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歇不下来的中国通胀

歇不下来的中国通胀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歇不下来的中国通胀_在北大听的12堂经济课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经济学家,我必须再次发出我的警告:中国经济在未来的中长期都摆脱不掉通这个瘟神,地方政府这种重投资、重税收的GDP主义一日不改,中国就无法摆脱通的魔咒,我们千万不要看着通落了一点就又跃跃欲试放开货币闸口。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经历过三轮较为明显的通胀。应该指出的是,近些年来的中国通胀,很大程度上属于输入型通胀。


作为一个有良知经济学家,我必须再次发出我的警告:中国经济在未来的中长期都摆脱不掉通这个瘟神,地方政府这种重投资、重税收的GDP主义一日不改,中国就无法摆脱通的魔咒,我们千万不要看着通落了一点就又跃跃欲试放开货币闸口。这就像一个有肺炎的病人,别以为感冒好了、高烧退了,病就痊愈了。

——郎咸平(著名经济学家,曾在北京大学演讲)


通胀,即通货膨胀的简称,其中,通货泛指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如人民币是中国的通货、美元是美国的通货、日元是日本的通货,而通货膨胀,简单来说便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过高,从而导致流通的货币大于流通的商品的现象。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每一分钱都应该对应一分钱的实际财富,如生活用品、房产等等,钱不过是这些实际财富的符号,是为了携带和交易方便而发明的。而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社会上的实际财富还是那么多,货币却多出来了很多,自然就意味着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

按照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们的说法,通货膨胀只是“有时”会造成物价上涨,而不是必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说法实在让人难以认同。或许我们很难定义什么情况才称得上“通货膨胀”,不过近些年来的物价上涨,却是每个老百姓都能感同身受的。以至于坊间有人这样定义“通胀”:通胀就是通通都涨!

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经历过三轮较为明显的通胀。第一次是1980年,当年的商品价格上涨率达7.5%;第二次是1988年至1989年,通胀率超18%;第三次则是1993年至1995年,通胀率超14%,其间,1994年还达到了24.1%最高点。

以上只是较为明显的通胀,至于“不太明显”的通胀,近些年来可以说是时刻都在进行、发生着。


据一位做焊工的王姓农民工在网上吐槽,其从2003年来北京至今已满10年,10年前,月收入870块钱的王先生从未觉得物价贵过,而现在,仍然做焊工的王先生月收入已涨到了3000多元,却感觉什么都贵了,生活的担子越来越重。而且这不是老百姓常说的什么“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事实上,王先生一直都是家庭妇男,掌握着家里的大小开支。王先生也回忆道:10年前,至少他和他的朋友还没有听说过按揭买房、贷款买车,当时的姑娘们也没有买房买车的要求。每当看到网上爆出一些与房子有关的爱情“杯具”,王先生都颇有庆幸的感觉。

另一位张先生的回忆则带着十足的“吃货本色”。张先生说,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下馆子,全国各地的小吃、特色菜等,他基本上都吃过。而且张先生不挑食,没钱的时候,吃一碗地道的山西刀削面、四川担担面等,他也能感到莫大的满足。因此关于10年来的物价问题,他认为最能反映这一点的就是街上面馆里的面条了。10年前,普通小吃店的面条不过2.5元一碗,最多3块。而现在,能在饿肚子时找到一家8元以下的面馆就算幸运了。而且当年的面条绝对物美价廉,不仅面条量足够,就连卤汁也往往是一大勺子。而如今的面条,不管是削面也好,拉面也好,都在碗上下起了功夫:碗特大,汤特多,看着满满一大碗,量挺大,但中看不中吃,别说自己吃不饱,有些女生都吃不饱。驴肉火烧也如此,10年前2元一个,如今5元,而且个头越来越小;水果也如此,10年前10元钱能买一网兜苹果,现在充其量买四五个……


还有网友爆料说:二十几年前,百元面额的人民币刚刚推出时,某边远山村里一个包工头的老婆常常在乡亲们面前抱怨:“这个钱一点都不好用,买东西别人都不要,找不开。”而现在,100元钱能买点什么,买过东西的人都清楚。

总而言之,这些年的通胀虽说“不太明显”,但也令众多老百姓有吃不消的感觉。之所以如此,在于人们的收入与其不成正比。所以每当网上吹风说新的通胀要来的时候,都会引起老百姓的恐慌。

此外,通胀令人恐慌并不仅仅在于物价上涨,还在于每一轮通胀都是一个“劫贫济富”的过程。如前所述,通胀意味着货币超发继而贬值,而货币贬值的部分,其实就是被超发的这部分货币挤占了。换言之,超发货币的人只需开动印钞机,就直接把纸片变成了具有购买力的钱,这等于变相掠夺社会财富。

当然我们知道,在我国,发行货币是由央行控制的。但央行并不会直接用这些钱采购商品,因此央行并非通货膨胀的受益者。真正的通胀受益者其实是那些有条件得到贷款的人以及那些工资一涨再涨的公务员们。而对于大多数贷款无门的普通百姓和那些挤破脑袋也未能挤进公务员队伍的人来说,便只有任由财富缩水的份儿。

不过最吃亏的还要属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从理论上来说,尽管通胀在一开始意味着富人得利穷人吃亏,但在有效的调控下,通胀最终是要走向公平意义上的财富的重新分配,也即让百姓在承受通胀的同时也从通胀中得到些什么。

比如近些年工资增幅较大的农民工(此处专指建筑农民工),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工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20%。因此可以说,广大劳动人民即使没有从通胀中受益,也没有绝对地吃亏。我们现在不也老提收入倍增计划吗?尽管这有点看起来像是一场收入与物价之间的龟兔赛跑,但终究是个盼头。

而对于那些已经退了休的老年人、没有工作能力的残疾人等群体来说,工资再涨也涨不到他们头上,能涨到他们头上的只有物价,因此,他们才是绝对通胀受害者。对此,除了呼吁政府重视这一问题,提高此类人群的社会福利水平,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应该指出的是,近些年来的中国通胀,很大程度上属于输入型通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开放度越来越高,对外依存度尤其是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当这些产品的价格因“天灾人祸”发生大规模上涨时,势必会引起国内相应的物价上涨链条。

当然,跟老百姓讲这么多大道理是不务实的,不管怎么说,老百姓不希望被通胀,不希望物价上涨,即使他们日后也能享受到通胀的好处,他们也不希望现在就让富人占更多的便宜。否则他们就会心情黯然、敏感、恐慌,这些显然都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