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十一五”卫生科技工作评估研究

浙江省“十一五”卫生科技工作评估研究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加强医学创新,科研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卫生科技人员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医学科研项目的数量与质量大幅提高,促进了全省卫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医学卫生领域共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2007年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完成的“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浙江省“十一五”卫生科技工作评估研究

一、“十一五”期间卫生科技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卫生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实施“卫生强省”、“科技强省”发展战略,认真组织实施“科教兴卫”工程,充分抓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机遇,在发展中谋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在医学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公共支撑条件建设、管理制度与机制创新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全省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一)加强医学创新,科研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卫生科技人员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医学科研项目的数量与质量大幅提高,促进了全省卫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5年来,全省获得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总数达50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卫生行业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和省部重大重点科技项目200余项,经费超4亿元。获得国家自然基金400余项,省部级科技项目900余项;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立项2108项,投入科研经费4934万元。全省参与各类医药卫生科技活动的总人数35800余人。5年来,全省卫生科技经费总支出超28.8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入超7.2亿元,非政府投入超21.6亿元。

(二)强化条件建设,医学科技支撑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注重医学科研支撑条件和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了医学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和可持续发展。5年来,本省启动了省级医学重点学科群、省市共建重点扶植学科和县级医学龙头学科建设,新建了11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群,52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和省市共建重点学科,55个县级医学龙头学科。目前已建成省级医学重点学科111个,合计投入重点学科(群)建设经费3320余万元。目前已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共3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5个。医学实验动物、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科技条件建设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医学科技支撑条件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注重成果转化,惠民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为了促进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在全省范围开展了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已建设了急救慢性病、眼耳鼻喉皮肤病、公共卫生、康复护理、妇女儿童、中医药等适宜技术示范基地73家,其中第一批的29家示范基地共推广了301项适宜技术,举办各类适宜技术培训班875次,培训人员达54546人次,技术应用达552312人次。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切实提高卫生技术水平,自2010年起新设立了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转化奖。

(四)注重科研绩效,医学科技成果硕果累累

“十一五”期间,全省卫生科技人员紧紧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卫生科技总体发展目标,注重科研绩效,科学探索,积极实践,在传染病诊治、新药创新、器官移植、眼视光医学、腔镜外科学、疾病基因与蛋白质组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生殖与遗传、神经精神疾病、血液病学、输血医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卫生信息化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一批与本省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关系密切,影响较大的学科已跻身国内同领域的领先地位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省医学卫生领域共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70项,占省科技获奖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名列各行业前茅,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5项。获省医药卫生创新奖777项,其中一等奖68项,二等奖238项,三等奖47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开发能力不断增强。

1.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6—2010年,浙江省医药卫生领域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0项。分别为:

(1)2006年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完成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有效成分产业化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解决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成分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成功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打破了我国中药制备以往以液体溶媒提取的传统工艺技术,尤其使原来以丙酮石油醚等有机溶剂(以石油为原料制备)提取中药脂溶性成分改用了成本低廉、节能又环保的二氧化碳气体提取分离,在中药领域开启了产业化应用的前景。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投入正式生产,至今产品合格率100%。在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应用该项技术,使产品得率提高了13.3%,成本降低22%,工时从原来的112小时,缩短到2.5小时。

(2)2007年由温州医学院完成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对导致视觉障碍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进展,并制定出了我国Leber病的诊断标准,该诊断标准的制定不仅为患者减少无谓的检查及错误治疗导致的费用,还可提早干预,指导优生优育。特别是对特殊人群如飞行员、运动员等的选拔具有重要意义。

(3)2007年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完成的“白内障发病的相关机制与防治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阐明了白内障发病的相关机制,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小(微)切口的白内障手术方法,改良了超声乳化联合粘弹剂小管扩张术,并首次进行了软性人工晶状体的单侧改性。

(4)2007年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完成的“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应用微生态学的观点重新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创建了感染微生态学,并将此理论应用于肝病及细菌耐药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发现微生态调节剂能显著改善肝病(包括肝移植)肠道微生态,减少肠道细菌易位、降低内毒素血症、改善肝脏功能,同时发现了6个β‐内酰胺酶新基因型和一个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新基因型,国内首次发现了碳青霉烯酶KPC‐2和IMI‐1,创建了AmpC酶表型检测方法,创建了AmpC酶的检测方法。

(5)2008年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完成的“肝移植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经过近20年的不断创新,施行肝移植750例,其中活体肝移植100余例,良性终末期肝病1年、2年和3年存活率分别达95.2%、84.9%和75.7%。2001年在国内首先开展非静脉‐静脉转流肝移植;开展胆道重建技术创新,大幅降低胆道并发症发病率;2004年先行开展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施行国内最小年龄(106天龄)幼儿活体肝移植;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适合国情的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肝移植术后预后预测模型、活体肝移植供体评估杭州体系等,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一经提出即引起国际移植学界充分肯定,是世界上首个创造性将肿瘤生物学表现纳入术前评估体系的肝癌肝移植选择标准;首次提出并采用保留部分肝中静脉的左半肝活体供肝获取技术,适用于5~8岁龄儿童活体肝移植,极大提高亲体捐肝者的安全性;率先采用不包括肝中静脉右半肝活体供肝获取及静脉流出道重建技术;首次提出并使用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拉米夫定预防乙肝复发,被多家移植中心引用。

(6)2009年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完成的“腹腔镜技术在肝胆胰脾外科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提出腹腔镜下区域性肝脏血流阻断技术;改制了一种腹腔镜肝切除使用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解决了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和气体栓塞的两大世界性难题。首创经脐单孔法肝囊肿开窗引流术;创建冲吸钝性解剖法显露肝总管、胆囊管及胆总管“三管”解剖关系及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技术,解决了胆道损伤和术后胆总管结石残留两大难题;创造性提出腹腔镜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解决了依赖进口手术器械和胰漏两大问题;完成国内首例完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7)2009年由温州医学院完成的“一类新药重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关键工程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围绕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的工程技术、制剂开发和临床应用等开展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在国内外率先成功开发了3个基因工程一类新药并均获得新药证书,新药技术产品累计产值近10亿元,在生物药物工程化关键技术、临床应用及产业化方面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8)2009年由温州医学院完成的“单纯性近视防治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尝试从源头上揭示近视发病的原因,解析近视发生发展的途径,研究将来用药物预防或者治疗近视的可能性。在基础研究方面,首次从基因层面证明豚鼠、小鼠是合适的近视模型动物,建立人、豚鼠、小鼠眼球基因文库,研发出豚鼠、小鼠屈光等参数专用检测工具系列。在临床研究方面,研制出符合中国人眼表参数标准的隐形眼镜配置标准,该标准已列入我国眼科教科书,并广泛应用于眼镜行业。

(9)2009年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完成的“当归提取物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经20多年努力研究,完成了当归提取物抗高血压中医药理论、药效及机制、临床及药效物质等系统研究工作,首次提出“求本理血”治疗高血压新见解,指导临床用药,从药效和机制两个层面系统阐述降压作用机制新观点,建立了升压物质去除技术及相应参数;确立了最佳工艺、质控标准及参数;揭示了降压成分;建立了当归药材‐中间体‐制剂指纹图谱;阐明了药动学及血清成分谱‐药效关系等。创制了符合国际高血压治疗新目标且特色明显的新药,适合约8000万高血压患者及大量临界高血压人群应用,创新性强,应用潜力大。

(10)2010年由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完成的“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生殖技术创建、体系优化与临床推广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开发了一系列阻断出生缺陷预防和源头控制技术的关键技术体系;建立了规范化的助孕临床诊疗、管理和子代健康评估管理系统;开发了相关疾病的生殖毒性/生殖安全风险预警技术;构建了国内最早、规模最大、技术全面的出生缺陷阻断应用平台和综合指标国际先进的现代辅助生育技术平台,各项指标国际领先;研究成果在全国32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2.浙江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6—2010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3人次;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4项;二等奖96项,三等奖158项。其中:

——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毛江森院士,荣获2007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李兰娟院士,荣获2009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姚克教授,荣获2009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img9

毛江森院士,荣获2007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img10

荣获2009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的李兰娟院士在手术中

img11

姚克教授,荣获2009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项目:

(1)角膜移植眼表重建新技术及角膜病诊断新方法的开发研究

(2)阻断出生缺陷、促进子代健康关键技术体系的创建与推广应用

(3)微创脊柱外科新术式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4)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免疫学机制研究

(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靶向治疗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最新策略的建立

(6)IgA肾病辩证创新体系建立与应用

(7)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基础及临床系列研究

(8)肝移植围术期肾功能评估及其预警价值研究

(9)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酮尿症早期筛查与研究

(10)母系遗传药物性耳聋致病机制的研究

(11)养阴益气活血方药及其活性物质对脑缺血性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12)数字化肾脏移植受者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生物芯片制备

(13)干细胞治疗心功能不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14)恶性肿瘤的血清蛋白质质谱诊断标准的建立及其应用

(15)实验性近视研究

(16)低强度微波辐射致晶状体损伤及其发生机理的研究

(17)活体肝移植创新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

(18)重要传染病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的研究

(19)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和诊治研究

(20)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

(21)夏桑菊等有效部位研究

(22)生物人工肝用细胞源与混合型人工肝的研究

(23)腹腔镜技术在肝胆脾外科的应用研究

(24)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遗传性状研究

3.浙江省医药卫生创新奖

2006—2010年,获得浙江医药卫生创新奖777项,其中一等奖68项,二等奖238项,三等奖471项,各年获奖情况见表1。

表1 各年获奖情况

img12

二、“十一五”卫生科技工作自我评估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发展总战略和构建“民本卫生、和谐卫生”精神指导下,加快推进“卫生强省”建设,通过完善建立适合当今科技发展的卫生科技管理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卫生科技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

1.卫生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器官移植、眼视光学、腔镜外科学、卫生信息化等领域,获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等资助经费超过4亿元,获得10项国家科技奖,综合实力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卫生科技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2.卫生科技创新支撑平台不断完善

分层次建立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群、省重点学科、省扶植学科、县龙头学科组成的完善的学科生态链,强化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主的基础条件建设,全省卫生科技创新支撑平台不断完善。

3.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体系逐步形成

注重卫生科技成果的转化,建设基层适宜卫生技术推广示范基地73家,推广适宜技术300余项,设立了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转化奖,逐步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持,以基地为载体,以项目为推手的适合本省实际情况的基层卫生适宜技术转化和推广体系。

4.卫生科技管理体系和环境不断优化

通过“卫生强省”、“科教兴卫”工程的实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和保障卫生科技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完善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卫生培训管理等制度,卫生科技管理体系和环境不断优化。

5.卫生科技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持续发挥科技支撑保障作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依然存在,本省卫生科技事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从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环境看,卫生科技的发展任务更加突出和艰巨。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水平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当前,制约卫生科技事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管理瓶颈因素有:全省卫生科技管理体系仍显薄弱,地区、部门、单位之间的卫生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影响了全省卫生科技工作的整体推进,卫生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卫生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从医学科技发展看,对科技资源系统整合和成果转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医学科技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模式。当前,影响本省卫生科技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全省卫生科技在全国或者全世界具有优势地位的特色学科不多,原始创新不足,高水平科技资源的主动系统整合不够,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率偏低,“重研究开发、轻转化应用”的倾向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省卫生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从社会需求看,对医学科技发展和综合服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需求的提升促进了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当前,影响本省卫生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从单一的疾病治疗向多样化的公共卫生、社会心理等综合服务转变,对医学科技和医疗服务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浙江省目前卫生高层次人才的总数和储备依然不足,尤其是基层卫生人才依然紧缺,招不来、留不住、用不上的现象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省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十二五”卫生科技工作主要任务与对策措施

(一)发展目标

根据“十二五”卫生规划和卫生科技教育发展规划,围绕“卫生强省、全民健康”的总目标,结合医改工作要求,全面实施“卫生科教创强工程”,在卫生科技方面,重点实施健康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和健康科技重点项目研究两大重点计划,进一步做精管理模式、做大项目规模、做强创新能力、做深服务基层,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的健康科技创新体系,使浙江省卫生科技综合实力、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主要目标有:

1.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人才为支撑,以成果为标志,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省部级以上各类成果奖励数同比增长10%,重大重点项目中标数同比提高10%,各类重点学(专)科、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地总数同比增长20%以上,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总数达到5~10个。

2.科技发展环境日趋优化

全省卫生科技管理组织网络逐步完善,医疗卫生单位科技管理部门设置率达到90%以上,管理规范率达到90%,生物安全实验室达标率达到80%以上。建立全省卫生科教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省卫生科技工作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二)主要任务

1.深化卫生科技体制改革,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加强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结构布局、职能定位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充分发挥公益性科研机构技术优势,大力加强新兴和交叉学科发展,以解决卫生发展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充分发挥卫生科技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2.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科技资源整合,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和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和实验室。以重点大项目研究和技术引进与转化为重点,探索开展卫生行业科技平台建设,在全省逐步形成重点学科群、支撑学科、创新学科、省市共建学科和县级龙头学科建设一体化的学科生态发展环境。

3.加强重大科技项目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国家和省科技战略需求,强化重大科研项目的主动设计、顶层设计和优势资源的整合,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部重大科研项目,加强重大疑难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技术和临床方案等研究和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加强卫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适宜技术推广

加快医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研究与应用,实施适宜技术转化应用科研专项,开展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重点做好急救、慢病、妇儿、公卫等类别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对策措施

1.加强卫生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调控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紧紧围绕“科教兴国”战略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对卫生科技工作的宏观调控和科学领导能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重点解决影响我省卫生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广大卫技人员关心的热点问题,加强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和内涵建设、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科技创新文化和环境的营造以及科技创新工作的管理领导。

2.持续加大对卫生科技经费的投入

要继续加大对卫生科技工作的投入,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投资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拓宽科技投入渠道,形成政府、单位、企业及全社会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科技要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保持逐年递增态势,保证科技经费投入不少于业务总收入的1%。要扩大卫生科技与企业和社会的联合,面向市场,以需求为导向,加强政策性引导的支持,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权明晰的双边、多边协作机制,为卫生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3.全面提高卫生科技管理服务水平

各级卫生科技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确保卫生科技活动中的公平竞争,促进卫生科技事业科学发展。要建立高效.通的管理工作机制,明确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保证各项工作有效运转。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科技成果、支撑平台等项目的绩效评价机制,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卫生科技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建立完善信息网络平台,推进卫生科教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强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科技管理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4.建立健全卫生科技考核评价体系

要建立健全与全省社会经济、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卫生科技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建立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技项目、示范基地等审定认可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科技成果奖励、成果转化激励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科技资金投入绩效评估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等,不断提高卫生科技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浙江省卫生厅科技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