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乔治是个意外,那时我因为进修的关系离开了强尼的公司,到一家广告公司打工,广告公司的老板和乔治是世交。有一天乔治在和老板闲聊要投资一个教育机构的事情,老板把我叫进去,跟乔治说我有一些经验,可以和我聊一聊。后来乔治没有投资教育机构,却叫我去他那里上班。他创办了一个行销公司,恰好我也有点经验,他就让我进去工作。刚开始我做的工作有点像他的秘书,帮他处理一些私人工作:收收房租,处理一些杂事,实在无聊。乔治看出了我的想法,就问我想不想到他的另一家公司去试试。没想到我在七八个月之内,连续被他提拔了好几级,这让我有点志得意满,恃宠而骄。一些对我不满的资深员工,纷纷写信投诉我。
有一天乔治把我叫到他家里,我看着他家里豪华的装修,不禁露出羡慕的表情。可能是我的表情太夸张了,乔治很严肃地对我说:“你也想要这样的房子,是吗?”我点了点头,他摇摇头把所有投诉我的信摊在桌上要我看:“你觉得你能安稳地享受这样的房子吗?”我看了几封信,大吃一惊,脸上大概也露出慌张的表情,乔治冷笑几声:“我提拔你是因为你的表现,但是你却好像还没有准备好坐这么高的位置。”我真的吓出一身冷汗,低着头,不知道该说什么。
乔治突然换了一副和善的面孔:“我相信你是个聪明的人,你会处理好这些信上的抱怨。但是我想跟你谈谈另外一件事。”“什么事?”我紧张得不得了,还把杯子中的水洒出一点。“你知道我年纪大了……”乔治的确可以当我的爷爷了。“我必须帮我的全球事业找一些接班的人……”我的情绪从紧张变成期待。
“你是我很期待的对象……”我的期待转换成喜悦。“但是……”一下子又掉到谷底。“你得具备我期待的条件。”心情又转成期待。“我知道你渴望成功,也希望成为像我一样有钱的人,有野心是好事。”当时真厌恶乔治说话这么慢。“不过,人要知足啊!”心情又跌到谷底。
乔治虽然很有钱,他住豪宅、有司机开名车,却最喜欢带我去吃路边的大排档,他常常边吃还边说:“还是这个滋味最好。”因为这让他想到他当年离家奋斗的过程,但是我当时觉得他根本就是小气。“当时连套西装都要用借的……”我很难想象他会离乡背井去过这样的生活,我觉得他一定是吹牛。那天晚上他最后讲的话却让我印象很深刻:“你看到的这些都是附加价值,关键的是你内心是不是获得满足了。如果没有,你只是贪婪,不停地贪婪,再多的洋房别墅也满足不了你,金山银山你也嫌不够,最后一定会惹祸上身。你一定要学会知足,不然没有人敢把事业交给你,也不会有人想和你合作,更不会有人愿意为你工作。”后来我真的没有在乔治的公司学会这件事,当然也没有接下他的公司——趾高气扬的我认为自己会赤手空拳打下一片天下。
很多年后,我才能领会乔治那天想跟我讲的话,他其实不是想要教训我,他是在跟我讲有关富有的心态。只是那时候年纪轻,听不懂老人家话里的含义。“富有”是大家都很想要的生活,但是真正的理想状况是“富足”,富有又满足。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能够不工作,还有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一定是最快乐的事。事实上,我亲身体验过,在我第一次创业成功并且将企业出售,获得一笔丰厚的资产的时候,我就是这样想,年轻、富有、退休,又能够随心所欲。但是不到半年我就失望了,我不知道我的生活意义是什么?
回想起乔治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人不过就是一天三碗饭,差别就在于碗的好坏”,浓浓的厦门腔福建话,让我后来十分有感触。其实生活中我们要的不多,多吃也是一种浪费,除了换得脂肪和满身文明病之外,其实没有多少好处。坐名车、住豪宅,最多只是让自己快乐一段时间,最后也只是沦为炫耀的工具。
我创办读书会的时候,正是我穷困潦倒的时候,但是偏偏许多中高层的经理人来参加我的读书会。不过,无论多有成就,他们依然不停地为钱来回奔跑。可见高薪不见得代表着已经获得财务自由,反而因为更多的开销而需要赚更多的钱;问题是这些中高级管理人,有的其实已经只差一步就能获得自由,那一步就是心灵上的安全感获得满足,因为大家都忽略了一件事:我们可以通过降低我们的欲望去获得更大的心灵上的满足。就像乔治说的:“如果能懂得富足的道理,你就会是个富有的人。”
后来我依据乔治告诉我不贪婪的原则,并设下三个做生意和投资的标准:“暴利的生意不做”、“不懂的生意不做”、“无法信任的生意不做”。知足、不贪心让我逐渐从惊涛骇浪的人生中走了出来,也让我渐渐地找回失去的财富。
成功方程式十三:富有的人通常有个富足的心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