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模型及其分析

-模型及其分析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赫克歇尔是瑞典经济学家,1919年在他的论文《国际贸易对所得分配的作用》中,首先提出有关国际贸易、要素配置及所得分配的问题,赫克歇尔在解释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中的两国比较成本差异时,认为产生这一差异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二是不同产品在生产中使用要素的比例不同。

赫克歇尔是瑞典经济学家,1919年在他的论文《国际贸易对所得分配的作用》中,首先提出有关国际贸易、要素配置及所得分配的问题,赫克歇尔在解释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中的两国比较成本差异时,认为产生这一差异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二是不同产品在生产中使用要素的比例不同。后来,他的学生俄林发展了其观点,于1933年出版了《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论,建立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开创了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后经许多经济学家的发展和充实,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俄林因创建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于1977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H-O模型的基本内容

1.H-O模型的提出与模型要解决的问题。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于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差异,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但劳动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未给以解释,H-O模型对此给予了说明。

2.H-O模型的假设前提。

(1)该理论为两个国家(A、B)、两种要素(劳动与资本)、两种产品(X、Y)的模型;

(2)两国的技术水平是一样的,生产函数是相同的;

(3)生产诸要素(土地、资本与劳动)在一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

(4)两个国家中一个是资本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利息率相对较低,一个是劳动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工资率较低;

(5)影响贸易的一些其他因素,如运输、需求、贸易壁垒等被排除,也就是说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

3.H-O模型的基本命题分析。H-O模型有四个基本论点:

(1)国际贸易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禀赋(数量与质量)上存在差异。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将具有比较利益,这就是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定理。

(2)国际贸易的结果使贸易国之间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缩小,这就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3)要素禀赋变化对产出的影响。若商品的价格不变,一种要素禀赋的增加,将增加更大比例的该要素密集型产品的产出,而减少另一种商品的产出,这就是罗布津斯基(Rybcznski)定理。

(4)商品价格变化对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的影响。若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将提高劳动力的实际报酬,而减少资本的实际报酬,这就是斯托尔泼—萨缪尔森(StolPer Samuelson)定理。

(二)H-O模型的基本内容

俄林认为,不管是在一个区域内,还是在一个国家内,在一个综合的时间里,所有的商品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由它们各自供求关系决定的。国际贸易和分工产生、发展的基础是各国生产要素价格比率的差别,而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两国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二是生产不同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不同,也就是说,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因为各种生产要素彼此是不能完全代替的,所以在生产不同的货物时必须使用不同的要素。根据商品所包含的要素密集程度的不同,可以把国际贸易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的、资本密集型的、土地密集型的、资源密集型的或技术密集型的。俄林认为,国际分工和商品流向应该是劳动力多的国家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出口到劳动力相对缺乏的中东、北美等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广人稀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如谷物类农产品等土地密集型产品,出口到西欧、日本等国。而西欧和美国则应集中生产如机器设备等需要大量资本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到资本相对缺乏的国家,使生产要素价格趋向平衡,贸易各国均享其利。

俄林认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结果是各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他指出:“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有些商品在某一地区比在其他地区能够更便宜地生产出来。一个地区的出口商品含有大量相对的、比其他地区便宜的生产要素,而进口的是其他地区能够更便宜地生产的商品。总之,进口的是使用高昂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出口的是使用低廉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减少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的缺陷。也就是说,商品的流动实际上可以替代生产要素的流动,最终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衡。俄林认为,要想取得按生产要素丰裕与稀缺进行分工,使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的使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产,降低价格,其最好的办法是执行自由贸易政策。否则,这种分工的利益就不能实现。

(三)对H-O模型的评价

1.它进一步完善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从基本层面看,H-O模型是建立在相对优势基础上的,要素流动假设也基本一致,但H-O模型认为一种要素(劳动)无法进行生产,至少应为两种。国内、国际贸易均为不同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本质是相同的,交换的原则也是相同的;李嘉图则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应用于国际贸易,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H-O模型则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自己分析的出发点。

2.为一国如何利用本国资源优势参加国家贸易分工而获得贸易利益提供了一种思路,如何发挥一个国家固有的优势,从优势出发进行贸易,是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必须考虑的。马来西亚出口锡,中东国家出口石油,中国和东南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轻工产品,便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典型案例。

3.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产品结构、地理格局),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是H-O理论有益的方面;但它在国际贸易领域抛弃了劳动价值论,抹煞了劳动收入与财产收入的差别,同时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对于需求因素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视,也影响了该理论对于实际情况的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