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越成功,就会越脱离人的状态

越成功,就会越脱离人的状态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曾经说过:“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所以,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圣人。他原计划6月出家,可就在这之前的体检中,被诊断为胃癌,于是,匆忙进行了手术。当稻盛和夫越来越懂得佛教的真谛,也就越来越脱离了普通人的思维,他的企业经营是以佛教思想为基础的,所以比一般的企业经营高尚得多。

孔子曾经说过:“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意思是,人分五个层次: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若能清清楚楚地分辨这五类人,那么长治久安的统治艺术就全明白了。

那些被称作“庸人”的人,内心深处没有严肃慎重的信念,做事马虎,有头无尾,为人处事满口胡言、颠三倒四。他们所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但却没有品学兼优的人。他们不本本分分安身立命、老老实实做人做事,他们会见利忘义,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迷恋于声色犬马,随波逐流,总是把持不住自己……

那些被称作“士人”的人,有信念,坚持原则,虽不能精通大道和人道的根本,但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虽不能尽善尽美,但必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他们可能智慧不是很多,但只要有一点,就务必要彻底明白;他们可能理论不多,但只要是自己主张的,就务必中肯简要;他们的事业不一定会做得很大,但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明白是为什么;他思想明确、言语得当、做事有根据、人格独立,很难被外界的环境所影响。

“君子”一定是诚实守信的人,心中充满爱,秉性仁义但从不向人炫耀,通情达理,明智豁达,从不武断。他们言行一致,守道不渝,自强不息。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他们显得很平凡普通,并无特别出众之处,但却很少有人能达到他们的人生境界。

“贤人”的主要特征是品德合于法度,行为合于规范,其言论足以被天下人奉为道德准则而不伤及自身,其德性足以教化百姓而不损伤事物的根本。他们能使人民富有,然而却看不到天下有积压的财物;他们好善乐施,普济天下,从而使民众没有什么疾病和贫困。这就是贤人。

所谓“圣人”,则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天地间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的境界,来无踪,去无影,变幻莫测,通达无阻。他们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世间万象和谐相处,把大道拓展成自己的性情,光明如日月,变化运行,有如神明,芸芸众生永远不能明白他们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见到一点,也不能真正了解其德性的涯际在哪里。所以,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圣人。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圣人是有限世界里的无限存在,在中国,能称得上圣人的人古往今来屈指可数。

也许我们很难成为圣人,但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不能停止对这个境界的追求。越是成功的领导者,越要让自己脱离“凡夫俗子”的状态。

1997年9月,稻盛和夫在京都的一个名叫圆福寺的寺院得度,被赐法号“大和”。他原计划6月出家,可就在这之前的体检中,被诊断为胃癌,于是,匆忙进行了手术。术后两个多月过去,他的身体还未完全康复,9月7日,稻盛和夫以俗家之身加入了佛门。

两个多月以后,稻盛入寺庙进行了短期的修行。当时的他因为大病初愈,而且修行相当艰苦,初冬寒冷之时,他头戴竹斗笠,身着青布袈裟,裸脚穿草鞋,站在每家每户门前诵经、请求布施。托钵化缘对稻盛这病后之躯实在是一种极为艰苦之事。虽然从草鞋里露出来的脚趾头被沥青划破渗出了血,但是他还是强忍疼痛行走了大半天,身体像用久的破车一样,累得几乎要散架了。

尽管如此,稻盛还是坚持和前辈修行僧一起化缘了好几个小时。黄昏时,他们拖着筋疲力尽的身体、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在返回寺庙的路上,路过一个公园时发生了一件事。正在打扫公园身着工作服的老婆婆注意到他们一行人,她一只手拿着扫帚一路小跑来到他们跟前,向稻盛的行囊丢进了500日元的硬币。

这一瞬间,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动贯穿稻盛的全身,他的心里顿时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幸福感。

虽然这位老婆婆看上去生活并不富裕,她却毫不迟疑、毫不傲慢地给了他们这些修行僧500日元。她善良和纯真的美好心灵,是稻盛在迄今为止的65年里从未感受到的。通过她自然而然的慈悲行为,稻盛和夫深感触摸到了神佛的爱。

稻盛和夫剃度出家,这让很多人不能理解。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一个企业家,应该是在尘世中追逐利润、追求成功的人,他们怎么可能放弃功名利禄,一心向佛?

然而,稻盛和夫却认为,信仰佛教和企业经营盈利并没有矛盾。佛教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利利他”,佛教认为要想自己获利必须造福他人,教导人们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让他人得益。当稻盛和夫越来越懂得佛教的真谛,也就越来越脱离了普通人的思维,他的企业经营是以佛教思想为基础的,所以比一般的企业经营高尚得多。

稻盛和夫做了许多慈善事业,也经常教导员工帮助别人,他的商业精神和哲学思想深植于佛教的道德准则,这种思想的本身,就是稻盛和夫所谓的“利他主义”和“追求人生的善与不朽”。

所谓“利他”,佛教里是指“善待他人”的慈悲之心,基督教里是指爱,更简单一点地说,是“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这是像稻盛和夫这样的企业人士在经营公司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词。

《大学》中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欲治天下者,先修其身。刘海旭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经常运用潜意识的力量来激励自己,他会常常这样告诉自己:“我并非凡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是渡人,所以常人可以做的事,我不能做,常人不能做到的事我也要做到。”

刘海旭被业内誉为“创业之神”。对此,他经常与身边的人分享:其实任何一个创业者都是创业之神,因为只要你选择了创业,你就不仅要做到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事,还要做到普通人不敢做和做不到的事。

在刘海旭看来,如果想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家或者一个好的领头羊,就不能只是做“人能做的事情”。刘海旭认为每一个创业成功的人都应该是“神”,因为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一个人把时间投入在哪里,结果就会在哪里。人生就是消耗时间的一个过程,如果把时间分配给了这一部分,就势必没有办法把时间给到另外一部分。企业家要想成功,势必要做出很大的牺牲,比如说亲情、爱情的比重都会减少,会没有时间谈恋爱,没有时间陪伴父母和爱人,失去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等。

所以说,一个人要想成为一名有使命、有信仰的优秀企业家,一定要有慢慢地成为员工心中的那个“神”的境界。

这也是为什么刘海旭一直在向“神”这个境界努力的原因所在。

刘海旭说过这样一句话:“企业家要白天‘做神’,晚上‘做人’。”因为在白天,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他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榜样。榜样是属于大家,不属于自己的,所以他必须要把积极的一面带给别人,永远传递正能量,永远给到员工希望;而不是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把自己的痛苦沮丧,甚至缺点不足传递给别人,这样只会带给别人失望,让他们失去对未来的信心,这是一个领导者最不该做的事情。所以,他必须脱离人的生活状态,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再到与灵魂的对接,达到一种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这样才对得起这些追随他的人。

★ 企业家要白天“做神”,晚上“做人”。

——刘海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