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你和我都是经济人吗

你和我都是经济人吗

时间:2022-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 “看不见的手”与市场行为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什么。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对不是他个人所追求的东西。基于这个考虑,即使市场不是完全如古典经济理论中“看不见的手”所要求的市场出清,也能保证市场中的供给量与需求量正好相等,这样市场机制的作用也仍然能够得以实现。

第五章 “看不见的手”与市场行为

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什么。在他使用他的资本来使其产出得到最大的价值的时候,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对不是他个人所追求的东西。

亚当·斯密

国富论

第一节 在不同市场结构中,“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吗

在上一章介绍“看不见的手”的运行机理时曾指出,市场机制功能的充分实施必须依赖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符合各市场主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市场必须完全出清等假设。想来会有些读者在此就开始心里嘀咕了:莫非“看不见的手”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看不见的手”只是一个特例,而非我们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其实,产生这些想法并不奇怪,近一百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很多重要的成就就是在研究当这些早期经济理论中的假设前提不再存在时,市场机制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经济效率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改变,以及各市场主体又应该如何在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时候提高行为决策的科学性。但是,即使不具备这些假设条件,的确可能会影响市场的调节效率,但是绝不会影响它的功能实现。

首先,我们可以把市场出清的假设前提放松。前面已经说过,如果要“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那就意味着市场中买方力量和卖方力量正好相等,或者说市场中对于某一产品的需求水平和供给水平恰好相等。所有的消费者都可以按当时的均衡价格获得他愿意并有能力购买的所有产品,而所有的生产者又都可以按当时的均衡价格将其手上所有可供出售的产品都出售出去。在市场出清的前提下,各个消费者手上不存在按均衡价格买不到货物的钱,不存在无法实现的需求,而各个生产者手上也不存在按均衡价格出售不出去的货物,市场之中的供给与需求的相等是始终可以得到保证的。

当然了,这样市场出清的假设和我们所见到的现实情况往往不太一样,但是,我们可以换个思维:如果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已经共同确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水平了,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手上没能按当时的市场均衡价格卖出去的货物,其实是转变为生产者手上的库存了。如果我们可以把它视为生产者自己先把自己手上的存货购买了下来,那么也可以理解为市场的实际供给与需求也就恰好均衡了。市场中的需求等于按当时的市场价格生产者所能够出售的产品数量,加上他的库存的增加的量,也就恰好等于市场中的供给总量。基于这个考虑,即使市场不是完全如古典经济理论中“看不见的手”所要求的市场出清,也能保证市场中的供给量与需求量正好相等,这样市场机制的作用也仍然能够得以实现。

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我们通常会把一般的市场结构分为四种。一种是我们前面所介绍的,可以保证“看不见的手”得以顺利运行的完全竞争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存在众多的从事相同业务活动的小的企业,这些企业向市场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完全同质的,也就是说,无论你是购买这家企业的产品,还是购买那家企业的产品是没有区别的。众多小企业的存在,表明市场里所有的企业都不具有对于市场价格的影响能力,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所确定的价格水平。在这种市场结构中,各个市场主体必须完全按照价格规律来进行市场竞争。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某一种商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水平和供给水平可以共同作用,共同决定它的市场价格水平。消费者明白,当市场价格确定后,如果他们在购买这种产品时的报价低于市场均衡的价格水平,哪怕只低了一分钱,他也不可能买到这种产品。因为市场中所有的卖者都知道,他们可以按市场价格把他的所有可出售的产品都售出去,他根本没有必要降价。而另一方面,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完全由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所决定,因此消费者完全可以按市场价格购买到他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所以他也没有必要提高商品的报价。因此,相对而言,完全竞争的市场正是价格规律完全得以应用的市场,在这种市场结构中,“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最为明显。通常而言,一些农产品或者矿产品的市场基本符合这种市场结构,因此,在这些产品的市场中,市场机制将会通过产品的价格的变动,自发地对于市场的供需力量形成调节作用,也可以保证这些市场的均衡。

第二种市场结构叫做完全垄断,这种市场结构中只存在一家厂商供给某一产品或服务。像我们日常所使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就是由微软公司垄断经营的,“Windows”的价格完全由微软公司确定。貌似在这种市场结构中,垄断厂商可以自行通过调节其供给数量来影响市场的价格水平,看上去是企业的定价策略,而非价格机制对于市场的供需产生影响力。的确,我们可以承认,在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中,由于市场完全操纵在某一个厂商的手中,因此价格规律的作用将受到最大限度的限制,但这并不代表价格规律就不再起作用。

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中,尽管市场的需求由无数的分散的个体所组成,而市场的供给只由单一的企业来实现,尽管供需双方的规模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价格规律仍然决定着这个市场的运行过程,市场中垄断产品的价格仍然是由需求和供给二者的力量之间的均衡来决定。只是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存在无数个小的企业,这些小企业自己改变生产规模不会对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但是在完全垄断的市场中,只存在唯一的一家垄断企业,该垄断企业选择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显然会对市场的价格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市场势力,充分利用价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功能,通过调节自己的供给数量,来决定市场的价格水平,从而保证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尽管他也想既能出售较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同时又能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市场价格,而价格机制的作用,却逼迫他必须从这二者中作取舍。如果要追求市场销售数量的话,那么,他必须要降低市场售价,而如果要维持高价的话,那么必然要牺牲很大一部分市场销售数量。从这个方面来看,完全垄断市场也仍然受价格规律作用的影响。

一般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垄断在现在的市场中并不多见,较为常见的是一些新技术的创新者,往往利用他们创新而获得的专利技术,排斥其他人进入这个市场,从而成为某一产品的唯一供应者。有时,完全垄断也会在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领域,如在供电、供水等行业中出现。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产业通常会较深地受到政府保护,同时,这些产业对于发展的规模要求通常都很高,过多的参与者的进入,往往会导致所有的业内企业都吃不饱。所以通常都是由政府出面通过发布许可证的方式,限制进入市场的企业数量,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然垄断”现象。

剩下的两种市场结构则是介于完全竞争市场与完全垄断市场之间的两种市场结构,它们分别是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所谓的垄断竞争市场应该就是我们目前生活中最常见的工业品市场,就像我国的手机产业、电视机产业等。这些行业中存在着较多的厂商,这些厂商生产出来的产品尽管在型号上、功能上、样式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是由于它们拥有不同的品牌,因此消费者对它们的偏好也存在差异,有些消费者宁愿多花点钱,也要购买他所喜爱品牌的产品。但是如果他所喜爱品牌的产品价格远远高于其他的同类产品的话,消费者就有可能转而购买其他产品来替代它。因此,在这样的市场中,企业一方面需要通过长期的品牌战略,巩固自己品牌的市场势力;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市场中其他品牌、其他型号的产品对自己产品的竞争冲击的大小,通过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确定一个可以使自己获得较高利润的市场价格。在这样的市场中,尽管厂商也可以通过实施一定的价格策略来影响市场价格,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作用仍然存在,一方面厂商确定了高价销售的策略,却同时向市场提供了过多的产品,那必然会导致自己的产品大量积压,从而逼迫自己选择降价促销。而另一方面,厂商即使通过控制自己的供给量来实施高价策略,但是考虑到市场中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对自己产品的替代作用,他也不敢制定过高的价格,而必须考虑市场需求的承受能力。

最后一种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市场,这样的市场中往往只存在着少数几家大的厂商,他们之间的产品与服务也存在一定的替代性和差异性,这样,各个大厂商都可以选择自己的定价策略。但是他们在采取这些策略时,也必须要考虑其他几个大厂商的反应。如果某一个大厂商采取降价促销策略的话,那么可以想象,因为市场中仅存在少数几个大厂商,每个大厂商所占有的市场份额都相对较大,某一方的降价促销显然会明显地减少他的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从而会引发竞争对手作出相应的降价促销的反应,进而引发激烈的价格战。而另一方面,如果某一厂商选择提高自己的价格,那么除非是事先取得与其他厂商的共识,其他厂商将不会随之涨价,这样涨价的厂商将承受市场份额减少的损失。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当前苏宁和国美是国内家电零售两大领导企业,无论什么时期,只要有一家推出了大幅度的降价促销活动,另一家必然会在短期之内跟进。因为如果它不跟进降价的话,它的市场份额必然会由于其产品价格偏贵而迅速减少。从这个方面来考虑,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各个市场寡头的市场行为虽然主要要考虑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但是这一切仍然是建立在市场的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之上的。

上述四种市场结构基本涵盖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的市场结构。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四种市场结构是根据它们的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来划分的,即使在市场竞争最弱的完全垄断市场,价格机制这一“看不见的手”也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二节 你和我都是经济人吗

前面已经提到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有两个前提条件,即经济人假设和信息完全假设,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假设市场中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而且他们都可以得到最为充分的有关市场信息。这样的假设在现实市场中也许很难完全达到,但是它只会影响“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效率,却并不会影响“看不见的手”在现代经济中发生作用的事实。

可能有些读者会想,我从来没接受过正规的西方经济学教育,是不是我就不如学习过西方经济学的人理性,是不是由于我的不够理性,我也就无法做出科学的市场决策,这也就会导致“看不见的手”对我的调节作用就不明显?其实问题并不是像他们想的那么复杂。通常我们所说的理性思维,更多依赖于人的自私自利的本性和趋利避害的天性,而不是源于后天的教育。

大家要注意,这里面所说的经济人假设是我们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条件,这正是起源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如果要简单的理解它的话,经济人假设就是假设每一个人在做决策的时候都是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前提的。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提法有些似曾相似吗?没有错,所有的经济人假设正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人性是自私自利的观点的一个更为专业的表述罢了。在斯密看来,正是由于人都是自私的,那么他们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会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这也就是我们通过所说的理性思维。

所谓的理性思维,就是一个人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总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个策略。比如,当你去市场上买东西的时候,假设有三家商店都有你想买的东西,而且它们给你的报价都不一样,那么在正常的情况下,你一定会选择在价格最低的那家商店购买。如果你是一个企业主,或者你开了一家商店,打算出售一批商品,假设有三个人前来购买,他们给你的报价也不一样,那么,你肯定会选择把商品卖给出价最高的那个消费者。这一切其实并不需要在学校里通过受教育来获得,只要有正常的思维能力,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利益角度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个选择。而市场机制正是依靠市场中每一个人的决策行为,通过市场价格与市场供求的变化来实现“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有些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理性思维这么简单!那么每个人都只要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决策就可以了,市场机制这样的作用岂非很简单?如果市场机制只是要求每个人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那么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吗?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同样是做生意,有赚钱的,也有赔钱的,他们不是都选择了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了吗?为什么还会赔钱呢?其实,看上去是很简单的选择,如果把它放到整个社会,考虑到其他竞争对手或伙伴的思维以后,就不那么简单了。

可以举一个西方经济学中非常有名的案例,叫做“囚徒困境”来说明这个问题。有两个罪犯由于涉嫌盗窃被抓进警察局,警察有证据指控他们的只有被抓时的这一件小案子,但是抓他们的警察根据经验,觉得这两人是惯犯,可能还犯有其他更为严重的罪行。于是,他把两个犯人分开关在两个囚室,然后分别审讯。对他们说,由于你们在作案时被抓,因此我们有充分的证据指控你们,如果我们以此指控你们的话,你们将都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但是你们也可以向我们招供你们犯下的其他严重罪行,如果某一个人招供,而另一个人继续抵赖的话,那么坦白招供的人将会受到宽大处理,仅判处一年徒刑,而抵赖的人将被从严处理,判处二十年判刑。但是如果两个人都招供的话,那么由于你们犯下的严重罪行,你们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因此,你们都将被判处十年徒刑。

考虑一下,如果你是这两名罪犯中的一人,你会选择怎么做?很显然,对于你来说,如果你的伙伴不招供,那么你不招供得判三年;你招供,只会被判一年,因此招供对你更有利。如果你的伙伴招供,你不招供,将会被判二十年;而招供了,却只会被判十年,因此,招供对你也更有利。基于这样的考虑,对于你来说,招供是最理性的做法,可是很显然,你的伙伴也会采取同样的考虑,因此,你们两人都会选择招供,结果是你们都被判处十年徒刑;而如果你们都不招供,却只会被判三年。显然,当两个人共同做出符合他们各自利益的理性选择时,由于他们的选择会相互干预,相互影响,最后导致他们反而得不到最符合他们的利益的最优结果。

同样,在市场经济中,当一个人做出一定的判断的时候,也必须要考虑其他人的行为会对自己的利益产生什么样的选择,从而根据他们对于其他人的决策的判断,来选择最为合适的市场行为。曾经有一个故事,说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北京人在一次新产品展销会上看到一种新产品,可以把普通的水转变为可口的冷饮,也就是我们在八九十年代经常看到的那种街头冷饮机。于是他花一大笔钱买了一台,跑到北戴河开了一个冷饮摊。由于这种冷饮是个新鲜事物,在北戴河又独此一家,很多游客都忍不住买上一杯尝个新鲜。一个夏天过去了,他不但收回了他的全部投资,还狠狠赚了一笔。可是当那一年的夏天过去后,他马上折价把那台冷饮机转让给其他人。当时有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认为他太傻,居然把一只会生蛋的金鸡送人了。可是当第二年夏天到来时,整个北戴河有无数人拿着同样的冷饮机在做冷饮生意,由于竞争过于激烈,那一年,好像所有卖冷饮的人都没赚到钱。

这个案例说明的其实就是上述的道理。在第一年,由于其他人不知道这种新机器的存在,因此做冷饮生意的这个人没有竞争,也就成了当地冷饮生意的垄断者,这样他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选择最符合他利益的定价策略。然而,很明显,当他从冷饮生意中大赚一笔之后,就会有很多人对他赚钱的方法极为眼馋,必然会有人模仿他的经营活动,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由于他的利润过高,远远超出了一般投资项目的收益水平,因此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进入这个领域。而众多外来竞争者的加入,导致该市场的竞争加剧,同时极大地增加了市场的供给水平,而原来的需求水平不可能有太大的变化,当供给增加到了远远高于市场的需求水平时,这些经营者必然得选择降价促销,从而极大地压缩了他们的利润水平。整个过程也同样是“看不见的手”在发生作用。但是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对于市场中的各个个体来说,你并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因此,当你在判断什么是符合你的利益的最佳选择时,你也必须考虑市场中其他主体的决策。你应该知道,当你发现某一个业务特别赚钱时,其他人也会发现,而当所有人都采取同样的策略时,你本来是最优的选择反而成了对你不那么有利的选择了。

有些读者过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到一个客流量较大的超市购物,结账时会习惯性地沿着超市的收银台走一圈,找一个排队的人相对少一点的,尽快结完账出去。然而,即使你排到一个人相对较少的收银台,也许会失望地发现,或者由于这个收银员动作比较慢,或者由于排在前面的人买了太多的东西,结账的速度会非常慢。在排队的过程中你又会发现,好像隔壁收银台的结账速度更快。当你再转到隔壁收银台时,你又失望地发现,如果不“跳槽”,早该轮到你了,可是在这个新队里,你前面还排着好几个人。其实这也是典型的经济思维的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不只你一个人喜欢找比较短、结账速度快的收银台,其他人也像你一样。当所有人都采取相类似的选择的时候,就使得所有收银台的结账速度都差不多。不可能别处队伍都排了几十人,恰恰有一个队伍只有一二个人,甚至没人。如果有这种情况,肯定会吸引更多的顾客前来排队,那么最后的结果仍然是所有队伍的长度与结账速度都会保持相近。所以,当我们逛超市或者买火车票时,不要奢望会有一个很短的队伍等着你去发现。如果有某一个队伍很短,那么也只是因为这个队伍的效率低,或者速度慢,排在这个队伍里,也并不能保证你比边上的其他队伍更早地完成相关的结账或者是购票活动,这其实就是一种生活中的经济思维。

从上面的两个小例子来看,经济思维和理性的预期,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深奥,有时很多我们身边的小事,都隐藏着这样的经济思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即使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经济教育,但是,所有人追求自己利益的集体行为都将促成这样的经济选择。而我们既然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我们在做出自己决策的时候,就不能只考虑自己,而必须同时也考虑身边人的选择会不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在综合考虑他人的选择与自己的选择的情况之下再做我们的决策,这就是一种理性的经济思维,这种决策也必然是符合每一个做出决策的决策者的自身的利益的。

相信参加过高考填报志愿活动的读者们都会有类似经验,很多学校的招生分数线有大小年之分。很多考生家长往往习惯去根据某一个学校某一个专业前一年的成绩来判断当年的报考难度。但是问题在于,会有很多人也在做同样的研究,当一个学校某一个专业上一年分数线非常高时,很多考生与家长都会认为这个专业今年分数线还会很高,报考的难度会很大,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填报该专业。结果经常会导致某一个专业前一年分数线非常高,可第二年分数线又大幅度地降了下来。而当一个学校某一个专业前一年的分数线相对较低时,很多考生与家长又会判断这个专业的分数线今年仍然不会太高,会相对好考,因此可能会有很多考生都报这样的专业,结果又导致这个专业第二年出现了过于激烈的竞争,分数线又会大幅度上升。正是由于所有考生的理性的选择,结果常常导致很多学校很多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会呈现一年高一年低的不太规则的变化。也许,对某一个考生家长来说,前一年的分数线的确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用来预测下一年的分数线水平,但是如果当整个社会中很多考生家长都做出同样的选择时,某一个人的理性的选择往往会改变整个市场的力量对比,从而使得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理性的选择,有时得到的却是一个不利的结果。

其实,在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有时也会给众多市场主体开一个类似于上述报考志愿的玩笑。很多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如果某一年某一种作物价格很高,很容易赚钱,那么第二年最好不要再种植这种作物。因为它今年太赚钱了,所以明年会有很多人去种植它,有很大可能会出现这种作物大丰收,反而导致这种作物的价格上不去,再接着种它就赚不到钱的局面。反过来,如果某一年某一种作物价格很低,根本不赚钱,甚至赔钱,那么明年再种它赚钱的机会就会很大。正因为这种作物今年价格不好,所有会有很多今年种植这种作物的农民明年不会再种它,明年这种作物的市场供给肯定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那么就有可能导致这种作物明年的价格出现较大的回升。

我们在介绍“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理时就曾经说过,当一个市场出现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就会上升,市场供给增加,市场需求下降,价格又会回到市场供求均衡的水平。同样,当一个市场出现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就会下降,从而导致市场供给下降,市场需求上升,价格再次回到市场供求平衡的水平。但是,由于是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扮演调节市场供求变化的主导力量,如果这一调节超过了市场均衡所需要的水平的时候,往往反而会导致另一种不平衡。比如,由于市场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上升,而价格上升又促进了市场供给过度增加,甚至达到超过市场总需求的水平,这必然又重新导致了供过于求,反而使经济从一种不平衡又转变为另一种不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市场主体在根据价格信号做出决策时,都必须要考虑市场的总体反应,并在整体的市场之中选择真正符合自己利益的策略。

第三节 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看不见的手”又会如何发挥作用呢

上述关于理性预期的分析固然是涉及到市场经济中个人选择与集体选择之间的区别,但是我们也同样可以将其归纳为信息不完全,或者说认为是由于各个市场主体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信息,才产生了判断失误或者其市场决策没有能够获得理想的收益。

就像前面提到的“囚徒困境”问题,我们知道对于每个囚犯来说,他们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最终却导致两个囚犯都多判几年刑。那么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这两个囚犯被关在一起,而且他们有足够的机会串供,那做他们会做出什么选择?很显然,他们会选择都顽抗不交代自己的罪行,从而使两人都只被判三年。这样的选择比双方都交代,都被判十年的结局理想很多。因此,他们之所以做出对自己不利的选择,在于他没有得到关于他的竞争对手或者伙伴的足够信息,如果市场中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关于市场的充分信息,比如说他们知道市场的需求水平为多少,当前市场的供给能力为多大,当前有多少人进入或退出这个市场的所有信息,他们就可以对于市场的价格走势作出完全科学的判断,从而做出真正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

前文之所以讨论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的严重后果,主要也正是因为在市场中信息收集存在很大的难度,政府很难收集到有关市场的充足信息,因此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政府计划决策的准确性就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市场经济中,尽管每一个人或企业这些市场主体也难以收集到完全的市场信息,但是他们仍然可以根据市场中价格的涨落信号来推断市场的供需关系,从而做出有效的决策行为。

市场经济中的信息不完全可能更多反映为上面分析的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之间的矛盾,市场机制的作用往往能够有效地实现对于个人决策的调节,但是,如果要把它纳入整个社会范畴,那么整个社会的众多的不同市场主体的行为就可能会扭曲价格信息的作用,从而会影响市场机制的作用效果。

但是,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完全可能会影响市场价格信号的调节作用的最终效果,但是相比起调节之前,往往仍然会有一定的改善。我们可以还用前面所说农作物选择为例说明,假设一个地方今年西瓜价格相对较高,瓜农的收益水平也高于种植其他作物的农民,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在不同的作物种植的劳动中就会出现收益不相等,我们显然不能说这已经达到了资源的均衡配置。如果这样持续下去,就会引起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是市场的价格信号就会自发地实现对于市场的供需的调整。比如,正由于今年西瓜的高收益,往往会使得现有的瓜农通过扩大投资,改革耕作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下一年的西瓜播种面积,当然也会吸引一些别的农民从其他作物的种植之中转移到西瓜种植中来,从而导致西瓜的市场供应量增加。这也就成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过程。

如果市场中的信息是完全的,那么这些瓜农将能够知道整个市场对于西瓜的需求水平,也会知道现有瓜农的生产能力,以及新进入市场的这些新瓜农带来的生产能力扩张的规模,那么他们会保证实现西瓜供给的扩张恰好达到市场的需求水平为止,此时市场中西瓜的价格也就正好处于均衡价格水平之上。在这个水平上,种植西瓜的平均收益率将恰好等于农民种植其他作物的平均收益率,这样整个市场也就处于均衡之中了。

但是,如果市场中信息是不完全的,那么瓜农们只会根据自己对于市场的判断来调整自己下一年的产量。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供需相等将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而供需不等则是一种常态。但是如果供给仍然低于需求,从而导致瓜价持续在高位的话,那么这些瓜农会继续增加产量,其他农民也会陆续改种西瓜,从而使供需之间的偏差逐渐减少。如果供给增长过多,最终导致市场中西瓜供过于求,西瓜价格大幅下降,则瓜农的收益率也会下降,直到低于社会平均收益率的时候,瓜农又会选择减少自己的生产量,从而通过供求关系的改变,重新达到市场的均衡。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市场长期处于不平衡阶段,但价格机制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仍然在调节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只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使得市场长期处于不均衡状态,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而市场中各市场主体对于市场价格信息掌握得越清楚,就越容易实现市场的均衡,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的最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市场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发的对资源的配置进行调节,政府、行业组织,甚至具有垄断势力的企业都会通过一定的管制或者市场策略选择,来改变市场的价格或数量,从而影响市场机制的运作效率。在下面几章,我们将详细分析传统的计划经济机制在政府行政命令、价格管制、数量限制、区域协调乃至国际经济合作等各个方面对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的限制,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是如何在现代经济运行中协调作用,共同保证我们的经济稳定发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