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早期与现代贸易结构理论

早期与现代贸易结构理论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2.1 早期与现代贸易结构理论[8]从亚当·斯密开始,国际贸易学经过2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自由贸易理论秉承贸易能改善人类福祉的信念。保护贸易理论则更重视贸易政策的动态作用。由贸易模式决定的贸易结构是国际贸易学与国际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可以说,国际贸易学的各方面内容均与之相关。

2.2.1 早期与现代贸易结构理论[8]

从亚当·斯密(1776)开始,国际贸易学经过2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在国际贸易结构的形成上,早期理论基本形成了以绝对优势理论(1776)、比较优势理论(1817)为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以及以重商主义(16—18世纪)、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汉密尔顿,1791;李斯特,1841)为传统的保护贸易理论[9]。两派理论相对发展又相互融合,开创了国际贸易学,成为后续研究的基石。

自由贸易理论秉承贸易能改善人类福祉的信念。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Absolute Advantage)提出一国应生产与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Comparative Advantage)论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均称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国民福利,而两国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比,是确定双方贸易量与贸易利益分割的重要变量。保护贸易理论则更重视贸易政策的动态作用。汉密尔顿的以贸易保护推动产业升级的观点,以及李斯特的发展阶段论与幼稚产业保护说均提出以关税为主的贸易政策应以本国产业的动态优化为目标进行调节,而以长期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政策调节(包含汇率政策),可以改变一国的贸易流量与贸易结构。[10]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各种理论从不同方面阐述了贸易模式的形成,从而决定了一国的贸易结构与流量。各种现代贸易结构理论包括波斯纳(M.A.Posner,1961)提出的技术差距理论,用以解释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周期。该理论认为一产品贸易结构演变的过程为新产品的研发国出口,进口国家模仿,之后向研发国出口,研发国再开发出创新产品。研发国在“仿效差距”内可以垄断出口,在“反应差距”内进口国开始仿制。林德(S.B.Linder,1961)提出需求相似理论,用以解释工业国之间的工业品贸易格局。林德认为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大,而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弗农(Raymond Vernon,1966)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制成品的生命周期先后经历五个不同的阶段,即产品新生期、产品成长期、产品成熟期、产品销售下降期和产品转让期。在不同时期,一国生产要素的比例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并传递该商品生产的比较优势。丁伯根(Tinbergen,1962)提出贸易引力模型,以各国的GDP代表牛顿万有引力公式中的物体质量,以运输距离来代表牛顿万有引力公式中的距离,在引入其他因素后,并作适当的修正来解释各国之间的贸易结构。

基于马歇尔(1879)考察产业区思想的规模经济理论对国际贸易学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张伯伦(1933)、克鲁格曼(1979)等均做了大量研究,指出规模扩大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其中企业规模扩大引起的成本节约称为内部规模经济;而由产业规模扩大与集聚引起的成本节约称为外部规模经济。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可以形成各国生产与贸易的专业化。Grubel和Lloyd(1975)、Lancaster(1980)以及克鲁格曼(1979)等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可以认为是规模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延伸,分析了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或某些同类产品,即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部门所生产的差异产品及其中间产品的现象。产业内贸易现象的出现主要通过产品差异、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偏好相似等方面得到解释。

现代保护贸易则包括布兰德(Brander,1995)提出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该理论指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利用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关税保护等措施,来扶持本国特定产业的成长,以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下贸易结构的变动的收益,实现本国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地区经济新贸易保护论(蒂姆·朗、科林·海兹,1994)也认为通过减少国际贸易和对整个经济的重新定位及使其多样化,可使一国生产向福利最大化方面发展。实行地区经济主义的贸易保护可以减少由于自由贸易而引起的过度竞争,从而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提高其对外竞争实力。而关于跨国公司与贸易的理论,则包括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1960),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等的垄断优势论;弗农(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论;巴克利(Peter J.Buckley,1976)等人的内部化理论;邓宁(1977)的国际生产折中论;小岛清(1983)等的比较优势投资理论等。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一方面加大了产业内贸易,同时也形成了企业内贸易的状态,等等。

由贸易模式决定的贸易结构是国际贸易学与国际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可以说,国际贸易学的各方面内容均与之相关。国际贸易学的研究与文献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同时,汇率作为价格变量,如果整合入进出口的价格变量,也可以看做是贸易政策变量,也即成为影响各产品贸易的关键变量。本书中将主要采用以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结合技术结构,同时采用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模式结构来划分我国的贸易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