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体制机制不完善制约增长动力顺利转换

体制机制不完善制约增长动力顺利转换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向更多依靠效率提高转变,是新常态下重塑发展新动力的关键。能源、矿产等资源要素市场尚在计划控制中,稀缺要素的配置权和定价权由政府掌握,要素价格扭曲。由于要素市场体系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完善,导致资源要素无法按照市场规则配置,影响经济增长动力从依靠资源投入向依靠效率提高转换。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向更多依靠效率提高转变,是新常态下重塑发展新动力的关键。但是,我国资源环境改革尚未到位,要素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机制灵活、创新力强的市场竞争主体尚未完全培育出来,影响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和要素配置使用效率提高,进而影响到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顺利转换。

1.资源环境等体制不完善影响要素投入结构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长期以来,我国矿产、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产、供、销尚未完全摆脱计划配置,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价格水平偏低;环境产权界定不清晰,环境税收制度[1]、环境交易和保护制度尚不完善,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屡禁不止。由于资源价格低廉、环境污染成本被外部化,人为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仅导致不合理的投资行为及对资源要素的过度消耗,而且滋生了企业通过“寻租”获得稀缺低廉的资源要素,进而获取超额利润或租金收益的动机。由于企业没有以技术创新替代资源的压力和动力,致使“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改变。

2.市场体系和市场主体不健全影响要素配置效率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要素配置使用效率,必须以经营灵活的市场主体、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绕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政府通过垄断控制、行政审批、价格管制等方式,依然掌握着土地、资本、能源、矿产资源等稀缺要素的配置权,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影响新常态下资源配置效率。

一是缺乏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到位,我国大型企业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主导,企业人事任命、重大事项决策等受母体公司和政府部门的影响,经营机制不灵活。国有企业在获取经济资源方面还有所有制优势,加之国有资产考核侧重于短期保值增值,使国有企业很难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部分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创新能力低,加之在获取资源方面还遭受程度不同的所有制歧视,也很难成为公平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

二是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和兼并重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重要制度,但这些机制在我国都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市场准入方面,一些地方为了保护本地企业,设定各种各样的准入条款,在项目核准和备案中对不同企业施以不同标准,造成该进的企业不能顺利进入。市场退出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封锁市场、禁止外地产品进入等措施,保护本地经营不善的企业,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行业标准、资不抵债的各类市场主体,实行不同的市场退出标准和退出援助制度,造成该退的企业不能及时退出。一些地方还以行政手段、拉郎配等方式主导企业兼并重组,阻碍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凡此种种,都影响到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有效发挥作用。

三是市场体系不健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渐进式改革思路,对商品市场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相比之下,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一直滞后。我国土地市场城乡二元分割,农村土地必须经过地方政府征收,才能进入城市建设用地市场。地方政府借助于“统一收购、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的土地储备制度,从农民手中低价征地,在土地市场上高价卖出。金融体系以大银行主导的信贷市场为主,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建立起来。劳动力市场在城乡之间、体制内外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多元分割,职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发育形成,不能发挥引导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受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的影响,科研院所与市场主体尚未有效对接,技术市场发展层次和水平还很低,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不畅。能源、矿产等资源要素市场尚在计划控制中,稀缺要素的配置权和定价权由政府掌握,要素价格扭曲。由于要素市场体系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完善,导致资源要素无法按照市场规则配置,影响经济增长动力从依靠资源投入向依靠效率提高转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