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市场理论的形成基础

世界市场理论的形成基础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世界市场与国内市场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而国内市场是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由此,狭义的世界市场促使各民族国家联结为世界范围统一的经济整体,即广义的世界市场。第一节 世界市场理论的形成基础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不仅是对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也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在前人经济、政治和历史研究基础上继承发展的结果,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步入资本主义阶段的现实反映。

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的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论述。狭义的世界市场指的是各民族国家之间以商品交换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等方式建立起来的场所和领域。它是在各国国内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机整体,是贸易关系突破国界扩延到世界范围内的结果。可以说世界市场与国内市场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而国内市场是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狭义的世界市场反映的是国际商品交换关系。即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国内市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作为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而广义的世界市场考察的则是各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社会总和。它是指各国资产阶级社会冲破国界,从而形成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整体。

狭义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各国的交换条件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原来的独立的国内生产转变为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的生产,从而是各国内部的消费转变成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的消费,进而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市场的普遍发展。由此,狭义的世界市场促使各民族国家联结为世界范围统一的经济整体,即广义的世界市场。可以说,狭义的世界市场是广义的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而广义的世界市场则是狭义的世界市场客观发展的直接结果。

第一节 世界市场理论的形成基础

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不仅是对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也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在这些前人中,包含了各种派别的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者,其研究领域涉及到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等。这些学者及其研究成果都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形成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古典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资产阶级世界主义理论。

一、不同的世界市场观

世界市场概念的起源要追溯到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那时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已经对世界市场有了一定认识。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佩蒂在其《政治算术》一书中,曾经描述了17世纪后半期荷兰作为“贸易界的代理人和经纪人”,把从世界各地得到的“当地土产运到本国加工制造,然后甚至又把它运回原产地出售”的情景。同时阐述了荷兰发达的航海业怎样促进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又怎样促使许多自行经营工业的发展以及把世界上多余的人变成手工工厂的工人。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以及航海运输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开拓世界市场的影响。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描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同“无商业的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不平等,指出资本主义工商业国生产的“少量的制造品,能购买大量的原生产物。所以,工商业国自然以小部分本国制造品来交换大部分外国原生产物;反之,无工商业国家,就大都不得不费去大部分本国原生产物,来购买极小部分的国外制造品。” 这实际上是指工商业国以工业制成品交换非工商业国的初级产品,导致了贸易不平等。

亚当·斯密还根据对当时的国际贸易状况进行考察,提出如果没有广阔的国外市场,那在幅员不大、仅能提供狭小国内市场的国家,或在国内各省间交通不便、而国内某地生产物不能畅销国内各地的国家,制造业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由此可以看出,亚当·斯密虽然没有明确地使用“世界市场”的概念,但“国外市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世界市场的意义,同时,他还强调了国外市场对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或交通基础设施不发达的国家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大卫·李嘉图积极鼓吹自由贸易和开拓国外市场。他认为自由贸易有利于实现社会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他认为,“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这种个体利益的追求很好的和整体的普遍幸福结合在一起。由于鼓励勤勉、奖励智巧、并最有效地利用自然所赋予的各种特殊力量,它使劳动得到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分配;同时,由于增加生产总额,它使人们都得到好处,并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 。

同时,大卫·李嘉图还谈到了开辟新市场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从而有利于资本积累。如果由于机器的改良,或对外贸易的扩张,使劳动者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能按相对之前降低的价格送上市场,利润就会提高。如果不自己种植谷物,制造劳动者所用的衣服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而发现在一个新市场里可以用更加低廉的价格取得这些商品的供应,那么工资也会低落,利润也会提高。

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论,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比较成本学说,即每个国家都应专门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同别国的产品进行交换。这个学说被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竭力推崇,并被看成是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规律”。然而,这个学说却完全掩盖了在世界市场上强国通过国际贸易进行剥削和掠夺弱国的事实。它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对外扩张和建立世界霸权的意愿。大卫·李嘉图认为,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成为发达国家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基地,则是“自然察赋”。他完全抹煞了落后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片面发展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主要就体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经济侵略。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西斯蒙第首先明确地提出了“世界市场”概念,继而探讨了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关系。他认为,由于财产集中到少数私有者手中,国内市场就必定会日益缩小,工业的发展就必定需要寻求国外市场,因而该国的工业就要受到更大的波动和威胁。现在资本主义生产之所以还能够得以发展,主要就是依托于国外市场的存在。不过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求助于国外市场愈来愈多,这样一来世界市场就越来越少,最终使产品实现问题成为不可克服的困难。他认为,一切生产超过消费的国家一直注视着这个国外市场。

但是,自从航海发达,陆路开通,安全有了进一步保证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世界市场和从前各国的国内市场同样的狭小;一切生产者向国外出售的普遍信誉,几乎使各地的生产都超过了需求;某个国家的生产者向另一国家的消费者提供了廉价货物,同时也就等于他们对这个国家的生产者宣布了死刑。“整个文明世界完全变成了一个市场,这时,这一个新的国家里再也找不到新的顾客。而世界的普遍市场的需求是各个不同的工业国家所争夺的精神数量。一个国家供应得多些,就会损害另一个国家。” 

西斯蒙第的伟大功绩在于明确提出世界市场的概念,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增长必然导致同国内市场、世界市场有限性的矛盾激化,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过剩危机的必然性,但是他不了解生产和消费矛盾的性质,也不了解这种矛盾只是从属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他没有从生产关系中去寻找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而是天真地认为,国内市场,只有在国家繁荣、国民收入增加以后才能扩大,这个道理在世界市场上无论是对那些要向外国推销本国货的国家来说,或是对那些准备经营世界贸易的国家来说,都是千真万确的:只有世界繁荣起来,整个世界的市场才能扩大。这无疑带有一些空想色彩。而且,群众消费不足乃是一切剥削阶级社会所共有的现象,然而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并没有发生过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所以只是消费不足不可揭示资产阶级社会产生经济危机的其他原因。

列宁认为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广阔发展的、超出国家界限的商品流通的结果。因此,没有对外贸易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设想的,而且的确没有这样的国家。资本主义之所以需要世界市场,是因为与一切受村社、世袭领地、部落、地域或国家的范围所限制的旧的生产方式相反,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向、无限扩大和永远前进成为生产的规律。虽然列宁没有专门研究世界市场,但列宁十分透彻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的经济与政治,提出了帝国主义五大经济特征,而这五大特征的每一条,都与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有着重大的关联。

列宁还注意到,在其所处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向全球扩展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级的形式,除了商品输出外,资本输出已经初具雏形,尤其是借贷资本输出具有相当规模,这样世界市场有了进一步发展:除了世界商品市场继续扩展以外,世界借贷资本市场也发展起来。而且由于商品、资本输出往往成为发达国家奴役不发达国家的工具,从而造成世界范围的反帝国主义、反殖民压迫的斗争。这样,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也逐渐凸现出来。

斯大林创造性地提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平行、对立的世界市场概念。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经济方面的最重要的影响,应当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的瓦解。这个结果决定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体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二战后,中国和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都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和苏联一起形成了统一的和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并与资本主义阵营相对立。这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各国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并且建立了经济上的合作和互助。这种合作的基础,是互相帮助和求得共同经济高涨的真诚愿望。结果,在这些国家中便有了高速度的工业发展。在这样的工业发展速度之下,很快就会使得这些国家不仅不需要从资本主义国家输入商品,而且它们自己还会感到必须把自己生产的多余商品输往他国。从而使得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夺取世界资源的范围,将不会扩大而会缩小;世界销售市场的条件对于这些国家将会恶化,而这些国家的企业开工不足的现象将会增大。世界市场的瓦解所造成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加深就表现在这里。

有人认为,斯大林的上述论断是自马克思以来经典作家关于世界市场问题的最重要、最富有启示性的论断。因为它在基本原理方面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有人则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出发,认为应当抛弃过去那种所谓的“两个平行市场”的错误观点。还有一种折中观点,认为战后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表明世界市场上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体系,但并不意味着出现了两个世界市场。因此,不能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出现来否定世界市场的统一性。实际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阵营的日渐瓦解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已经在事实上否定了斯大林的论断。而且中国正是通过改革开放,加入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市场,才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所急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社会稳定,经济蒸蒸日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国力逐渐增强,社会主义表现出了强大生命力,从而成功抵御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压制,经受住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潮的考验。因此,撇开资本主义市场,不能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这犹如闭门造车,结果将不堪设想。

二、古典经济学关于世界市场的论述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在继承和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市场的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作为主体内容的世界市场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在马克思看来,关于经济领域的研究是探索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动力。国际贸易作为世界市场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研究的主要问题。该理论虽然错误地认为对外贸易不能创造价值,但把商品、劳动、资本、市场等的考察放在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同时,古典政治经济学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资本跨国流动的问题。它认为,在世界市场中,资本和劳动只会向其用较低的成本创造出较高的产品价值的国家流动。该理论至今仍是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金银已被选为一般的流通手段,所以商业竞争使它们在世界各国之间分配比例适应于假如没有这两种金属存在、各国间的贸易纯然是物与物交换时所出现的那种自然贸易状况” 。马克思在构建自己的世界市场理论时直接采纳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货币作为脱离流通并和流通相互对立的独立物,否定了货币作为铸币的性质。货币重新作为金银出现,而不管它是被融化为金银,还是只按它的金银重量来估价” 。也就是说,“它再度丧失了它的民族性,而充当各国之间的交换手段,充当普遍的交换手段” 。

第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殖民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单一、片面地强调开辟殖民地对宗主国的利益和重要性以及殖民制度给殖民地国家带来的好处,而关于殖民制度对殖民地国家人民所造成的精神压榨和经济损害只字不提。马克思对此理论进行了批判和超越,构成了他的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内容。他一方面认同殖民制度给殖民地国家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和历史影响;另一方面他控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他对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这样形容的,“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关于殖民制度的“进步”和“阻碍”作用的客观评价,不仅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殖民理论的批判继承,更是对它的超越。

第三,马克思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传统民族国家合法性方面理论的解读看清了国家合法化手段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并把这种转换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联系在一起,认为资产阶级为应对世界市场的竞争是造成这种转换的根本原因。一个国家的合法性是通过一定的合法化手段而获得的,然而现代国家即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化手段与传统民族国家的合法化手段是截然不同的。传统民族国家主要是通过神授天命、血缘纽带或者是暴力等手段来实现其国家合法化的,而国家经济仅仅是作为全部国家事务中的一个部门,从属于国家本身。现代国家则不然,它把其政权的合法性等同于能给国民带来的最大可能的、最小风险的经济利益,“把国家经济提升为国家的本质和目的” 。然而,现代国家即资本主义国家其获取剩余价值的本质使得他们把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伪装成整个国民的利益,可以说,“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

由此可见,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为此,恩格斯曾高度评价到,“在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里所阐述的一切规律,只有在贸易的一切束缚都被解除、竞争不仅在某一个国家内,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绝对自由的前提下,才是正确的。自由贸易实行得愈广泛,亚当·斯密、萨伊、李嘉图所阐述的这些支配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就愈加灵验、愈加准确、愈不会是空洞的现象……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如李嘉图等人,对于未来的社会比对于现存的社会知道得更清楚。他们对于未来比对于现在了解更多” 。

三、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

在马克思的早期理论生涯中,经济学和历史学研究固然占有一定分量,但其研究的重心还主要是在哲学领域。马克思一开始钻研和接受的就是黑格尔的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历史哲学。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作为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它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就源于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的研究。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开创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唯物史观也奠定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黑格尔首先将人类历史当作一个矛盾的整体进行研究,这一点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一致的。此外,他认为整个世界一直就存在着一部“世界历史”,这部历史的发展过程体现在以人类文明为载体从东方向西方的迁移的过程。然而黑格尔所指的人类文明实质上是西方文明的代名词,尽管他广泛地考察了很多民族,但他的“世界历史”不外是西方精神由东方向着西方回归的历史,其实也就是西方文明的发展史,其世界历史理论的本质可以看成是彻底的欧洲中心论。这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理论基础上就是直接对立相悖的。

首先,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各传统民族国家基本上都是相对独立发展,彼此之间没有贸易往来,所以构不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而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后,剩余价值的追求,资本对外扩张的需求以及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国家的贸易和往来,加强了各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程度,从而推进了单独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发展。

其次,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是用一种哲学本体论性质的“世界精神”为依据,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黑格尔指出“世界历史自身本质上是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的辩证法”;它的“历史性形态上的变迁是和国家相互连接而不可分解的” 。这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相悖的。马克思从客观现实出发,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对人类由古至今的自然历史进行考察、研究,从而总结出世界历史进程是在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各民族国家和地区也会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所以可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重要的内容。

四、世界主义理论

西方学者关于世界主义的理论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世界主义从其本质上讲即是摒弃民族的偏见和狭隘性,把各民族国家和地区当作一个整体,不偏不向。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在这种意义上把自己称作是“世界主义者” 的。然而由于“世界主义”本身就是一个极容易发生歧义和抽象的词语,大多数西方学者借此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把自己的理论称之为“世界主义”进而歪曲其本来的含义。

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代表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对西方学者即资产阶级的世界主义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促进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第一,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世界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唯心哲学基础上的。他们打着“世界主义”的幌子把抽象的“人”或者“理性”等当作是世界的本源,把他们幻想出来的产物强加在其他民族国家中,把他们的特殊性当成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性。第二,资产阶级的世界主义理论以“博爱主义”为旗号,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为了满足资本对外扩张的需求强力推行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在这一过程里,他们为了掩盖剥削无产阶级、榨取剩余价值的本质,提出“否认民族差别,致力于缔造一个伟大的、自由的、联合的人类” 的口号,而这种所谓的自由和联合不过是资本的自由和联合,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和壁垒揭穿了他们的谎言。这种现实和理想的相悖促使他们打出“博爱”的招牌,并用它欺骗和麻痹其他落后民族国家。此外,资产阶级的世界主义理论体现出他们实质上是民族精神的自大狂。恩格斯曾指出,如果不根据客观实际,单纯抽象地谈论世界主义,那么每个国家都有理由称自己为世界主义者。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世界主义是资本主义诞生后的产物,恩格斯也提出,“我们根本否认强加在革命前的法国身上的世界主义的性质” 。世界主义是需要客观实际和物质基础作为基础而出现和发展的。英国建筑的铁路、发明的蒸汽机比各种空想和幻想更具有说服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英国比法国更有资格称之为世界主义者。所以狂妄地打着“世界主义”的名号把自己民族的特性当成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性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是唯心的,是彻头彻尾的民族主义者。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继承了世界主义摆脱民族狭隘性和民族偏见的合理成分,同时把这种合理成分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基础上,并坚持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才是历史发展迄今为止的最高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