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舍我其谁,暂无替代市场

舍我其谁,暂无替代市场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产业配套优势仍然非常明显,同时我国还存人才、市场、经营环境等诸多优势。首先,庞大的潜在市场,这使印度有机会成为令无数跨国公司垂涎的第二个中国。其次,印度的人口年龄非常轻,人口中位年龄只有25岁,比中国的34.5岁小10岁,可谓“妙龄”,这为印度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这是印度十余年来最严重、也是全球历来最大规模的停电事故。

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产业配套优势仍然非常明显,同时我国还存人才、市场、经营环境等诸多优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在新兴的后起国家里面,有哪些国家最有可能跟中国形成竞争呢?他们的产业竞争力、投资环境、发展势头如何?他们能否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能否生产出世界需要的大量商品?

这里,我们列举了几个呼声最大的“候选人”,包括印度、巴西两个人口多、领土广、市场大的“金砖国家”,同时也选取了东南亚两个典型代表——越南和菲律宾,下面,我们逐一分析一下这几个国家,看看他们实力究竟如何。

印度华丽而无能转身

之所以称印度为“佳丽”,因为印度很多方面的确“看上去很美”。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同时印度是当今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在不久的将来人口总量很快会超过中国。快速增长的人口数目给印度经济带来两个好处。

首先,庞大的潜在市场,这使印度有机会成为令无数跨国公司垂涎的第二个中国。因为,庞大的国内市场对培育国内产业竞争力非常重要。其次,印度的人口年龄非常轻,人口中位年龄只有25岁,比中国的34.5岁小10岁,可谓“妙龄”,这为印度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

当然,除了人口优势,印度最引以为豪的还是其所谓的“依托民主政治构建的现代商业制度”。如今的印度,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已经成为世界软件业出口的新兴力量,金融、科研、技术服务等方面也成为全球重要出口国。其中,IT、服务贸易、金融、制药等高端产业集聚,汇聚大量高端人才的班加罗尔国际科技园成为印度佳丽头上最耀眼的“明珠”。

那么,这样一位妙龄佳丽,远看如花如画,近看又如何呢?其出口核心竞争力究竟如何?能不能顺利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

我们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印度很难获得能与中国匹敌的产业竞争力,尚不能承接中国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主要理由有:

亟待提升的基础设施。百度一下“印度铁路”,很容易发现一张张严重超载、缓慢爬行的火车图片。据统计,2007—2012期间,平均时速不到80公里的铁路发生无数次事故,总共造成1200人死亡,从孟买到新德里不到1100公里的路程,火车运行需要足足25小时。印度饮用水和环境卫生部长贾伊拉姆·拉梅什公开称印度铁路系统为全球“最大露天厕所”,并坦言印度随地大小便占世界60%。法新社报道,这个拒绝实行计划生育、人口12亿余的国家中大约1.3亿户家庭没有厕所。2012年7月,印度发生11年来最严重的断电事故,全国超过一半地区、约6.2亿人无电可用,受影响人数超过欧盟国家人口总和、美国人口的两倍。这是印度十余年来最严重、也是全球历来最大规模的停电事故。铁路只是印度落后的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印度在公路运输、港口、电信网、互联网等方面建设也严重不足。同时,落后的行政效率、复杂的劳工法律、纵横交错的地区利益使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

低下的行政效率。虽然名义上是“民主国家”,并因此赢得了西方媒体的追捧,但是印度政府的腐败程度、行政效率却成为“扶不起来的阿斗”。根据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的报告,印度政府的廉洁指数进一步下降,在世界176个国家中排名第94位,落后于排名第75名的中国。同时印度行政机构的办事低效率、高额税收水平令诸多跨国公司望而却步。

印度所谓的“现代民主制”经常陷入无穷无尽的政党斗争和低效决策中,政治权力成为高种姓的特权。在政府投资的项目中,腐败现象更是令人咂舌。据统计,每1亿卢布的政府投资,往往有7000万卢比落入私人口袋,真正落实到项目上的不到3000万卢比,这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印度财政压力加大,严重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过去20年,印度多次发生官员向伪装成国际客商的记者索贿而被偷拍的事情。2010年,印度发生史上最严重的腐败丑闻,电信部长拉贾在手机2G牌照的发放中受贿,涉案金额高达310亿美元。

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在现代文明下,印度延续几千年的种姓制度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以另一种形势固化在人们思维中。因为种姓制度的影响,印度人并没有非常强烈的改变命运的动力,使部分人民对各种不幸遭遇习以为常,这种乐天知命的精神,确实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但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一种纵容,让一些不好的东西旷日持久地得不到改变。

同时,印度的种姓制度与现代化大生产格格不入。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大规模的厂房,组织大量工人同时生产,但是,根据传统印度不同种族之间不能从事相同的工作。因此,在劳动力资源丰厚的印度投资设厂,却往往要面对难以大量招工的困境,印度的种姓制度将社会人口割裂开来,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另外,不同的高等种姓控制着不同的地区,除了在政治选举中相互角力以外,也严重制约了印度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每年因种姓制度的犯罪层出不穷,国内恐怖主义活动时有发生,这样的社会环境,严重阻碍了外商投资的进入。

并不便宜的劳动力。印度劳动力存在很多结构性问题,虽然绝对工资比中国低,综合算起来,印度的劳动力性价比不如中国。

一是工人素质低。目前印度文盲达3.5亿人,熟练工人、制造业所需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这是近年来印度不能承接制造业转移,只能依赖大量低端服务业的重要原因。

二是印度工人效率低,不及中国工人效率的一半。由于文化、习惯、宗教信仰和劳动保护限制等多种原因,大多印度员工不愿意加班。

三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人员流动性较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和培训成本。

四是劳工法的低效率。印度的劳工法是世界上最严厉的劳工法之一,以至于印度企业基本上无法解雇任何一名员工。这就意味着,企业即使在扩张期也不愿意雇用大量的劳动力。

所以,尽管印度名义上劳动人口多于中国,由于种姓制度以及劳工法导致的潜在成本却明显高于中国,使印度难以享受到人口红利。

糟糕的宏观经济。2012年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500美元,仅相当于中国的1/4。除了经济总量以及增速难以与中国相比,其失衡的经济结构更是严重。

印度经济长时间面对贸易逆差与财政收入“双赤字”的困扰。2013年印度贸易逆差创阶段性新高,2012/2013财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更是达到5.2%,这不仅严重挤压了财政政策刺激空间,更加重了资本外流对宏观经济可能的冲击。低迷的经济增长、糟糕的公共财政状况、居高不下的通胀、长期的贸易逆差使印度卢比在过去的2012年下跌了20%,沦为亚洲表现最差的货币。

鉴于此,印度的主权评级目前正处于评级机构标普和惠誉“展望负面”名单之上,两者对印度的主权评级均为BBB-,已经是投资级别的最低评级。曾成功投资“脸谱”社交网络公司的美国知名风险投资公司(Accel Partners),已宣布暂停一项针对印度市场的4亿美元投资增长基金计划,其理由是当前印度市场条件不佳,同时私人股本投资者在印度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失衡的经济结构。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第三产业的比重却非常高。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40%上升到2012年的58%,明显超过同年中国的45%。服务业占比在正常情况下是越高越好,但是经济发展阶段明显落后于中国的印度却不是什么好事情。

印度服务业比重高,首先,工业制造业水平低造成的,印度产业明显缺乏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配套设施。其次,印度的服务业集中在金融、IT外包、医疗等相对高端的行业,这些部门吸纳就业的能力极为有限。就业市场的不发达导致印度国民收入增长缓慢,进一步制约了印度国内消费水平的提升。国内市场的低迷不振也是印度吸引国际直接投资(FDI)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巴西禀赋好却很无奈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拥有辽阔的农田和广袤的雨林,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世界第七,同时巴西是当今金砖国家之一。巴西还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已探明铁矿砂储量333亿吨,占世界总储量9.8%,居世界第五位;29种矿物储量丰富,镍储量占世界总储量98%,锰、铝矾土、铅、锡等多种金属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0%以上。铌矿储量已探明455.9万吨,按当前消费量够全球使用800年。此外还有较丰富的铬矿、黄金矿和石棉矿。2007年以来,巴西在东南沿海相继发现大油气田,预计石油储量将超过500亿桶,有望进入世界十大石油国之列。森林覆盖率达57%。木材储量658亿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拥有世界18%的淡水,人均淡水拥有量29000立方米,水利蕴藏量达1.43亿千瓦/年。

高速发展的经济、较高的人均收入、广阔的市场,以及丰富的资源使巴西成为新兴国家中的亮点,尤其是在巴西先后成功申办奥运会和世界杯之后,巴西更成为世界舆论的一个新热点。那么,巴西的产业竞争力如何?在目前中国擅长的产业领域里面,巴西能不能构成强大的竞争对手?下一轮产业转移会不会转移到这个南美洲大陆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经济总量最高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认为,巴西要从中国承接产业转移,很难。单单从巴西对FDI的吸引就能看出,巴西经济想要腾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巴西央行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巴西吸收的外资总额比2011年同期减少了42%。我们这里总结了几方面制约巴西进一步发展、严重影响巴西竞争力的因素。看完之后,相信读者会有这样的感叹:巴西人还是比较擅长踢球和跳桑巴吧!

高昂的综合成本。

第一是高工资,巴西人的“出场费”要远比中国工人高。2011年11月,巴西总统罗塞夫签署法令,决定从2012年起将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提升14%,月工资从293美元提升到334美元。按照目前趋势,巴西最低工资标准有可能在2015年突破430美元。与中国相比,我国的最低工资标准在2012年维持在150~220美元左右(不同省份不同)。

据统计,巴西共有4000万基层劳动者和退休人员将直接受惠于工资标准的提升。当然,享受生活就要承担代价,巴西最低工资的持续提高,已经显著高于已经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巴西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是工人的高福利与低效率。工资水平高仅仅是开始,而工人素质不高带来的影响却更加致命。巴西人性格优点很多,“桑巴与足球”是热情奔放的拉丁人的代名词,然而,勤劳与踏实却明显不是巴西人所擅长的。据统计,巴西员工的工作效率不及亚洲国家的一半,相当于中国工人的1/3。

所以,有人说,“桑巴和足球才是巴西人的最爱。”当然,后一句可能更现实“辛勤工作不是我们喜欢的事情。”非常奇怪的是,巴西的税收收入如此之高,但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却少之又少。我们中国人讲究“要想富,先修路”,但是巴西人的税收大概都用来享受生活了。

第三是繁重的税收。为了维持相对较高的社会福利,维持较高的税率是唯一的选择。巴西是南美税收较重的国家之一,税种约有58种之多,远高于美国,是墨西哥税收的2倍。巴西税收也极其复杂,按照行政划分为联邦税、州税、市税三级,其缴纳比例分别为63.5%、23.5%和13%。此外企业还要缴纳各种社会性开支,税收约占企业净利润的30%。

目前巴西的税收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6%,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时,繁琐的交税过程让企业经营者苦恼不已,并造成了额外的经营成本。正是由于居高不下的要素成本,使巴西在世界银行公布的经商环境报告中,巴西在183个国家中,排名第126位。

低效能的政府。据经合组织(OECD)数据显示,在巴西新建一家企业的时间约为120天,而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仅为两周。在巴西,一家公司如果要完成所有的交税事务需要消耗2600小时(即整整108天),可谓世界之最。巴西的政府结构被外界戏称成为“Bureaucracy Jungle(官僚丛林)”,复杂的如网状的审批机构设置常常会让投资者不知所措。

在巴西如果注册一个公司所涉及的政府机构可能有20~30个之多。在官僚体制之下,腐败问题也随之而来。2011年,罗塞夫政府共有564名公务员因腐败而被免职,平均每天至少1名。巴西圣保罗工业协会表示,在过去10年,巴西官员累计贪污了4000亿美元。

陈旧的基础设施。用一句话总结巴西的基础设施,那就是“连印度都不如”。世界经济论坛在最新的世界基础设施排行榜中,将巴西的基础设施质量在142个主要国家中排在了第104位。巴西在金砖五国中排名最为靠后,甚至远远落后于以交通混乱著称的印度(排名86位)。

我们可以从巴西最繁华的里约市的机场公路略见一斑:从机场进入里约市中心不到80公里的路程需要近3个小时,每小时的速度差不多是25公里。如果一个国家最繁华城市最核心的首都高速公路都是这个情况,那么这个国家的公路建设实在是难以让人恭维。据统计,巴西只有14%的道路获得了投资建设,剩余巨大的道路投资缺口迟迟得不到满足。

公路建设严重滞后,铁路更是“老掉牙”。破旧的巴西公路网毕竟承担了本国70%的运输量,相比之下,巴西铁路的运输能力仅占全国运输总量的19%,平均时速仅为25公里,远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时速75公里。2009年,巴西的运输成本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3%,比美国还高出5个百分点。从巴西港口出口一个集装箱的成本是中国的2倍以上,印度的1.5倍以上。

即便是巴西各界都意识到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但是财政捉襟见肘的巴西政府的的确确是无能为力。尤其是最近几年由于欧债危机,巴西经济下滑,巴西政府原来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现在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私人投资者手里。

脆弱的经济结构。跟上面提到的印度一样,巴西也面临着出口赤字之扰。巴西发展和对外贸易部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前5个月贸易赤字累计达到53.9亿美元,创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样的数据如果放在欧洲国家或者美国,可能比较正常。但是放在外汇储备严重不足、仍然处于经济初步发展阶段的巴西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经济困境。巴西的出口中原材料、能源、资源等初级产品的比重非常大,2011年达到62%。初级产品的价格非常敏感,受国际经济的影响较大,因而巴西经济受国际市场波动非常明显。欧盟、美国等主要市场的经济疲软将会直接影响巴西经济的增长。

同时,巴西国内其他行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实力严重不足,经济结构非常脆弱。如果巴西不能改变国内产业竞争力低下的现状,在未来承接中国产业转移或者与中国进行竞争中将不会有大作为。

混乱的社会治安。2010年,联合国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巴西每年有4万人死于暴力活动,是全球暴力致死率第二高的国家。巴西公民可以合法持有枪支,但非法持枪者不计其数。巴西混乱的社会治安情况也迫使投资者需要支付额外的安保费用,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也成为投资者投资巴西时不得不考虑的“隐形成本”。同时,贫富分化使巴西社会仇富心理相对比较强,这也是想把产业转移到巴西的经理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没有什么事情比恐怖主义和混乱的社会治安更能吓跑投资人了”,如果巴西的治安问题得不到解决,进一步吸引国外投资,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可能永远只能是遥远的梦想。

越南仿效而相差千里

每每提起中国的产业转移,或者每每提起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上涨,越南总被人们拿来跟中国对比。比如我们在分析订单转移、“成本候鸟”的时候,“越南的劳动力成本只有中国的一半”,“越南超越中国成为耐克鞋最大的生产国。”读者读后容易产生“虽然现在中国风头正劲,但是会不会被越南超越”的疑问。毕竟,在所有的东南亚国家中,甚至所有的亚洲国家中,越南跟我国的相同点太多了,除了历史渊源、政治地缘导致的文化相通外,中越两国同样是为数不多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进行改革开放,都在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那么,在出口部门的产业竞争力方面,越南的现状、前景如何?

用一句话概括就越南就是“五脏不全的麻雀”。“麻雀”是指越南的小,而“五脏不全”,是指越南的产业结构不完善,从长远看很难形成与中国全方位的竞争。

狭小的市场规模。“人少、民穷、物价高”。越南人口8800万人,规模仅相当于我国四川省。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400亿美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同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7.3万亿美元,越南仅相当于中国的2%。这个经济总量大约相当于广东省的1/6,山东省的1/4,其规模在中国省市排名中,仅处于中下游,与广西、江西、黑龙江等省份差不多。同时,越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500美元,仅为中国的27%。鉴于中国的经济增速仍然高于越南,中越两国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不算多的人口,较小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以及较低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导致越南的国内市场非常狭小。越南也面临着收入分配体制的问题,实际贫富分化水平比中国还要严重。同时,由于越南经济规模比较小,而且对外依赖比较大,导致越南受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影响也较大,国内物价水平也“紧跟世界潮流”。到过越南的人都吃惊于越南的高物价。一份快餐10元钱,汤面一碗10多元,家庭用电每度约为0.7元,汽油价格每升也是7元多人民币。除了日常消费品,家电、汽车价格也要高于我国。在相同情况下,低收入、高物价制约了越南国内市场的发展。狭小的市场使越南经济发展缺乏“战略纵深”。因为投资者在进行产业转移时,对象国的潜在市场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如果一个国家国内基本上没有消费能力的话,即便选择,这个国家可能仅仅只承担较低层次的生产加工,产品还是需要出口销售到其他国家去。

“行将就木”的宏观经济。“疯狂印钱与地产泡沫”。越南的经济是非常明显的“信贷驱动型”,信贷增长率高得令人咂舌,曾经连续几年都在30%以上。说白了就是政府通过无休止的印钱来推动经济增长。虽然越南政府不断调高利率来冷却信贷狂潮,但决心与力度远远不够。同时,特殊的“越南国情”造成不透明,更让外界对越南银行系统的真实情况充满了怀疑。比如,越南的银行自称坏账占未偿贷款的比例为4.5%左右,但越南央行的估计高达8.75%。再如,越南政府透露2012年信贷增速为6.45%,但是IMF数据却为14%,2011年为32%。穆迪公司在2012年9月份下调了越南信用评级,因为“银行系统非常脆弱”,而银行资本重组成本很高。世界银行当月也表示,虽然越南政府称已经让银行躲避了风险,但人们对其银行业越来越感到担忧。

银行系统疯狂印钞不算完,关键是资金流向出现了巨大的问题,资金都流向了房地产市场和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截至2012年8月,房地产贷款达到了97亿美元(203万亿越南盾),占国内生产总值10%。然而,与中国相对坚挺、调控严格的房地产市场不同,越南房地产市场过于脆弱,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将会导致银行坏账“一日千里”,官方公布的坏账率是6.6%,惠誉国际认为这个数字仅仅是真实坏账的1/3。

由于实体经济竞争力较弱,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大量的货币发行伴随着输入型通货膨胀,一起推高了越南的物价水平尤其是资产价格水平。实体经济苦不堪言,毫无活力,更难称得上有竞争力。越南《人民公安报》援引河内人民委员会的数据称,2012年共有5.8万家企业亏损,占企业总数的71%,到底越南的经济情况怎么样,或许只有亲自在越南投资设厂的老板们才知道。

快速上涨的用工成本。越南工人工资比中国便宜?是的,越南的收入比国内要低很多,临时工月收入约合人民币700元,公务员收入1000元出头,普通工人收入1300元人民币,外资白领工资为1500元,技术工工资大约2000元。但正如老话说的“便宜无好货”,越南的劳动力,便宜的仅仅是工资,其他方面,跟中国没法相比。

首先是罢工情况频繁。据投资越南的中方企业经理人介绍,当前在越南“罢工已经成为习惯”。每次罢工工厂都会面临巨大损失,长期积累下来就是一笔巨大的额外开支。越南新闻报纸长篇累牍报道外资企业是“血汗工厂”,社会对“资本家”的评价一直很低。由于近年来越南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国内物价飞涨,导致工人生活水平下降很快,于是罢工、涨薪成为“无奈的选择”。

其次,是劳动者素质,越南工人的敬业精神普遍不高,受教育程度较低,大部分都是经历短暂培训之后直接上岗。频繁的跳槽、换工作导致具有长期工作经验的技术性工人数目很少,这严重制约了越南产业向更高层次转型升级。

再次,捉襟见肘的劳动力存量。中国出现过“用工荒”,但这种现象今天的越南也正在发生。由于越南人口基数小,适龄劳动力总量远比中国小,因此越南的用工荒往往来得更急。据一些在越南投资设厂的中国企业主反映,在越南经营最困难的问题不是配套、市场,而是缺工人。

看不到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缺路、缺电、更缺钱”。跟前面讲到的印度、巴西一样,越南的基础设施也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深水码头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完善,大家觉得是理所当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放眼世界,还真不是这样子。

看一下越南发展基础设施的艰辛吧。越南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面对本国山地较多、植被茂密以及暴雨频繁造成的成本较高的困难,同时,宏观经济疲软导致的财政拮据也使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支持。“祸不单行”的是,越南还面临拆迁困难。越南土地拆迁费用普遍较高,以市区道路改造为例,赔偿款约占项目总投资的90%。开发商与拆迁户因征地问题而矛盾激化的现象屡见不鲜,越南版本的“强拆”的故事天天上演,不少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因征地困难而延误工期。以河内市为例,二环公路、日新桥和骆龙君路等项目立项已近十年,迄今仍停留在纸上。

除了道路交通,越南的电力供应同样让投资者、本国企业头疼。据越南官员透漏,目前越南每年的电力缺口仍然高达3%,一些省份的电力缺口高达10%,电力缺口哪怕只有1%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当然,官方的数据往往“要比现实更美好一点”。

目前为止,越南每年具体的电力需求是多少至今仍是“重大机密”,因为越南的电力供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他们害怕中国涨价。这就形成了,在南海问题上制造声势、政治上防范中国,但经济上、能源供给上依赖中国的“纠结”局面。电力紧缺的局面在未来也看不到缓解的迹象,根据越南现行电力项目投资和建设进度,现在到2013年几乎没有新建电厂并网发电,而国内的电力需求却不断上涨,预计电力缺乏会更加严重。

脆弱的产业结构。“过度依赖进口”。越南的出口产品类别,以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类产品为主,国内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配套跟不上。2011年越南进出口额约为2020亿美元,与仅仅140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外贸依存高达170%。其中出口960亿美元,而进口1060亿美元。庞大的进口总量以及贸易逆差能说明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越南产业结构单一,不能为本国的相关制造业提供配套。以塑料行业为例,越南塑料行业的原材料90%需要进口,最关键的PP塑料几乎要100%进口,这就造成了物流成本高、货物周转慢的致命缺陷。越南的高技术尤其是电子产品出口增长很快,但是,电子设备的原料、零部件、生产设备甚至技术人员全部依赖进口,在越南仅仅是进行简单的组装。这样高度依赖外资,尤其是韩国三星的本国电子制造行业结构单一,风险巨大。如果本国企业不能为电子行业提供配套、零部件、市场、技术人员,那么越南的相关行业可能难以走出低端组装的环节。

低效的政府。“纠结、形式主义和能力欠缺”。从某种程度上讲,前面分析的宏观经济表现不佳、基础设施建设不力、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等越南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重大不足都与低效能的政府密不可分。在越南经营的外资企业普遍面临着行政手续繁荣复杂、经济政策朝令夕改、政策优惠力度不足等难题,但这也仅仅是表象,其深层次原因是:

一是“纠结的主流意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越南,虽然学习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但是开放步伐并不坚决,政府缺少高瞻远瞩的政治领袖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没有理顺各种思潮理念。社会意识中仍然存在对“资本主义”的警惕与敌视,这让在越南投资设厂的西方公司感觉“自己好像被人盯着”。

二是“完美的形式主义”。越南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有法不依”,表面工作做得很好,立法积极,但遵守法律非常差。很多法律看起来制定得非常完美,但是根本没有考虑可操作性,因为政策制定者的目的,往往是平息社会舆论压力,根本没打算要实行。政府透明度貌似很高,但是实际公布的数据往往与现实情况出入较大。诸多因素加在一起,长此以往,造成政府信用表现一直不佳。

三是“实实在在的能力欠缺”。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是主观的,但是执政方面的能力欠缺则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越南政府缺乏经济管理的经验,这是越南货币超发、严重通胀、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越南的金融业也不遵守规则,它们目前的困境并不出人意料。

菲律宾故步自封错失良机

菲律宾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殖民地,在文化认同、历史渊源、经济政治联系上美菲关系非同一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为解放菲律宾可谓损失巨大,无数海军陆战队员牺牲在菲律宾的热带岛屿上。正所谓“投入越多,爱得越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对菲律宾给予了“特别关照”。在美国的援助之下,菲律宾经历过辉煌岁月。菲律宾继承了美国的所有“先进制度”,从议会、民选总统、三权分立、民营经济,无一不照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的援助下,菲律宾已经是亚洲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国家之一。1960年菲律宾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254美元,同年韩国只有156美元、泰国只有97美元。正是如此,菲律宾在国际上被许多经济学家看好,被认为是继日本之后亚洲的另一个经济“奇迹”。“山姆大叔”对菲律宾的期望非常高。那么有了“山姆大叔”的支持与庇护,菲律宾今天在产业竞争力上如何?尤其是在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方面前景如何?

事实上,与中国相比,在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东南亚国家里面,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越南都难以与中国进行全面的竞争,难以大范围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菲律宾拥有一切东南亚国家的缺点,诸如市场狭小、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配套不齐全、技术工人缺乏、金融系统脆弱。同时,菲律宾还有两个致命弱点:

混乱动荡、腐败低效的政治局势。在透明国际的清廉国家排行中,菲律宾总是稳稳地排在100名开外,甚至还不如许多非洲国家。其前总统埃斯特拉达被透明国际列入“世界最贪污元首名单”。事实上,自1986年马科斯下台之后,菲律宾的政局动荡从来没有结束过。埃斯特拉达之后的历任总统则是不断遭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兵变”、“人民力量”、“恐怖分子”早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除了政府内部的政治斗争,菲律宾的社会治安问题也相当严重。各种各样的武装势力恐怖分子遍地开花。宾棉兰老岛有穆斯林武装恐怖组织,吕宋岛北部有菲共游击队,南部的家族与帮派实力非常强大,拥有私人武装力量,相互之间打杀不断,首都马尼拉时有爆炸、绑架、抢劫、盗窃等刑事案件发生。2009年,菲律宾南部马京达瑙省发生人质劫持事件,有包括布卢安镇镇长埃斯梅尔·曼古达达图的夫人在内的51名人质被虐杀,其中34名记者。这样的恶性事件震惊了全世界,但是菲律宾人自己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对一切早已习以为常了。

菲律宾的政府军事力量薄弱,军队和警察力量根本无法控制各支武装力量,甚至连一般的刑事案件都难以解决,这造成的局面就是谁的枪多谁的力量就大。2010年香港游客在菲律宾被劫持事件成为我国永远的痛,而8名无辜游客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菲律宾警察装备落后,训练不力,不具备哪怕最基本的反恐技能,因此采取最为愚蠢的方式莽撞营救人质。2013年,马来西亚突然遭到菲律宾的“入侵”,一百多名武装分子试图攻占马来西亚的沙巴州。面对这样让人莫名其妙入侵,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虽“要求”武装分子“立即投降、放下武器”,但实际上政府对武装分子没有控制力。而最近发生的袭击台湾渔船事件中,菲律宾各界表现出来的口径不一、前后矛盾,更说明了这个国家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巨大混乱和漏洞。

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背景下,任何企业,当然也包括外资企业,都必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会卷入当地政治斗争,成为牺牲品。企业在“社会关系”方面投入的精力、资金成为额外的负担。在这样的不安定环境中,想要承接产业转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奇葩般的“进口替代战略”。前面讲到菲律宾在1960年左右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超越亚洲大多数国家。然而导致菲律宾当前经济窘境的重要原因就是菲律宾选择了错误的“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策略”说到底就是关起国门,扶植本国企业,保护民族工业免于遭受国外强劲竞争对手的冲击。该战略在本国产业发展初期,确实能够保护本国幼稚的产业。事实上,菲律宾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与进口替代战略密不可分。但是当一个国家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过度保护反而会抑制产业竞争力的增长。一般而言,在这个时候应该大胆地敞开国门,与狼共舞,激励本土企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育本国产业跟培养儿童一样,幼儿期要全方位呵护,但是一定年龄之后要舍得拉出去锻炼。

但是菲律宾在培养自己的产业时,就犯了过度呵护的错误。即便是面对非常优良的国际政治关系环境,菲律宾仍然选择关起国门,以政策、金融“输血”保护本土企业,以损害消费者利益补贴一部分本国生产者,指望这些在“温室”里成长的企业能成长起来。但实际上,跟世界上几乎所有“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一样,菲律宾的国内产业并不争气。国内垄断的企业家开始勾结政客,形成官商联盟,垄断企业获得了大量资金、政策支持,阻碍了市场竞争,加剧社会腐败,最终埋单的是广大消费者和产业竞争能力。这样做的一个巨大机会成本就是菲律宾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当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内地等纷纷后来居上时,菲律宾仍然在“原地踏步”。

当意识到错失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之后,菲律宾也适时地颁布引进外资投资法令,也设立出口加工区以图吸引外商投资。然而,在多年保护伞下生活滋润的垄断企业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菲律宾的政治权力本来早就掌握在垄断企业扶持的政客手中。在这种情形下,菲律宾的开放很难做到“英雄断腕”,结果是所谓的开放变成了“利用外国贷款”,而不是吸引FDI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不出意料,这些国外贷款最终通过工业项目、旅游设施建设等流入了拥有开发权的垄断企业的腰包。

暂无国家能取代中国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不管是印度、巴西等金砖国家,还是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尚没有像中国这样的经济体能够承接由中国转出的产业。从客观上说,这些国家面临的产业配套不完善、基础设施落后、行政效率低下等客观条件,制约着本国产业竞争力和产业承接能力的提升。同时,从国际投资者方面分析,国际产业资本也不会轻易将在中国的产业转移到这些国家。

另外,中国内地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很大。中国的中西部成为我国的战略纵深,不仅提供了潜在的新市场,更提供了结构调整的余地,这也决定了中国与当年的亚洲“四小龙”在产业转移上的路径不会完全一样,因为在同样的条件下,我们会优先把产业梯次转移到中西部,而不是国外。

事实也是如此。目前,从中国向东南亚国家的产业转移,还没有像上一轮“四小龙”向中国内地转移那样形成潮流。所谓的产业转移,仅仅是集中在极少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某个环节。比如孟加拉国承接了部分成衣制造,越南承接了部分低端电子产品的组装。但是,涉及整条产业链的全面转移的情况仍然非常罕见。从短期看,我国大规模产业转移尚不会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