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筑业进入壁垒高度指数测算

建筑业进入壁垒高度指数测算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筑业进入壁垒高度指数测算_中国建筑业的市场结构、绩效与竞争政策 根据上述度量方法,本节对我国建筑业的进入壁垒高度指数进行了测算。表4-2汇总了对2003~2008年期间我国建筑业进入壁垒高度指数的计算结果。从按行业划分的结果看,各细分行业的进入壁垒指数均小于1,说明各行业均属于进入壁垒较低的市场。但房屋工程建筑市场的进入壁垒指数接近1,远高于其他市场,这说明该市场的进入壁垒相对较高。

根据上述度量方法,本节对我国建筑业的进入壁垒高度指数进行了测算。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编辑的《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该年鉴提供了按企业资质序列和不同行业划分的相关数据。据此,我们以2003~2008年为考察期,用产值利润率和工程结算收入增长率来计算考察期内的进入驱动力。其中,劳务分包企业按营业收入计算〔3〕;用当期净进入数与上期末全部企业数之比,来计算考察期内的新企业累计进入率(净进入率),其中,净进入数等于当期末全部企业数减去上期末全部企业数。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数据来自于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而那些非资质等级企业(通常也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并没有包括在内。这就意味着这里对“进入”的界定限定在“以获得相应资质的方式进入建筑业”,而不是单纯的企业数目上的进入。新获得资质的企业可能在这之前就已进入了建筑行业,但因不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而没有获得相应的资质,所以我们所讨论的建筑市场进入壁垒是以企业资质为起点的。此外,由于我们无法得知各年企业退出(包括破产、兼并和转行等方面)的数量,因此只能通过累计进入率从整体上反映进入和退出的变化。

表4-2汇总了对2003~2008年期间我国建筑业进入壁垒高度指数的计算结果。从中可知,进入驱动力R和累计进入率E均大于零,说明指数B反映的是进入壁垒的高度,小于1的话意味着较低的进入壁垒导致了过度进入。首先从全行业的测算结果看,进入壁垒高度指数仅为0.399,说明建筑市场的进入门槛较低,企业进入速度远大于利益驱动力,存在过度进入的倾向〔4〕。与其他工业部门进行横向比较,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建筑业进入壁垒的高低。徐国兴(2007)利用工业成本利润率和销售收入增长率的数据计算了1999~2003年期间全国33个工业部门的进入壁垒指数,工业全行业的平均指数为1.21,小于0.5的只有9个行业。与此相比,虽然存在行业、考察期和数据不相同等问题,但还是可以看出建筑业的进入壁垒明显低于工业部门中的大多数行业。

表4-2  2003~2008年建筑业进入壁垒高度测算

alt

注:(1)仅限于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2)累计进入率E为考察期内“净进入率”的合计。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版。


进一步从按资质序列划分的结果看,建筑业三大序列企业的进入壁垒指数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总承包市场的进入壁垒相对较高,专业承包市场其次,劳务分包市场最低,说明不同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进入现象。从按行业划分的结果看,各细分行业的进入壁垒指数均小于1,说明各行业均属于进入壁垒较低的市场。但房屋工程建筑市场的进入壁垒指数接近1,远高于其他市场,这说明该市场的进入壁垒相对较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考察期内房屋工程建筑市场的累计进入率较低,但其进入驱动力指数同样也低于其他市场,说明该市场本身缺乏吸引新企业进入的条件,而这实际上又与房屋工程建筑市场进入过度的现状有关。2003年,房屋工程建筑企业数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比例高达49.9%,之后虽呈逐步下降趋势,但2008年仍达到39.6%。这意味着近年来房屋工程建筑市场进入相对不足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门槛过高,而恰恰可能是由于壁垒较低导致前期进入过度的结果。

以上定量分析结果是以2003~2008年的6个年份为考察期的,较长的时间能够让潜在进入者从容地对进入抉择做出判断,消除市场需求和行业利润率短期变化带来的影响。但如果时间间隔过长,也可能存在无法反映期间市场结构变动的问题,为此我们还以3年为移动周期的方式度量建筑业的进入壁垒高度指数。结果如表4-3所示,除房屋工程建筑市场外,2003~2005年期间与2006~2008年期间的进入壁垒高度指数值与表4-2十分接近,无论是从短期还是较长期来看,我国建筑业的市场进入壁垒明显较低,新企业的进入速度大于市场的利益驱动力,存在过度进入的倾向。房屋工程建筑行业变化最大,前3年周期的指数值大于1,这主要是因为2003~2005年期间该行业的企业数量增长缓慢,2005年的企业数量甚至还出现减少的现象。但之后企业数量又开始逐步上升,导致后3年周期的指数值下降至1以下,这应该与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有很大关系。因此,这也说明企业数量的增减不仅与市场的盈利性和发展速度有关,而且在短期内还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

表4-3  以3年为考察期的建筑业进入壁垒高度指数

alt

资料来源:同表4-2。


以上分析结果显示,进入壁垒高度指数用于度量和比较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进入壁垒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而对于进入与退出比较频繁的行业,适合运用较长的考察期来度量其进入壁垒高度。但是,进入壁垒高度指数只是一种间接性指标,并不含有任何政策含义。壁垒较低的市场并不意味着一定比壁垒高的市场更具有效率,有些产业需要通过政府规制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运行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进入壁垒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市场竞争状态的影响,要比判别进入壁垒高低显得更为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