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观及其启示

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观及其启示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墨子重视农业生产的基本观点第一,墨子高度重视生产,他最先认识到劳动是人的本质。从墨子的上述分析来理解,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1.墨子重视农业生产的基本观点

第一,墨子高度重视生产,他最先认识到劳动是人的本质。墨子说:“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七患》)也就是说,人类社会依靠物质生产才有物质生活,如果不进行物质生产就不能生存下去。墨子说:“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无宁忧”(《墨子·天志中》),因此提倡劳动致富论。对儒家鄙薄生产劳动的言行,墨子批判他们是“倍(背)本弃事而安怠傲,贪于饮食,惰于作务”,因而“陷于饥寒,危于冻馁”(《墨子·非儒下》),说他们好吃懒做,因而只能陷于饥寒交迫。这种批评,从反面强调了劳动生产是致富的根本。

第二,墨子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说:“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墨子·七患》)又说,五谷麻丝“为民衣食之财,自古及今,未尝不有此也”(《墨子·天志中》)。既然五谷丝麻是人民衣食之源,国家亦赖以奉养,因此统治者必须特别注重农事,把农业生产放在首要地位。如果“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纴,则……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墨子·非命下》)。

第三,墨子还把农业看做关系国计民生、治乱安危的根本。他认识到,如果农业收成好,人民丰衣足食,社会就会安定,封建统治就能稳固,而“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墨子·非儒下》)。因此,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治乱安危的大事,切不可等闲视之。要发展农业,首先,必须大量开垦荒地,他说:“田不辟,少食”;又说:“安国之道,道(从)任地始。地得其任,则功成;地不得其任,则劳而无功。”(《墨子·号令》)土地能不能得到合理使用,能不能充分发挥效力,是农业生产能否发展的关键。其次,必须保证农民有充足的时间从事劳动,如果“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纴,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墨子·非攻下》)。墨子认为战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墨子·非攻中》),必须坚决反对和制止战争。再次,必须增加农业劳动力,墨子分析了当时人口稀少的原因:一是“男女失时,故民少”(《墨子·辞过》),即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男女到了生育年龄不能成家的现象;二是战争和统治者过重的剥削,他说:“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此不令为政者,所以寡人之道。”(《墨子·节用上》)为此,他主张“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即男子二十当娶,女子十五当嫁。墨子同时谴责“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无妻,女多拘无夫”(《墨子·辞过》),必须反对诸侯大夫们蓄养妾媵的荒淫,做到“内无拘女,外无寡夫,故天下之民众”(《墨子·辞过》)。

第四,墨子还进一步指出不得休息是劳动人民产生疾苦的原因,“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墨子·公孟》)。因而将休息的重要意义提高到关系国家存亡和人民健康的高度。

2.墨子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观的启示

墨子的上述思想,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十分值得我们从多方面深思和借鉴。其一,发展是硬道理。墨子强调:“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墨子·非乐上》)这就是说,生产不发展,必然有民患国忧。只有发展了,才能解决其他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近代百余年的血的教训告诫我们,落后必然挨打,只有自身发展了,综合国力提高了,才有话语权,自决权,才能独立自主不受制于人。[3]其二,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同时也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必须落实国家政策,运用现代科技,发展农业生产。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合称三农问题,当前有人把三农问题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从墨子的上述分析来理解,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其实,三农问题不是三个问题,三农问题归结起来是一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穷”。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5月25日在《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一文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4]

建国以来,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在实践中也有过过失和存在发展观上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在经济体制和所有制形式上,错误地坚持计划经济和“一大二公”的体制模式,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力发展,窒息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在城乡关系、产业关系上,违背城乡统筹发展的科学规律,错误地推行城乡分治、重工轻农的“二元结构”发展政策,严重制约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上,违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重积累,轻消费,导致农民福利的过度转移和丧失,影响了农民的社会主义信心和社会主义劳动热情;在领导体制和干部队伍建设上,一定程度违背“四化”和“四个尊重”方针,重人治,轻法治,重资历,轻知识和能力,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农业法制化和干部队伍“四化”进程;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违背系统发展和生态规律,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给农业可持续发展遗留下难以甚至不可修复的生态后果;在发展政策和措施上,违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无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演化,不切实际地夸大生产关系变革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而对生产力本身的发展规律认识不够,进而导致重传统技术、轻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农民教育的严重后果;在农村妇女和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方面,违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对农村妇女和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制化建设重视不够,使他们过多地背负旧的传统伦理和日常生活的压力和痛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农村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方面,比较普遍地缺乏制度结构和制度成本的概念,对政治体制的重视程度和改革力度不够,致使政治体制改革长期滞后,影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和改革的深化。

从墨子的上述思想来看,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必须从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三农问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政策的重点应围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以提高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水平为重点,努力改善农业、农民、农村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的理性认识程度、领导能力、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解决三农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