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既背离,又继承

既背离,又继承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前节已经肯定,凯恩斯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第一个站出来明确地背离萨伊定律的“功臣”。总之,否定萨伊定律,承认在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中供求不能通过市场作用自动调节趋于均衡,承认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严重,这是凯恩斯对经济危机所抱基本态度的一种表现:形式上的表现。

前节已经肯定,凯恩斯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第一个站出来明确地背离萨伊定律的“功臣”。这种背离是他从传统的经济危机“外因论”,把重点转移到“内因论”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关系十分重大。

然而凯恩斯究竟是怎样否定萨伊定律的呢?我认为,此中具有两重性:既有背离的一面,又有继承的另一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的问题。

按照萨伊的说法,生产总量同从一定数量生产得到的总收入所消费的总量(6)是永远完全相等的。因为需求本身就是供给(生产)所产生的,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总是相等的。供给同需求总是相等的。这样,生产过剩这个概念就没有意义,由此,否定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凯恩斯仍然是从流通领域的供求关系去否定萨伊定律的。他并且进一步从经济活动的流通领域逃进了人类“天性”的心理领域。在所得(生产、就业、供给)与消费(需求、市场)之间,虚构了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超阶级性的经济联系,定名为消费倾向:一个基本心理法则,说当总实际收入增加时,人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长不如所得增长那么大。说得详细一点,他的就业一般理论的中心论点就是:

(1)就业量是由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二者的相交点决定;

(2)在供给方面,就业增加(生产增加、所得增加),供给价格有增加的趋势(基于竞争);

(3)在需求方面,就业增加,需求价格有减少的趋势(基于消费倾向的心理法则);

(4)就业量的增加,基于社会心理的消费倾向规律,自然有一种趋势:要减少就业量。

凯恩斯用这个所谓人类“天性”的消费倾向心理规律来否定萨伊定律,从而确立“所得增长大于消费增长”,“供给(生产)增长大于需求(市场)增长”的中心命题,进一步承认了: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上商品充斥,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种病象。

萨伊定律既然认为需求总会同供给相均衡,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愁没有销路,那就进一步肯定:生产资源总会得到充分利用,生产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因而工人也可以得到充分就业。至于“自愿失业”是工人“自取其咎”;“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各产业部门的暂时失调所引起。这并不同充分就业相矛盾。

凯恩斯既然确立了消费增长比生产增长慢,需求增长比供给增长慢的论点,承认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于是进一步承认了就业不足——失业问题严重这个无可否认的病态现象。在这个问题上,他在其庸俗前辈所承认的“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两个范畴之外,添加“非自愿性失业”这个范畴。这就是他所谓“就业不足”的具体内容。

总之,否定萨伊定律,承认在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中供求不能通过市场作用自动调节趋于均衡,承认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严重,这是凯恩斯对经济危机所抱基本态度的一种表现:形式上的表现。

另外,在他对经济危机的基本态度这个问题上,还有更重要的、富有实质性的另一种表现,那就是认为经济危机是能够消除的。只要对资本主义的缺点进行一些修补,把自由放任的自动均衡,改成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的移动均衡,使资本主义成为“可调节的”资本主义,就可以消除危机,保持充分就业。

综括起来,凯恩斯承认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目的是要通过政府干预和“调节”去消除经济危机,解救失业问题,从而保存资本主义,使它免于“全面毁灭”。这就是他对待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在基本态度方面的实质。

关于究竟如何调节的具体措施,以后另行评述。现在,试将凯恩斯同萨伊对待经济危机的基本态度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他们之间的分歧点和共同点。确实,他们之间存在着分歧。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确实作了某些修改。但是,分歧只是形式上的,不是实质性的;恰好相反,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而这倒是实质性的东西。试看:

(1)他们的阶级立场完全相同,都坚决拥护资本主义,一口咬定资本主义制度是可以长久生存下去的终极制度,但彼此所处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不同:萨伊(1767—1832年)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虽已激化到爆发经济危机,但在程度上不如资本主义垄断统治阶段那样厉害,资产阶级及其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抱否定态度,还能勉强混得下去。而凯恩斯(1883—1946年)处于资本主义垄断统治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到了十分严重的境地,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间浩劫,遭逢着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空前深沉的社会瘟疫。这次灾难空前深重的经济大危机宣告了市场供求自动调节作用可使产业周期自动复苏回升和自由放任政策的破产。对经济危机再也无法否认,辩解手法非加以改变不可了。否认经济危机的萨伊旧教条根本站不住脚了。于是改变方式,承认经济危机而又同时硬说经济危机可以设法消除的凯恩斯新教条,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应运而生。前者否认经济危机,后者承认经济危机而又坚信危机可以消除,两者存在着实质性的共同点:资本主义能够永恒生存下去,能够消除产业周期的波动,长期保持充分就业的水平。至于彼此间的分歧点:前者通过市场供求调节的自动恢复均衡,后者通过政府调节的移动均衡,这只是保持和达到均衡在方式、方法上的不同。

(2)不论萨伊定律还是凯恩斯就业理论都根本否认阶级剥削和阶级矛盾,都抹煞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而大谈统一。如萨伊否认矛盾,大谈买与卖的统一。凯恩斯在寻求经济危机的根源:在所得(生产、就业)增长大于消费市场增长(供大于求)问题上,抹煞消费的阶级差别,杜撰一个统一的、超阶级性的消费倾向心理规律。

(3)不论是萨伊定律还是凯恩斯就业理论,都着眼于流通领域的供求关系,抓住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些现象形态去加以描述、概括、分类;都对资本主义的内在联系加以抹煞或回避。他们都把供求均衡当作其庸俗理论体系的中心思想。他们的整个理论体系都采取流通决定生产这种本末倒置、主次颠倒的庸俗方法。

总之,凯恩斯对萨伊定律,虽然在形式上作了否定,但同时却把萨伊定律这个旧教条中一些带实质性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都承袭下来。萨伊定律的要害是供求均衡观念。两人的分歧点只在于达到和保持均衡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而已。说得具体些,那就是:

(1)凯恩斯用消费倾向基本心理法则,承认“供大于求”,否定以自动均衡为中心内容的萨伊定律。

(2)然后通过政府干预,用投资社会化——增加投资的“吗啡”注射,填补上述供求之间的差距,达到移动均衡,供求相等。

(3)萨伊旧式定律的供求均衡在形式上被否定了。通过改装,构成了凯恩斯供求相等新型定律的移动均衡。

(4)由供求不均衡,而恢复供求均衡。凯恩斯就这样继承了萨伊教条的实质。

马克思早已对萨伊定律及其后继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论点作了科学的深刻批判。凯恩斯对这些批判全部抹煞,视而不见;而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为背景,只从一些现象形态上,方法方式上对萨伊定律进行某些修补和改装,构成贴有凯恩斯标签的新型“萨伊定律”。这样,凯恩斯通过他的消费理论,否定自动均衡,把萨伊定律从前门踢出去;然后又通过他的投资理论,达到移动均衡,把萨伊定律从后门带进来。所以,凯恩斯新教条只不过是对萨伊旧教条形式上否定,实质上继承,用他所特有的理论和政策加以修补和改装的新型“萨伊定律”。凯恩斯对待经济危机的基本态度,要害即在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