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组织管理的要素

组织管理的要素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的管理对象:职能工作的导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组织导向型发展为公众导向型;资源要素发展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空资源等五种;劳动资源的价值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以物为中心演变为以人为中心。

二、组织管理的要素

(一)管理人员——主体要素

1.管理人员的涵义

所谓管理人员是指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程式和管理职能的需要,选用的专职从事管理工作的业务人员,以及按照组织规范的要求进行自我管理的普通工作人员,他们是构成组织管理工作的主体因素,是组织管理的实施者。

2.管理人员的类型

(1)按形成特征划分:自生型的,即在管理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专业型的,即通过系统接受管理专业教育而形成的。

(2)按职能特征划分:专职型的,即由组织按法定程式选用的专职管理人员;自我型的,即按组织规范要求进行自我管理的普通工作人员。

(3)按关系特征划分:从属型的,即管理人员的权益关系从属于组织的权益关系;职业型的,即专职从事管理工作而被组织选用的管理人员。

3.管理人员的结构

(1)权利结构:包括所有权与管理权一体化的结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化的结构。

(2)职能结构:决策人员,是管理系统的核心因素;执行人员,是管理系统的基本因素;辅助人员,是管理系统的条件因素;保障人员,是管理系统的必要因素。

(3)素质结构:包括管理者个人的品德、知识、能力、态度、性格等素质结构,和管理者群体的品德、知识、能力、态度、性格等素质结构。

4.管理人员的演变

(1)传统的管理人员:传统管理人员具有形成的自生性、职能的附属性、能力的经验性、目标的模糊性、业务的笼统性等特征。

(2)现代的管理人员:现代管理人员具有形成的专业性、职能的分离性、能力的复合性、目标的确定性、业务的分工性等特征。

(二)管理对象——客体要素

1.管理对象的涵义

所谓管理对象是指组织的劳动资源与劳动过程有机合成的组织运行体系和运行程序,是实现管理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基础条件和动力条件,是决定管理效能价值实现的客观因素。

2.管理对象的要素

(1)工作类要素:主要包括工作任务、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设施、工作标准等。

(2)资源类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空资源等。

3.管理对象的结构:

(1)导向因素:工作因素是引导管理工作运行的导向因素。

(2)动力因素:人力资源是推动管理工作运行的动力因素。

(3)条件因素:其他资源是实现管理工作运行的条件因素。

4.管理对象的演变

(1)传统的管理对象:职能工作的导向是组织主导型的;资源要素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三种;资源的价值功能是以物为中心。

(2)现代的管理对象:职能工作的导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组织导向型发展为公众导向型;资源要素发展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空资源等五种;劳动资源的价值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以物为中心演变为以人为中心。

(三)管理目标——功能要素

1.管理目标的涵义

所谓管理目标是指组织的管理者根据组织目标的价值需要和管理对象的客观实际,在管理思想和管理规律的制约下,所确定的指导管理工作运行的工作方向、工作任务、工作方式、工作标准等。

2.管理目标的内容

(1)目标对象:即管理目标所针对的劳动资源和劳动过程。

(2)目标职能:即管理目标所规定的各个系统和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

(3)职能方式:即实现目标所要求运用的专业化的管理方式。

(4)职能效果:即实现目标所要求达到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3.管理目标的特点:双重性是管理目标的主要特征。组织管理具有双重目标,一是技术性目标,也称过程性目标,是指通过对目标对象的管理,促使目标对象能够按照目标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共同的组织劳动;二是价值性目标,也称效能性目标,是指通过对目标对象的管理,促使目标对象通过共同的组织劳动,产生符合组织权益属性的劳动效能,满足符合组织权益属性的价值需要。

4.管理目标的演变

(1)传统的管理目标:传统的管理目标具有形成的自发性、确定的随意性、内涵的矛盾性、形式的依附性、效能的臆断性等特征。

(2)现代的管理目标:现代的管理目标具有形成的自觉性、确定的程序性、内涵的统一性、形式的规范性、效能的测评性等特征。

(四)管理体制——组织要素

1.管理体制的涵义

所谓管理体制是指组织为了履行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根据组织的性质和业务、管理的理念和法规所设计和建立的体现管理性质和关系、决定管理方式和效能的组织化、制度化的管理体系,是组织管理的组织条件和制度保证。

2.管理体制的内容

(1)管理体系:由专职管理系统和自主管理系统有机统一而形成的管理体系。以专职管理为主体,设有专职管理的部门和人员;以自主管理为基础,设有自主管理的制度和措施。

(2)管理层次:是按照管理职能分工的需要所设置的纵向的管理层次结构。

(3)管理幅度:是按照管理职能分工的需要所设置的横向的管理职位结构。

(4)人员配置:是按照管理职能编制的规定所进行的人事工作的具体安排。

(5)体系制度:是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所制定的规范管理体系结构的制度。

3.管理体制的形式

(1)符号化的表现形式:即通过公文等符号化的媒介所表现的管理体制。

(2)意念化的表现形式:即通过思想等抽象化的形式所表现的管理体制。

(3)行为化的表现形式:即通过行为等实质性的形式所表现的管理体制。

4.管理体制的演变

(1)传统的管理体制:权益属性是一体型的,职能属性是统治型的,结构属性是封闭型的,关系属性是从属型的,机制属性是控制型的。

(2)现代的管理体制:权利属性是分离型的,职能属性是服务型的,结构属性是开放型的,关系属性是自主型的,机制属性是激励型的。

(五)管理传播——媒介因素

1.管理传播的涵义

所谓管理传播是指组织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根据具体事项和特定环境的要求,通过运用相关媒介与管理对象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进行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管理互动,管理传播是实施组织管理的基本形式。

2.管理传播的要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主体,即管理传播的信息传送者,包括专职传播者和普通传播者,他们既是管理信息的传送者,又是相关信息的接受者,在传播过程的程序转换中客观形成了集传者与受者为一体的双重角色;传播客体,即管理传播的信息接受者,包括内部工作人员和外部社会公众等,同样,他们既是管理信息的接受者,又是相关信息的传送者,在传播过程的程序转换中客观形成了集受者与传者为一体的双重身份;传播信息,即管理传播的内容,包括纵向传送的信息和横向传送的信息、组织内部的信息和组织外部的信息、交流认识的信息和决策执行的信息等;传播媒介,即管理传播的形式,包括公文传播、会议传播等专用的传播方式和人际传播、新闻传播等通用的传播方式。

(2)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传播信源,即传播的反映对象;传播环境,即传播的客观条件;传播方略,即传播的方式方法;传播效果,即传播的中继环节。

3.管理传播的程序

(1)接受信息:主要任务是信息收集,即根据管理的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收集相关信息;信息鉴别,即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真伪的鉴别核实;信息分类,即按照统一标准对具有不同意义特征的信息进行分类;信息加工,即根据需要对原始信息进行增补或概括的必要处理。

(2)制作信息:主要任务是确定信息主题、选择信息材料、安排信息结构、运用编制方法、编制信息内容等。

(3)传送信息:主要任务是确定传播对象、选用传播媒介、启动传播程序、监控传播过程等。

(4)反馈信息:主要任务是监测传播过程、接受反馈信息、处理反馈信息、使用反馈信息等。

4.管理传播的演变

(1)传统的管理传播:传统的管理传播具有发生的自发性、形式的随机性、媒介的人际性、职能的附属性、过程的无序性、结构的直线性、使用的单向性、效能的互异性等特征。

(2)现代的管理传播:现代的管理传播具有发生的自觉性、形式的规范性、媒介的科技性、职能的专职性、过程的程序性、结构的系统性、使用的双向性、效能的互应性等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