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三方支付市场格局与空间

第三方支付市场格局与空间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方支付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核心,一端连接个人或者公司的终端用户,另一端连接线上线下的商户。截至201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第五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名单,持牌单位增加到270家。

第三方支付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核心,一端连接个人或者公司的终端用户,另一端连接线上线下的商户。内容服务提供商提供运营服务,银联和清算中心提供清算服务,电信运营商提供通讯网络,银行和网银提供银行账户。

一、第三方支付的市场格局

由于支付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如此重要,吸引了不少企业进入这一领域,而支付的创新是互联网金融最为关注的焦点。截至201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第五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名单,持牌单位增加到270家。而这些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机构中,绝大多数是金融业、运营商、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等。

第三方支付的变革与创新迫在眉睫,发展趋势也已经明朗。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拓展新的细分市场,扩大现有的业务规模,其次是开拓新的业务,最后是沿着产业链进行业务延伸。未来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趋势应当以支付为基础,利用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整合叠加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金融服务,不断地探索支付与各种商务社交、日常生活、旅游出行等场景的叠加,使支付成为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稳固基石与先锋导向。

当支付宝和微信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在中国银联的支持下,苹果在中国正式推出苹果支付(Apple Pay)业务,截至2016年2月,已有19家银行与苹果达成了合作。首批开通Apple Pay服务的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12家。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等7家银行也将陆续开通上线。而在产业链的下游,家乐福、7-ELEVEN、麦当劳等连锁超市和餐厅成为了Apple Pay的首批线下商户。大众点评、神州租车等App也都开通了Apple Pay的支付通道。

苹果并非唯一进军移动支付的手机厂商,和苹果同时宣布与中国银联达成合作的三星,也宣布展开三星智付的公开测试,而华为早在去年就已经在Mate S手机上采用了Huawei Pay支付业务。而在它们的背后,则是正在进行广泛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联盟的中国银联。事实上,在线下微信、支付宝与中国银联将形成三国争霸的局面。

二、支付的场景化趋势

如果说传统的金融服务是装甲兵,那么互联网金融就是特种兵,反应迅速,无孔不入。用户需求在哪里,业务就会延伸到哪里。互联网+大数据能力、+云计算、+行业精神之下的商业模式在用户的需求刺激下千变万化,衍生出各种不同的形态,它以用户为中心,致力于解决用户痛点最多的领域。如今用户的需求不仅存在于线下,也存在于线上,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同时需要支付服务,在一些城市的街头甚至糖炒栗子都可以使用手机支付。有多少种应用场景,就有多少支付需求,因此,在互联网金融埋头开发新业务的时候,要时刻盯准人群的需要。发现更多场景及时将服务送上,金融场景化特别是支付场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场景化是一个流行的概念,几乎所有致力于支付业务的互联网企业都提过,由于业务模式的不同,它们各自的解读和发力点也不一样。简而言之,场景化就是把复杂的产品和服务用互联网简洁的可视化方式表达,做好产品的快捷使用,尽力做到零延迟交易。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场景化就是为了缩小用户和金融服务的距离,使其零距离、零延时地享受服务,同时降低金融的门槛,让更多人享受到普惠金融。这也是普惠金融的意义所在:把金融服务融入日常生活,把挡在金融服务和用户之间的那堵大墙拆除,让金融服务和生活亲密接触。

场景化是有广泛市场基础的,当前,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程度,也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了解移动支付的意义,无需刻意的市场教育。随着越来越多的平台与商家认识到这场支付革命正在身边发生,并积极采取互联网支付的结算方式,互联网金融已经逐渐从个人电脑端逐步过渡到手机移动端。过去“手机钱包”的概念,在今天几乎变成了现实,在许多城市,一个人不带钱包出门而用手机支付衣食住行已经是可能的。总之,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一个随身携带的支付钱包以及理财融资工具。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场景化的发展已经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随着场景化的实质性发展,我们可以发现金融服务细化,嵌入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之中。采用马斯洛需求层级对2C业务框架进行分类,用户的需求可以分为基本需求,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三大类。几乎所有的互联网金融机构都在根据这三大类进行业务布局,例如租房场景、装修场景、理财场景、支付场景、旅游场景等,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业务覆盖发展非常快,但是面对浩瀚的用户需求,移动支付不论是在服务拓展还是客户培养方面,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