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技术溢出渠道的调查问卷分析

基于技术溢出渠道的调查问卷分析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1.2 基于技术溢出渠道的调查问卷分析关于外资质量问题研究的问卷是从FDI的技术溢出渠道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等方面来设计的。在此次实地调查发放的问卷中,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6份。无论是美资或港澳台资企业,尽管他们的设备来源不同,但绝大部分企业均在生产过程中对其设备进行了现场改进。

8.1.2 基于技术溢出渠道的调查问卷分析

关于外资质量问题研究的问卷是从FDI的技术溢出渠道(示范模仿效应、竞争效应、人员流动效应和联系效应)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等方面来设计的。在此次实地调查发放的问卷中,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6份。基于回收的有效问卷所得到的数据,有如下分析。

(一)示范和模仿作用

从理论上讲,FDI带来的技术与当地被投资企业之间存在技术差距才能出现示范和模仿作用,因此问卷调查了本地企业对自己的技术水平在行业中所处的技术地位的认识,同时也征询了他们认知中与母公司的技术水平差异,以此来分析在本地企业是否存在由示范和模仿而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

1.技术水平

在我们所调查的企业中,除去外贸企业和消费者服务类行业不参与技术水平评价之外,在剩余的有外资概念的公司中,我们得到了45家企业的有效回答。

经过数据统计,我们得到的结果如图8.8所示。

img110

图8.8 公司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在行业中所处地位(45家外资企业样本)

接近5成的外资企业认为自己目前在所处的行业填补了技术空白,44%的外资企业认为自己在行业中技术水平处于跟随者的状态,而剩下1成的外资企业则认为自己在本行业中不具有领先地位。从结果来看,我们所调研的企业中的大部分都在业内具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所有外资企业均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与母公司比较并未处于明显落后的水平,2/3的外资企业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与母公司相比大致持平或略微先进,有1/3的外资企业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是大大领先于母公司。从我们所回收的调查问卷中的行业分布可以看出,除外贸业以外,外商合资或独资的企业大多分布于化学制品制造业(如橡胶行业)、食品制造业、家装、食品饮料、零配件、低端机械等行业。这表明,在有效问卷中,外商投资的行业除少数几家属于高新技术外,大部分集中于不具有明显技术先发优势和技术进入壁垒的行业,这将削弱FDI国外行业已有先进技术的示范-模仿作用在国内行业中的体现。

2.外商投资形式及技术溢出形式分析

img111

图8.9 外商投资形式(45家外资样本,可多选)

在我们所调查企业当中,在外商投资形式选项上得到回答的有45家企业。我们发现,外商投资多以现金为主,辅以机器设备投入。单以专有技术和工艺入股的只有20%(见图8.9)。而在所有有外资概念的公司中,我们在问卷中为公司主要技术来源设置了六个选项(见图8.10)。有43%的企业选择了既有引进又有合作开发,21%的企业选择了中外双方合作开发,16%的企业选择了主要技术完全来自于外方母公司。由此可见,八成外资企业的关键技术外方都有参与开发。而本土企业选择在模仿其他企业的基础上开发、自主开发和向厂商购买的比例合起来仅占20%。这说明了被调查外资企业关键技术来源外生性强。

img112

图8.10 公司主要技术来源(45家外资样本)

本土企业主要技术的开发外方绝大部分有参与,区别在于根据行业属性的不同和本土公司偏好的不同,外方参与的程度不同。而本土企业有了外方企业的示范,来自国内科研或是其他厂商的技术渠道基本封闭,与国内厂商缺少技术上的联系。并且在绝大部分本地公司涉及技术转让合同的,均包含了连带的限制条款。大部分的限制条款集中在限制东道国企业将使用进口技术生产的产品出口。

引进国外技术的主要方式在有效问卷中看来,不具有集中度,大部分本土企业会在购买设备、购买专利、购买样品、聘请国外技术员、购买图纸和技术资料中选择一项或几项。

3.与设备有关的技术溢出分析

在主要依靠机器设备进行生产的37家外资企业中,我们得到的数据如图8.11所示。在公司主要机器设备来源中,70%以上的企业选择了大部分产于国内,而大部分或全部为国外成套设备的仅占近3成。我们了解到,这是因为之前政策上对于生产设备国有化程度高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税务优惠。而如今,税务优惠取消了之后,部分企业考虑到国外成套设备有利于产品品质、精度及生产效率的提高,会加大国外设备使用的力度。

问及公司如何掌握操作这些设备的技术时,多数港澳台资的企业均选择了由设备提供者培训自己的技术人员,而美资企业则不会拘泥于设备提供者,愿意尝试聘请国有企业的技术人员或其他技术人员来企业工作(见图8.12)。明显的分化让我们发现,港澳台资的企业技术发展的模式同韩国有许多类似,他们都愿意先进口国外成套技术成熟的并经过验证的设备,以保障工厂的正常运作后,再通过伴随进口而来的各种形式的技术指导克服技术的“隐含性”,以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或改进产品质量。无论是美资或港澳台资企业,尽管他们的设备来源不同,但绝大部分企业均在生产过程中对其设备进行了现场改进。

img113

图8.11 主要机器设备来源(37家外资样本)

img114

图8.12 掌握设备技术的方式

4.R & D情况

针对所有具有外资概念的企业,47家企业中有22家企业以在企业内以独立设置技术科、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机构和专门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设立了研究开发机构。在研发部门的控制情况中,企业间分化严重(见图8.13)。

在研发部门基本为中方控制的企业中,企业研发部门的活动重点放在了学习、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创新方面。而研发部门基本为外方控制的企业,则普遍认自己已经有所技术改进,从而将研发重点放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上。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完全由外方控制研发部门的企业中,关键技术具有重大外生性,且同国内同类企业相比具有一定先进性,所以研发中心放在了提高现有效率和降低成本上。反之,由中方控制研发部门的企业,则仍然处于摸索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和创新生产工艺的阶段。但是,无论研发机构在企业中为中方、外方或双方共同控制,大部分企业达成的共识是:研发机构在消化吸收国外母公司的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到,FDI在企业的研发方面存在技术溢出效应。

img115

图8.13 研发部门控制情况(22家外资企业)

研发部门活动重点分布如图8.14所示。

img116

图8.14 研发部门活动重点(22家外资企业)

由图8.15可以看出,分别有70%的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来源选择了自主研发,数据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国内大公司占到28.27%,国内外研究机构占到26.09%,大学占到10.87%。而具体分析与其他公司合作研发的公司,发现他们的合作对象80%以上是国外的大公司,由此可以看出FDI在技术合作方面亦有正效应。在所有进行研究与开发的专门投入的企业的调查中,数据显示,75%以上的公司并没有明确规定研发费用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而是针对专门的项目临时决定费用投入的水平。

img117

图8.15 企业技术创新来源(多选)

绝大部分的企业每年所投入的研发费用的主要来源是内部筹集,极少数企业还能得到来自政府资金和贷款的支持,或者得到国内外合作伙伴和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支持。

5.技术引进和R & D成果比较

在征询企业认为何种类型的科技成果在公司转化的效果最好,得到的结果如图8.16所示。45%的企业认为自己研发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最好,高于国外引进技术的40%。由此可见多数企业是理性的,并不是盲目的推崇国外引进或购买的技术;接近半数的企业都将自主创新放在了优先考虑的表单中。

在征询企业国外的技术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时,我们设置了5档程度以示区分,分别是非常大、比较大、一般、不大、没有作用。超过90%的企业选择了比较大。由此可见,技术的正向溢出得到了超过九成企业的认可。

(二)竞争效应

当先进技术随着FDI进入中国市场引起竞争的时候,竞争的结果有两个:当地企业被淘汰出局——挤出效应,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技术溢出;如果当地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这种情况下存在技术溢出。但是如果跨国公司的产品市场集中度很高,说明外资产品有垄断性,当地企业的产品受排挤,没有得到先进的技术来改造自己的产品,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技术溢出。

img118

图8.16 企业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的评价

img119

图8.17 企业认为主要的技术威胁来源

由图8.17可以看出,企业认为主要的技术威胁不在于行业领先企业的技术,因为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调查企业中,40%企业的产品曾模仿过别的企业的产品,并且其中绝大部分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与被模仿的产品相较或者质量差不多而价格占有优势,或者价格差不多而质量占有优势。企业认为最大的威胁一方面来自中国当地企业的模仿,我们可以结合上一节R & D的结果来看,很多中国企业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走着一条“模拟—革新—创新”的道路。调查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FDI的技术方面的示范和模仿作用。也有18%的企业认为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标准化逐渐成为他们最大的技术威胁,由此反映了中国企业在进入世界市场时面对着行业标准和技术淘汰的双重压力。

img120

图8.18 公司的主导产品技术集成

由图8.18可以看出,我们所调查的外资企业中,90%的企业不是单纯的模仿市场上的先进产品,而是通过引进国外技术,集成创新产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产品再创新和自主创新等方法提高公司主导产品的竞争力。针对这些公司,我们做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调查,得到如图8.19所示的结果。在图中可以看出,成本和价格不再是选择率最高的选项,管理经营和技术创新被企业认为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市场销售业成为选择率逐渐升高的选项。在“其他”项选项中,大部分选择此项的企业说明同市场宣传和客户服务相关。我们可以看到,所调查企业在面对国外先进技术带来的市场竞争的时候,一方面通过各种途经引进先进技术,一方面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应对更加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从这一层面来看,FDI存在技术溢出的正向效应。

img121

图8.19 产品核心竞争力情况(多选)

(三)人员流动效应

理论、实证研究表明,一个企业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是自主创新极其重要的原因,而伴随着人力资本的流动,其携带的技能知识也跟着转移。这样对于有FDI参与的企业,人员流动也就为技术溢出提供了渠道。

在这种效应中,技术管理人员的流动起到主要作用,因此在重点调查浙江近50家企业的问卷中,设计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一方面,了解目前企业人力资源构成、在引进人才上的投资、技术人员流失情况等,综合这些试图从人力资本相关信息来反映浙江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和后劲。另一方面,实证分析FDI体现在人员流动方面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否明显。

综合调查问卷信息,对所调查的这些企业人力资源情况表述如下:

(1)在所调查的46家企业中,其员工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为主,只有14家企业有外籍员工。从图8.20的信息可以看出:企业引进技术人员的方式绝大部分靠自己企业内部培养,其次是高薪引进专家。有90.48%的企业选择自己培养技术人员,57.14%的企业也会运用高薪引进人才这种方式。当然也有14.29%的企业它们的部分技术人员是通过聘请兼职专家实现的,而在调查的这些企业中没有一家引进留学归国的技术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浙江的企业对外开放程度还很小,人才的来源面比较狭窄。

img122

图8.20 企业技术人员主要来源

(2)接下来看一下这些所调查企业的员工构成情况,我们特别设计问卷考察企业技术人员在全部员工中所占的比例以及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见图8.21)。

img123

图8.21 企业技术人员占员工比例情况

由图8.22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这些企业中技术人员占员工的比例大约在5%~10%左右,不到1/5的企业技术人员占比很高达到20%以上。而将近一半的企业其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占全体技术人员比重不足10%。如果默认这些被调查企业所填写的数据准确,那么关于技术人员这方面,浙江的企业做得还是不错的。这只是我们调查反馈的结果,至于被调查者如何定义技术人员、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的准确性。总体来说,对于浙江这些以中低端技术为主的企业,具有比较高的技术人员资源,但比较缺乏高级技术人员。较高比例的技术人员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很重要的保障,因此浙江企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和高级技术人员、工程师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img124

图8.22 企业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占全部技术人员比例情况

(3)除了上面这些信息,我们更关心企业在培训员工方面所花费的费用以及引进这些技术人员的过程中所花费的投资占其销售额的比例情况。其次试图了解人员引进之后企业是如何进行进一步教育培训使得技术扩散。对此我们也作了调查分析(见图8.23、8.24)。

img125

图8.23 企业培训员工投入费用占销售额比例情况

img126

图8.24 企业引进技术人员的投资占销售额比例情况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约60%的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花费的金额不足销售额的0.5%,占比5%以上的企业只有6.98%。而绝大部分企业在引进技术人员上的投资也是不大的。在我们所调查的企业中,52.5%的企业这方面的投资额不足销售额的1%;其次,32.55%的企业花去约为销售额1%~5%的金额引进技术人员。联系上面技术人员占员工不低的比例以及这里较少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技术人员的廉价。或许是技术人员的质量并不是很好的原因。我们认为这也为浙江的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一条途径:引进高质量的技术人员,加大这方面的投资,重视人才培养。

在图8.25所反映的各企业对技术人员的教育方式来看,大多数企业喜欢采用现场专授和外派强化教育方式进一步培训职员,部分企业也通过聘请国外技术专家、教授前来进修所引进的技术职员,当然较少数企业直接派人到海外接收系统教育。我们认为,可能由于企业资金的制约,常常选择低成本的现场专授方式教育培训,而很少去海外学习。

img127

图8.25 企业对技术人员的教育方式情况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我们透过重点调查的这46家企业发现,浙江企业的技术人员主要来源于中国大陆,其在全体员工中占了一定的比例。但企业在员工培训和引进人才方面投资甚少。我们认为,浙江企业由于人力资本流动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只有提高开放程度、大量引进外资,在充分利用外资对员工进行培训,辅助以外方技术人员为主,这样才能充分利用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技术水平的上升,缩小国内外技术差距,扩大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四)联系效应

外资企业通过对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以下帮助:①提出质量标准;②提供技术帮助;③帮助开发所需技术;④共同出资开发技术;⑤引导海外配套商与中方配套企业合资等。这样国外较高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促使当地合作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也就产生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即联系效应。

我们试图调查浙江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制造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的技术合作联系情况。但由于重点调查的这些企业中,部分企业没有外资参与。我们选取其中28家有外资概念的企业数据进行分析。

表8.1 企业建立的技术合作关系

img128

调查结果显示:42.8%的企业没有建立任何技术合作联系,而36%的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建立起技术合作关系,32%的企业与下游制造企业等渠道之间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而这28家外资企业中,有12家在我国没有配套企业,部分企业只拥有1家,拥有20家以上配套企业的数量很少,在我们所调查的企业中只有4家。这些表明浙江企业与外资的联系还是不够的,这可能会降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表8.2 外资企业在中国拥有配套企业的数量

img129

另外,从图8.26的调查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为国内配套企业提供的技术帮助主要通过提出较高的质量指标来实现。82.2%的企业在这方面感觉明显,体现出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明显。也有部分企业认为外商投资企业在帮助国内本地配套企业研发技术,或共同出资研发或技术帮助上,对本地企业的自主创新都是有效的。

img130

图8.26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为国内配套企业提供技术帮助的主要方式

(五)政府在企业自主创新的职能调查

在本次企业层面的调查中,我们希望从企业方面了解,他们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最希望政府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我们认为这样研究更利于为提高FDI利用质量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建议,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政府在以后的角色扮演都是有意义的。

据调查,大部分企业更希望政府提供创新基金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诸如开展产学研究、搭建科技平台、提供优惠政策等方面也受到青睐。特别是优惠政策,在次调查中很多企业对政府在税收等政策上的优惠寄予很大的希望。至于靠政府引进人才企业没有寄于太大的希望,实际上不同企业应该按其各自产业需要聘请人才,政府是很难扮演引进人才这个角色的。具体见图8.27。

img131

图8.27 企业希望政府在提高他们自主创新能力上应发挥的作用

另外,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充分发挥其职能:①提供专项支持,如贷款贴息、财政专项支持等;②税收减免;③政府采购支持;④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⑤提高行政效率;⑥保护知识产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⑦扩大优秀人才和熟练技工供给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