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管理者已成为企业失败的罪魁祸首

管理者已成为企业失败的罪魁祸首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将企业失败归咎于管理者。在郭士纳为IBM掌舵的9年间,这家公司持续赢利,股份上涨了10倍,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公司之一。2012年,苹果公司股价下跌,许多股东指责蒂姆·库克管理失败,并要求他下课;2013年,苹果陷入避税风波,美国参议院听证会拷问蒂姆·库克,社会各界要求蒂姆·库克对此负责。

一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将企业失败归咎于管理者。在独立分析公司阿希姆科(Asymco)的创始人豪拉斯·德迪欧看来,“公司的失败归于愚蠢的管理者”的观点(以及它的推论“公司的成功归于聪明的管理者”)仍然大受欢迎,它甚至可能是最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因为它看起来是那么的显而易见。阿里·德赫斯也指出,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是事后诸葛亮,他们总是认为,公司失败是因为管理者非聋即瞎,或者愚不可及。[58]管理学中,关于管理也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管理万能论”,核心观点是管理者可以解决组织的一切问题,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的责任;另一种则是“管理象征论”,核心观点是管理者对组织成败的影响十分有限,组织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

如中国古语所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一个企业经营业绩辉煌时,人们很容易就会将之归功于管理者,而当一个企业走向衰落甚至行将消亡时,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怪罪于管理者。比尔·阿吉曾被认为是Bendix公司的英雄,后来却狼狈下台了。同样,吉姆·鲁滨逊曾是美国运通公司的英雄,后来也被赶下台了。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很长。下一个是谁?大众媒体翻脸不认人的能力令人觉得不可思议。[59]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前CEO李·艾柯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李·艾柯卡在54岁那年担任了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总裁,六年后,他把这家濒临倒闭的公司从困境中拯救过来,奇迹般地东山再起,使之成为全美第三大汽车公司,并创下了24亿美元的盈利纪录,比克莱斯勒此前60年利润总和还要多,李·艾柯卡也因此而成为美国商业偶像。不仅如此,李·艾柯卡还因为锲而不舍、反败为胜的奋斗精神而使人们为之倾倒,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许多美国民众甚至要求他竞选美国总统。

然而,在随后的几年里,尽管李·艾柯卡的个人声望一路飙升,但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却在他任期的后半段跌至低于市场31%的水平。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曾这样描述这位商界奇才的后期职业生涯:他一再推迟自己的退休年限,以至于克莱斯勒的内部人士开始嘲讽他想成为“克莱斯勒公司永远的总裁”。[60]后来,他甚至与他人联手发动针对克莱斯勒的敌意收购案,几乎败光人品。吉姆·柯林斯认为,在一个才华横溢但又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物的领导下,公司业绩可以实现跨越,但最终不可避免地会走向衰败。在吉姆·柯林斯看来,李·艾柯卡属于那种“才华横溢但利己主义超级膨胀的第四级领导者”,但只有那种“将个人的谦逊品质和职业化的坚定意志相结合”的第五级领导者,才能带领公司从优秀到走向卓越。

也许,如何评价李·艾柯卡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但是,如果看到企业经营并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就会理解管理者被当作替罪羊是一件多么容易发生的事。这并非危言耸听,它曾经发生在郭士纳拯救“沉沦的蓝色巨人”IBM的过程中。IBM公司,长期以来执计算机世界之牛耳,被视为美国科技实力的象征和国家竞争力的堡垒,甚至《经济学人》杂志指出,“IBM的失败总是被视为美国的失败”。1993年,郭士纳刚刚接手IBM时,这家超大型企业因为机构臃肿和孤立封闭的企业文化已经变得步履蹒跚,亏损高达160亿美元,正面临着被分拆的危险,媒体将其描述为“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坟墓”。

郭士纳上任后开始了他的调研活动,但是,一贯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待郭士纳的媒体很快就失去了耐心。1993年7月14日,《今日美国》以一篇很长的封面文章,报道了郭士纳在IBM第100个工作日的情况,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IBM的股东和客户或许都对郭士纳在IBM担任CEO工作100天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奇迹充满了期盼,但是,这个蜜月期于星期五就已经结束了——IBM并没有发生任何机构重组或战略变革。“显然,郭士纳并不是一个能创造奇迹的人。”电脑分析家尤尔里克·韦尔如是说。自从郭士纳上台以来,IBM的股票下跌了6%。“IBM什么也没有发生改变,因为郭士纳什么也没有做。”一位电脑分析家如是说。

后来的实际情况如何?在郭士纳为IBM掌舵的9年间,这家公司持续赢利,股份上涨了10倍,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公司之一。有人评价,郭士纳的两个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一是不但避免了IBM这头“大象”被肢解,而且使IBM成为一头“会跳舞的大象”;二是让IBM公司成功地从生产硬件转为提供服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不制造计算机的计算机公司。想象一下,如果当初郭士纳因为初期改革成效不彰而被撤换,那么今天的IBM会是什么样的公司呢?

无独有偶。在乔布斯去世后,蒂姆·库克担任了苹果公司的CEO。不幸的是,由于乔布斯的传奇色彩太过强烈,他一直处于世人的质疑和批评中,人们固执地认为,他的魔力无法与乔布斯相提并论。2012年,苹果公司股价下跌,许多股东指责蒂姆·库克管理失败,并要求他下课;2013年,苹果陷入避税风波,美国参议院听证会拷问蒂姆·库克,社会各界要求蒂姆·库克对此负责。试想,如果当初蒂姆·库克真的下课,苹果公司还能像今天这样依然保持显著的领先优势吗?也许,苹果公司未来还会遇到业绩下滑问题,那时他是否又会被吊打呢?

一般地说,如果一家上市公司面临业务发展的瓶颈,需要进行业务转型,而这种业务转型需要占用公司至少一半的资源,同时,新的业务又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那么,该公司的CEO极有可能会成为替罪羊。这是因为,在老业务不断萎缩,新业务成长缓慢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是不会给予CEO太多时间的。这时,要么破釜沉舟,孤注一掷,把全部资源投入新业务领域,以促进新业务快速成长,要么退出新业务领域,在老业务领域通过并购手段扩大规模,提高盈利能力。无论哪种情况,都是需要时间的,但资本市场的压力太大,没有那么多可以等待的时间。难道,CEO所能做的就只有等待幸运女神的眷顾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