

4.催生经济泡沫,加大金融危机风险

如果金融体系过度发展,以至于逐步脱离实体经济的轨道进行自我循环,自我增长,便会催生一个又一个的经济泡沫,泡沫不会无限扩大,一旦经济泡沫破灭,则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由于金融产品的供给几乎不需要成本,而需求却由于人们的羊群效应和资本价格上升的正反馈效应快速增加,金融产品的需求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大于供给,资产价格快速上涨,逐步背离合理区间,产生经济泡沫。泡沫破灭会引发资本价格的大幅下跌,接着货币迅速贬值,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实体经济部门信贷资金不足导致投资需求减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难以为继,关门倒闭引发失业率上升,工人无法获得收入使得内需下滑,经济逐步趋冷。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典型的金融体系过度发展和膨胀,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的结果。无论交易工具和手段多么发达,金融体系本身并不创造价值,金融体系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必然加大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