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共管理研究论文的内容构成

公共管理研究论文的内容构成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3.4 公共管理研究论文的内容构成研究论文的内容,一般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等。论证的目的就是在基本论据共许的基础上,争取论点的共许。不同之处在于论点的判断句的真实性有待证明,论据则是真实性已被证明。事实论据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根据和具体材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写研究论文时对事实论据的要求之一是真实。

13.4 公共管理研究论文的内容构成

研究论文的内容,一般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等。但严格地说,这些都是就立论而言的。与立论并列的还有其他部类,如驳论、立论驳论的结合、非论证部分等。这些部分也同样重要。虽然驳论等形式也大体蕴含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内容,但与立论毕竟不同,有自己的特点。为叙述方便,我们姑且从一般意义上着眼,先在立论的范围内阐述,而后兼及其他部类。

13.4.1 论点

论点也称论题。在研究论文中,论点是真实性有待论证的判断,即作者在论文中对所论述的问题或事物所持的观点、见解、看法或主张。撰写论文,主要是对客观事物或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用概括的语言,依据一定的理论原则和逻辑关系,分清曲直,判定是非,表明作者的立场、态度。所以,论点又称观点,它常常表现为一种论断。也可以说,论点是论证后得出的观点。

论点是作者认识的结晶、思维的产儿,它凝聚着作者研究的基本成果,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看法和主张的集中反映。从宏观的角度看,科学的新论点的提出,能揭示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和规律,给人以新的启示。论点又是科学的标志,一门学科的诞生和发展,总是以新论点的提出为标志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就是一系列论点的规则排列。没有论点就没有理论、没有科学。就一篇具体的论文看,论点的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论点要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它是论文的“主脑”和“灵魂”。论点一经确定,就对全文起着统领的作用。论文中材料论据的选择、论证方法的运用、层次结构的安排都要根据论点的需要来决定,都必须环绕论点这个中心。如果论点本身站不住脚,或没有多大价值,那么论文的论据,论证、结构以至语言技巧再好,也只能是一堆废话,是无效劳动。

论文对论点的逻辑要求是要有确定性。论点确定性的基本要求是论点明确。进而,论点在论证中要贯穿始终,不可或明或暗地偷换。严重的偷换是跑题,离开论点甚远。还有一种偷换是组成论点的基本概念的性质与范围没有得到恰当的论证,或超出了基本概念的范围,或只揭示了部分的内涵和外延,观点出现了片面性。为了保证论点不被偷换,一是论点要集中成一句话,用一个判断句明确表达,二是组成论点的概念往往需要加以定义,把内涵明确揭示出来。对基本概念定义的歧见,是最大的分歧,必须首先辩明。论点表达不准确,全文的论证就有可能落空。

论文写作中要十分重视论据的选择。论据选择的原则之一是材料的共许性,即论据的真假,作者要与读者共同承认。事实有出入,理论有误差,作者说真,读者说假,不能共许;作者说假,读者说真,也不能共许。读者的理解与作者的理解真假有异,即使错在读者,作者也应事先估计得到,并为论据再提供论据,直至共许。由共许的论据出发,逐级推论,争取共许,直至中心论点的共许,这样,论点就得到了有力地论证。能与读者共许的最低层论据,叫基本论据。论证的目的就是在基本论据共许的基础上,争取论点的共许。论据选择的原则之二是理由的充足性。即要使论点得到充分有力地论证。对一个问题,如果仅从一两点去论证,虽然论得在理,但显得内容单薄,力量不足,达不到说服读者的目的,读者可能对第三点、第四点存疑或提出质疑。根据论点的需要,同时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心理,提供的论据一般宜从多角度、多层次加以考虑。

13.4.2 论据

论据是作者在论文中用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理由和根据。要证明某个论点,就必须摆事实、讲道理,这种论证论点的事实或道理,就是论据。著名国学大师胡适曾说: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从逻辑角度上来看,它是用来证实论点真实性的那些判断。论点是判断句,论据也是判断句。不同之处在于论点的判断句的真实性有待证明,论据则是真实性已被证明。论证正是用真实性的判断去证明判断的真实性。在论文中,论据负担着“用什么来证明”的任务。

在论文中,论据的意义在于它是支持论点,为论点服务的。没有能够充分证明论点的论据,论点也就不能真正地确立起来。论点的创见性自然引出读者对它的怀疑,论证正是为了破疑。破疑要有依据,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才能令读者相信论点是正确的,才有说服力。如果缺少足够的证据,或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或装腔作势,以势压人,是不能说服人的。观点是不能强加的。凡是正确的主张,一定要有理论的或现实的依据。所以论据和论点必须有内在的一致性。所谓“观点和材料统一”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说论点是论文的灵魂,是论文的生命,那么论据就是论文的血肉。有了血肉,论文才显得壮实、坚强、有力。论据是议论说理的根据,是支撑论点的支柱,是作者论证问题的基础。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大类。事实论据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根据和具体材料。主观是客观的反映,客观世界是第一性的。从根本上说,一切观点都源于事实,任何推理都离不开事实的依据,任何论点都有客观的事实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写研究论文时对事实论据的要求之一是真实。实有其事,才叫事实。编造假材料、假数据、欺世盗名者古今皆有,把事实看成是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者不乏其人。这样的人不可语治学,不可写论文。这是态度问题。从方法上看,引用事实不能凭记忆,更不能想当然,一定要查出材料的出处。对事实论据的另一要求是典型。所谓典型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例外性的东西是不典型的,假想性的东西也是不典型的。事实论据之有力正在于个别后有一般,现象后有本质,今天也许还不普遍,明天、后天必然要普遍起来,这样的论据才是典型的。同时,运用事实论据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事实的详略要服从论点的需要。不允许交代不清与繁琐堆砌。二是比较复杂的事实,可分类、分条列出,或以分类为基础去叙述。也可分解为部分,各部分分别介绍。考察性论文写作更要注意分类和分解的叙述方法。三是事实与论点间要联得上。这“联得上”主要是内在的逻辑联系,也包括字面上的联系,即用适当的语言把它们联系起来。

理论论据指的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而又为社会所公认的公理、定理、原理、公式等,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这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其中哲学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更是高层次的理论;党和国家在某个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党和国家的章程、宪法、法律、规章、制度、方针、政策、决议、指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报告、讲话等,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是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各种科学的理论,包括定义、定理、原理、规律、规则等,一般来说只适合本门学科范围,但学科间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进步观点以及典故、成语等,也可“推陈出新”,适当引用。但是,在引用理论论据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文要绝对准确,忠于原文章,不仅字句、标点不可漏误,而且特别要正确理解其含义;二是引文目的是论证论点,引文要服从论点的需要,而且要和准确的分析语言结合起来,在引文与论点间架起桥梁,不可以引文代替分析,使引文成了僵硬的标签;三是引文有全引(指相对完整的引文)、节引(是引文前后或中间有所删节,删节处要加上省略号)与意引(只引精神,不引原文,不加引号)之别;四是引文如较艰深,要加解义,引文如有多种理解,可加以介绍,并说明自己的理解;五是不是每篇文章必有引证。

13.4.3 论证方式

运用论据去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式即为论证方式,论证揭示论点与论据间的逻辑联系,回答“为什么可以证明”的问题。论文的逻辑力量主要体现在论证上。论文写作中常说要摆事实、讲道理,事实如何“摆”,道理如何“讲”,就是论证方式问题。

1.论证与推理的关系

论证是基于推理之上的,是推理的具体、综合的运用。推理与论证是形式逻辑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从事科学研究者与研究论文写作者要有一定的逻辑修养。论文写作有两大阶段:准备阶段和表达阶段。准备阶段是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推理,从已知推未知,形成观点,最后结晶为论点。其逻辑过程是从前提(材料)到结论(观点),其要领是自悟,悟出别人所未悟且自己深信不疑。有了这个基础,要公布观点,就需表达,主要是执笔撰写论文,进行论证以悟他,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其逻辑过程是为论点(观点)选论据(材料)。由此可见,推理与论证有别。但如从思维的通路看,其实质是完全相通的。

2.推理与论证方式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知识概括说来有三大类:个别性的、特殊性的与一般性的知识。从个别性知识经过特殊性知识,发展到一般性知识,逻辑学认为是归纳推理过程。反之,根据一般性或特殊性知识去推断个别性知识,逻辑学认为是演绎推理过程。而在个别性知识或一般性知识间推断时,逻辑学认为是类比推理过程。因此,推理有三种:归纳、演绎与类比。这是从逻辑学角度分类的,而从另一角度为论证分类,又有直接论证与间接论证之别。正面提出论据推出论点的论证,叫直接论证。它可以用归纳、演绎,也可用类比。先证明反论点为假,进而证明论点为真的论证,叫间接论证。

在更多情况下,论证方式是综合运用的。论证的综合运用也有多种表现:一种论证方式反复运用,如对大量的原始材料分类做统计时,就可能多级运用归纳论证,而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说理时,就要反复运用演绎论证了。如逻辑学中的复合三段论推理。两种以上论证方式交互使用,如对一个论题可以摆事实、讲道理、打比喻一齐用上,归纳、演绎与类比三种论证都有了,再如虽然用了演绎,而演绎的大前提又是归纳的结论,这是逻辑中的带证式。

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的共同运用。如先正面论证什么是正确的,再反面说明不这样是如何错误的。把疑虑在出现前消除。也可从反面否定后,再正面强化论点,更显得理直气壮。总之,正反结合,理由就更充足了。

13.4.4 驳论

驳论是反驳论敌论证中的错误。论证中的错误或表现于论点,或表现于论据,或表现于论证方式,故被反驳的对象有驳论点、驳论据与驳论证方式的区别。反驳也得有根据,称为反驳的论据。反驳的论据与反驳的对象间也有逻辑的联系,称为反驳的方式。因此,驳论由被反驳的对象、反驳的根据和反驳的方式组成。

被反驳的对象主要是论敌的论点。论敌是指见解不同的对手。有时作者不完全同意对方的论点,就可把它选做反驳的对象;被反驳的对象也可能仅为论据方面的错误,引文有误,事实有讹,如时转地移、张冠李戴、斩头去尾、断章取义等,都可成为反驳的对象,一般来说,仅反驳论据难以写成长篇大论,只能写求疵之类订正性短文,例外自然会有的,如对某项史实的质疑考证,也可写出较大文章;被反驳的对象也可能是论证方式,即针对作者的原论证违反推理规则与逻辑规律,这类错误在初学者的文章中常见,除极少数诡辩者外,多是由于思路不严密,治学不严谨所致。

反驳的论据也有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两种。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反驳论敌论证方式依据的理论是逻辑推理。论证方式的正误有时虽可直观判断或举例检验,但最终的原则是逻辑科学所阐明的原理。反驳的方式多样:可用立论中的论证方式如归纳、演绎、类比来反驳,可用直接反驳,也可用间接反驳,可各种方式单用,也可多种方式并用,尽由作者选择。

13.4.5 立论与驳论的结合

立论与驳论可以彼此配合。一般情况下,立论可以独立成篇。驳论宜在反驳什么是错误的同时,指出什么是正确的。正误对比,是非更为鲜明。

立论与驳论的结合,可以是先立论,在论点得到论证后,再批评与论点相反的某个或某些论点的错误或不妥。被批评的论点可以是实有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为了使立论更使人相信,可以预先估计论文发表后可能出现的种种疑问或反对意见,主动树起对立面,加以讨论和批评,将潜在的对立面消除在面世之前,疑惑早释,使正面论点更深入人心。

立论与驳论的结合,也可以是先从反驳开始,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论争色彩,后正面立论,把反驳的基础打得更坚实。

立论和驳论的结合,还可以边立边破,或边破边立。此类文章,立破都不止一点,一般是澄清一点更换一点。立破有机结合,紧密联系。

13.4.6 其他内容因素

研究论文的内容构成除主要因素论证部分外,还有其他非论证部分。非论证部分是指那些不属于论点也不属于论据的文字,但它们是为论证服务的,主要有:定义、释义、分类、归类、分解、举例、概述、综述、阐发、引用。这10项中,有的虽可用于论证,但又都可以是非论证因素。从表达方式看,有的是叙述性文字,有的是说明性文字,它们或直接或间接地为论证服务。进一步讲,这10项方法确是论文写作的基本功。论文中许多毛病,除直接关系推理论证的规则、规律者外,往往出在这些方面。

在论文中,非论证因素主要在论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中间部分也有,如释义。也可能影响全书的结构,如分类、分解往往构成论文的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