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横店版的小镇传奇

横店版的小镇传奇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1世纪的浙江东阳横店,就像一块横卧在浙西山区的磁铁石,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影视明星和海内外游客的纷至沓来。经过8个月的艰苦筹建,1976年2月16日,横店丝厂正式开工了。这一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人民公社企业管理局正式成立。1976年底,横店丝厂开工的第一年就赚了6.7万元,第二年翻了一番多,达到15万元,第三年又翻了一番多,达到35万元。

21世纪的浙江东阳横店,就像一块横卧在浙西山区的磁铁石,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影视明星和海内外游客的纷至沓来。

以假乱真的“故宫”几乎天天上演宫廷大剧,气势雄伟的“秦王宫”拉长了历史镜头,“明清宫苑”、“广州街”、“香港街”等气势恢弘的场景地上诞生了一部部叫座的影视剧。

浙江东阳横店,终于从当年的穷乡僻壤嬗变为今天群星荟萃的“东方好莱坞”。以2007年国庆为例,短短7天黄金周,就接待了游客37万人次。由张国立、六小龄童、张卫健、陈小春、胡歌等影视明星主演的《宁为女人》、《吴承恩与〈西游记〉》、《黄飞鸿》、《陈真》、《射雕英雄传》等10多部影视剧同期在横店拍摄,吸引无数追星族。

但在改革开放前,贫穷与落后曾是它的代名词。如今,这里是浙江省重要的高科技工业基地,磁性材料、医药中间体、节能照明等位居全球和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磁都”;这里还是一座新兴的农民城市,85%的农民脱离了农业,从事二、三产业,过着市民一样的生活;这里还是“影视王国”,拥有亚洲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和全国第一家影视产业实验区,被人们称为“东方好莱坞”。

提起横店的经济变迁,不能不提横店集团,以及横店集团的创始人徐文荣。70多岁的徐文荣一直以来有两个梦想:一是在横店的土地上建起成百上千个工厂,让农民和城里人一样进厂上班;二是在横店的土地上建起城市,让农民都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如今,横店的土地上真的建起了成百上千的工厂——“横店集团”的子公司、孙公司,合资企业、参股企业、松散型合作企业等加在一起达1000多家,集团总资产接近200亿元;其旗下的工业企业直接吸纳了3万横店农民就业;而横店,也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乡镇变为繁华、现代的小城市,成为中国农村城市化的一个典范。

一个农民,一个扎根于中国农村的企业集团,一个原本贫穷落后的乡镇,一段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

当这些元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谱写了一个江南小镇的现代传奇。

浙中地区的东阳横店,有一座颇像日本富士山的八面山。八面山下是一座座民风淳朴的村落,村民们不但勤于耕种还擅长百工之技。

也许是山多地少的缘故,擅长泥工、瓦工、木工、雕工等百工之技的横店人喜欢在农闲时外出务工,以补家用。亦农亦商,成了一些人的习俗。

1970年,中国农村大都沉浸在“农业学大寨”、“亩产万斤粮”的亢奋当中,横店村35岁的党支部书记徐文荣却有些例外。他偷偷地把那些平日里被打倒了的,被割了“尾巴”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组织起来,顶着风险开办了两个农副产品加工厂。同时,他还领着村民修桥梁、铺道路、挖井水……一年多的奋斗后,使这个村的农民一天十个工的分红从两毛钱增加到五毛钱。

但他没想到从此被挂上了“走资派”的牌子,逼得他从被造反派关押的黑房子里逃出去,这一逃就是颠沛流离的7个月。直到1972年,县工作组进驻横店整顿,他才获得解放,并重新担任党支部书记。

徐文荣是踏着“抓革命,促生产”的节奏获得解放的。这个生长在“百工之乡”的农民子弟,天生就有一种从商的思想。在他的主持下,小小的横店大队办起了小五金厂、粉干厂、木雕厂、碾米厂、农具修理厂等十来个小企业,而且个个红红火火。

一年多之后,横店大队成了公社的“首富”,徐文荣也被抽去创办公社缫丝厂,成了这家社办企业的当家人。

虽说在大队的时候办过几个小企业,但那都是小作坊,这一回是社办企业,多少有些不同。徐文荣首先想到的是找个地方去批准。可他在东阳县、金华市和省城杭州之间来回跑了好几趟,才弄到了盖红戳的批文。

再说农民扔下锄头造工厂,可是大姑娘上轿第一回。为了解决有人帮助培训技术工人的问题,徐文荣背着金华火腿赶到杭州找国营“老大哥”帮忙。说到钱更是难事。人民公社召开全社支部书记大会,号召加“命令”之后,以公社名义向各个大队借了54000元钱。但这区区54000元钱离城里“老大哥”说的办一个缫丝厂至少要200万元相去甚远。于是,上下求索找银行筹贷……经过8个月的艰苦筹建,1976年2月16日,横店丝厂正式开工了。

1976年注定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人民公社企业管理局正式成立。中国农村社办企业从此有了自己的主管机构。

早在1975年初,徐文荣埋头筹建丝厂的时候,浙江就有一位叫周长庚的干部,向党中央写了一封信,反映浙江的社办企业冲破重重阻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9月27日,毛泽东看后批给当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邓小平:“请考虑,可否印发给在京中央同志。”邓小平根据这个意见,印发中央同志后又以中央文件形式印发全国县、市一级党委。同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以《伟大、光明灿烂的希望》为题,发表了河南巩县回郭公社发展社队企业的调查,并在配发的评论文章中号召“满腔热情地办好社队企业”。

农村社办企业的春天就这样悄然来临,早起的横店人在第一时间里捕捉到了机遇。

1976年底,横店丝厂开工的第一年就赚了6.7万元,第二年翻了一番多,达到15万元,第三年又翻了一番多,达到35万元。

第三个年头的12月,也就是1978年的12月,党中央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逐步提高社队企业收入占公社三级经济收入的比重……国家对社队企业,分别不同情况,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新路标,中国社会主义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横店人从而快马加鞭、一日千里地发展社队企业和乡镇经济:1979年1月,由横店丝厂孵化而来的横店针织厂正式投产;由于产销对路,20台机器很快就扩大到120台。到1984年,经过几轮孵化,横店的企业发展到17个,初步形成了轻纺、电子、化工和建材工业等有一定生产能力和规模的工业体系。

1984年,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从这一年开始,我国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城市,进入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时期。

而横店的社队企业,在横店轻纺总厂的基础上,组建了横店工业公司,并同镇政府实行了彻底的政企分开,使横店集团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如果说普通百姓认识横店往往始于它的影视城,生意人认识横店则往往始于它“国内第一”的磁性材料生产基地。人们即便没去过横店,但大多听说过“世界磁都在中国,中国磁都在横店”的广告语。

这样的广告语并非横店人的原创,而是曾经的“磁性材料王国”的日本人送给横店的。高傲的日本人在亲自考察横店发展磁性材料工业的现状后,惊讶地发现,日本世界磁都的桂冠已经被中国摘取;而最最让人称奇的是,创造这个磁性材料帝国的居然是穷乡僻壤里的一群农民!

1975年才创办第一家社办企业——横店丝厂,1980年就开始向高科技产业进军,开始筹建横店磁性材料厂,并于次年正式投产。这样的大踏步不能不令人称奇。

据说,徐文荣是从东阳人李国宁那里第一次听说磁性材料这个词的。李国宁的妻子是横店人,夫妻两人都是浙大高才生,毕业后分配到陕西宝鸡的一家大型国营磁性材料厂工作。这一年春节回乡,闻听消息的徐文荣赶紧上门求教,这一问之下竟让他对磁性材料入了“魔”,乃至在李氏夫妇回大西北之后,徐文荣亲自跑北京,找当时的四机部和中科院的专家了解有关磁性材料的情况。

专家们一致认为磁性材料的前途广阔,担心的是一家乡镇企业能否解决技术问题,能否生产出客户满意的合格产品。

徐文荣再次想到了老乡李国宁,邀请他到横店彻夜交谈,谈他自己想发展乡镇企业,改变横店农村的设想。

谁能想到,一个横店农民会有那么远大的社会理想?那一个不眠之夜的交谈,竟会使横店发展磁性材料产业获得关键的支持。随后,一项横店缴纳5万元培训费,宝鸡方面转让技术并帮助培训技术人员的协议达成了。1980年8月,经过考试选拔的33名青年带着徐文荣的嘱托,踏上了西去的列车。这其中,就有当时年轻的技术员——后来成为横店东磁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何时金。

1981年下半年,横店磁性材料厂正式成立并开工生产。

从磁性材料的投产到“中国磁都”地位的确立,横店人用了10年时间。这10年时间,恰好是横店经济发展的第一个转型期。也就是横店经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转为高科技产业初步发展的产业升级时代。

在这个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转型期里,横店经历了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两轮变化。在两次变化中,横店人的机智灵敏充分显示了中国民营企业家“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市场灵敏度。经过市场调查和分析,徐文荣迅速做出“停一批,关一批,保一批和投一批”的调整措施。在这个战略决策下,为横店经济孵化了一个又一个子公司的母体——横店丝厂被徐文荣挥泪关掉,曾为横店经济立下汗马功劳的340台绸机黯然退出横店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先后投入2326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使横店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陆续崛起,为横店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进入一个“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新阶段奠定了基础。

这里,有几个时间节点和数字值得记忆:

1984年横店政企分开,横店工业公司成立;

1985年,横店总产值达到3737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利润增长358%,上缴税收186.5万元;

1986年,徐文荣继续增加投入,并把重点放在原有项目的技术改造上;

1987年11月21日,横店召开了隆重的实现工业产值亿元镇的庆功大会,喜庆金华市第一个亿元镇诞生;

1988年,横店丝绸厂被宣布关掉;

1989年,横店磁性材料产品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

1990年11月11日,横店企业集团公司成立。

许多人都把这个日子当作横店飞跃的临界线,作为横店新阶段的起点。事实也如此,横店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了“非高科技项目不上”的“科技时代”。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徐文荣提出了“高科技外向型集团化”的战略。

在提出这个战略的时候,他说了这么一段话:第一,横店是靠工业起家的,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工业这个基础,否则,横店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木;第二,横店庞大而坚实的工业基础是靠高科技产业作支撑的,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成为集团新的增长点,高科技产业产值已占紧密型企业产值的60%。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是今后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工业项目非高科技不上一定要坚持到底。

徐文荣说得坚定,做得也坚决。在“八五”期间,集团共投入资金10亿元,完成技改项目60多项,其中高科技项目占80%以上,而新工业项目则全部都是高科技项目。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市场经济亦如是。随着高科技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大,横店工业获得了超常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速度达60%以上,经济效益也同步增长。

至1998年,集团所属企业生产的184个种类,3603种产品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就有4类26种,达到国家级和部级水平的有60类2009种,其中“高低压化成箔”等10多个高科技项目均为国内首创。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的第一个20年,横店经济的两次转型,使其成为浙江省重要的高科技工业基地。横店集团在磁性材料、医药中间体、节能照明等领域获得了全球和全国第一的好成绩。

此时的横店,不仅仅解决了农民进厂当工人的问题,还因其高科技产业的崛起令人高看一眼。徐文荣,这个横店经济的奠基者进而提出了要把横店建设成高科技工业城的目标。

1997年3月,笔者第一次在横店采访徐文荣的时候曾向他发问:“通过你们的《横店报》,我了解到这个度假村花了1.5亿元兴建,但据我了解,它一年的营业收入才2000万元,还利息都不够。您还要雄心勃勃搞旅游,可在我看来横店既无交通的优势,也没有旅游资源的优势,您不觉得在横店搞旅游开发是投资失误吗?”

那时的笔者可谓无知者无畏,习惯以记者的敏感为企业探测潜在的隐忧。

徐文荣却不慌不忙,拿出一支笔一边在纸上画着图,一边慢悠悠地说:“我们搞旅游的钱是办工业赚来的。因为工厂办起来了,要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就需要改善横店的环境,环境好了才能留住人才。再说了,西湖的美景也不是天生的,横店现在没有美景,但我们建设了,留给后人的就是后人‘自然天成’的景观了。另外,我们现在搞的是冒烟的工业,若干年后,无烟工业肯定要唱主角。你知道吗?美国有个举世闻名的好莱坞,但好莱坞以前仅仅是洛杉矶郊外的一个荒凉小镇。这个荒凉小镇经过二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成了美国电影产业的核心和世界电影工业重镇,历经百年而不衰。后来电影工业成为美国第一出口产业,好莱坞功不可没。现在,我就想在横店建这么一个东方好莱坞。”

客观地说,当年听徐文荣描述他的“东方好莱坞梦”,多半是带了怀疑的目光。虽然当时的横店已经投资建起了自己的中学、大学,办起了横店集团医院,甚至在这里完成了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拍摄基地的建设,并以影视基地的概念开始吸引游客。

令笔者感慨的是,徐文荣,这个中国农民企业家终于圆了他的“好莱坞”之梦。如今的横店影视城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呢?

首先是“大”。毫无疑问,仅规模来说,横店影视城的“大”是名副其实的。所有拍摄景点,均是1∶1建造。踏入秦王宫内,你的第一感觉是宏大,占地600亩,相当于40个足球场,绕城墙走一圈,近2.5公里。

其次是“多”。横店目前建成的拍摄基地近30个,不仅可以拍明清戏、古装戏,还可以拍枪战片、武打片。

第三是“全”。制作一部影视剧,你只要制片加导演带着演员来就行了,剩下的全部由横店解决。要道具,有道具厂;要群众演员,那里有经过横店影视演员培训学校培训过的职业化群众演员。那里还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摄影棚,还要建洗印基地,基本实现了“本子进来,片子出去”的全程化服务。

第四是“廉”。徐文荣一开始就向影视界宣布:来横店拍片,不收任何场租费。此举不但方便了影视界,还大大节约了中国影视剧的制作成本。

第五是“名”。套用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话说,今天的横店之于影视界大概可以这么说:“没到过横店拍片非名导(明星)”——谢晋、陈凯歌、张艺谋等名导,巩俐、张曼玉、陈红、姜文等明星纷纷扎堆横店影视城,在那里诞生出一部又一部叫座的片子。

从单一的《鸦片战争》拍摄基地到“大”而“全”影视城的建成,徐文荣率领横店人在中国农村广阔天地的一角,无师自通地打造了影视产业的春天。

这里,有几个小故事不能不说。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年届七十的著名导演谢晋奉命筹拍献礼片《鸦片战争》。

1996年1月24日,离香港回归还有一年半时间,获悉谢晋的拍片计划后,徐文荣主动上门相邀,表示希望把外景基地建在横店,全部建设费用由横店集团投资。在徐文荣对谢晋庄重承诺之后,横店集团用短短的4个月时间,拿下了占地319亩,总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包括5大景区、150座各类建筑的“广州城”。

一年之后,《鸦片战争》剧组走了,游客却来了。19世纪的南国羊城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人的目光。这样的情景很让徐文荣受感染。不久,新的剧组又来横店广州街选点拍片。

著名导演陈凯歌要拍《荆轲刺秦王》,要再现2000多年前的那段风云历史。为此大片,他精心准备了4年,设计师也耗费4年心血,设计出一幅秦王宫的宏伟蓝图。

让陈凯歌感到意外的是,这么浩大的一个工程,一个农民企业家竟非常爽快地承诺由其全额投资。一时间开山辟石、大兴土木,占地600亩、2000年前的宏大宫殿被“复原”在2000多年后浙中地区的农民城。

据说,秦王宫落成的时候,那个设计师激动地大哭起来。

事实上,陈凯歌不仅仅给横店带来了巩俐、李雪健、姜文、张丰毅等明星,还带来了众多的记者;进而为横店带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

而一拨又一拨的影视界明星与游客终于触发徐文荣的产业意识。

1998年8月,徐文荣主持召开集团二次创业研讨会。他给会议确定的主题就是大力发展以影视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

“发展第三产业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带动全体老百姓致富。现在在集团工作的农民富起来了,但还有一些没有进企业的。如果我们的城市发展起来了,来的人多了,他们可以从事服务业增加收入。将来,我们横店第三产业的比重一定要超过第二产业……”徐文荣目光深邃、语言铿锵。

确立了发展战略,横店很快成立了自己的影视机构——八面山影视城。并在1998年投拍了《苦藤》、《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两部电视剧。横店从此走上了影视产业的高速公路。

2004年4月2日,全国唯一一家影视产业实验区——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有11个重点项目,分别是:影视产业政策与信息研究中心;影视艺术与科技学院;实景拍摄基地;电影、电视及动漫投资中心;电影、电视及动漫制作中心;高科技后期制作中心;电影梦幻乐园;院线、台线构建;音像、电游、玩具等后期衍生产品开发;影视博览与交易中心;横店中国星光大道、影视明星村等。

这一年的10月14日,时代华纳、中影集团和横店集团三方在获得商务部批准的第一时间,联合向外界发布了三家共同组建中国首家中外合资影业公司的消息。

新成立的公司全称为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中影集团、华纳和横店集团分别以4∶3∶3的比例持股,涵盖了外资、国资和民资三种不同资本形式。公司主要业务将涉及投资、制作、发行和推广华语电影及电视。

而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也终于成为一个以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制作、发行为主业,逐步延伸产业链,集影视剧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于一体,同时带动影视会展、影视研究、影视娱乐、影视旅游等相关产业全面发展的专业性产业集聚地。

自此,横店与“东方好莱坞”之间真正画起了等号。

但谁能想到,赋予横店“东方好莱坞”称号的正是美国影视界的著名杂志。

1999年9月,美国影视界的权威杂志“The Hollywood Reporter”,即《好莱坞报道》杂志刊发了一篇长文,并配了6幅照片,详细介绍了横店影视城,同时称横店为“中国的好莱坞”。

该文作者中文名字叫顾尤勤,曾4次到横店采访,亲眼目睹了“香港街”、“秦王宫”等拍摄基地的竣工和电视剧拍摄现场。横店建设影视基地,发展影视产业的设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去之后便写了这篇赞扬的文章,表达了对徐文荣这个中国农民企业家的敬重。

而“东方好莱坞”的崛起,使横店成了“不冒烟的工业城”。徐文荣10年前的梦想成为现实。

世纪之交,横店集团已经编织了许多光环——中国第一家经国家经贸委审批组建的乡镇企业集团,中国3家特大型乡镇企业之一,2001年在全国乡镇企业“最大经营规模”、“最高利税总额”、“最大出口创汇”1000家排序中,横店集团分别名列第3、第2、第4位。

在光环的笼罩下,很少有人能够看出隐藏在横店集团背后的问题:产业链条拉得太长。横店集团创业26年来,形成了一个长长的产业链,从磁性材料到医药化工,再到汽车、照明电子、工程塑料、建筑建材、轻纺针织,以及影视文化、旅游业、商贸业、信息产业、金融产业、教育、卫生、体育、高科农业等,大大小小接近20个产业。

几乎在每一个行业,横店集团都成就了辉煌的大业。

在磁性产业方面,横店出品的高档系列永磁铁氧体磁钢的生产量居世界第一,80%以上出口。目前横店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磁性材料生产、出口基地,被外商称为“中国磁都”。

医药化工方面,横店集团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原料药、制剂、医药中间体及农兽药和相关化工产品一条龙的生产体系。目前,横店集团的医药化工在浙江省同行业中居第1位,国家经贸委和国家医管局已决定把横店作为浙东南国家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在汽车方面,1999年横店集团整体收购了浙江神马汽车有限公司,2000年又收购兼并了宁波汽车厂,并与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厂商合资成立了多家汽车厂和汽车配套厂。

影视文化产业方面,横店集团自1996年涉足影视产业以来,横店影视城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被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称为“中国的好莱坞”。

金融产业、教育业、卫生业、体育业、农业……无一不凝聚了创办人徐文荣的心血和感情。

但徐文荣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深深地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创造横店辉煌的近20个产业,如果不善加经营,也极有可能将成为毁灭横店集团的致命因素。

思前想后,对产业链条进行整合,成了徐文荣比较中意的一种方式,而资本市场是整合产业链条的最佳工具。

为了实现以资本整合产业的战略,也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徐文荣更是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把儿子徐永安直接推上前台,由其亲自执掌横店集团的资本大戏。

2001年,徐文荣开始隐身幕后。与此相应的,徐永安担纲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之位,并拉开了横店集团在资本市场并购的大幕——

2001年8月,横店系正式入主青岛东方,用以整合旗下的医药化工产业。重组成功后,横店集团逐步实施资产重组,使青岛东方逐步脱离商业零售行业,将集团旗下的医药类资产注入。而完成资产重组的普洛康裕,也成了中国资本市场上最风光的股票之一。

2002年,在IPO上市迟迟未有下文的背景下,横店集团看中了正在大力发展钕铁硼产品的太原刚玉,并通过借壳太原刚玉的行动,至2004年,将太原刚玉揽至旗下。

2006年,随着IPO的重启,横店东磁也在同年8月2日成功实现了在深圳中小板上市。这样“横店系”就拥有了“普洛康裕”、“太原刚玉”、“横店东磁”三驾马车。横店集团,这个中国浙中农村土生土长的社团企业终于成为拥有三家上市公司的公众企业。横店的概念,不仅仅是产业基地、影视基地的概念,更是赋予了资本市场的概念。

“今后,横店的几大块资产将被逐一注入上市公司中进行规范化运作,这正是集团向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的一个简单有效的途径。”虽然横店集团旗下的横店东磁(002056.SZ)、普洛康裕(000739.SZ)和太原刚玉(000795.SZ)已经成了中国资本市场上颇为耀眼的明星,徐永安却认为,这对于横店来说这才“刚上路”。徐永安的表白无疑是横店集团对外界的一种宣言:横店的传奇才刚刚开始,基业长存还得依靠几代人不懈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