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要避免“傲慢”

要避免“傲慢”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九篇漫谈论述了“八种身份九个字”,从正向分析了高层次人才应当具备的八种身份和九个字。第一种毛病是傲慢。为什么会产生傲慢与偏见?一个充满傲慢之心的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必然会给自己的人生设置很多障碍,很难幸福美满。

前面九篇漫谈论述了“八种身份九个字”,从正向分析了高层次人才应当具备的八种身份(儿子或女儿、学生、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公民、员工、人才、党员)和九个字(孝、敬、恕、慈、礼、止、智、慧、忠)。从本篇漫谈开始,主要是从反向的角度分析一下高层次人才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力避免的七种毛病,即傲慢、嫉妒、挑剔、脆弱、贪欲、嗔怒、愚痴。

第一种毛病是傲慢。这是部分高层次人才最容易犯的毛病。高层次人才往往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在某个领域有较深的研究,因此总觉得自己比别人懂得多,认为“真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种因知识带来的傲慢,通常被称为“知识傲慢”。这种傲慢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眼睛长在额头上,目空一切,整个人的神态、形象都表现出傲慢的样子,使别人觉得如同“刺猬”,不敢接近。傲慢到极点,就是自大狂,认为自己是特殊的精英人才,极具优越感,自认为必须得到优先对待;如果遭质疑,被轻视、贬低,就会被激怒,从而去攻击、报复那些质疑、轻视他们的人,肖传国事件就是典型的一例。

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最久的文学名著之一,小说的男主人公达西就是傲慢的代表,结果为此付出了很多代价;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则持有偏见,也因此带来了很多麻烦。为什么会产生傲慢与偏见?《论语·学而篇》中的话说得非常清楚:“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话发挥开来就是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训蒙文》,后经清朝贾有仁校订,改名为《弟子规》,其总序就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说,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要言行谨慎,讲信用,有博爱之心,多亲近仁德之人;这些非做不可的事做好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再去学习知识和增长见闻。《三字经》也讲“首孝弟,次见闻”,先要做到对父母“孝”、对兄长“弟”,然后再去学习具体知识。这些都是讲学习的顺序问题,要将品德的锻炼和培养放在学习具体知识的前面。只有先学会做人,再去学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知识和技能才会对社会有贡献。否则,如果没有先学会做人,那么学会的知识、技能反而使其产生傲慢之心。实际上,这与我们今天干部和人才工作中,强调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一致的。然而,现在的教育顺序却有点颠倒,往往是“先见闻、次孝弟”了,即先学具体知识,再学“孝悌”,甚至不学“孝悌”了。比如,一个小男孩学英语学得很好,他的母亲为此很自豪,带着他去见她的外婆,见了外婆之后就称赞他,说这个孩子很聪明,学英语背了很多单词,不信你考考他。于是外婆就问,桌子怎么说,他说叫table;书本怎么说,他说叫book。问了他很多,他都对答如流,确实学得不错。这个小男孩突然问外婆一个问题:“外婆,这个电脑的英语怎么说?”他的外婆没有学过英语,自然就回答不出来。没想到这个小男孩当着很多人的面,毫不客气地说:“外婆,你可真是个白痴!”这就是说,由于这个小男孩孝悌之心还没有得到培养,还缺乏对长辈的恭敬之心和谦虚之心,就让他学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他学得越多就越骄傲,越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知识脱离了道德的约束,就会大大地增加傲慢之心。一个充满傲慢之心的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必然会给自己的人生设置很多障碍,很难幸福美满。这是因为人们一般都“恶盈而好谦”,即都厌恶那些傲慢的人,而喜欢那些谦虚有礼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