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营企业领导工作方法

民营企业领导工作方法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以及社会科学领域在基本方法论上日新月异的革新,以及社会结构变迁所带来的组织特征、人的行为特征以及心理倾向的变化,领导科学的焦点以及研究范式也在不断地适应这些变化,进而将科学技术领域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转化为新的研究范式。所谓典型调查,又称定点法,是解剖典型的一种调查方法。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以及社会科学领域在基本方法论上日新月异的革新,以及社会结构变迁所带来的组织特征、人的行为特征以及心理倾向的变化,领导科学的焦点以及研究范式也在不断地适应这些变化,进而将科学技术领域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转化为新的研究范式。当然传统的调查取证、归纳综合的基本方法仍旧是领导方法中基本的要素,但是现代的科学方法更加强调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一些更高层次、更为精致复杂、方法论色彩更加浓厚的领导方法。在此,我们简要介绍在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中的两类基本领导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现代科学方法主要介绍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方法。

一、调查研究方法

所谓调查,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全面、系统地收集有关事物的情况,占有大量切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所谓研究,就是在通过调查获得丰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找出其规律性。调查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是调查的继续和深入。可见,调查研究既是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学问,又是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并用以指导实践的活动。调查和研究,是认识客观事物、寻找客观规律性的基本方法和实际过程。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正确指导当前和今后的实践,实事求是地解决各种问题。调查研究是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实现正确、有效领导的基础和根本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调查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两个方面。

(一)调查的方法

调查的方法,按照不同的根据,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按调查空间的范围分,主要有个案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典型调查法、普遍调查法等;按调查的时间范围分,有现状调查、历史调查、追踪调查法等;按调查采取的手段即方式分,有观察法、实验法、综合分析法、测验法、询问法、书面调查法、统计调查法、会议调查法等;按调查对象分,更是不胜枚举。下面从领导者角度出发,简要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调查方法。

1.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调查研究中一种普遍运用的重要方法。所谓典型调查,又称定点法,是解剖典型的一种调查方法。它要求领导者根据一定的调查目的,在对调查对象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具有某种共性的事物的总体中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亦即毛泽东所说的“解剖麻雀”。

典型调查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的原理,是一种科学的调查方法。它的优点是:被调查的范围小,单位少,有代表性,容易深入;可以使调查者集中力量对典型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认识个别典型的本质,也就可以推及一般;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运用起来方便灵活,便于领导者亲自参加,获得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运用典型调查法要注意,所选的调查对象要真正有代表性,有典型意义。同时,要考虑到任何工作都有上、中、下三种类型,调查联系点的选择应兼顾到工作进展的不平衡状态,使所选择的对象能反映事物的全貌。为此,一方面要着眼于全局,对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在全局中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另一方面,要注意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所选的典型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此基础上,还要明确选取典型的几种方法:一是择重选点法,即从调查总体中选取重要或决定作用的部分;二是择中选点法,即选取发展程度处于中等水平者作为调查点;三是择优选点法,即选择在总体中处于优等者作为调查点;四是划类选点法,即在总体中各单位之间差异较大的情况下,按一定的标志把总体划分为几种类型,再从中选取不同的点进行调查。无论怎样选,调查的点一旦选定,就要深入下去,“蹲点”调查,充分收集和选取真实、准确、全面的第一手材料,为分析研究其规律奠定基础。典型调查的缺点就是非定量性。通过典型调查只能认识同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不能从量的方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因此,要注意把典型调查和全面分析及统计材料结合起来,防止认识的片面性。

2.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在国外比较流行、应用价值较高的调查方法。所谓抽样调查,又称选样调查、范例调查、标本调查,是一种用以掌握全面情况的非全面性调查的方法。它要求调查者从调查对象的全体抽取一部分或若干部分进行观察,并以部分的调查结果来推算全体。抽样调查是以概率论数理统计作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它的优点是: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选择,这使得总体中任何一个单位都有被抽中的可能;以抽取的全部样板单位来代表总体,而不是只以某个“点”来代表;抽样误差和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成正比,和抽样数目成反比,而且抽样误差可根据总体中各单位的差异程度和抽取样本单位的数目,事先通过计算,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保障调查结果的准确程度。由于抽样调查的这些特点,既可以避免主观因素对抽样的影响,又从理论上保证了每个部分都有同等的中选机会,因此,比较适合于个体数量不大、个体之间差异较小的对象,被公认为非全面调查方法中用来推算全面的最完善、最有科学根据的方法。

运用抽样调查时,必须遵循随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排除人们的主观偏见,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另外,抽样调查的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实际上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而又需要掌握其全面资料的某些事物(如炸弹的爆炸力、灭火器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等),虽有可能进行全面调查,但实行起来难度较大而又无全面调查必要的某种情况(如对城乡家庭支出情况的了解等) ;对普查或全面调查统计资料的质量进行检查;对组成事物总体的单位数量较多的情况进行观察。抽样调查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下列几种:一是简单随机抽样,即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或排队,完全随机地抽取调查样本,因此也叫纯随机抽样。如人们常用的抽签、掷硬币等就是随机抽样。二是类型抽样或叫分层抽样,即将总体对象按其属性特征分为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在各类型或各层次中进行随机抽样。它比较适合于总体情况复杂、各单位之间差异较大、个体数量较多的情况。三是等距抽样,即把总体对象按一定的标记顺序排列,然后按相等的间距抽取样本。这种方法能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四是整群抽样,即当被调查的对象无法确定类型或层次标准时,就从总体中成群成组地抽取样本,对之进行全面调查。如某些工业产品的质量检查,就适宜使用整群随机抽样法。

3.普遍调查

所谓普遍调查,也称全面调查,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某类事物的全部个体进行全面的、无遗漏的调查。这是一种如实了解事物全貌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调查者对被调查对象的各个侧面和各种因素,必须逐一查明,如实反映,不可漏项。

普遍调查的优点是:这种调查涉及面广,调查结果周密、详细、全面、完整,有利于领导者比较精确地掌握事物的各方面情况,了解整体的本来面目,为进行系统分析,认识和掌握总体的规律性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准确的依据。运用普遍调查法要注意,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并根据调查目的规定统一的项目、规格和标准,不能无谓地浪费时间和人力。为此,全面调查要在严密的组织、集中的领导和统一的规定下进行。普遍调查的缺点是:它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难度也很大。这就使得它的适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来说,只有在必须进行全面调查时,才运用此法,如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工业普查等。

4.民意测验

民意测验是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社会调查方法。这种方法通常用于了解人们对某一计划、方案、措施的看法,人们对某个预定人选的倾向性态度,以及人们当前普遍关心的问题。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被调查者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和压力的情况下,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真实见解,使测验结果具有较大的可靠性。正确运用这一方法,可以使领导者及时获得比较可靠的信息,为领导者制定决策提供必要的材料。民意测验,通常是由调查者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和条件制定调查表即问卷,由被调查者填好后寄回而完成的调查。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一是制定问卷,要力求简明易答,不能含糊其词。调查表要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做精心设计。有的可以提问题,由被调查者任意填写回答;有的可以列出若干种答案,由被调查者选择回答。二是发放问卷,要详加说明填写要求和方法,防止乱填,保证问卷的有效性,为后来分析、统计打好基础。三是收回问卷,进行认真统计,仔细整理,以便分析、研究和做定量处理。当然,民意测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受到调查时机、民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程度以及现代化的调研工具影响和制约。

(二)研究的方法

所谓研究的方法,就是将调查得来的大量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加工制作,以便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方法。要做好这项研究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

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种先进的信息处理工具,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一般性加工处理。经过审查、比较,分清主次、轻重、间接和直接,对材料进行筛选和取舍,选出研究所需要的材料。

2.对材料进行辩证思考

把经过一般处理的调查材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系起来的思考。要很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必须运用辩证方法,即分析事物矛盾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历史和逻辑结合起来,连贯地思考,科学地研究,得出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

分析与综合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通过分析与综合,把有内在的联系的事物分解为部分,分别加以认识和把握,然后再在头脑中把这些部分联合为整体,把握事物的全面,从而达到对事物的具体的科学的认识。分析要深入,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就要进行科学抽象和概括。所谓科学抽象,就是在头脑中撇开和问题不相干的、非本质的东西,抽出本质的东西;所谓概括,就是从个别或特殊推广为一般的逻辑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是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历史和逻辑相一致,就是根据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来描述规律,同摆脱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而以理论形式揭示对象的发展规律要一致起来。把以上这些思维方法,自觉地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就能够达到规律性的认识。此外,在对材料进行辩证思考时,还应注意吸收和运用科学发展到现代所形成的一些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系统科学方法(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概率论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等。总之,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不仅要有科学的态度,还要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现代科学方法

现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向,推动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的产生。这些新方法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客观物质世界新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使科学研究的定量化更加普遍。其中,尤其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作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在现代科学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我们应把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新时期的领导工作中,使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

(一)系统论方法

系统论方法,是系统论在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一门学科。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系统的联系中。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联系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及系统论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论和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任何系统都有结构,所谓结构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结构不同,系统的整体功能就不同。在系统论看来,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下的功能之和。因此,系统论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方法就是把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把任何事物都看做是一个由各要素合乎规律地组成的有机整体;然后,从整体与部分的相互依赖、相互组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去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这要求领导者应尤其重视整体效应。

2.综合性

综合性是系统论和系统方法的又一显著特点。它有两重含义:一方面,任何系统都有目的性特征,都是各要素按一定的目的和功能组成的综合体;另一方面,它要求人们对某一对象的研究,都必须从它的组成要素、结构功能、相互的联系方式、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综合考察。

3.最优性

最优性是运用系统方法所能达到的目标,是系统方法的功能特征。它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为某一系统定量地确定出最优目标,并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按其层次结构逐级分成不同等级,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各要素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总体的最佳目标,按此要求选择最佳的结构方式,以达到总体最优。

从以上三个特点可以看出,系统论方法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它融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于一体,并运用数学语言定量地、精确地描述对象的运动状态和规律,它为运用数理逻辑和电子计算机来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开辟了道路,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学说的具体而生动的体现。各级领导者运用系统方法,就要在研究和处理任何问题时,把对象作为系统看待,从整体出发,注意各要素、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研究各要素的变化情况,巧妙地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获得最佳成果。

(二)信息论方法

信息论方法,是信息论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信息论就是研究信息的本质并用数学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传递、变换和存储的一门学科。信息论认为,信息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一种普遍形式。狭义的信息就是通过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的、具有新内容的新的信号和消息。所谓信息论方法,就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看作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和反馈而实现其有目的性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任何系统都处在自身及其与外界的信息交换中,没有信息和能量的交换,系统就不能获得发展。

信息论方法对领导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先进手段。各级领导部门的决策正确与否,其决策指挥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工作系统,信息渠道是否畅通无阻。因为决策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整理和变换的过程,信息工作贯穿决策过程的始终。所以,各级领导要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学习和运用信息论方法。

一般来说,信息论工作方法包括如下几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反馈。所谓信息输入,就是收集、获取并向决策者提供有关的原始情况和材料,这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所谓信息加工,包括信息变换在内的信息处理的基本内容。具体来说,就是根据需要对原始情况和材料进行分类、排列、统计、筛选等,并加以分析研究,去伪存真,做文字处理。所谓信息输出,就是根据加工处理的信息制定出科学决策,并将其以各种文件和其他形式传播出去。所谓信息反馈,就是对决策执行后的情况进行如实的反映和认真的收集,作为决策者制定追踪决策的依据。反馈的特点是根据过去的操作情况、决策结果去调节未来的行为。上述四个环节构成完整的信息工作系统,贯穿于领导决策的全部过程。领导者运用信息论方法时,要注意信息工作的基本要求,即敏锐、迅速、准确、及时、有用。同时,要建立并逐步完善信息工作系统,重视信息在领导决策工作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基础作用。

(三)控制论方法

控制论方法,是指把人的行为、目的以及生理基础即大脑与神经的活动同电子、机械运动联系起来,在信息和信息反馈原理的基础上,解决控制与被控制的矛盾,使事物的发展按照事先规定的功能目标得以稳定进行的方法。这种方法揭示了生物有机体、机械和社会等不同的物质运动形态之间的信息联系,突破了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界限。如果说信息论主要着眼于对信息的认识即描述和度量,那么控制论及其方法则着眼于对信息的利用即处理和控制。控制论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信息反馈原理。所谓信息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输送出去的信息,作用于被控对象以后,将产生的结果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

在领导工作中运用控制论方法,就要求领导者从领导对象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中选择某种状态作为目标,并通过对领导对象施加主动、积极的影响,以使领导对象不断克服偏离目标的运动,沿着既定的或更新的目标发展。总之,领导者在运用控制论方法时,要对事物之间的信息联系进行辩证分析,有取有舍,有主有从,突出主要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通过信息反馈,随机应变,排除干扰,鸟瞰全局,机动灵活,保证事物按照预定目标发展。

三、运用领导工作方法的基本原则

遵循唯物辩证法,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选择适宜的领导方法是达到领导目标的必要手段。然而,领导方法的有效性往往会受到实践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为提高领导方法的有效性,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选择领导方法,首先要了解领导活动的任务和目的。任务、目的与方法是紧密联系的,任务的完成和目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方法。同时,任务和目的又制约着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因为方法总是从属并服务于任务和目的的,任务和目的不同,领导方法也应相应地有所不同;任务和目的发生变化,方法也应随之有所改变。

1.领导方法的直接目的

领导方法的直接目的是解决具体的关键性问题,突破一点,带动全局。为此要蹲点,蹲点法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蹲点。深入实际,“解剖麻雀”,总结经验,指导全局,通过了解“点”上的情况,获得“面”上的认识,总结和推广“点”上的经验,推动“面”上的工作。二是试点。为了验证某种方案是否可行而选择一个“点”亲自进行试验,即先试验再推广,由点到面,可使避免领导工做出现大的失误。三是包点。为了推动全局工作,选择一些单位,由专人负责,在规定期限内一包到底,使所包的单位有较大的进步。注意包点不等于包办。

2.领导方法的间接目的

领导方法的间接目的,是合群创业,打开新局面。常用的方法有典型示范法和分类指导法。

(1)典型示范法

典型示范法是通过对自然形成的或有意培养的典型的宣传介绍、表扬奖励(或批评惩罚),运用典型样板和示范作用,影响全局,推动全局工作。运用典型示范法的关键,是正确地选择和树立典型。典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但应当以正面典型为主。

(2)分类指导法

分类指导法是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的具体化。分类指导法的第一步是分类,先要考虑工作的需要,处理好一般、特殊与个别的关系。第二步是对先进、中间和后进这三类,要注意运用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采用不同的方法,给以不同的指导。在着重抓两头的时候,不能忽视中间向先进转化的工作。

(二)创造性原则

各级领导的实践活动通常可分为常规性实践和创造性实践。

1.常规性实践

所谓常规性实践即人们在已知的领域和经验范围内活动,是有确定的程序和章法可遵循的实践,突出严格化、规范化,强调“以制度管人”。各行业、部门的常规性实践要想达到标准化,必须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步调、令行禁止。宗旨是“无情的管理,有情的领导”。

2.创造性实践

创造性实践是指人们在未知领域内进行的开创性活动,是无固定程序与章法可遵循的实践。它的特点是探索性和开拓性。现代领导活动是一种面向未来、面向未知的活动,领导方法没有一成不变的通用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者确定目标,并领导群众实现目标的过程,主要是一种不断创新、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生机勃勃的创造过程。

(三)具体性原则

由于领导活动具有层次性,运用的领导方法也不尽相同。在中、高层领导活动中运用的体现一般规律的领导方法,即便适用于基层领导活动,其具体作法、运用方式等也会有某些特殊的地方,因为基层领导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①效果直接。在基层领导活动中,领导方法是否得当,所得到的不同效果往往直接就能显示出来。②灵活多样。基层领导方法较多地带有战术性和执行性,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灵活地采用适当的领导方法。③简明具体。它是基层领导方法的重要特点,搞烦琐哲学是行不通的。但简约不等于简单化。简约要求尽可能采用简明、扼要、切实、易行的方法。能用简单方法去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复杂的方法去解决。在所使用的方法中,应去掉一切可有可无的环节。由上可知,基层领导活动更须遵循具体性原则。

运用具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分析工作的对象。工作对象不同,采用的工作方法就应有所不同。②要考虑客观条件。方法的选择必须依客观条件转移,此时、此地、此事有效的领导方法,彼时、彼地、彼事不一定有效。所以,不能做什么事都用一套办法、一个模式。一件事,千样办,就没有不成功的道理。③考虑领导方法的综合运用。有些时候,完成某一领导任务的方法可能不止一个,这就有一个领导方法的综合运用问题,按照实现领导目标的要求,选择出各种必要可行的领导方法,并把它们综合起来加以运用。④要继承和发展传统的领导方法。要继承传统的领导方法,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方法。继承不是照搬,因为实践在发展,历史在进步,时代把一系列新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光凭传统方法是不能圆满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一是要继承,二是要发展。

(四)高效性原则

科学领导方法的基本要求是高效性,这也是科学领导方法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者的领导方法,从基本内容来说就是解决理论与实际、领导与群众的矛盾,就是把握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就是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相对与绝对两个方面的结合问题。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都是为了搞好两个方面的结合。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研究领导方法问题,其内容无非是研究决策和落实决策的效率问题。做出理想而完备的决策本来就不容易,而把决策变为现实就更不容易。从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来看,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高效率地落实决策,都必须抓住两个基本环节,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实施科学的领导方法,要达到高效率,科学的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所以领导学应借鉴管理学的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