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谏逐客书》的启示

《谏逐客书》的启示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韩国的“疲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向秦王进言:“各诸侯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都是替其君主来游说、作间谍,请一律驱逐外来的客卿。”于是,李斯作《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根据《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韩国的“疲秦计划”(韩国派了一位叫郑国的水工赴秦国,建议秦王大兴水利,其目的是想利用浩大工程消耗秦国财力、人力、物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以保证韩国的安全)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向秦王进言:“各诸侯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都是替其君主来游说、作间谍,请一律驱逐外来的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李斯作《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国外人才在秦国的称呼)。李斯的规谏对象是胸怀统一大志却又刚愎自用的秦王;其内容是通过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其目的是想留在秦国干一番事业,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特殊的背景、特殊的对象、特殊的内容以及特殊的目的,决定了李斯的《谏逐客书》要想取得成效,难度巨大。但事实是李斯呈上奏章后,秦王不仅收回了逐客令,还追回了已经起程离秦的李斯,并恢复了他的官职。《谏逐客书》的成功,不但让李斯重新赢得了机会,从而实现了他的雄心壮志;而且还使得秦王改变了对客卿的看法,重新制定了秦国的人才发展战略,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一篇只有800字左右的《谏逐客书》,使秦王力排宗室大臣“逐客”之议,废逐客令,李斯文章的“游说”功夫可见一斑。难怪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道,“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细读《谏逐客书》,李斯以秦国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为线索,以大量事实为根据,层层递进、抽丝剥茧,证明了客卿在秦国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进而提出不应驱逐客卿,而应重用客卿的思想。一是“求”字。李斯在谏书开头便以使秦国由弱而强、极有进取精神的秦穆公为例,“昔穆公求士”,李斯用了这个“求”字,便把秦穆公为实现富国强兵、发展壮大的殷切期望表现出来。秦穆公用“求”的办法,使得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士”,来到了地域偏僻、贫穷落后的秦国。例如,为了掩人耳目,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了身为奴隶的百里奚,运用离间计得到了由余。“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兼并了20个诸侯国,成了西戎地区的霸主。”显然,穆公“求士”是正确的,秦王的“逐客”与之相悖,是不正确的。二是“得”字。为进一步说明“客卿”对秦国发展的意义,李斯又列举了“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睢”等事例,证明了秦国能有今天雄视天下的强大局面,与重用国外人才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李斯在前面用“求”字,后面以“得”来记述这些人才来秦的真实过程,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张仪、商鞅都是自己到秦国求职,为秦国所用;而范雎则是在魏国受迫害后,被秦人带回秦国。这个“得”字恰如其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三是“用”字。李斯强调:“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士而不用,这就是使国家没有富足的实力,而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了。”李斯进一步指出,秦王享用的各诸侯国的珍珠、玉器、美女等均非产自秦国,却要排斥愿意为秦国效力的人才,这是与“统一天下、征服诸侯的办法”相悖的;这种做法,怎么能够使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呢?如果这些具有优秀治国才能的人才被其他诸侯国所用,不就是“借武器给敌人而赠送粮食给盗贼”吗?李斯用十分浅明的比喻,击中了早已下定决心要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秦王的要害——是自己使用人才还是把人才推向对手,这是秦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最后总结道,在秦与六国争霸的紧要关头,对待客卿的问题,即如何对待国外人才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秦国自身的兴衰成败,对于秦能否加速统一全国的步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实,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过程中,李斯提出的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人才战略思想并不少见。

今天的中国,已和当年的秦汉盛唐全然不同。但这种“海纳百川”的开放型人才战略并未过时,甚至比历史上的任何阶段,还显得更为紧迫。

一方面,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要实施“海纳百川”的人才战略。我国虽然地域广大,但人口众多,物质资源并不丰富。例如,我国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4,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1/10,目前已有超过30%的石油从外国进口。当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从依赖物质资本到依赖人才资源的战略转变,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3/4靠人才科技,仅1/4靠物质资本和设备。今天的中国要实现调结构、转方式,在世界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要有“海纳百川”的人才战略思想,高度重视海外人才,集聚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另一方面,国际经济格局正面临着新变革新调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二战即将结束时,美国和苏联对纳粹德国的资源进行了瓜分和争夺。根据王辉耀《人才战争》一书提供的资料,1943年,诺曼底登陆之后,美国迅速以一个伞兵师、两个装甲师加上第六集团军重兵出击,目的是掩护一支刚刚成立的“阿尔索斯”突击队的秘密行动。“阿尔索斯”间谍部队的唯一任务,就是抢在任何国家尤其苏联之前,俘虏德国、意大利那些世界知名的优秀科学家,搜集技术情报与资料,并劝服这些可以改变国家战略实力的科学家加入美国籍,为美国工作。这些科学家对美国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恩里科·费米,登月行动“阿波罗”项目的主管以及美国的“导弹之父”冯·布劳恩,“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电子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等,这些改变美国也改变世界的科学家,没有一个出生在美国,但这些全球顶尖人才都像爱因斯坦一样,在欧洲成名,最后却入籍扎根美国,把世界中心从欧洲带到了美国。

正当远离本土万里的美国跨洋过海地把那些高学历“战俘”运回国时,视重工业为国家发展重中之重的苏联,却集中精力“抢运”成千上万的机器和设备。后来,苏联人如梦方醒,在1946年底把德国导弹生产设备转移到苏联后,马上按照情报机关列出的名单追捕德国技术人员,但为时已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冲击,带来了金融贸易、民用科研乃至基础研究等领域人才的大范围流动,而这些领域正好是我们的“短板”。金融危机爆发时,不少人建议趁机大量吸纳欧美优质的金融资产,以逐步夺取国际金融体系话语权。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有多少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人才?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更需要有这种“海纳百川”的人才思维。比如,2008年起中央实施的“千人计划”、上海组织20多家金融机构赴英美举办“海外高层次金融人才招聘会”等,都是这种战略思维的具体体现。

诚如李斯所说:“物品不出产在秦国的,可当作宝物的很多;贤士不出生在秦国的,可愿意对秦国尽忠心的却不少。”对待人才,一定要树立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的思想。要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精神和气魄,吸引集聚优秀的海外人才,实现“近者悦,远者来”。

一要解放思想。“现在陛下您得到了昆仑山的美玉,有随侯珠、和氏璧……还不是为了使心情愉快、看得舒服罢了。现在您对用人就不是这样,不问是非,不论曲直,凡不是秦国人都赶走,凡是客卿都驱逐。这样做就是重视美女、音乐、珍珠、宝玉,而轻视人才和民众了。”诚如李斯所说,对待国外人才,不能像秦王那样重物轻人。引进海外人才,必须解放思想,根除“见物不见人”的思维。邓小平同志曾说:“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1978年,邓小平同志采取超常规举措,决定并实施派遣学生去西方留学,提出不是派几个人,而是成千上万地派。30多年的实践证明,邓小平这一决策无疑是正确的。我国的出国留学工作成绩斐然,为我们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今天,我们引进海外人才,就要有这种打破常规的魄力和勇气,从体制、机制等源头上加强设计,建立能够在海内外吸引、选拔、使用、挽留住世界顶尖人才的环境、平台、制度,使拔尖的海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二要用好两种人才。公元前246年,韩王采取“疲秦计划”,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其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很快采纳这一诱人的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但由于秦王没有处理好外来人才和本土人才的关系,从而导致了那些因客卿入秦而权势受到影响的秦国贵族的强烈不满。而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计划”阴谋败露,于是秦国的贵族乘机说来秦国的客卿都是间谍,劝秦王驱逐所有客卿。秦王经不住秦国贵族的挑拨,于是,就在公元前237年下了逐客令。后来因李斯呈上《谏逐客书》,秦王收回了逐客令。至于郑国,根据《汉书·沟恤志》记载,面对秦王的审问,如实说道:“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更有利于秦国。我不过为韩国延长了数岁之命,而为秦国却建立了万世之功。”秦王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这就启示我们,在引进海外人才的问题上,必须处理好本土人才和海外人才的关系问题。在尊重和用好海外人才的同时,也要使用好本土人才,坚持让“墙里墙外开花”一起香,将两种人才置于公平竞争的平台上,真正做到“唯才是举”,既不因为是海外人才就高看一眼,另眼相待;也不能因为距离近而产生错觉,在识才上变成“灯下黑”。

三要加强舆论引导。郑国主持兴修的秦国的水利工程,由于沿途地形复杂,工程量巨大,修了近十个春秋尚未完工,从而引起了各种非议,认为郑国大兴水利,劳民伤财,牵制秦国东征,是别有用心的;再加上韩国的“疲秦计划”暴露,从而引起秦王发布逐客令。这一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舆论环境对外来人才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在海外人才引起非议时,要加强舆论引导,尤其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应努力为海外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展的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一周年评估报告中,集中反映了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不优、科研人员不能潜心研究等问题。这说明,海外人才的环境还必须进一步优化,否则,就会影响海外人才的引进和充分发挥作用,并影响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进程。事实上,《史记》、《汉书》上都说:长300多里的郑国渠修成后,在关中盐碱性土地上引灌蕴量丰富的泾水,于是关中变成沃野,达四万多顷,年增收粮食数万斛。关中再也没有饥荒年,秦国靠此富强起来,后吞并诸侯,统一了六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