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双目标”“双结合”“双引擎”的内涵与要求

“双目标”“双结合”“双引擎”的内涵与要求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7%为线,再下行“一半”,到3.5%,可将4%和3%视为中国经济的低速增长区。坚持稳政策、稳预期与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的实质就是宏观经济管理要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稳”和“进”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引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减弱。打造“双引擎”的实质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引导政府与民间形成合力,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一)“双目标”:经济发展要兼顾速度与质量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同步实现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两个目标,体现了经济发展要兼顾速度与质量的发展思路。中高速增长是增长目标,中高端水平是发展目标,双目标体现了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的统一。

所谓中高速是相对的,不同的速度对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一样的内涵。同一个经济增长速度,如4%的增速,对我国则是低速,对美国则是高速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国有(2015)根据改革开放36年的经济发展状态来看,应将10%以上的速度视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区。以此为指导,用“50%”的降次分割法[2],划出由高到低的逻辑界限。以2007年的14%的高速为线,下行“一半”,到7%,可将7%和6%视为中国经济的中速增长区。以7%为线,再下行“一半”,到3.5%,可将4%和3%视为中国经济的低速增长区。[3]对于我国增长速度的划分,学者们普遍认为9%以上为高速区,6%—8%为中高速区,3%—5%为低速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综合各种因素研究后认为,在今后10—15年的时间内,中国经济仍然具备实现6%—8%中高速增长的潜力。

经济发展的中高端水平,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理解。狭义是促进产业链和经济结构的中高端化。重点是发展高端产业和服务业。广义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现代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增长没有带来社会经济的普遍进步,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也会导致“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经济增长主要指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外,还应包括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和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等。

(二)“双结合”:推动经济稳中求进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稳政策、稳预期与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这是一个新提法,既回应了外界对政策走向的疑问,也确立了当前经济调控的政策和手段。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新特征将是既保持政策定力又坚持改革动力。

坚持稳政策、稳预期与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的实质就是宏观经济管理要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所谓稳中求进,“稳”就是稳增长、稳政策、稳预期。“进”就是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稳中求进,一方面宏观调控政策要保持战略定力,要在把握好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的基础上,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不对经济进行强力干预,而是突出预调、微调,强调定向调控和精准发力。只有政策稳才能预期稳、只有预期稳才能人心稳。但是“稳”绝不是一成不变,“稳”是为了“进”,只靠“稳”无法化解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无法破解各种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也就无法实现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升级。因此,要获得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必须依靠“进”,必须促改革、调结构。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指出,2014年面对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而是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强力推进改革,尤其是政府带头改革,大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全年GDP增长7.4%,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城镇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在经济增长放缓情况下不减反增;CPI上涨2%,低于年初预期目标。事实证明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正确的、有效的。他还指出,2015年,中国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我们仍然不会追求短期的高速增长,而是会选择长期的中高速增长以便提升发展质量。我们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力干预,将更加注重预调微调和定向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稳”和“进”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稳政策、稳预期为当前的促改革、调结构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基础,促改革、调结构则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进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长期预期,为长期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三)“双引擎”: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

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主要指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这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引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减弱。消费需求虽然趋势向好,但在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增加,投资增速正在下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转为负。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打造新的增长引擎,要更加注重综合供给、多重动力的结合。

面对经济新常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打造“双引擎”的实质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引导政府与民间形成合力,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打造新引擎,就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7000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如果把全社会每一个细胞都激活,就会使整个经济肌体充满生机,进而汇聚成巨大的推动力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蕴藏着无穷创意和无限财富,是取之不竭的“金矿”。

打造新引擎的实质是要实现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型,使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4],而不再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因此打造新引擎,关键是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活力。2014年,我国大力开展商事制度改革,简化便利工商注册程序,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形成新的创业热潮。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众多“创客”脱颖而出,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改造升级传统引擎,主要指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体现了新常态下政府职能的转变。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传统动力。虽然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投资率过高的问题,但不能轻易否定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关键是要优化投资的结构,提高投资的效率。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投资的主体是政府。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产品和服务严重不足。目前,中国人均公共设施资本存量仅为西欧国家的38%、北美国家的23%;服务业水平比同等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政府加大对城市公共设施、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既能补足社会经济发展短板、改善民生,又能在短期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赢得空间和时间。当政府投资投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道路、能源、城市运行基础设施等,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一方面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入效应”,[5]从而为创新和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创业投资方向,提高民间投资信心;另一方面能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入效应”,增加居民消费量,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进而改善我国的投资与消费关系,优化需求结构。

打造“双引擎”是新常态下形成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关键,在打造双引擎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要发挥好各自的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改善市场环境。企业则要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自身转型升级。

(四)“双目标”、“双结合”和“双引擎”之间的关系

“双目标”、“双结合”和“双引擎”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构成一个整体发展战略。三者分别从目标、政策、动力三方面,勾勒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路线图[6]

双目标是核心。双目标的设定,既考虑到短期增长,又指向中长期发展,是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新指针。“双目标”中,中高速增长是增长目标和短期目标,中高端水平是发展目标和长期目标,前者为后者提供手段、条件和前提,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就不可能有发展;后者为前者提供保障,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就不可能有稳定持续的增长。

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是实现双目标不可或缺的政策保障和支撑。精准定向、力度适宜的宏观政策经济是新常态下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必要保障,多变的政策和不稳定的预期会导致投资和消费的波动,影响市场信心,降低市场活力,进而加大经济增长波动的幅度。同时,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成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双引擎”是实现“双目标”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打造“双引擎”,一方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政府简政放权和市场化改革,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活社会细胞,让整个经济体充满生机,进而真正引领中国经济迈上提质增效的新台阶。另一方面,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逐步退出市场竞争领域,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