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农村工业的发展模式

日本农村工业的发展模式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日本农村工业的发展模式日本农村工业发展至今,从发展历史看,其发展模式主要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为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开发计划与法律,以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

一、日本农村工业的发展模式

日本农村工业发展至今,从发展历史看,其发展模式主要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一)以传统农村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村工业

日本的工业在明治前期不仅存在于城市,同时也广泛分布于农村,产品种类涉及酱汤、腌菜、丝织品、衣服、草鞋及农具等。当时,全国各地从事农村工业的主要是一些比较富裕的上层农民。在多数情况下,产品以农户自用为主,但也不排除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生产。例如,根据《滋贺县物产志》的记载,1878年(明治十一年)时,不仅长滨、彦根等町有发达的制丝业,即使在传统意义上属于纯农业地区的伊香郡大音村、东浅井郡锻冶屋村、坂田郡鸟居本村、东浅井郡野濑村的制丝业也十分发达。它们的蚕茧原料不仅来自本村,也来自邻近的其他村落。

然而,进入明治后期以后,受到以外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近代工业发展的影响,农村传统工业原先所具有的自给性生产特点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农工分离,并在农村中形成了小规模的工场制工业[1]。这种发展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依靠了农村内部的发展动力。例如,现在位于日本长野县小县郡丸子町盐川的松山株式会社,其前身是位于长野县小县郡和村,建立于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的松山犁制作所。90多年来,松山株式会社已由单一生产、销售农用犁,发展为既能生产农用作业机械(如:犁、耕耘机、中耕机、碎土机等),也能生产与休闲观光相关联的机械(如海滨清扫机)和食品包装机械(如蔬菜真空包装设备)。目前,其资本金为1亿日元,有电脑控制的生产流水线等先进设备,其产品及公司本身曾多次获得日本中小企业厅及通产省的表彰,是一个有着相当影响的农村工业企业。目前,尽管该公司仅有员工310名,但除在盐川设有公司本部、物流中心及长野县营业所外,还在日本的北海道、东北地区、关东地区、冈山和九州等地分别设立了营业所,产品远销韩国、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伊朗、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也进入了非洲和拉丁美洲[2]

(二)受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城市工厂疏散的影响,迁入农村并在农村获得发展的农村工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需要,以军需工厂为主的大批企业转移到农村,这对日本农村工业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军需工厂进入农村使传统的农村工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如长野县佐久地区的农村工业,1928年时80%是以生丝为中心的纺织业。1940年,尽管整个工业结构的比例发生了一定变化,但纺织业比例仍为33%,食品加工为24%,木材加工为16%。1942年,因战争形势对日本越来越不利,大城市的工厂与技术人员开始向农村疏散。1945年日本战败时,佐久地区接纳的被疏散企业已达80家,是当地原有企业的两倍,员工数达115万人,是1940年时(约5000人)的3倍。短短几年,佐久地区就由原先以生丝为中心的纺织业生产地区转变为与航空工业相关联的生产地区。战后,尽管这些企业中的大部分或关闭或返回大城市,但留下的企业及被疏散企业给予当地农村工业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

(三)经济高速增长后,为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农村工业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大都市和传统工业地带受企业过密化发展的影响,出现了地价高涨、供水不足、公害严重、交通困难、劳动力短缺等现象。其结果,不但形成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限制了大都市和传统工业地带的企业活动。为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开发计划与法律,以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例如,1969年5月制定了《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71年6月通过了《农村地区引进工业促进法》,1972年6月又制定了《工业重新配置促进法》等。为使农村地区顺利地引进工业,日本于1971年11月成立了财团法人“促进农村地区引进工业中心”,专事负责引进方面的情报信息、规划协调、调查研究和宣传联络等工作。有资料表明,执行《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后,仅1971—1973年在农村选址设厂的企业就有9356家,主要涉及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纺织和建材等领域。与此同时,受农村工业发展和工业布局调整的影响,关东(以东京、横滨为中心)、近畿(以大阪、神户为中心)、东海(以名古屋为中心)三大工业中心的工业产值在全国所占比重,由1960年的66.18%下降到1974年的60.19%[3]

进入19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为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均衡发展,以2000年为目标年度,帮助广大市、町、村引进工业,如继续根据《农村地区引进工业促进法》,有计划地将工业等(含工业、道路运输业、仓储业、捆扎包装业及批发业等)引入农村,以谋求稳定地扩大就业机会,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为鼓励工业导入地区积极引进企业,各都、道、府、县都对为此进行低息贷款的融资机构予以利息补贴。

除国家制定政策引导城市工业向农村扩散外,为振兴当地经济,各地的地方自治体组织也都曾推出一系列有利于招商引资的政策及优惠措施。具体有:(1)减免地方税;(2)发放奖励金;(3)低价提供土地;(4)发放补助金,以利关联设施获得修整;(5)实施低息融资;(6)低价提供工业用水;(7)无偿提供土地;(8)让从业人员优先入住公营住宅;(9)无偿提供房屋;(10)对雇用本地劳动力者予以补贴[4]

在工业由大都市向地方城市和农村转移的过程中,农村涌现出了许多大企业的卫星工厂和分厂,也产生了许多属于大企业系统的小规模承包工厂。与此同时,在这些工厂的周围又形成了一批更小规模的家庭工厂。上述不同类型的工厂在农村的存在与发展,迅速地推动了农村工业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