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市场经济是怎样实现资源配置的

市场经济是怎样实现资源配置的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一)人类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资源的配置方式有很多,可按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据配置主体和依据进行的基本方式分类。指令调节绝大部分有正式制度,如税法、劳动法、员工劳动聘用合同等作为资源配置的依据。总之,交易是现代社会最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资源配置的主要的和基础性的调节方式。

二、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人类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的配置方式有很多,可按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据配置主体和依据进行的基本方式分类。

没有人类的自然社会是根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竞争法则进行资源配置。例如森林中喜好阳光的植物只有高大的乔木生存下来,在它的阴影下,喜爱阴湿环境的灌木和青苔得以生存,喜爱阳光的低矮植物就被淘汰。这就是竞争的法则和适者生存的法则。

人类的资源配置,一是武力调节,例如,发动战争掠夺他国的财物,抢劫、偷盗也是凭借武力迫使对方交出自己的财产。非武力的调节有三类,第一类是凭借血缘和友情进行的调节,如家庭的长辈就有支配家庭财产的权力,由于友情可以要求别人资助,这类调节可统称作亲情调节,调节的依据是习俗,即非正式制度。第二类是凭借等级关系、组织赋予的权威进行调节,例如政府的税收和转移支付,政府对资源的划拨(如划拨土地),企业内部的工作安排,工资和奖励安排等。这类调节可称为指令调节。指令调节绝大部分有正式制度,如税法、劳动法、员工劳动聘用合同等作为资源配置的依据。亲情调节和指令调节的特点,一是它们都属于非平等关系的调节方式,当事人之间不是平等的;二是当事人的一方不是自主的,而是被动的,即不是自愿的根据自己的决策进行资源配置;三是多数发生在一个组织的内部,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家庭中的长辈和成员,企业中的总经理和一般职工,政府行政机关内的局长与处长、处长与科长,科长与办事员。第三类是自主调节,即当事人主动地进行资源配置的决策,根据自己的得失判断进行资源配置。由于任何一方都不能强制要求对方接受这种配置,因此自主调节时,当事人之间一定是平等的关系。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交易。例如个人向商店购买物品,买不买、买多少、卖不卖、卖多少都由买卖双方自主决定。再如政府向企业的采购,买卖双方也是自主决定的,因此在交易的这个特定环境下,政府与企业是平等的关系。又如子女向父亲借钱,到时还,此时是一种自主调节,在这一特定条件下,子女和父亲是平等的关系。特别指出的是,自主调节不一定是自利调节,绝大多数自主调节首先考虑的是利益,买卖双方均认为有利才可能交易,但仍然会有其他的非利益因素在当事人的决策考虑范围之内。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自主调节不是没有约束的。买卖双方是在一定的环境因素条件下自主决策,由于制度或市场结构的原因,如买方多而卖主只有一家,此时的买方是市场的弱势群体,即讨价还价的能力低于卖方。因此,即使是自主调节,也还是存在为形势所逼的问题。

(二)自主调节的特点

与非自主调节相比自主调节有如下八个特点。

1.非自主调节中至少有一方是被动的,而自主调节的当事人均是主动进行决策,因此有利于调动各方参加资源配置的积极性。

2.由于交易的基本原则是自愿让渡,因此交易是自主调节的资源配置方式[1]。同时交易是现代生活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经济形式,因此自主调节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3.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交易能够实现互惠互利、双赢局面的客观基础是同一物品的买卖双方的稀缺性不同,从而对此物品的价值判断不同,交易总是使物品从评价低的人向评价高的人流动,因此交易能够使买卖双方都满意,增加社会福利,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4.如果假定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够真正实现公平交易,并假定交易费用为零,那么商品通过交易一定会流向对此物评价最高的人,表现出来就是出价最高的人获得此物品,如果都能达到这种状态,就一定达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社会福利水平也就最高。关键的问题是由于制度环境,基础环境,市场结构的制约不能实现上述假定条件。

5.由于交易是自主调节,买卖双方有了搜索、传递、识别信息的激励,同时自动承担了信息费用,从而减少了社会提供信息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信息的利用效率。

6.交易双方只要是确定要成交,就一定会有成交价这个客观存在的价格(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只是存在于需求者头脑里的,社会实际上是无法识别的),通过无数次的交易会形成无数个成交价,从而就能形成社会对该物品的统计意义上的价格共识,这就是交易的价格发现功能。它能减少价格的不确定性,减少买卖人的经营风险。

7.交易是自主调节的,因而交易双方在买卖的过程中实际上已承担了自己的风险,通俗讲只能怨自己。指令调节有一方是被动的,因而认为这种配置是强加于他人的,从而容易造成对抗情绪,尤其是针对人数众多的个体,更易造成矛盾,甚至造成政治动乱。

8.因为交易是买卖双方的自利行为,所以双方都会凭借自己的优势,寻求对自己有利的结果,一般都会有博弈发生。此时制度的规范、完整就显得十分重要,或者说制度会对交易的公平性产生很大的促进和约束作用。例如为了交易,交易主体必须有权支配作为交换的商品,即参加交易的产权的归属应该是清晰的,在法律上是清楚的。其次自主交易不等于对双方一定是公平的,如制度要求体育赛事必须一事一批,为了完成赛事承办权的交易,就必须获得主管部门的审批,这时指令调节就出现了。再如体育比赛已经确定要举行,而当地适用的场馆只有一处,承租方(赛事承办人)面对的是完全垄断的市场,从而成为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尽管也是自愿交易,但毕竟是不利条件下的自愿。此外交易需要信息,由于自利的考虑,交易双方都会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因此交易一般都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进行的。最后,为了完成交易需要签订交易合同,从而有关于契约的问题需要考虑。总之,交易是现代社会最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资源配置的主要的和基础性的调节方式。围绕交易会产生许多问题,从而制约了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

(三)经济体制

除原始社会外,任何社会都是多种资源配置方式并存的混合经济(Mixed Economy),哪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基础性和主要的调节方式,这个社会就是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氏族社会是以亲情调节为主的经济体制。中央计划经济(Centrally Planned Economy)是以政府调节为主的指令经济(Command Economy)或又称为传统的计划经济。现代的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自主调节为主,故称作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

现阶段我国要求“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所以我们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只有个人和私营企业才能自主调节,即他们认为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私有经济基础上,我们认为不仅是个人和私人企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甚至政府,只要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实现互惠互利的交易也都属于市场资源配置。我们认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也能实现以自主调节为主的市场经济。关于所有制的形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关系是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历来争论的焦点。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大家认为公有制必然要实行计划经济,通过历史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认识到公有制不一定必然以计划调节为主,以公有制为主的所有制形式仍然可能实行以自主调节为主的市场经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是传统的私有制,因此微观经济学从来就不讨论所有制形式,而是用经济人的普适假定默认了私有制的前提,更由于微观经济学隐含了交易费用为零的假定,凑巧符合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产权的初始界定与资源的有效配置无关的原理,因此可直接论证在自主调节条件下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否能够实现的问题。但是,现实的社会毕竟是交易费用不仅大于零,而且十分巨大的社会,因此产权的界定必然会对资源的配置产生作用。至此,不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产权必须界定清楚已无争论。我们也认识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2]。争论的问题是,是否只有私有产权才归属清楚,公有产权能否界定清楚。这里涉及出资人缺位和委托—代理问题,再加上凭借手中权力的寻租行为导致的腐败,使讨论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些问题实际已超出了经济学传统的讨论范围,涉及管理学、政治学、法学以及行政学等更多的学科领域。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主要通过调拨的方式进行资源的配置,这种经济适合于经济相对落后、供给和需求不复杂的社会和战争时期的社会。实践和理论都已说明这种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经济的发展。通过长期的正反经验和教训,我国已经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体育赛事经济的一个最重要的制度环境,也是体育赛事经济分析的前提。

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家多是从研究对象角度给经济学下定义的。这类定义很多,争论也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类。

一是美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0)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的定义,他认为“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这个定义的背后隐含了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他们的资源。事实上,正是因为稀缺性和追求效益的愿望,才使经济学成为一个重要学科”[3]

类似的定义还有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认为,“经济学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在经济学中,稀缺性担当着重要角色,选择之所以关系重大,正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4]

对这类定义持反对态度的是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布坎南(James M.Buchanan)。他认为,应当将市场理论置于核心地位,而不是将资源配置理论置于核心地位。甚至认为,“经济”这个词解释为“节约方法”就会促使我们直接想到选择理论,因此,“我建议我们立即停止再称‘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建议我们采用,例如,‘贸易论’或‘共生学’之类的完全不同的术语”。他还认为“经济学是研究整个交换关系的制度。政治学是研究整个强制关系或可能产生强制关系的制度”。“我仍直率地极力主张经济学家应集中注意个人参与自愿组织活动中的制度和关系问题。概括地讲,这些活动就是交易或交换”[5]

上述看法看上去差异很大,甚至十分对立。但我们认为稀缺性导致的资源配置问题是人类永远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论是对个人、企业、政府、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都是不容置疑的目标。正是这个问题的普遍性导致并非只有经济学在专门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政治制度对资源配置影响极大,因此资源配置问题也应该是政治学的一个研究对象。更不用说工程技术学科,比如用消耗更少的办法造一座持久坚固的桥梁就是桥梁学研究的对象。金属冶炼学、金属制造工艺学等都以特定领域的节约作为自己考虑的首要目标。其次,纵观目前的主流派经济学和非主流派经济学,其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围绕交易进行研究。最后,现实社会中交易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的主要和基础性的调节方式。因此我们可以综合这两种定义的看法,认为经济学是以交易为中心,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学科。需要指出的是,以交易为中心,不等于不研究交易调节的范围,不等于不研究自主调节和非自主调节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