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境外资本进入的积极影响分析

境外资本进入的积极影响分析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增加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资本存量早期的境外资本增加了国内传媒产业发展的资本存量,体现为资本流入效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扰传媒产业发展的“资本短板”。(二)境外资本的技术溢出效应境外资本在进入中国传媒产业过程中带来了技术溢出效应。[1]以下对境外资本对中国电影产业市场格局、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增加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资本存量

早期的境外资本增加了国内传媒产业发展的资本存量,体现为资本流入效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扰传媒产业发展的“资本短板”。如中国的大片时代、发行业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观念的导入以及多厅影院品牌运营管理模式等行业嬗变的背后,都不乏境外资本这一重要推手的存在。同时,外资的进入对于国内投资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随着外资进入力度的加大、增值空间的放大,国内民营资本、跨界资本很快进行了仿效投资,这对于打破中国传媒业陈旧的投资模式、投资范围、投资渠道等具有积极意义。

(二)境外资本的技术溢出效应

境外资本在进入中国传媒产业过程中带来了技术溢出效应。无论是新古典增长理论还是新增长理论都承认甚至强调技术是比资本更为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如在电影产业中,在由艺术本位向电影工业转型的过程中,国际直接投资所带动的国际技术流动让中国电影人受益匪浅。例如在制片领域,多年来通过对进口片市场规律的不断观测,通过对中外合拍模式的反复实践,国产商业影片逐步找到大众市场中的一己之地。本研究通过艺恩娱乐决策智库对2000年1月1日至2012年10月25日中国内陆市场票房年度前30位的影片检索后发现:(见图5-1)进口片在这近12年间,每年度跻身排名前30位的影片数量占绝对优势,且总量较为平稳,保持在12部到21部的区间内。合拍片在2008年出现拐点,跻身排名前30位的数量由2007年处于峰值的9部逐年衰退至2011年的2部,仅高于2004年的水平。国产片年度排名前30位影片数量则从2008年起稳步上升,2010年达到15部,首度超越同年跻身排名前30位的进口影片数量,并在2011年与进口影片持平在14部均线。尽管每年上映的国产影片绝对数量远高于进口影片与合拍片,但年度票房排名前30位的入围数量曲线真实地反映出国产影片在泥沙俱下的市场洗礼中,沉淀并为市场公正认可的票房空间正在逐步放大。

图5-1 2000-2012年度票房排名前30位走势

事实上,技术溢出的产业福利也是双向的,境外资本同样在中国传媒产业中教学相长。电影产业中香港电影人的集体“北漂”成就了“新香港电影”复兴,其中就是技术溢出,香港电影人学习提升的动因。

(三)优化了市场结构和产业格局

在境外资本规模、可选择进入模式、可流向行业领域受限阶段,中国传媒产业中很多行业基本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如电影产业中市场主体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国有电影公司,市场格局单一、集中度过高。境外资本市场准入的逐步开放推进了垄断竞争市场的形成,传媒产品和服务呈现差异化,消费者选择日益多元,提高了消费者的福利和生活质量,产业格局日趋宽广。

社会/民营电影企业与中国电影集团等国有电影企业共同构成中国电影产业的主力军并开始向综合型媒介集团发展;电影收入的主要指标大幅度增加,国际市场、电视和其他版权交易成为重要电影市场,促进了大电影产业的基本形成;电影业进入整合营销阶段,大制作电影和电影品牌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核心资源,市场空前活跃,电影消费热情逐渐扩展。”[1]

以下对境外资本对中国电影产业市场格局、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根据见诸媒体的公开信息以及行业内部数据报告为数据源,对境外资本近年来的市场绩效(确切地说是市场作为)作宏观层面的定量评估。

第一,制片领域。据艺恩娱乐决策智库统计,2005年至2011年进口影片累计票房达185亿元票房,占7年中国大陆地区总票房(416亿元)的45%左右,2012年上半年进口片占比达到68.5%,以商品资本形式进入内陆的进口片的市场份额已过“半壁江山”(见图5-2)。

合拍片方面,据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共计:2001年至2012年6月30日,中外合拍故事片总数为433部,相当于2008年国产片全年产量(406部)(见表5-1)。

尽管“合拍”承载着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的夙愿,但事实上投资回报的最大兑现终究还是在中国本土市场。截至2012年10月25日,据艺恩娱乐决策智库统计:在中国大陆地区历史票房排行前30影片中,合拍片占据4席,美国影片占据18席并包揽前三名,国产影片占据8席。由此可见,跟大多数国家情况别无二致,票房的话语权主要掌握在美国大片手中;来自美国的产业资本在内容生产环节具有相当强的渗透力与掌控性。

图5-2 2005-2011年国产片与进口片票房对比
资料来源:www.entgroup.com.cn

表5-1 2001—2012年6月30日中外合拍片的主要合拍国家(地区)与数量[2]

表5-2 2009-2011发行公司年度排名与市场份额[3]

第二,发行领域。由于进口影片的发行权由中影和华夏两家大型国企垄断,所以外资背景的发行公司的市场份额并不算显著。博纳影业(纳斯达克交易代码BONA)在过去三年中的总体表现出色,一直保持了8%以上的份额。值得注意的是,英皇和华天下这两家港资背景的电影发行公司也分别在2010年度和2011年度榜上有名(见表5-2)。在中国电影行业,电影公司发行业务的市场份额指标与影片票房的市场份额具有正相关性——绝大多数影片均为自主投资自主发行——上述三家发行公司的市场份额亦即体现出其制作影片的年度票房不在小数。

第三,放映领域。在影院结构中,具有外资背景的影院多年来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高端的硬件设施、优良的服务品质和高效的运营管理获得了观影人次和总票房上的竞争优势,其中不乏中国影院的标杆。

通过对近三年(2009年至2011年)国内年度票房前十位影院排名后可以发现:具有外资背景的影院在2009年度上榜数为4间,其中成绩最佳的为总体排名第四位的深圳嘉禾影城;2010年上榜数仍为4间,但却包揽了前三名席位;2011年上榜数继续为4间,其中成绩最佳的为总体排名第一位的北京耀莱成龙国际影城(由香港明星成龙与耀莱集团共同投资打造)(见表5-3)。

表5-3 2009—2011年度票房前十影院排名[4]

总体而言,具有外资背景的影院在近三年的年度前十上榜率均为40%,历年名次最差的也仅为2011年度排名第六的重庆UME影城,可见外资影院在综合运营实力上已经具有整体性优势,非常值得国内影院学习借鉴。

(四)促进了中国电影业的制度变迁

境外资本进入中国电影业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资本规模的加大、进入模式的增多、行业广度的加强等发展,均对中国电影业的制度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针对外资的规制和管理制度显示某些滞后性和反复性(例如仅针对外资开设影院就有若干后续补充性规定文件),但无论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还是以基层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无不体现出产业宏观制度、行业管理制度及企业内部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效率提升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