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团队工作在公司中的重要性

团队工作在公司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2-06-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研究13.1 在空中漂浮:团队工作在Hovertec公司中的重要性背景信息Hovertec plc是一个大型的上市公司,在长达50年的历史里,该公司则一直致力于民用和军用直升飞机的生产。

案例研究13.1 在空中漂浮:团队工作在Hovertec公司中的重要性

背景信息

Hovertec plc是一个大型的上市公司,在长达50年的历史里,该公司则一直致力于民用和军用直升飞机的生产。该公司在该领域非常成功,并且在19××/19××年间总销售量超过了28000万英镑。税前利润超过了1650万英镑。Hovertec plc公司的雇员超过6000人,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集中在三个工厂工作,分别位于英格兰西南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该公司主要开发了两种类型的直升飞机。“猎鹰”系列是小型直升飞机,主要是民用;而“SX/鹰”系列则是为政府国防项目生产的大型和小型军用飞机。“SX/鹰”系列直升飞机还从北约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获得了订单。关于国防部合同的精确数字和规模没有公开资料,这是Hovertec plc公司的机密信息。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Hovertec plc公司的年报和会计报表中的研发开支(R&D)细节中洞察到国防部与该公司的亲密关系。在19××/19××年间,研发开支超过了4300万英镑,其中1300万英镑“来自于私人公司的开支”,250万英镑“取自民用直升飞机的售价”,而2800万英镑“由机密研究合同提供”。所有的研发项目以及所有的军用和民用合同,都由位于英格兰西北地区的最大的工厂来执行。其他民用直升飞机合同则由英格兰和北爱尔兰两个较小的工厂去完成。

2.直升飞机架构,由1200~2000个绝缘铜线和电缆交织而成的集成物,将能源单元与机舱和乘客/机组人员舱位中的各个“控制”开关、表盘、按钮和操作杆联结起来,这可以比作人体中螺旋密码在联结大脑和胳膊、大腿等器官中的功能。

3.外部的转动桨叶,它位于机舱和乘客/机组人员舱位的顶部,也在直升机尾部之上。

4.机舱和乘客/机组人员舱位,它们的布局、作用和配件不同(即电子武器系统),这取决于该直升飞机的用途是民用还是军用。

5.超级结构或“外壳”,将直升飞机包围起来,好比机动车的“车体”。

虽然在这些生产和组装过程中运用了前沿技术,但是,要生产一架完整的直升飞机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慢的过程,生产民用飞机需要三个星期,而生产较大且更复杂的军用飞机则要用上四个星期的时间。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瓶颈”在于,组装直升飞机架构,以及在动力单元和数不清的飞机系统及设施上完成1200~2000个联结点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直升飞机的生产

除去技术上的细节,直升飞机的生产可以划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过程:

1.动力单元,像发动机驱动机动车那样“驱动”着飞机。

组装直升飞机架构

由于任务的复杂性和出现错误的高风险,每个直升飞机架构的组装通常都是由一个架构技师来完成,他需要花两星期(10个工作日)的时间来组装一个完整的架构单元。总体生产量是由一个有24名架构技师的团队来维持的,他们实行两班一倒,每班12名技师。这些架构技师都是训练有素的维修专家,他们在公司受过关于结构组装程序的集中培训。他们是仅次于监管者和管理者的最高薪酬获得者,此外,他们还能得到其他福利,例如,他们是企业养老金体系的成员,享受英国有远见联合会(BUPA)的免费医疗保险,以及根据在企业服务时间长短而享受的特别假期。

所有这些技师都是男性,年龄在36~50岁不等,服务期限为8~15年。许多人是从皇家海军或军队工程公司聘用过来的,从而受到过维修技能的基础培训。首先,采用这样的招聘方式是因为架构技师需要同时组装民用和军用直升飞机,故需要将可能的国防部合同的保密风险最小化。其次,Hovertec plc的大部分经理都拥有在军队或海军的服役背景,与军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Hovertec plc英格兰西南部工厂的工作环境与技师们以前军队中的工作环境,二者最明显的差异可能在于,所有的架构技师都属于一个公司认可的工会,尽管在实际工作中,Hovertec plc的管理者经常运用“下达简令”的方式来绕过工会代表,直接向员工传达工作程序、政策等的变动。

改进的直升飞机架构组装方法

在19××年企业的整体计划中总结道:“由于国防项目以及民用直升机财政方面的缩减,看上去这将持续到世界经济萧条的结束而且通常需要一些刺激因素,与几年前的情况相比,三个工厂在未来两到三年时间里的生产活动将处于较低的水平。”

为了强化该计划,该公司引入了详细的成本削减措施,特别强调了直升飞机架构部门。例如,取消了19××年9月的所有加班工作。同时,研发实验室设计了一个全新的直升飞机架构组装方法,在导航体系的情况下,该方法可将组装时间从两个星期(10个工作日)缩减到两个工作日。这种新方法所产生的附加收益是,可以雇佣缺乏技能的工人工作,从而节约组装成本。

与一名技师组装一个架构不同,经过痛苦的规划后,新方法取决于5个人共事的团队,并按照一系列计算机“指令”来完成工作。那1200~2000个绝缘铜线和电缆原来是通过“颜色码”来区分直升飞机的10个主要操作系统。每个操作员负责两套有颜色编码的电线和电缆,他们根据个人视频显示器上所显示的“地图”,要将一种颜色的铅线穿过架构,每次只穿一个。

全部的计算机化布置是在一个独立的大型屏幕上显示的,就像是一份关于伦敦地下交通系统的彩色地图。例如,一个技工将每个蓝色电缆穿过架构,只要联结“站点”正确,就会有一个蓝色的灯闪烁。如果出现错误,相应的灯就不会点亮,并会有一个蜂鸣警报不断响起,直到错误得到纠正、正确的“路线”重新确定。同时,由计算机指导的系统还能够应用到其他“颜色编码”的电子联结,因此,团队能够同时进行架构的组装,而不需要放下工作或者互相干扰工作。

研发实验室进行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平均而言,一个由5名女性组成的小型群体的生产率能够比相同的男性技工群体高出40%。在实验室环境下,持续的最高生产率是一个由16~17岁女性辍学者组成的团队实现的,她们得到允许可以选择自己的工作模式,如果她们对某个颜色感到厌倦或者总是出错,那么,她们也可以从一个“颜色编码”调动到另一个“颜色编码”。这个团队每小时还有10分钟的“休息间隔”,来改变“颜色编码”,她们由研发实验室团队中的一个成员监督工作,这个监督者还负责收集群体生产率等数据资料。

针对直升飞机架构车间提出的变革

在6个月的时间里,Hovertec plc的高级管理者采取了一项决定,在3个月的实验基础上,将新型计算机化系统的制导系统移交到架构车间。管理层提前将实验告知员工,架构技师在确信实验不会有人失业之后也接受了这变革。10天后,在实验开始的那个星期里,公司向工会致信,告诉他们当前的新环境;同时也指出实验将为五名女性辍学者提供全职工作,否则她们就会失业。

实验结果

在实施新型计算机化系统的两个星期里,5个女孩中有3个递交了辞职报告,因为她们受到了架构技师们不断的言语侮辱。在完成第一个架构以后(用了4天的时间),生产率远远低于每天的期望目标。在研发部门看来,产生低生产率的原因肯定在于系统的瓦解(VDU图片的丢失是最频繁的问题),这是故意破坏行为产生的直接后果。有一次,在一名技师和研发监督人员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后者要求前者离开VDU领域,回到其自己的工作区,结果,这名架构技师受到了纪律处分

3天以后,工会代表架构技师向公司提出,男人们不愿意在今后的机密防御合同上与女孩们共事。原因是,他们认为女孩们不负责任,并且她们比在军队服役过的架构技师们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管理者随即指出,没有哪个女孩具有任何工程或电子系统的专业知识,事实上,这些女孩当中有3个还是几位架构技师的近亲。

在4月和5月里,架构车间的生产量持续下降,公司在大宗防御合同上也开始出现滞后。国防部的一名高级部长在参观了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工厂后,向“白宫观察员”建议道,终止所有在国防合同上实施的新型计算机化架构装配方案,除非有新的通知出现。

你的任务

(1)运用关于组织和管理不同方法的知识,对Hovertec plc公司研发实验室引入年轻女性工人的实验进行评价。

(2)试讨论有助于形成架构技师工作群体凝聚力的条件。

(3)有哪些因素可以解释架构技师群体与女性员工群体之间的问题?

(4)你建议Hovertec plc管理者采取哪些行动?

注释与参考书目

1.Schein,E.H.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Third edition,Prentice-Hall(1988),p.145.

2.Adair,J.Effective Teambuilding,Gower(1986).

3.See,for example:Riley,M.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Industry,Second edition,Butterworth Heinemann(1996).

4.Crainer,S.Key Management Ideas:Thinkers that changed the management world,Third edition,Financial Times Prentice Hall(1998),p.237.

5.Holpp,L.‘Teams:It’s All in the Planning’,Training&Development,vol.51,no.4,April 1997,pp.44-7.

6.Cane,S.Kaizen Strategies for Winning Through People,Pitman Publishing(1996),p.116.

7.Belbin,R.M.Beyond the Team,Butterworth-Heinemann(2000).

8.Roethlisberger,F.J.and Dickson,W.J.Management and the Worke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9).

9.Riches,A.‘Emotionally Intelligent Teams’,Organisational Change& Leadership Development,www.anneriches.com.au,accessed 11 March 2003.

10.Huck,S.,Kubler,D.and Weibull,J.‘Social Norms and Economic Incentives in Firms’,Economic& Social Research Council,5 March 2003.

11.See,for example:Mullins,L.J.Hospitality Management and Organisational Behaviour,Fourth edition,Longman(2001).

12.Teamwork:Success Through People,Advisory Booklet,ACAS,April 2003.

13.Lucas,E.‘And the Winner is Everyone’,Professional Manager,January 2001,p.10.

14.Heller,R.In Search of European Success,Harper Collins Business(1997),p.xiv.

15.Jay,A.‘Nobody’s Perfect-But a Team Can Be’,Observer Magazine,20 April 1980,pp.26-33.

16.Bonington,Sir Chris‘Moving Mountains’,The British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November/December 1996,pp.12-14.

17.Guirdham,M.Interactive Behaviour at Work,Third edition,Financial Times Prentice Hall(2002),p.12.

18.Ashmos,D.P.and Nathan,M.L.‘Team Sense-Making:A mentalmodel for navigating uncharted territories’,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vol.14,no.2,Summer 2002,p.198.

19.Heller,R.In Search of European Excellence,Harper Collins Business(1997),p.229.

20.Lysons,K.‘Organisational Analysis’,Supplement to The British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no.18,March/April 1997.

21.Argyle,M.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Work,Second edition,Penguin(1989).

22.See,for example:Jay,A.Corporation Man,Penguin(1975).In an amusing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forms of groups,Jay suggests that ten is the basic size of human grouping.

23.See,for example:Handy,C.B.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s,Fourth edition,Penguin(1993).

24.Cane,S.Kaizen Strategies for Winning Through People,Pitman Publishing(1996),p.131.

25.McKenna,P.J.and Maister,D.H.‘Building Team Trust’,Consulting to Management,vol.13,no.4,December 2002,pp.51-3.

26.Bass,B.M.and Ryterband,E.C.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Second edition,Allyn and Bacon(1979).

27.Tuckman,B.W.‘Development Sequence in Small Groups’,Psychological Bulletin,vol.63,1965,pp.384-99.

28.Cited in Green,J.‘Are your teams and groups at work successful?’,Administrator,December 1993,p.12.

29.Seashore,S.E.Group Cohesiveness in the Industrial Work Group,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4).

30.Green,J.‘Team Building in Practice’,Chartered Secretary,November 1997,p.35.

31.Koontz,D.Icebound,BCA,by arrangement with Headline Books Ltd(1995),p.185.

32.See,for example:Staw,B.M.‘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the Pursuit of the Happy/Productive Worker’,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vol.28,no.4,Summer 1986,pp.40-53.

33.See,for example:Schein,E.H.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Third edition,Prentice-Hall(1988).

34.Brooks,I.Organisational Behaviour:Individuals,Groups and Organisation,Second edition,Financial Times Prentice Hall(2003)p.98.

35.Allcorn,S.‘Understanding Groups at Work’,Personnel,vol.66,no.8,August 1989,pp.28-36.

36.See,for example:Walker,C.R.and Guest,R.H.The Man on the Assembly Lin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2);and Scott,W.H.et al.Technical Change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1956).

37.Trist,E.L.et al.Organizational Choice,Tavistock Publications(1963).

38.Goldthorpe,J.H.et al.The Affluent Work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8).

39.‘Teamwork:Success Through People’,Advisory Booklet,ACAS,April 2003,p.9.

40.See,for example:Kinsman,F.‘The Virtual Office and The Flexible Organisation’,Administrator,April 1994,pp.31-2;and Chowdhury,S.Management 21c.Financial Times Prentice Hall(2000).

41.See,for example:Johnson,P.,Heimann,V.and O’Neill,K.‘The“Wonderland”of Virtual Teams’,The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vol.13,no.1,2001,pp.24-30.

42.Young,R.‘The Wide-awake Club’,People Management,5 February1998,pp.46-9.

43.Hall,P.‘Team Solutions Need Not Be the Organisational Norm’,Professional Manager,July 2001,p.45.

44.Parker,C.‘Remote Control-a Case Study’,Manager,The British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March/April 2002,p.30.

45.Symons,J.‘Taking Virtual Team Control’,Professional Manager,vol.12,no.2,March 2003,p.37.

46.Whyte,W.F.Human Relations in the Restaurant Industry,McGraw-Hill(1948).

47.See,for example:Lerner,P.M.‘Beware the Gatekeeper’,Amtrak Express,July/August 1994,pp.14-17.

48.See,for example:Handy,C.B.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s,Fourth edition,Penguin(1993).

49.Oliver,J.‘Losing Control’,Management Today,June 1998,pp.32-8.

50.See,for example:Are Managers Under Stress?A Survey of Management Morale,Th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September 1996).

51.See,for example:Gwyther,M.‘Stressed for Success’,Management Today,January1999,pp.22-6.

52.See,for example:Newton,T.Managing Stress:Emotion and Power at Work,Sage Publications(1995).

53.Hall,K.and Savery,L.K.‘Stress Management’,Management Decision,vol.25,no.6,1987,pp.29-35.

54.Miner,J.B.Management Theory,Macmillan(19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