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运作模式的社会文化分析

生产运作模式的社会文化分析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强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将顾客主导思想,社会需求理念等新型社会文化主流思想快速传递到生产运作过程,生产运作理念逐步转化为完全意义上的服务于社会、满足顾客需求方面,顾客和社会成为生产运作行为的源头和核心,产品的“可销性”自然成为生产运作的基本原则,大规模定制模式就是这种顾客主导、人性化回归文化背景的自然结果[3]。

研究生产运作模式的演变过程,需要追溯到原始生产社会原始人通过采集天然植物的根、茎、果实和捕捉野生动物来满足最低层次的生产和生活需要。随着人脑的发育,人类摸索出了天然植物的生产规律及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开始主动栽植某些植物和驯养某些动物,人类社会由“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逐步进化到“培育经济”时代,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由此产生。随着“培育经济”的发展,人类开始对动植物进行加工,以及制造更多的生活和生产资料,逐步发展到所谓的“加工经济”时期,手工逐渐从工业中分离出来,引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在现代工业革命之前的人类漫长历史过程中,尽管有过几次重要的经济和生产模式变革,但基本上属于自然经济状态,体现的是自然经济思想,此时的人类和自然是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的关系,生产的动力主要依赖于自然力,人类的生产行为只是对自然力的补充和辅助。从文化角度分析,人类崇仰自然、顺服自然,甚至迷信自然,人类和自然一体的这一漫长时期塑造了人和自然的同元同构思想体系,生产模式上也无不显现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和方法。

工业化革命早期的主要生产模式是手工和机械作坊式生产运作模式,体现了自然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过渡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开始有现代萌芽的分工和协作,也具备一定规模;另一方面,又是传统的作坊形式,映射出的是工业文化在自然经济母体上嫁接与生长的状况,是两种文化并存的过渡形式。

从产品制造一扩大规模一可销性,生产运作管理核心变化轨迹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演化:工业化初期,社会总体生产效率低下,潜在的市场需求极大,生产运作可以理解为在一个需求无限大的市场背景下进行,市场和顾客可以排除在经济分析的视角之外,生产运作管理的首要问题自然是如何将产品生产出来,在文化惯性的作用下,自然经济的主要文化特征仍然左右着该时期生产者和生产过程,市场意识淡薄甚至缺省,崇尚自然、勤勉、节俭,生产为了生活,仍然是当时社会成员的主流意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新型生产模式的主导性地位逐渐确立,自然经济及其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逐步丧失,社会成员生存方式和生活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与工业生产模式相匹配的新型工业文化得以萌生并快速发展,顾客意识、市场意识作为工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得以确立,并在生产运作系统中得以体现,生产者的视角从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转向顾客,转向社会。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生产如何满足顾客需求等成为该时期社会文化理念进步在生产运作模式中的具体体现,这也构成了大规模生产运作模式的基本文化特征。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深度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精细,社会成员相互协作和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强,人们的视角投向更高、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同时社会成员之间的竞争和矛盾也进一步加剧,企业经营和运作的重心逐步从生产过程转向销售过程,进而开始关注社会,关注全球。在整个企业运作系统中,生产逐步退化为企业面向社会求生存、求发展的支持背景和基础。强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将顾客主导思想,社会需求理念等新型社会文化主流思想快速传递到生产运作过程,生产运作理念逐步转化为完全意义上的服务于社会、满足顾客需求方面,顾客和社会成为生产运作行为的源头和核心,产品的“可销性”自然成为生产运作的基本原则,大规模定制模式就是这种顾客主导、人性化回归文化背景的自然结果[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