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个市州基本情况综述与城市竞争力比较

甘肃省个市州基本情况综述与城市竞争力比较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一)兰州市的基本情况  省会兰州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和商埠重镇,现辖3县5区,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163平方公里。  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高起点,高要求,打造名牌省会城市与名牌区域中城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推动全市经济与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兰州市的基本情况

  省会兰州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和商埠重镇,现辖35区,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163平方公里。总人口33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00万人。兰州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兰州是以石油化工为主,有色冶金机电、轻纺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科研基地、商贸金融中心和内陆开放城市。兰州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兰州市位于我国陆域版块图的几何中心,在大西北地处“座中四联”的位置,其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作用,经济区位优势突出。兰州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具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现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医药、纺织、建材为主体,与西北资源开发相配套、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料和重化工业基地,因此,兰州工业基础优势明显。兰州是西北最大的交通通信和网络中心,有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及正建的兰渝等5条铁路和6条国道交汇于此,有4条数字光缆主干线以兰州为主节点,兰州交通优势明显。兰州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城市交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格局,市场辐射西部8省区、近400万平方公里、3亿多人口,所以兰州市集散优势明显。兰州拥有以中国科学兰州分院为代表的科研开发机构近700家,以重离子加速器为代表的国家中国重点实验室10个,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18所,两院院士13人,人才密度和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兰州创作的大型舞剧《大梦敦煌》被评为国家十大舞剧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出版的《读者》杂志销量居亚洲第一,所以兰州科教文化优势突出。兰州是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丝路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文明在此交汇,使得兰州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并在加快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兰州市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生产总值增长了38倍,年均增长898%;人均生产总值增长23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1倍,年均增长122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8倍,年均增长1298%。

  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高起点,高要求,打造名牌省会城市与名牌区域中城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推动全市经济与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兰州市把发展定位为: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增强省会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及其功能—称之为“一个中心带动”;在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与城乡一体化方面走在全省前面,实现率先发展—称之为“三个率先发展”;并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称之为“五个加快推进”;与此同时,还加强项目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加强和谐兰州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称之为“五个加强建设”。“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和西部城市中排位不断前移;到2011年,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期目标,到2014年,提前6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在确定发展战略思路的基础上,把发展的重点放在8各方面:加快建设西部石油化工基地;加快建设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西部有色冶金基地;加快建设西部新材料基地;加快建设西部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

  兰州市正在以新的姿态、新的步伐,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建设步伐,“十一”期间,确保全市经济两位数增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要,在全国省会城市和西部城市中的排名不断前移,到2011年,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期目标;到了2014年,提前6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兰州市还请求国家给予重大的扶持政策:请求设立兰州市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请求设立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国家工程兰州试验区;建议国家批准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扩区;建议国家批准在兰州设立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议国家支持引大秦王川灌区进行综合开发;建议国家支持兰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与物流中心;建议国家给予兰州特殊的财税政策与土地政策;并且请求国家对兰州市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南绕城高速公路项目、中国(兰州)重离子束治癌中心项目、低温核供热站项目、削山造地项目、市级行政中心西迁项目、太阳能产业基地项目、安宁桃花溪生态水利项目、中等职业教育开发项目、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项目。

  (二)天水市的基本情况

  天水市位于祖国腹地、甘肃省东南部,东临陕西省宝鸡市,西、北、南分别与定西、平凉和陇南地区相接。为地级建制市。天水,自古就是陇东南交通要道和经济、文化中心。

  天水市,现辖秦城区、北道区、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25县,。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有32个民族,总人口35721万,其中农村人口729%,少数民族人口占7%。

  天水,属黄土高原南部沟壑区与西秦岭山脉的结合地带。因“天河注水”而得名。全市以西秦岭为分水岭,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素有“陇上江南”之美称。天水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出生地就在这里,因而享有“羲皇故里”的殊荣。天水是享誉海内外的旅游名胜区和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经济、教育、文化、科技、交通通信、工业基础等优势明显。

  天水历史文化悠久。天水市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有史可稽的建制史有2600多年,1992年江泽明同志观察天水市曾题词“曦皇故里”。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60处,其中国家级13处、省级33处,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构成天水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体系。

  天水战略地位突出。天水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居陕、甘、川三省之要冲,是甘肃省的东大门,自古以来就是陇东南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天水机场开通民航,陇海铁路穿越全境,310316国道横穿东西,五条省道辐射南北,天(水)宝(鸡)高速公路年内即可竣工,天(水)平(凉)铁路陆续开工建设,便利快捷的达道通衢使天水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我省东进西出的重要联络点,区域经济中的枢纽作用更加突出。

  天水旅游资源丰富。天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古名居、古建筑、古墓群、古战场、古石窟星罗棋布,名泉胜景遍及城乡,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境内有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全国最大的明代建筑群伏羲庙和伏羲创画八卦的遗址卦台山,尤其是面积达215平方公里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集南秀北雄与一体,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辉映,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天水自然生态良好。天水地处黄土高原与西秦岭山脉结合地带,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日照充足,降水适中,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摄氏度左右,正常年降水量570毫米左右,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是陇上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境内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302%,小龙山、关山、西秦岭三大林地面积达1026万多亩,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

  全市农林特产众多。天水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有粮食作物10多种、经济作物20多种,是我国北方最佳水果和生产基地之一。特别是“花牛”苹果、秦州樱桃、武山蔬菜、甘谷辣椒、麦积葡萄、张家川皮毛、清水中药材等农特产品质优品繁、畅销全国,此外还有生漆、木耳、板栗、猕猴桃等上百种林副特产,发展种植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全市工业基础雄厚。天水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起步相对较早,工业门类齐全,技术装备较好,基础比较雄厚,机械行业是全国五大电器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全市共有工业企业920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4户,主要产品有400多个系列,3200多个品种,2000多种产品荣获国家和部、省优称号,以创建中国名牌产品一个、省级名牌产品35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甘肃省著名商标21件。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天水人民大力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甘肃精神,立足市情,发挥优势,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进入天水历史上最好最快最好的时期。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66亿元,是1978576亿元的17倍,年均增长99%;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达到423亿元、834亿元和100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23830优化为187368445;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919亿元,是1978057亿元的485倍,年均增长1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2亿元,是1978037亿元的38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50元,是1978310亿元的292倍,年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48元,是1978106元的203倍,年均增长1055%。

  天水市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快,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城乡建设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天水相继创建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CCTV“最具西北风情的西部名城”,连续三届荣获全国“长安杯”奖和“全国社会治安优秀地市”称号,连续十年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良好地区,连续三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荣誉称号,获得联合国国际扫盲最高奖“世宗国王奖”,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以及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天水市工业与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城乡建设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三)白银市的基本情况

  白银市位于丝绸古道、黄河上游、甘肃中部。白银市地处黄位于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全市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49万亩,总人口175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64万人,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共69个乡镇、9个街道办事处。早在明朝洪武年间,由于开采“白银”兴盛,官方在此设立采炼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得名。白银曾于1956年社县级市1958年升格为地级市,1963年撤销,白银市始建于1956年,后于1963年撤销并入兰州市,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又恢复建市。

  白银市属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余脉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冬春干冷风沙大,夏秋少雨日照长。白银市是一个典型的工矿基地型城市,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

  白银市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白银的有色金属、煤炭和水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奠定了白银工业的基础。历经5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的重要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甘肃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年生产加工能力40多万吨,原煤年产量113384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30万千瓦,稀有分离加工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聚碳酸酯研究开发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I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高纯炸药产量占全国的60%。

  白银市黄河上游百万亩高扬程灌溉农业区。黄河流进白银258公里,占流进甘肃段的52%,为白银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早在明清时期,沿岸人民造水车、修水渠,发展灌溉农业。建国以后,在国家和省上大力支持下,陆续建成了景点、靖会、兴点等15处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加上自流和井泉灌溉,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693万亩,瓜菜、草畜两大特色产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撑。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48%,其中干旱半干旱山区人口约占农业人口的40%。灌溉农业区和干旱山区反差较大,占总耕地30%的水浇地承担了全是80%的农业产出,全市至今仍有10%的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

  白银是红军长征三军会师的地方。白银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36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室,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会宁会师成为中国革命的里程碑。如今,会宁会师旧址被纳入全国“30红色旅游精品线”、“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20个红色旅游城市”之列,并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安全教育基地,“红色圣地”的美誉名扬四方。白银还有以国家地质公园黄河石林为标志的258公里黄河旅游风情线。“会师圣地”的人文景观和“黄河石林”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

  白银市是西部科技新城。全市已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企业技术中心5个,建立博士硕士研究生工作站4个,拥有各类技术研发、推广和服务机构628个,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45万人,先后与国内外189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项目达到218项。创办了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20094月更名为“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在争取升格为国家级园区。白银已被科技部纳入“国际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白银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

  白银是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2008317日,国家将白银列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之一,为白银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组织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抓转型、促发展,通过解读政策文件、编辑转型方案、凝练转型项目、建立保障体系,卓有成效地推动了转型工作。召开了市委六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暨转型动员大会,按照“以人为本、科学转型”的理念,提出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带动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转型的总体思路,确定了“631324”的阶段性转型目标和“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资源枯竭转型的示范城市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城市“等长远目标。成功举办了全国性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产学研项目对接会。“白银风电设备制造工业园”挂牌成立。白银公司于中信集团成功实现战略合作,引进投资326亿元。积极争取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白银市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建立起国家、省、市三级支持转型的政策体系,资源型城市转型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四)金昌市的基本情况

  金昌市位于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辖一县一区,即永昌县和金川区。2008年末总人口47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23万人。金昌市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脉北麓,阿拉善南缘,北邻内蒙,南接青海,全境东西长145公里,南北宽135公里,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地平川交错,绿洲荒漠相间。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金昌是以有色金属、重化工为主体的重工业城市,是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目前,金昌市已成为以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电力、轻纺、食品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市。

  金昌市自建市以来,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发进一步深化和升华,金昌市发展前景广阔。

  金昌市储藏的镍的总储量,仅次于加拿大萨特伯里镍矿,居于世界同类矿床的的第二位。铜的储量仅次于江西德兴,钴的储量仅次于四川的攀枝花,与镍铜伴生的铂、钯、锇、铱、钌、銠等稀贵金属储量居于全国之首。自1958年发现特大型硫化铜镍矿床后,至今以来,现已建设成功了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硫酸镍生产线和全国产量最大的硫化镍、氧化亚镍及其钴盐系列产品生产线。金川集团公司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镍钴生产和铂族贵金属冶炼中心,产量均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在世界镍生产企业行列名列前茅。金昌因盛产镍而被誉为“祖国镍都”。

  多年来,金昌市按照“工业强市、以工促农、以二带三、和谐共享”的基本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总之,金昌自建市以来,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农业与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的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了192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08元,增长16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15元,增长736%。

  金昌市把今后发展的重点定位在5个方面:全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大力发展;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联动;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促进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

  金昌市的发展目标为:

  到2012年,全市的生产总值达到33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9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6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872元、6438元。

  到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5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3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9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918亿元、7997元。

  (五)嘉峪关市的基本情况

  嘉峪关市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素有“河西重镇”、“边锤锁钥”之称,这里自古属酒泉辖地,1965年从酒泉县分出,设为市,1971年定为省辖市,下设3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93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0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21万,其中农村人口2万,城市化率为90%。嘉峪关市南靠祁连山,北通沙漠,东接酒泉盆地,西越大草滩。境内气候属温带大陆性荒漠型,疏勒河横穿市境东去,是嘉峪关工农业用水的基本源泉。

  嘉峪关市是伴随着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新建起来的城市,是新亚欧大陆桥上一座新兴的、独具魅力的工业、旅游城市,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基地。全市战略区位突出,交通条件优越,城市功能完善,综合实力较强,工业基础雄厚,土地、水电、旅游资源充足,开放程度比较高。

  嘉峪关市地处万里长城的西端,河西走廊的中部,东距兰州776公里,西至新疆哈密650公里,南连青海300多公里,北通航天城内蒙相距300公里。嘉峪关是我国通往新疆与中亚地区的咽喉要塞,战略区位优势特别突出;嘉峪关的交通条件优越;城市功能完善;综合实力较强;工业基础雄厚,嘉峪关所在地的酒钢集团,2008年在全球钢铁企业队伍中排名第42位,为全国钢铁企业的第16位,为中国500强企业的第172位。甘肃省级嘉峪关工业园区已入住110家企业,全市现已形成了化工、电力、建材、机械、食品为辅和以冶金为主体的工业体系。2008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528亿元,占了全市生产总值的80%;全市生产总值1441亿元,增长89%;人家生产总值69415万元(折合10163美元);地方性财政收入261亿元,居全省第5位;人家均财政收入12575元,居全省第1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4510元,居全省第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452元,居其实第1位。

  此外,嘉峪关的土地与水电资源充足;理由资源丰富;开放程度较高。

  嘉峪关市的发展目标是要建设成功5大基地、两大中心:冶金新材料基地;煤电基地;煤化工基地;核乏料处理技术研发及其后勤基地;区域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嘉峪关市的发展重点是: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服务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区域交通枢纽建设进程;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推进能源基地建设进程;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进程;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到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12%;市级财政收入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1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年均增长9%。

  (六)武威市的基本情况

  武威,在历史上不仅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区。长期以来,武威以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名闻远近,被称为“兵食恒足,战守多利”的“银武威”。武威物产丰饶,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武威地区有许多稀绝的历史文化遗迹,举世瞩目的东汉铜奔马即出土于此地。

  武威,亦称凉州,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是河西走廊的东大门。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5月撤地设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有93个乡镇、1116个村,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另一说33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95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275万人,聚居着汉、藏、土、回、蒙38个民族。

  武威历史悠久。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武威。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雷台,有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有“中国石窟之祖”天梯山石窟,有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的文庙等诸多历史文化遗迹,馆藏文物数量在全省市州中位居第一。同时还有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被誉为“中国旅游标志之都”。

  武威区位优势明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东靠白银市、兰州市,南隔祁连山与青海省为邻,西与张掖市、金昌市接壤,北接戈壁大漠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兰新铁路、干武铁路、312国道贯穿全境,是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段和西部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境内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气候干燥,风多雨少,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083℃,降水量113410mm,蒸发量15482645mm,日照时数26403257小时,无霜期101174天,海拔10204874米,由南向北为高寒阴湿区、浅山干旱区、绿洲灌溉区、荒漠沙化区,基本上是甘肃省的缩影。武威曾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全省瓜果蔬菜及肉类生产基地。农副产品资源比较丰富,素有“银武威”之称。境内有威龙、皇台、莫高、荣华4家上市公司,培育形成了以玉米淀粉、酿造、面粉等加工业为主的食品工业体系,葡萄酒年生产能力达3万吨,占甘肃省产量的72%,玉米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三,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

  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011亿元,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10932亿元,增长20%;大口径财政收入827亿元,增长1488%;一般预算收入405亿元,增长15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14亿元,增长18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91元,增长8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90元,增长1103%。

  威武市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地方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民生问题逐步改善。

  武威市在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地方工业体系初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民生问题逐步改善。

  武威市的发展重点: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突出安全优先地位,科学有力地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作;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坚持以人为本,在不断解决民生问题中促进社会和谐。

  (七)酒泉市的基本情况

  酒泉市位于甘肃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东西长680公里,南北宽550公里,总面积1912万平方公里。另一说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2%。全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祁连山(包括阿尔金山东端)、走廊平原和马鬃山三部分组成,走廊平原内戈壁、沙漠、丘陵、平原错综分布。属典型大陆干旱气候。

  酒泉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全市共有耕地226万亩,林地192万亩,草地6689万亩,宜农宜林地478万亩,人均耕地是全国的16倍,人均草地是全国的19倍。祁连山终年积雪,滋润着千里河西走廊,有水就有绿洲。酒泉市是甘肃河西走廊商品粮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甘肃优质棉花、甜菜、瓜类、水果的主要产地。酒泉是举世闻名的敦煌艺术的故乡,也是中国航天城的所在地。至目前,已培育形成了棉花、制种、草畜乳、蔬菜、葡萄、啤酒原料等6大特色产业,是全国重要的制种基地,也是全省重要的粮食基地。

  总之,酒泉地域辽阔,面积相当于江浙两个省面积的总和,土地资源十分丰富。

  酒泉市,南邻青海,西接新疆,北与内蒙自治区和蒙古国接壤,东与张掖市相连,辖肃州区和玉门、敦煌两市及金塔、瓜州、肃北、阿克塞四县,有汉、蒙、哈萨克等40多个民族,总人口1013万人。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自汉武元狩二年(公元121年)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

  酒泉市有重要的区域位置。酒泉市地处甘、青、新、蒙四省区及蒙古国交汇要道,新亚欧大陆桥横穿全境,东距兰州750公里,西距新疆哈密650公里、乌鲁木齐1122公里,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上连接甘、新的重要节点,北面通过甘肃唯一的马鬃山口岸与蒙古国通商,南与青海经济重镇格尔木相连,具有承东启西、展南拓北的优越区位条件。境内及周边有玉门油田、青海油田基地、中核四〇四厂、酒钢集团公司、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28家中央省属企业和科研单位,对市域经济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酒泉市的矿产资源富集。现已探明了5个成矿带、49这种矿种、453处矿产地、110处矿床,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8840亿元左右。金属矿只要有金、银、铜、铁、铅、锌、猛、钨、钒、鉻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石油、石棉、萤石、菱镁、芒硝、煤炭、大理石、花岗岩等。其中钨矿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钒、鉻、石棉矿储量居全国第三位;菱镁居全国第五位;新探明的玉门西油田储藏量大1亿吨。全市矿业及其矿产加工业占全部工业的90%,分别高于全国58个、西部20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是酒泉市经济发展的在最主要的支撑动力。

  另外,酒泉市具有显明的旅游资源优势;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基础设施快速改变;城市功能不断增强;社会事业显著进步。

  酒泉市的发展思路是:抓好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抓好高载能产业基地建设;抓好风光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建设;抓好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抓好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抓好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酒泉市的发展重点是: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工业;整合并提升矿产品加工业;做精做深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发展装备制造业;不断壮大石化工业;进一步抓好商贸流通;大力繁荣文化旅游业;加快铁路网络建设;完善公路交通网络;科学规划建设城市;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好和谐社会。

  (八)张掖市的基本情况

  张掖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辖张掖市、山丹县、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131万。

  张掖,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而得名。由于开发早,地理环境优越,自然条件好,自古就有"金张掖"的美称。张掖市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全国商品粮、商品瓜果和蔬菜生产基地。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委、行署所在地张掖市为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区内石窟、寺庙、古城、墓葬、烽燧等名胜古迹遍布。丰厚的历史文化遗迹,多姿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独具特色的裕固族和藏族、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勾绘出金张掖神奇独特的画面。

  张掖又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张掖郡,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素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称,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军事要地。全市辖甘州区,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一区五县,65个乡镇(街道)922个村民(居民)委员会。

  张掖属温带干旱气候,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瓜果,蔬菜生产基地,曾以占全省5%的耕地提供了35%的商品粮。张掖是国家确定的12个重点找矿区之一,以探明的矿藏有钨、钼、煤、铁、铜、石灰石等33种,钨钼远景储量居全国前三位。张掖基础能源开发潜力巨大,煤炭储量占全省的13%,是全省重要的能源后备基地;可利用水能资源100多万千瓦,水电、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5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70亿千瓦时,是全市重要的电力输出大市;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全景广阔,是今后能源开发的重点方向。张掖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七一冰川、丹霞地质公园、张掖大佛寺、山丹马场、高台西路军烈士陵园、黑河湿地堪称全国之最,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江泽明同志先后两次视察张掖,分别题写了“金张掖”和“再铸金张掖辉煌”,为古老的新张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今年来,张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科学定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了“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推动三大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具体讲,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张掖实际,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之路:顺应自然,建设生态张掖,塑造张掖新形象;开放创新,围绕钨钼、农畜资源,夯实工业强市基础;举节水旗,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张掖全面可持续发展。围绕走好“三条路子”,市委、市政府抓住影响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启动实施了中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中国钨钼产业基地、河西风电走廊500万千瓦发电工程、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中国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属繁育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张掖百万头肉牛基地、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城乡就业和医疗养老保险工程(统称"十大工程"),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9亿元,增幅1155%;固定资产投资778亿元,增幅111%;大口径财政收入126亿元,增幅22%;地方一般性财政收入57亿元,增幅17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78元,达到4515元,诚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720元,达到9315元。

  张掖市的发展思路是:加快张掖市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突出生态安全,切实加强祁连山与黑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夯实工业基础,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河西立体交通枢纽;必须强化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必须提升旅游业水平,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必须加快大佛寺等文物遗址的申遗步伐;努力提高张掖市的知名度。

  (九)定西市的基本情况

  定西地区在近代因“陇中疾苦甲于天下”而闻名。定西位于甘肃省中部,北与兰州、白银市相连,东与平凉地区、天水市毗邻,南与陇南地区接壤,西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交界,面积20330平方公里,辖定西、通渭、陇西、临洮、渭源、漳县、岷县7县,总人口293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689万人。全区地处黄土高原西部边缘地带和西秦岭末端,以渭河为界,形成中北部黄土丘陵干旱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两种自然类型,海拔高度在16403900米之间。年降水量350500毫米,年平均温度7℃,无霜期100160天。

  这里土地资源广阔,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生产各类中药材,农作物品种齐全,定西的马铃薯闻名全国,岷县的当归享誉海内外。矿产资源主要有红柱石、花岗岩、大理石等,另外有零星分布的金、银、铜、锑等小型矿藏。水利资源有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洮河流经岷县、渭源、临洮3个县。定西市的旅游资源奇特,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地区。

  198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将定西北部的4个县区与南部的3个县分别列入“三西”建设和困难国扶县,一直给予重点扶持。定西于2003年撤地设市。

  总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里的人民群众和全体干部,艰苦奋斗,创新发展,取得了诸多成绩。2005年至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由713亿元增加到了1056亿元,年均增长945%;固定资产投资由3508亿元增加到了8052亿元,年均增长3191%;工业增加值由796亿元增加到了1668亿元,年均增长109%;大口径财政收入由465亿元增加到了736亿元,年均增长1654%;财政支出由212亿元增加到了537亿元,年均增长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510元增加到了9072元,年均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70元增加到了2136元,年均增长855%。

  定西全市实施发展战略,推动了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民生得到了较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大力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对策:坚持发展抓项目,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社会事业较快发展;坚持发挥比较效益调结构,依靠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推动城乡互动发展;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依靠工业发展不断优化经济格局;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大战略来抓,依靠城镇体系增强区域发展功能;坚持不懈抓生态建设,依靠生态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定西市精心打造“中国薯都”、“中国药都”品牌,努力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有色冶金加工、水电矿产开发、劳务输出4大基地,实施民生、生态、科技、人才、党建5大工程,力促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定西市的发展目标与发展重点是:要在大抓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要在大抓特色优势产业上实现新突破;要在大抓主攻工业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要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要在大抓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实现新突破;要在大抓扩大对外开放上实现新突破。

  (十)陇南市的基本情况

  陇南市属长江流域、嘉陵江上游,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毗邻四川、陕西两省。

  陇南山川秀美,资源丰富。一是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林地面积175836万亩,自然生长的树种多达1300多种,境内生息着30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20多种;有中药材1200多种,锰、金、硅、重晶石等金属、非金属矿34种,其中铅、锌、锑居全国前列。水利资源丰富。区内有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四大水系,水力理论储藏量425万千瓦,可开发量279万千瓦,约占全省的23,。

  陇南市,东临陕西、南接西川,是甘肃唯一全境属长江流域的地区,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东西长237公里,南北宽2035公里,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人均国土面积1519亩,每平方公里承载人口9878人。耕地面积436万亩(国土资源部门相差面积8283万亩),人均18亩。辖武都区、文县、宕昌县、西和县、礼县、康县、成县、徽县、两当县81区、195个乡(镇)、3237个行政村,总人口27575万人,农业人口235万人,占总人口的853%。

  陇南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据《史记》记载,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仇池即陇南西和县;礼县是秦人发祥地;秦统一六国即有西道、故道、武都道和下辨道4个县级政权建制。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始设武都郡,后历经沿革,1985年设立陇南地区,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

  陇南地处岷山余脉及西秦岭石质山地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区,地形地貌复杂,高山、丘陵、盆地、河谷交错分布,海拔在550米—4200米之间;光热垂直分布,气候立体多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被李四光称为“宝贝的复杂地带”。

  大自然赋予陇南的优势和劣势都十分明显,虽然深处内陆腹地,地域偏僻,山高沟深,交通不便,土地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但是光热条件好,开发潜力巨大。

  矿产资源富集。矿产资源品种多,分布广、储量大,有铅、锌、锑、铜、锰、金、硅、重晶石、煤等金属和非金属矿34种,矿产地445处。西成铅锌矿带已探明储量240万吨,为我国第二大矿体;文县阳山金矿已探明储量308吨,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大金矿。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生物资源种类多、品质优、价值高,自燃省长的树种达1300多种,其中花椒、核桃、银杏等经济树400多种,是甘肃唯一出产油橄榄、茶叶等亚热带作物的地区,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嘉陵江河谷浅山区的武都等六县区,是我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有中药材130多种,其中纹党、红芪、大黄、半夏等名贵中药材300多种;有各种山野菜、食用菌100多种;由国家级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300多种。

  水力资源丰富。陇南属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境内游长江一级支流嘉陵江和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四大水系,大小河流3900多条,年径流量279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425万千瓦,可开发量223万千瓦,未战甘肃全省的13

  旅游资源独特。陇南山奇水秀,植被较好,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秦文化、巴蜀文化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有礼县先秦文化、西和仇池遗址、汉代“三颂”之一的成县《西狭颂》摩崖石刻和红军长征的加油站宕昌哈达铺;有西北最大天然溶洞—武都万象洞,国家级森林公园——成县鸡峰山,全国四大天池之一的文县洋汤天池,还有徽县三滩、康县阳坝、宕昌官鹅沟自然风景区,开发旅游产业前景广阔。

  2008年,全市在大灾之年实现生产总值1216亿元,“十一五”前3年年均增长111%;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20029203880,调整为292626424432;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67亿元,3年来年均增长13%;完成市县级财政收入767亿元,三年来年均增长41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34亿元,年均增长59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3亿元,年均增长1169%;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01亿元,年均增长1618%;城镇居民人均了支配收入达到8696元,年均增长11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98元,年均增长959%。

  陇南市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地方工业体系基本形成;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陇南市发展的重点是: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十一)平凉市的基本情况

  平凉市位于甘肃东部,陕甘宁交汇处,辖六县一市,面积111万平方公里,耕地611万亩,人口21468万人。

  平凉有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交通要冲和重要商埠,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经济以粮食、畜牧、果品、蔬菜、油料五大支柱产业为基础,全区粮食自给有余。煤炭资源丰富,是甘肃省第一大煤海。平凉是甘肃东部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胜地,天下道教第一山--国家重点风景名山崆峒山有九宫、八台、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尽显历代建筑风格,名扬四海。

  平凉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一区,102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1529个村民委员会。区域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拔890米至2857米,年降水量420米至600毫米。全市总人口22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52万人,农村人口1928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平凉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平凉不仅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也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312国道横穿全境,宝中铁路惯纵南北,初步形成了以国道、声道为主干,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随着正在建设的银武、平定、西长风三条高速和西平、天平铁路的陆续建成,平凉将成为陕甘宁交汇区交通枢纽。

  能源资源优势突出。从全国来看,平凉属自然资源比较贫瘠的地区,但从省内及周边地区范围来看,煤炭、石灰岩等有比较优势。市内的豪亭煤田是鄂尔多斯煤盆地中煤层最厚的地段,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是甘肃省第一大煤田,煤层平均厚度达287米,探明储量362亿吨,占全省105亿吨储存量的34%.2008年,全市生产原煤2014产量的万吨,占全省5064%.泾油田区块总面积25156平方公里,其中平凉境内1020平方公里,初步探明石油资源43亿吨。石灰石储存量30多亿吨,全市水泥生产能力达到200多万吨,成为陇东最大的建材基地。

  农副产品资源充裕。全市现有农业用地101万公顷,其中耕地38万公顷、林地32万公顷、牧草地147万公顷。市上和七县(区)先后获农业部、国务院“粮食生产先进地区(县)”荣誉奖。我市是全国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牛产业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平凉金果”、“平凉红牛”品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具有黄土原相对优质高产的特色畜牧业和果产业地域性优势明显,具备建成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带的优势条件。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我市旅游资源富集,境内有主要人文、自然景观100多处,特别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道教名山崆峒山,被评为“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区”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区的50个地方”之一。全市有以崆峒山景点为标志的国家3A级以上景区7处,其中5A级和4A级各1处,3A5处;二星级以上旅游宾馆6家。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平凉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旅游黄金线路和辐射周边3省区14个市的旅游经济圈,道源寻根之旅、丝路遗珍之旅、人文生态观光之旅、绿色休闲之旅、佛教艺术溯源之旅、黄土风情体验之旅以及革命传统教育之旅等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旅游者,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平凉以黄土高原人文生态旅游的鲜明特色和崭新形象,成为甘肃东部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热点城市。2006年被命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开发发展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平凉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了2044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51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四纵十橫”的路网框架基本建成,市政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功能逐步增强,城市绿地覆盖率282%,建成了省级园林城市。平凉已建成了崆峒区二十里铺、华亭县石堡子、静宁县八里等一批具有较强聚集力、辐射力的工业集中区,促进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新兴产业向园区聚集,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向园区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平凉市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产业开发有了新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开放开发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果。

  平凉市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好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好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基地;建设好全国优质果品与商品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好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建设好西电东送枢纽;建设好陕甘宁交汇区交通枢纽;建设好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枢纽;建设好西北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范区。

  平凉市的发展目标是:加快构建地方工业体系,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增收水平;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支撑发展能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十二)庆阳市的基本情况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3省交汇处,俗称“陇东”。庆阳是革命老区。庆阳市“北控河套、南屛关中”的重要枢纽。培育为“天下黄土第一原”。子午岭是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与绿色屏障。

  庆阳于2002年彻地设市。全市区辖西峰市和庆阳、华池、宁县、镇原、合水、正宁、环西等7县区,总面积27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

  庆阳市的区位优势特殊,具有独特的黄土风情。

  全区地貌分为中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北部黄土丘陵沟壑、东部黄土丘陵区。庆阳市属内陆性季风气候,冬季较短,夏少酷署,秋季多雨。

  庆阳的人文历史悠久;其民俗文化独特。庆阳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以烤烟、林果、畜牧、油料为四大支柱产业。工业以毛纺、石化、卷烟、食品为主导产业,尤以长庆油田称最。庆阳市乃“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活动区域。“周道之兴自此始”,也是周人的发祥地。曾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部分。遗存于区内的历史文物古迹十分丰富。民间的刺绣、剪纸、道情皮影、陇东民歌,传承历久,拙朴生动,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堪称“五绝”。具有“中国香包刺绣之乡”、“中国民俗艺术教研基地”等10多项国家级称号。

  庆阳特色资源丰富,是甘肃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是长庆油田的发祥地与主产区。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40亿吨,占鄂尔多斯盆地总资源量的41%,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62亿吨。另外,全市煤炭预测储量达到24360亿吨,占甘肃全省预测储量的964%。其中千米以上浅层煤炭资源量190亿吨,具备了建设亿万吨级大煤田的资源条件。

  与此同时,庆阳又是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的“中国优质苹果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以及国家林业部命名的“中国杏乡”。庆阳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杏制品加工基地、白瓜子仁加工基地、全国品质最优、发展面积最大的黄花菜基地。庆阳是绿色农产品特产大市,许多农产品享誉国内外。

  至目前,庆阳市综合实力跨上了新的台阶;工业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农村经济迈出了新的步伐;城乡面貌发生了新变化;社会事业取得了新进展。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39元,增长184%;农民人均纯收入2385元,增长175%;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279亿元,增长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29亿元,增长279%;粮食总产量达到107万吨,为历史最好水平;大口径财政收入3354亿元,增长287%;小口径财政收入1746亿元,增长676%;外贸出口供货值82亿元,增长384%。

  庆阳市的发展目标及其发展重是:把庆阳建设成西部乃至国家级的大型能源及其化工基地、全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及其出口创汇基地、全国中国要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与红色旅游胜地。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到27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05亿元,经济总量与人均水平位居全省乃至我国西部省区的前列。

  庆阳市的发展重点是:建设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及其西电东送基地;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外贸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红色革命旅游胜地;建设全国性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强化交通基础支撑;强化水利生态环境支撑;建立好改善民生的国民教育体系、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繁荣的文化体系、基本的医疗服体系、充分的社会保障与就业体系、规范的防灾减灾体系、稳定和谐的安全防范体系。

  (十三)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基本情况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西南部,西倚积石山,东濒洮河,北临湟水、黄河,南靠太子山、白石山。辖临夏市、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广河县、永靖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全州总面积8160多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21个民族,各族人民19867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31%。

  临夏古称“河州”,群峰耸立,河谷纵横,山川壮丽,环境优美。临夏是甘肃西南部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历来商业贸易比较发达。临夏文化源远流长,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半山文化在这里发现而命名,并素有"彩陶之乡"的美誉。临夏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区域,穆斯林群众居住集中,民风纯朴,宗教活动规范,有“中国小麦加”之称。广泛流传于甘、宁、青的民歌“花儿”,在临夏家喻户晓,老幼皆能。临夏回族自治州还是全国7个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临夏州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诸如经济总量上了新水平,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092亿元,曾加到2008年的789亿元增长8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69947万元,增加到5267亿元,增长752倍;大口径财政收入由15063万元,增加到723亿元,增长47倍;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交通、水利、生态及其城乡公共设施、农村基础设施与城镇公共服务建设上了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95元,增加到1847元,增长18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2985元,增加到6578元,增长12倍。

  临夏州在发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8各方面的探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千方百计发挥商贸流通的优势,探索出一条以商促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的路子;以现有的农牧业为基础,加快培育者大特色产业,形成科学的产业发展支撑;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把巨大的人口及其压力转化为加快发展的人力资本;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提高扶贫开发实效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正确、科学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确实改进宗教事务管理,促进宗教和顺与民族和谐。

  临夏的主要经济指标均处在全省14个市州和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末位,差距不断拉大,扶贫的任务仍然艰巨,就业压力很大,投资严重不足,请求国家给予多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大对于临夏州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加大对于临夏州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加大对于临夏州特色产业培育的支持;加大对于临夏州商贸流通的支持;加大对于临夏州的财政支持;加大对于临夏州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持;加大对于临夏州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加大对于临夏州民生保障的支持;加大对于临夏州基层政权建设的支持;加大对于临夏州对口帮扶的支持;加大对于特困民族东乡族整体发展的支持;并且加大对于临夏州重大建设项目—生态项目、交通项目、能源项目、城镇基础项目、水利项目、特色产业项目、旅游开发项目、特色农林项目、特色加工项目、商贸流通项目、社会事业项目、文化项目的支持。

  (十四)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基本情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南临四川,西界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东南与黄土高原相接,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辖夏河、碌曲、玛曲、临潭、卓尼、迭部、舟曲7个县与合作市,有藏、汉、回等各族人民居住。总人口6803万人,其中藏族人口3785万人。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

  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为岷迭山区,层峦叠嶂,沟谷纵横,气候比较温和,是甘肃省重要林牧区之一:东部为丘陵山区,农牧业兼备,西部为广阔的高原草甸,被誉为亚洲最好的草场之一。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年降水量400800米。甘南州府合作市,是一座草原新城。

  甘南地域辽阔,畜牧资源得天独厚。甘南牦牛、藏羊终年放牧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环境,牛羊可食牧草中含多种药用植物,肉质均属上乘,味香色美,营养丰富,每年可给社会提供各类肉类4万吨,牛奶7万吨,是甘肃省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

  水力资源开发潜力大。黄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4条河流及120多条支流纵横全州。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6127万千瓦,占甘肃省水能理论蕴藏量的20%,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为2471万千瓦,占全省可开发量的224%。目前全州水电装机容量达到5289万千瓦,占全州可开发量的214%,开发潜力相当大。

  矿产资源丰富。境内有各种矿产地290余处,其中大型矿床37处,象形矿床3处,共发现45种,已基本探明的有23种。有14个矿种贮量位居甘肃省前5位,金、汞、砷、泥炭、铋、铀等矿藏居全省首位。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200亿元。目前,黄金年产量保持在37吨,居全国首位。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甘南秀丽的高原风光,神秘的佛教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相映成辉,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全国有国家A级景区11处,其中:AAAA3处,AAA1处,AA7处。境内有闻名遐迩的尕海、则岔、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冶力关国家级森林公园、白龙江南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有“花的海洋”桑科、玛曲欧拉西麦垛唐、黄河首曲大草原及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等几十处决胜佳景;有以藏传佛教黄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院之一的夏河拉卜楞寺为代表的,包括卓尼禅定寺和碌曲郎木寺等在内的120多座藏传佛教寺院;有夏河甘加八角城等20多处历史文化遗址和迭部天险腊子口、俄界会议遗址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此外,各具特色的香浪节、采花节、花儿会、晒佛节、插箭节等几十种民俗、节庆和宗教活动令人神往,素有“中国的小西藏,甘肃的后花园”之美誉。

  藏医药和山野珍品加工方兴未艾。境内有1000多种藏药材和中草药,蕴藏量5200万公斤。藏药以“雪线”上下纯天然野生药材为主要原料炮制而成,无污染,无变种、无成瘾性、无毒副作用。现能批量生产300多种优质、高效、安全的常用药和70多种名贵药,有11个产品获得国药准字号。甘南林区草地生产营养价值较高的羊肚菌、蕨菜、沙棘、蕨麻、冬虫夏草等百余种山野珍品,许多产品是绿色食品中的珍品,很受国内外市场青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在新的历史时期,甘南经济加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8年来,连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2008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4337亿元,年均增长113%;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63亿元,年均增长18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66亿元,年均增长322%;9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3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10元,年均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49元,年均增长71%。

  甘南的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是:紧紧围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这个中心,认真实施科教兴州、农牧互补、工业强州、开放带动、项目拉动战略,突出抓好旅游资源和水电资源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农畜产品系列加工,实现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藏药及山野珍品开发,实现稳步发展;继续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城市与城镇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把我州建成甘肃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水电能源工业基地和特色旅游基地。

  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8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370元年均增长101%;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462744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43亿元,年均递增12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17%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2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达到:16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130元,年均增长11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亿元,年均递增14%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到2012年,夏河飞机场、兰州至合作铁路基本建成,合作至川主寺铁路、西宁至合作至成都铁路、临夏至郎木寺高速公路、岷合高等级公路等交通骨干项目动工建设;城乡面貌有较大变化,城乡电网、城区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综合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天然气进合作管网建成使用,引洮济合、引洮济潭等重大工程有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全省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20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得到极大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省水平,接近全国水平。

  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9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24元,年均分别增长12%左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左右,农牧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牧区实现游牧民定居目标;人们的营养状况、健康水平等生活质量指标接近全省水平,人均预期寿命70岁。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4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50元,年均分别增长9%左右;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人们的营养状况、健康水平等生活质量指标接近全国水平,人均预期寿命71岁,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到2012年,教育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全面实现“双基”,青壮年文盲率降到6%以下;卫生、广电、体育、文化等事业健康发展,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左右。到2020年,教育结构进步完善,全面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青壮年文盲率降到3%以下;卫生、广电、体育、文化等事业实力得到明显增强,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到2012年,全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总人口不突破71万人;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2%;工业“三废”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和综合利用。到2020年,全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总人口不突破76万人;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工业“三废”实现达标排放和综合利用。把我州建成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新甘南。

  甘南的发展重点是: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借壳上市高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声势浩大项目大发展实施好大项目大发展战略;也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机制与体制创新;不断加强民生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甘南。

  (十五)甘肃省14个市州与中国城市竞争力比较

  在充分了解我省14个市州的基础上,并将我省的14个市州放在全国城市竞争力格局中比较,就会进一步认清我们的优势,也就会进一步看清我们的劣势。

  就总体情况而言,中国城市竞争力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未变,环渤海城市提升速度最快;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台湾4大区域分享中国城市竞争力前10名城市;95%的城市综合增长率超过l0%,内蒙古城市增长竞争力排位全国第一;城市竞争力最强的10个省区为粤港澳、台湾、江苏、浙江、山东、福建、辽宁、河北、内蒙古和湖南;城市竞争力基尼系数(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分析指标)由小到大的10个省区是河北、台湾、河南、浙江、江苏、湖南、辽宁、山东、吉林、山西。

  在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中,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10名城市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综合增长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是鄂尔多斯、河源、清远(这3个城市并列)、铁岭、辽源、海拉尔、营口、通化、包头、巴彦淖尔;经济规模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是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东莞;经济效率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是台北、香港、高雄、新竹、台中、澳门、深圳、东莞、东营、台南;发展成本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是香港、海口、亳州、鄂尔多斯、基隆、台北、成都、高雄、三亚、延安;产业层次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是北京、香港、深圳、上海、台北、新竹、台中、高雄、澳门、台南;生活质量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是香港、上海、澳门、深圳、北京、台北、克拉玛依、厦门、马鞍山、新竹。

  全国51个重点城市各分项竞争力比较,人才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澳门、杭州、南京、重庆、天津;资本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青岛、杭州、天津、澳门、南京;科学技术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天津、长沙、武汉、广州、成都、重庆;结构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广州、杭州、北京、南京、佛山、澳门、台州;基础设施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上海、香港、北京、广州、深圳、青岛、天津、澳门、大连、厦门;综合区位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杭州、长春、澳门、沈阳;环境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苏州、威海、香港、杭州、东莞、厦门、扬州、无锡、大连、绍兴;文化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温州、深圳、青岛、台州、绍兴、东莞、惠州、香港、扬州、长沙;制度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中山、佛山、苏州、无锡、东莞、扬州、常州、珠海、澳门;政府管理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澳门、苏州、青岛、无锡、常州、深圳、扬州;企业管理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佛山、中山、香港、扬州、无锡、唐山、上海、合肥、成都、苏州开放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苏州、东莞、珠海、青岛、厦门、上海、北京、大连。

  就中国城市在全球500个城市中的位置而言,中国城市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是香港(26)、上海(41)、深圳(64)、北京(66)、澳门(78)、台北(112)、广州(130)、中山(216)、苏州(218)、杭州(222);中国城市人口前10名的城市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是上海(2)、北京(4)、深圳(18)、重庆(23)、香港(26)、天津(29)、广州(33)、南京(38)、沈阳(40)、武汉(42);中国城市GDP10名的城市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是香港(7)、上海(12)、北京(23)、深圳(36)、广州(39)、天津(59)、台北(65)、重庆(87)、佛山(95)、杭州(98)。

  中国城市人均cDP10名的城市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是澳门(179)、香港(182)、台北(207)、新竹(223)、高雄(229)、基隆(240)、台中(242)、台南(248)、深圳(261)、广州(263);中国城市地均GDP10名的城市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是澳门(4)、香港(46)、台北(57)、高雄(80)、台中(159)、新竹(192)、台南(210)、深圳(227)、基隆(232)、长沙(256);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前10名的城市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是包头(2)、呼和浩特(3)、烟台(4)、东莞(5)、中山(7)、惠州(8)、潍坊(9)、芜湖(10)、威海(12)、合肥(13);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前10名的城市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是香港(173)、澳门(200)、台北(211)、新竹(226)、高雄(230)、基隆(238)、台中(240)、台南(248)、无锡(262)、上海(268);中国城市专利申请数前10名的城市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是深圳(33)、上海(47)、北京(56)、中山(108)、台北(129)、广州(169)、南京(199)、杭州(203)、成都(209)、天津(210);中国城市就业前10名的城市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是泉州(5)、深圳(9)、惠州(10)、威海(11)、北京(14)、东莞(17)、珠海(22)、温州(26)、潍:D28)、广州(29);中国城市跨国公司分布前10名的城市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是香港(3)、北京(7)、上海(8)、台北(17)、广州(63)、深圳)(102)、成都(115)、高雄(172)、天津(191)、澳门(194)。

  就甘肃省的城市排名情况而言,排位均靠后。我省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基尼系数在全国倒数第二,表明城市差异显著。从总体来看,我省大部分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在全国250名之后,城市竞争力整体较弱。

  兰州的综合竞争力座次上升两位,除兰州在全国的排名是第73位外,其他11个城市均排在全国150之后,其中,金昌、嘉峪关、庆阳排在151名至244名之间,排在本省后8位的城市白银、天水、平凉、酒泉、武威、张掖、陇南和定西,都处在全国后50名的位次。

  综合增长竞争力增长较大,从强到弱依次是金昌、嘉峪关、陇南、天水、白银、平凉、武威、定西、兰州、张掖、酒泉和庆阳。

  经济规模竞争力整体规模较小,从强到弱依次是兰州、金昌、白银、武威、嘉峪关、天水、张掖、平凉、酒泉、庆阳、陇南和定西。

  生活质量竞争力整体落后,从强到弱依次是金昌、嘉峪关、兰州、庆阳、白银、平凉、张掖、天水、酒泉、定西、武威和陇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