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管理者与创新

管理者与创新

时间:2022-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一章 创 新学习目标1.重点理解创新的概念、特点和作用。因此,接受挑战、大胆创新是每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研究的新课题,更是今天和明天的每一位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可贵品质。漫长的管理实践,又逐步扩充了创新的内容,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观念创新、管理方法创新、文化创新、品质创新等。同时,创新也存在管理上的风险。

第十一章 创 新

学习目标

1.重点理解创新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掌握创新型企业的基本特点及其作用。

3.了解创新的方法;通过对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营创新的了解,使今天和明天的每一个管理者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开篇案例

宝钢以创新求发展

1998年11月17日,通过对上海地区钢铁工业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宝钢集团的目标是要建设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到21世纪初,宝钢主体的生产规模为钢产量达到1300万吨,商品坯材达到1129.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到2010年,经营业绩达到世界一流钢铁企业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宝钢领导明确提出了制度创新方案:一是把过去的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市场为中心,真正实现从以计划为中心到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机制的转换,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股份制改造,股票规范上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三是建立以“经营贡献”为综合指标的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企业评价制度。宝钢积极稳妥地推进一系列企业制度的创新,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实质问题,进行各项生产关系的改革。在经营机制转换和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成功道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一节 创新概述

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每位管理者每天都会遇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接受挑战、大胆创新是每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研究的新课题,更是今天和明天的每一位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可贵品质。

一、创新的概念

(一)创新的含义

“创新”一词在经济学、管理学当中有其特定的含义。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都同意和接受著名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关于创新的定义:创新是指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引进和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实施。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往往就是一种新的组合,如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组合、新技术与新生产过程的组合、新技术与新原料的组合、新技术与新市场的组合以及新技术与新产业组织的组合等。

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或“新组合”,包括下列五种情况:①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的质量。②引进新技术,即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采用新的原材料或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⑤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可见,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它主要是指经济上引入某种“新”的东西,与技术上的新发明并不是一回事。一种新的发明只有在被应用到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而要使创新成为可能,既需要依靠银行贷款,又需要企业履行其职能。所以,“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经济发展也就是这种“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

总之,创新在经济学、管理学上的意义就是新的组合,而这个组合的最初起因可能是知识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漫长的管理实践,又逐步扩充了创新的内容,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观念创新、管理方法创新、文化创新、品质创新等。

(二)创新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要澄清创新的含义,还有必要将创新与其他几个相关概念加以比较。

1.创新与发明

创新与发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发明是指研究活动本身或它的直接结果,而创新是发明的商业化过程或商业化结果。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因此,只有第一次把发明引入生产体系并为商业化生产服务的行为才是创新,第二次、第三次只能算作模仿。一般地,发明先于创新,两者的关系可简洁地表达为:创新=发明+开发。

2.创新与研究开发

研究开发是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的统称,它是指为了增加知识储备(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并探索其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它是创新的前期阶段,是创新的投入,是创新成功的物质和科学基础。现在人们常以研究开发经费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对创新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并把研究开发活动看作创新的关键部分。

研究开发包括三种活动,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其中,基础研究是指以发现自然规律和发展科学理论为目标的研究。应用研究是指把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方法等问题而进行的科学研究;是以应用为目的,运用在已确定的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方法和原理,探索应用途径的研究。为寻求明确而又具体的技术方案而进行的试验研究,根据应用研究提供的知识,创造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等,以便实现某种新产品的批量生产。

二、创新的特点

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创新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1.创造性

创新是创造性的思想观念及其实践活动,照抄照搬不是创新。创新活动及其成果是创造性的劳动及其结晶,它是前人没有能够认识和做到的,没有加以更好利用的,即使是同类活动及其成果,创新也意味着有质的改进和提高或得到了更好利用。创新者应解放思想,勇于开拓进取,勇于变革和革新,勇于从事创造性的思维及其实践活动。

2.高风险性

创新活动的创造性,也就决定其风险性。实践证明,创新是否成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成功,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因而具有高风险性。从总体上讲,创新获得成功并收到预期的效果,往往不是多数而是少数,有些创新活动的成功甚至是极少数。创新一旦失败,不仅创新过程的大量投入无法收回,而且会错过发展机会,损害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企业,创新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是难以把握市场需要的基本特征以及将这些特征融入创新过程,因而创新的决策和最终结果很难说是否为用户所接受、为市场所欢迎,是否能超越竞争对手。技术风险是能否克服研究开发、商品化过程的技术难题和高成本问题,因而有技术上成功与否的不确定性。同时,创新也存在管理上的风险。当然,创新充满风险并不是说它比守旧的风险还大。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存在着使组织萎缩甚至被淘汰的风险,因此,只有创新,组织才有希望、才有生机和活力。认识创新的高风险性,充分考虑到创新成功的不确定性,其目的是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减少风险,增大创新的成功率,这是管理的创新职能所在。

3.高效益性

创新一旦成功,能获得极高的甚至是意料不到的效益。创新的风险高,但效益更高,创新的高效益性和高风险性呈正相关关系。从总体上讲,创新获得的效率和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要大于创新的投入和风险造成的损失。企业的创新不仅使企业在市场具有竞争优势,而且使它有可能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一定程度上处于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利润。当然这种地位会随技术的扩散或更高水平的创新而丧失。具有远见卓识的管理者,总是追求不断创新。

4.动态性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仅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组织的创新能力也要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决定创新能力的创新要素也都要进行动态调整。从企业间的竞争来看,随着企业创新的扩散,企业竞争优势将会消失,这就要不断推动新的一轮又一轮的创新,不断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创新绝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不同时期组织的创新内容、方式、水平是不同的。从组织发展的总趋势看,前一个时期低水平的创新,总是要被后一个时期高水平的创新所替代。创新活动的不断开展和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正是推动组织发展的动力。

5.适宜性

不同的组织由于历史背景、所处环境、基础条件、发展战略等存在着差异,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现实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作为实践活动的创新具有适宜性。在创新程度和方式上,有局部性的创新和整体性的创新;有渐进性的创新和根本性的创新;有模仿性创新、自主型创新、合作型创新等。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创新选择。

三、创新的作用

熊彼特创新理论上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至高无上的作用。熊彼特认为,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更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看法是不无道理的。熊彼特在分析中,强调了“变动”和“发展”的观点,认为“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经济发展也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一种变动,从而又比较强调内在因素的作用,这在西方传统经济学中是少见的。

熊彼特创新理论中提出了企业家概念,并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归功于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及创新工作是资本主义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对中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建设企业家队伍有可取之处。中国在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应该培养一大批有战略眼光、有创新精神、有组织指挥能力、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企业家。

创新是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际竞争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实力来决定成败的。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就在于创新,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

1.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的自我发展

创新是企业改善市场环境和利用企业剩余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①通过产品创新,企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使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提高,改善用户对企业产品的看法,从而改善现有市场条件。②当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是适销对路的产品时,它会给企业带来新的用户,形成新的市场,从而使企业可以在更广泛的市场中进行选择。③不断创新并获得成功的企业,一般是首次进入新的市场领域,它具有领先者的优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价格、市场规模等。

2.创新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创新是企业加速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改进产品或工程设计,开发或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改进或更新服务,提高工具系统的寿命等方法和途径,企业可以节约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创新是企业全方位提高企业素质的最有效方式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改善企业的研发条件,提高研制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基本素质;通过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可以提高企业对外适应能力,并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有效影响,改善企业的行为素质。

4.创新具有联动效应

当通过产品创新使一种产品成功地进入市场后,随着该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该企业其他商品的销售量也随之增加。创新的联动效应已成为企业进行创新的重要原因。2002年一项调查发现:本年某天的世界贸易量等于1994年全年的世界贸易量;本年某天的科学研究数量等于1960年全年的科学研究总量;本年某天的电话拨打量等于1983年的全年的电话拨打总量;本年某天的电子邮件数量等于1990年全年的电子邮件量。可以想象,没有创新,要有如此快的发展速度是不可能的。

总之,创新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的创新实践表明:创新决定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影响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从而产生了任何其他因素难以比拟的对于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创新既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灵魂;创新既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也是企业经营战略和策略。

四、创新的方法

这里是指如何形成创新构想或方案的方法,列举以下几种:

(一)智力激励法

智力激励法又称“头脑风暴法”。这是采用会议的形式,让与会者在毫无压抑和拘束的气氛中,任意遐想、畅所欲言,经过相互启发,产生连锁反应,然后集思广益,形成创新构想。实施步骤是:

1.准备

主要包括两项工作:一是分析问题,明确会议的次数和议题。过于复杂的问题不宜采用此方法;有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如能分解为若干单一明确的问题,则应通过几次会议加以解决。二是确定与会者人数,挑选与会者。会议人数一般以10人左右为宜。与会者应根据问题的性质挑选有关方面的专家参加,他们的知识要具有多样性,其水平不要高低悬殊太大。

2.热身

这是会议主持人提出一两个与会议议题无关的问题,让与会者自由思考,讲明看法,以便活跃气氛,并使与会者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3.介绍问题

对问题的介绍要简明扼要,只提供必不可少的最低数量的信息。切忌提出初步设想,以免束缚与会者的思维。

4.重新叙述问题

这是鼓励与会者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剖,找出问题的不同方面,然后加上“怎样……”的句子,按不同的方面以新的方式表述问题。问题的重新叙述方式越多,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向越明确,越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方面,越能导致问题的解决。因此,会议主持人可以适时地提出重新叙述方式,启发和引导与会者思维。当与会者思维处于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时,应选择最富启发性、最有可能导致问题创新解决的重新叙述形式,进行深入讨论。

5.提出构想

对重新叙述形式,特别对最富启发性的重新叙述形式进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与会者针对要解决的各方面问题,纷纷提出各种创新构想。在提出创新构想中,不能批评指责,不能强求一致,提倡自由构想、联合构想、改进构想。

6.评价、选择构想

会后由创新领导小组或专门成立的评审专家组,对创新构想进行整理、分类、评价、补充、修改。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供领导决策的创新构想。

(二)形态分析法

形态分析法又称形态方格法,是一种系统分析的方法。首先,它是对其涉及的所有问题,分析其影响要素及其产生的可能性,并尽可能地罗列出来;其次,然后将各要素的可能性进行排列组合,得出许多不同的组合方案;最后,从中选出最合理的创新方案。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研究开发机构的设立。

2.确定影响问题的重要独立因素

如研究开发机构的设立取决于五个要素:该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研究开发经费的来源、工作范围、人员分工、设置地点。

3.分析各要素的所有可能形态

如研究开发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有三种可能性:集中型(建立公司直属研究所)、分散型(各分公司分设研究所)、独立型(建立与公司相对独立的研究所,既对内也对外,自负盈亏)。

4.绘制方格并列出可能构想

将各独立要素及其可能形态排列成矩阵形式,并对它们进行任意组合,形成许多不同的可能构想。在研究开发机构设立的五要素中,如分别有三、四、五、三、二种可能性,则排列组合的构想和方案就有3×4×5×3×2=360种。

5.评价、选择构想

对可能的构想方式进行评价、比较,寻找出较好的组合构想。

(三)综摄法

这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暂时抛开,从无联系的陌生领域去联想探讨,通过类比得到启发后,再同原来的问题强行结合,形成创新构想。这种方法也是采用召开特别会议的形式,具体步骤是:

1.给定和详细介绍问题

会议主持人向与会者说明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样详细介绍问题的有关背景材料,现行解决办法,为何要创新,在此之前曾想到或试验过哪些设想等,使与会者明确问题所在,并掌握足够的相关信息。

2.重新表述问题

这一步骤同智力激励法一样,将问题进行分解,或从不同侧面表述问题,以便进一步了解问题的实质,开阔与会者的思路。

3.分析和排列问题

待与会者将所想到的问题重新表述形式都提出后,主持人应做简单的分析和比较,并按各种表述形式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进行系统排列。

4.远离问题

按照排列的顺序,运用各种类比方法,逐一从熟悉的领域转到远离问题的陌生领域,去搜索那些表面上与问题无关而实际有相似之处的因素,以便给问题的解决提供启发。

5.强行结合

将在陌生领域类比搜索到的相似因素与原问题强行结合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创新构想。

6.认可和完善构想

主持人将强行结合提出的初步构想,让与会者认可,确认是否有误。如果主持人对初步构想感到有不足之处,应让与会者继续改进和完善,直至满意为止。

(四)列举法

这主要是指通过对事物提出缺点、希望,并针对其缺点和希望探索新构想的一种创新方法。它分为缺点列举法和希望列举法。

缺点列举法是寻找事物的缺陷,并将其缺点一一列出,然后分析各种缺点产生的原因,探索克服缺点的切实可行的创新构想。此方法的实质是将缺点和问题转化为创新的源泉和目标,因此,首先要尽量列举缺点,对改进对象达到“吹毛求疵”。

希望列举法是从积极大胆的想象出发,把对事物的希望和要求都列举出来,然后探索实现希望途径的创新构想。

缺点列举法和希望列举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列举缺点为起点,最终为了消除缺点;而后者是以列举希望为起点,最终为了实现希望。由于前者局限于消除缺点,会限制创新的选择范围,后者则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创新方法,但运用这种方法时,要特别注意可行性研究。

第二节 创新的内容

组织的创新内容极为广泛,涉及目标、手段和方法,也涉及技术、制度和管理。下面以企业为例,介绍创新的内容。

一、管理创新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灵魂就在于创新。综观全球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1世纪的管理是管理的创新和创新的管理。

究竟什么是管理创新?应该从管理的概念入手来认识。所谓管理是指有效地协调集体活动和整合组织的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的动态活动过程。管理创新也就是对原有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一种突破。因此,管理创新是指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组织活动的协调方式和资源整合范式,并加以实施的过程。

(一)管理创新包括的内容

(1)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

(2)设计一种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

(3)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该方式方法将能提高生产率,或使人际关系协调,或更好地激励职工等。

(4)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5)进行一项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管理创新的动因

管理创新的动因是指进行管理创新的动力来源。按照管理创新的来源,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管理创新的外在动因和内在动因。

1.管理创新的外在动因

这是指导致创新主体进行创新行为的各种外部环境因素。

(1)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导致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被称为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普遍的影响。技术进步可能影响企业资源的获取、产品市场的变化、生产设备和产品的改造,从而导致管理创新成为必要。技术进步也促使建立更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以适应规模经济的要求。技术的创新特别是计算机、移动通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适应信息化要求的管理创新成为必然。

(2)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政府制度与政策是组织重要的环境影响,政府角色转换和制度变迁都会对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带来冲击。这就使得组织和个人不得不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

(3)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创新目标和创新行为都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变迁,会导致价值观的转变,从而可能改变人们的需求和劳动者对工作及其报酬的态度。知识的积累,将导致社会的变革。这些都将促进管理创新,并且将减少管理创新的组织实施成本。

(4)市场竞争的压力。市场竞争如同一根皮鞭驱使企业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为管理创新提供动力。首先,企业是作为市场的供应方而存在的,当市场需要以及竞争形势发生了变化时,企业就必须调整自己的资源配置,制定新的经营战略,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开发新的产品等,从而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其次,企业是作为市场的需求者而存在的,它必须从市场获得所需的资源(原材料、劳动力、信息等),当市场的供应发生了变化,企业也必须及时进行调整,如开发新材料、调整自己的用工制度等,从而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

(5)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管理水平必须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当生产力发展之后,必然提出管理创新的要求。如产业革命的完成,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从而带动了一系列管理创新的出现。

2.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因

这是指创新主体实施创新行为的内在动力和原因。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它与创新主体的价值导向有关,也与组织文化背景相关。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物质利益的追求。管理创新的成功,可以增进企业管理效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从而使创新主体也能从中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

(2)创新心理需要。它是指管理创新主体对某种创新目标的渴望或欲望,也就是管理创新主体希望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希望自己完成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当这种内部刺激同外部动因刺激达到和谐时产生共振,使管理创新心理需要强度加大,推动创新主体积极实施管理创新。

(3)自我价值的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的需求层次中最高的,创新主体在创新行为之前或创新行为过程中,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往往成为其重要的动因之一。因为成功的创新可以表明创新主体自身价值的高低,使创新主体从中获得成就感。

(4)工作的责任感。作为管理者,必须承担工作的责任,希望能够把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做得更好。这种责任心会使管理者产生一种使命感,促使其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创新。

(三)管理创新的领域

管理创新的空间非常大。首先,从管理职能来看,计划、决策、组织、人员配备、控制等职能均存在创新的可能。其次,从企业资源配备过程的诸多环节来看,生产、采购、销售、人事、财务、技术等方面同样可以创新,也应该不断创新。最后,从每个管理岗位和管理人员来看,均可能在其工作范围内进行创新。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思路创新

经营思路创新对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实现就会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福特汽车公司在20世纪初提出“让工薪阶层都拥有自己的一部车”的新思路,不仅使福特汽车公司获得了巨大发展,也使这一思路的实质——“价廉物美”、“薄利多销”的管理思想成为日后众多企业奉行的准则,而且也使美国开始成为“装在车轮上的国度”。

20世纪20年代当福特公司只向人们提供唯一一种汽车——黑色T形车时,通用公司则更新经营理念,向顾客提供形形色色的汽车,使汽车产品系列化:有面向富豪的气派的卡迪拉克,也有档次逐渐降低的别克、奥克兰、奥兹莫比尔,还有面向普通大众的雪佛兰。可见,通用之所以能够取代福特,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首先在于其经营思路的创新。

现代企业经营思路方面创新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①推出新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针。②推出新的经营理念。③实施新的经营策略。④产生经营新思路的方式方法。⑤企业资本运营新思路等。

2.组织结构创新

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的“骨骼”、“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结构的设计与选择主要取决于环境、技术、组织规模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组织的发展战略。这些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组织结构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创新。

通用汽车公司的成功,除了其经营思路的创新之外,还在于其组织结构设计的创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公司统一计划与事业部自主经营相结合的分权模式——分权型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形态”。这一组织结构形态现已成为众多大公司为适应大规模多样化生产经营而采用的典型的组织机构形态,它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组织结构的创新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变革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②改变部门机构职责与权限。③提出集权与分权的新方式。④重构组织中信息流程及网络。⑤重新建立组织机构中的人际关系。⑥提高组织机构的学习能力。⑦设置部门岗位与发挥人员才能等。

3.管理方式方法创新

管理方式方法是组织在协调、整合组织资源以实现其目标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管理专家、企业家把当时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企业管理之中,创造发展了许多“现代管理方法”,如线性规划、价值工程、全面质量管理、预测技术、决策技术、目标管理、网络计划技术、库存管理等。这些方法的产生及应用,对企业有效整合资源,产生效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单一性的管理方法的创新,如市场预测技术等;另一类是综合性管理方法的创新,如生产组合创新典型的范例——流水生产线、企业流程再造,均是生产组合的综合性改造。

管理方式方法创新的具体领域主要有:①新的领导风格。②对人的管理的新发展。③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管理方法的创造发明。④新的管理手段的开拓性应用,如信息技术导致管理手段的革新。⑤新办公设施的创设和使用。⑥企业生产经营的新组合等。

4.管理模式创新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全面的管理模式,它与企业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能够结合企业的特点创造出全新的管理并获得成功,这就是管理模式的创新。这是对管理模式大的方面的理解。

管理模式的创新实际上还可以在企业管理的某一个方面进行,如生产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模式、人事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因此,管理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企业综合管理方面的创新。②企业中某一管理方面的综合性创新。③企业管理方法、手段等综合性创新。④企业综合性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等。

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科研、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技术创新,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就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不论产品本身,还是生产这些产品的人和物资设备,或是被加工的原材料以及加工工艺,都是以一定的技术水平为基础或标志。因此,技术创新的开展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高新技术激烈竞争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革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曾以集装箱的产生为例,指出“把卡车车身从车轮上取下,放到货船上,在这个概念中并没有包含多少新技术,可这是一项创新”,这项创新缩短了货船留港的时间,“把远洋货船的生产率提高了一倍左右,或许还节省了运费。如果没有它,过去四十年中世界贸易的迅猛扩大就可能不会发生”。因此,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在已有科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独创性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使企业取得技术优势并将创新成果进行商业化应用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技术创新是一种具有独创性的企业行为。技术创新不仅不同于企业常规的产品生产过程,也有别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技术进步方式。如技术引进只能算是市场上已有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扩散,严格地讲不能算是技术创新。只有当企业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能够自行创造和发明,并以此生产出市场上还未出现的产品,或生产出更高品质的产品,或采用其他企业还未使用的生产工艺方法时,才能称之为技术创新。

(2)技术创新是一个最终将新技术引入经济生活的商业化过程。发明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端,往往停留在创造阶段,而技术创新则与应用相联系。任何技术创新活动,只有找到了与其相适应的市场方位、市场空间和适当的市场容量,才能实现新产品或新工艺的经济价值。

(3)技术创新是一种受经济环境制约的多层次企业行为。由于受多种经济环境的制约,不同的创新主体或者同一创新主体的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活动。

(二)技术创新的动力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一是来自企业内部,二是来自企业外部。主要动力构成因素为:

(1)科技发展的推动。科技发展永不停息,其发展所经历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环节都具有不断地向生产化、商品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的运动规律使新老技术不断更新,从而推动企业生产经营不断创新。

(2)市场需求的拉动。市场需求为技术创新指明方向,提供机会和激发创新火花,使企业看到潜在的商业机会并诱导他们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只有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3)企业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企业创新主体是指那些具备创新欲望和积极进取精神的企业家、科技人员及其他企业员工,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动力。

(4)企业外部竞争的压力。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是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外部压力;人才市场的竞争,也是迫使企业家、科技人员提高创新能力的外部压力,这些外部压力都可转化为企业的创新动力。

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多种形式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关键技术人才的引进应不受地域的限制。对科技人员可实行项目成果奖、新产品新增利润提成、技术折价入股或实行股票期权等分配办法。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和科研院校联合培训,不断更新科技人员的知识。

(三)技术创新的领域

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技术创新,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从生产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创新。材料既是构成产品和物质生产手段的物质基础,也是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作用的对象。材料的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材料性能制约着产品的质量。材料创新的内容有:开辟新的材料来源,以保证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开发和利用廉价的普通材料(或寻求普通材料的新用途)代替量少价昂的稀缺材料,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改造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提高产品质量。现代材料技术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并列的当前六大高新技术之一,其发展为材料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设备创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如何,是企业技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设备包括生产设备、储运设备、检验设备等,是现代企业的物质技术基础,设备的技术状况对企业生产力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不断进行设备改造和创新对于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节省劳动力具有很大作用。设备创新有利于加大企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劳动效率;有利于提高设备效能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有利于使企业的技术水平迈向新的台阶。

设备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改造和革新原有的设备,以延长其技术寿命或提高其效能。比如用单板机改装成自动控制的机床,用计算机把老式的织布机改装成计算机控制的织布机等。二是用更先进、更经济的生产设备取代陈旧、落后、过时的机器设备,以使企业生产建立在更加先进的物质基础之上。比如用汽流纺纱机取代旧式的纺纱机,用电视卫星传播系统取代原有的电视地面传播系统等。

(3)工艺创新。它包括生产工艺的改革和操作方法的改进。生产工艺是企业制造产品的总体流程和方法,包括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和工艺配方等;操作方法是劳动者利用生产设备在具体生产环节上对原材料、零部件或半成品的加工方法。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的创新既要求在设备创新的基础上改变产品制造的工艺过程和具体方法,也要求在不改变现有物质生产条件的同时,不断研究和改进具体的操作技术,调整工艺顺序和工艺配方,使生产过程更加合理,现有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现有材料得到充分的加工。可见,通过工艺创新可以节约能耗和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防止环境污染等。

(4)人事创新。任何生产手段都需要人来操作和利用。企业在材料创新和设备创新的同时,还需提高人的素质,使之符合技术创新后的生产和管理的要求,这就是人事创新。人事创新既包括根据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从外部汲取符合要求的人力资源,更需要加大企业内部的人才培训力度,不断用新知识、新技术去武装职工和管理者。如海尔集团为了占领家电产品生产技术的制高点,采取了一系列的人才潜能开发策略,吸引一大批高学历、高能力的硕士生、博士生加盟海尔。

三、产品创新

产品是企业的象征,任何企业都是通过向市场上提供某种或某些在某种程度上不可替代的产品来获得社会的承认,证明其存在价值,吸引消费者购买,补偿生产的消耗并获得自己的利润。产品及其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一)产品创新的定义

所谓产品创新就是在技术变化基础上的产品商业化,它既可以是全新技术、全新产品商业化,也可以是现有技术发展后现有产品的改进。具体而言,产品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的改造。这种改造和开发是指对产品的结构、性能、材质、技术特征等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改进、提高或独创。它既可以是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材料开发出一种全新型产品;也可以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部分采用新技术而制造出适合新用途、满足新需要的换代型新产品;还可以是对原有产品的性能、规格、款式、品种进行完善,但在原理、技术水平和结构上并无突破性的改变。

(二)产品创新的意义

产品创新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具体表现为产品的成本竞争力与产品的特色竞争力。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是否感兴趣,不仅要受到该产品的功能完整和完善程度的影响,还取决于这些功能的实现所需费用(购买费、使用维修费等)是否合算,也就是是否价廉物美。产品创新既可使企业为消费者带来新的满足,亦可使企业原先生产的产品表现出新的吸引力。产品创新促使企业创造品牌,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2)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企业产品的不断创新可以促进全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丰富人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产品创新的动力

产品是企业生产的核心,产品创新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产品创新的原动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产品创新的第一大动力,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服务产品,其促使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目的,都是为了让顾客乐于接受而又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和欲望。据美国学者迈尔斯和马奎斯对567项创新产品的调查显示,257项(占45%)是社会需求提出的,120项(占21%)是技术推动造成的,190项(占34%)是生产和管理因素在起作用。

(2)科技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激发产品创新。例如:光元件、光电池、太阳能热水器是物理学家发明光电效应以后的产物,光通信产品的开发是由光纤维的发明引起的。

(3)竞争压力。市场竞争压力在推动当今世界企业产品创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海尔集团2003年平均每天开发1~3个新产品,申请2.5项专利。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我们不是简单地为了专利而(争取)专利,不是为新产品而(搞)新产品,而是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市场,市场竞争在推动我们创新。”

(4)利益驱动。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依托,其目的在于获得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销售后所产生的利润。当一种新产品进入市场后,成长期是利润最高时期。进入饱和期和衰退期后,因为模仿产品越来越多,竞争加剧,利润会显著下降,因此必须由新的高利润产品来替代。从战略角度讲,所有产品开发必须是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

(四)产品创新的领域

产品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内容,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体现,它往往包含了其他的各种创新。其他创新都是围绕着产品创新进行的,而且其成果也最终在产品创新上得到体现。产品创新的目的就是研究、开发和生产出更好的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使其性能更好,外观更美,使用更便捷、更安全,总费用更低,更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因为产品是满足社会需要,参与竞争,直接体现企业价值的东西,因而这是企业创新的主要任务。广义上来说,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也称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就有形的物质产品而言,产品创新可在四个层面上实现:

(1)功能创新。功能创新就是开发出具有新性能的产品。例如,三九集团开发出999健康煲,用于家庭煎药。它有文火、武火、文武火三挡选择,有药液循环系统、回流系统、蒸汽回流系统、时限报警、水位报警等功能,保证药效稳定,操作安全方便,大受市场欢迎。

(2)结构创新。结构创新是不改变原有产品的基本性能,对现在生产的各种产品进行改进和改造,寻求更经济的材料、更合理的结构、更科学的工艺,使其生产成本更低,性能更完善,使用更安全经济,从而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例如,使产品轻、巧、小、薄,携带和使用方便、节省材料、能耗降低。电子记事本、DVD、摄像机、笔记本电脑、超薄洗衣机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3)外观创新。例如,服装款式及色彩的改变都可以使顾客需求得到新的满足,从而增加销售收入;苹果电脑一度依靠推出彩壳流线型PC机显著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4)品种创新。品种创新就是要求企业根据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结构,不断开发用户欢迎、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四、经营创新

企业要达到生产的最终目的,满足顾客的最大要求,获取最大的利润,必须通过经营创新来实现。市场是产品形成商品的桥梁,而营销则是产品走向市场,形成商品的实现形式和手段。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融入全球一体化,要把更多的产品推出国门,则必须遵循WTO的游戏规则,通过不断的经营创新,才能开拓国际市场,吃到一块大蛋糕。

(一)经营创新的概念

经营创新包括市场创新和营销创新。市场创新是通过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交易方式、促销方式、物流方式开拓新市场,或显著提高营销效率来降低风险的行为。市场创新不同于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它并不改变产品的性能或生产方法,而是开发潜在需求,改变商品价值的实现方法。经营创新是指通过改变企业对产品的构思、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计划和执行过程,以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和企业目标实现的经济活动。市场创新的目标是怎样开辟新市场,经营创新的目标则在于怎样巩固和提高原有市场的占有率。

(二)经营创新的意义

(1)经营创新是寻找市场机会的钥匙。市场的特殊性、消费者及其购买行为的复杂性,决定了寻找市场机会相对困难。经济的全球化、消费者的多层需求性质,都要求经营者以非凡的眼光和智慧分析市场——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差异中寻找市场机会;从对复杂的人群不同需求的分析中寻找适销对路的市场机会;从对广阔市场的缜密分析中,在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中寻找市场机会。例如,肯德基打入中国市场的成功就在于它市场开拓的正确定位。

(2)经营创新是实现企业经营目的的根本保证。经营创新的目的就是要真正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强调以满足顾客要求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把创造利润的过程建立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之中,做到市场需要什么、顾客需求什么,企业就提供什么。

(3)经营创新是合理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准则。顾客需求因时间、地点不同而差异极大,当产品需求超过供给能力时,部分顾客会流失,企业失去市场机会,或造成生产设施紧张;需求低于供给时,会导致设施与人员闲置,造成极大浪费,只有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分析顾客各种需求状况,才能使企业保持最佳经营状态,取得最佳效益。

(三)经营创新的导向

(1)需求导向。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以消费者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如何针对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设计和开发产品,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这就要求企业从顾客的观点出发,而不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销售并不是从属于生产,而是指导生产。总之企业应以消费者为核心,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获得利润。

(2)管理导向。企业的营销环境由人口、政治、文化、经济、社会、技术等诸多因素构成,这些因素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经营创新的实质在于“企业对动态环境的创造性适应”,即运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通过产品、渠道、价格和促销等实现对环境的适应。

(3)信息导向。随着信息的网络化,要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就必须借助于信息的传导。只有通过不断经营创新,才会准确掌握复杂多样的顾客需求、复杂多变的企业内外环境情况,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最佳质量的产品、最满意的服务,也为企业树立最佳形象。

(4)战略导向。经营创新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要求企业对市场环境具有长期适应性。现代企业中最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提出了持续发展的“绿色营销”战略,纷纷推出“绿色产品”、“生态产品”等,这种战略维护了消费者、企业和社会的长期利益。

(四)经营创新的领域

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由相对封闭的经济到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参与国际竞争,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急需市场营销创新。从“橄榄型”企业结构转换为“哑铃型”企业结构,进而转变为“虚拟型”企业结构,是企业改进和强化管理、实现市场营销创新的具体体现。从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到4G(顾客、成本、便利、沟通)是营销组合理论由传统的“消费者请注意”到“请注意消费者”理念的反向思维整合。伴随着消费时代的变迁,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也经历了三次更新:“好与坏”、“喜欢与不喜欢”、“满意与不满意”。这是顾客评判商品作为购买选择的三种行为标准。工业化时代后期,企业销售完成了由推销到营销管理模式的创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益沉重的环境压力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都要求企业实施绿色营销,以适应绿色消费潮流和绿色商品市场的日益扩大。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的到来,这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它对现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决策等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活动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网络经济将成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网络营销自然也成为未来无数企业和经销商重要的营销渠道。还有诸如定位营销、服务营销、关系营销、概念营销、文化营销、感性营销、品牌营销、质量营销、满意营销、虚拟营销、整合营销、战略营销等,都是现代市场环境下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的方向。

1.市场创新的领域

(1)“组装市场”。即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和供货方式,将原先分散的消费者和商品提供者集中到一起,以便得到专业化的服务,实现市场拓展。例如,洗车业、美容业、物业管理、会计事务所等。

(2)商业模式的改进。例如,用经营灵活、费用低、购买方便的超市、连锁商店、仓储商店等新型行业替代传统的百货商店。

(3)以新的方法和手段树立形象,刺激需求。例如,全景网络公司开创“网上路演”推销发行股票的先例,大获成功。

(4)改进物流,开辟新渠道。例如,美国Dell公司首创在网上直销电脑,获得了超常发展。

(5)改进交易方式。例如,超市允许顾客任意挑选商品,送货上门,邮购、电视购物、网上购物、信用卡购物、按揭购房等,都可以变潜在的市场为现实的市场。交易方式最伟大的创新是信用机制的建立。150多年前,信用制度在欧美出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方式被改变,人们可以贷款购物、先消费后付款或以分期付款方式先期消费,或者先付款后交货。

2.营销创新的领域

(1)产品创新。包括产品质量、特色、品牌、服务、保证等方面的创新。

(2)价格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基本价格、折扣、津贴、付款时间、信贷条件等方面的创新。

(3)渠道创新。包括销售范围、销售点、批发、零售等方面创新。

(4)促销创新。主要指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宣传、公共关系等方面创新。

第三节 管理者与创新

作为21世纪的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更好地运用管理的创新职能。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挑战在于如何通过发扬、培育、激励组织中的企业家精神来创新。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已成为组织和社会保持自身活力的主要支撑。

一、管理者在创新中的责任与作用

1.企业家

这里的“企业家”有特定的含义,它突破了人们习惯意识里“企业一把手”的局限,是指所有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人。企业家是创新活动中独特而又关键的角色,因此,他们需要有独特的能力与素质。

(1)偏爱变化,有强烈的好奇心。德鲁克提出,企业家总是视变化为健康的标准。他们总是寻找变化,对它做出反应,并将它视为一种机遇加以利用。企业家往往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理,喜欢去发现,去改变。

(2)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对现成的事物和看法不盲从,勇于脱出一般观念的窠臼,坚持自己的主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3)思维敏锐,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知道放弃。企业家不同于执着的发明者,尤其是组织的一把手必须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冒险,什么时候该更保守。企业家最大的价值是在于他在没有充分的信息和充分的理由时还要做出正确的决定。

(5)具有自信心和直面困境的勇气。企业家一旦确定了所做事情的价值,即使遭到阻挠和困难,也不改变初衷,总是勇往直前,直至成功。

2.企业家精神与创新

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以熊彼特最早,也最为深入。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包括:

(1)企业家的首创精神。

(2)企业家的成功欲。企业家要“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冲动,他求得成功不仅是为了成功的果实,而是为了成功本身”。

(3)企业家甘冒风险的精神。企业家“有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做成功的欢乐或者只是施展个人能力和智慧的欢乐。这类似于一个无所不在的动机……这类人寻找困难,为改革而改变,以冒险为乐事”。但他们绝不盲目冒险,而是更愿意冒那些他们认为能够控制住结果的风险。

(4)企业家的精明理智和敏捷。企业家的成功,与其说是敏锐和精力充沛,不如说是某种精细,他能抓住眼前的机会,再没有别的。

(5)企业家的事业心。企业家注重事业,注重领导才能的发挥,注重取得信任并确保计划的可行性,以说服银行家提供资本。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看到,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一种冒险和创新特质,通常表现为在具有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环境中,运用不充分的信息采取行动。企业家精神实质上则是一种创新精神,是人类创新本能的深化和加强,体现在人类追求成功、亲善、新知以及自利的基本动机中。由此得出,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源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或组织是创新的主要力量;而组织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团队,激发创新者创新的热情。

3.管理者在创新中的责任与作用

管理者在创新的过程中担当着创新的组织者、促进者、示范者的责任,对于组织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管理者的责任。在创新活动中,管理者首先应该是创新的示范者,要引导和带领自己的下属进行积极的创新。在创新开展较好的组织里,创新成绩是考评管理者工作的主要指标之一。其次,管理者是制度的制定者和资源的配置者,必然也是创新的组织者。管理者要组织创意的筛选,组织各种资源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还要组织对阶段性创新进行评价。最后,管理者也是创新的促进者,承担着营造创新环境、激励创新行为、消除创新障碍的责任。

(2)管理者的作用。从管理者的责任,可以看到管理者对于创新的作用非常重要而且无法替代。一方面,管理者的个性与态度直接影响者组织创新氛围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保持,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只要他对每一个新点子说“不”,或者那些勇于创新者若干年得不到奖励或者晋升,就很容易抑制或者破坏组织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管理者的能力也对创新能否取得预期成果至关重要。面对大量的创新点子,管理者能否给予正确的评价与判断,直接影响着创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面对创新遇到的障碍,管理者能否给予有力的鼓舞和支持,则决定着创新能否继续下去,能否最终取得成果。许多好的项目就是因为管理者的错误决策和暧昧的态度而前功尽弃,无果而终。因此,高瞻远瞩的领导者的存在通常也被看作创新的源泉。

二、管理者促进创新的做法

管理学家J.科特将成功的变革与创新的领导概括为八个环节:树立紧迫感、建立强有力的领导联盟、构建愿景规划及沟通创新愿景、广泛的授权运动、夺取短期胜利、巩固已有成果、深化创新、将创新成果制度化。从实践中看,管理者促进组织创新的角度和方法有很多,这里选取五个基本方面的做法重点介绍。

(一)培育创新的组织氛围

培育创造性环境或者组织文化是促进组织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工作。创造力是自发的,从产生想法到把这些想法中看似不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都是非正式、非线性的过程,对此我们无法控制。然而,我们能够营造一种环境,鼓励人们的创造力,并使创新成为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一个鼓励和支持创造力、想象力的组织文化应该包含四个主要因素:自由、鼓励、认可和对成功的渴望。围绕培育创新型组织文化,管理者的具体做法有:

1.营造相对自由的工作环境

自由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培养想象力的环境的核心因素。在我们的工作环境中,有机会或有能力发挥一定的自由对于创造过程非常重要,这里既包括做什么的自由,也包括怎样做的自由。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可以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发,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来做事。有利于组织创新的自由不是毫无约束和漫无目的,那样通常会让人们感觉无的放矢,反而会失去创造的动力。富有创造力的组织环境必须有一些明确的目标和适宜的体系结构,自由来自管理者对创新者的能力和责任心的信任,来自管理者的引导和协助而不是放任。

2.鼓励员工积极思考创新

营造了一个可以容纳自由思想的环境之后,管理层必须鼓励员工探索和开发新想法,而且要让大家知道“想法需要我们去探索,但并不是所有想法最后都能成功实现”。这需要高层管理者有准备、有计划地与各领域的专业人员沟通,了解基层的想法和进度,灌输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3.认可员工的所有创新努力

对员工产生的新观点和创造力的认可是营造创新文化的重要方法。因为认可是对人的尊重,是对员工的创新付出和创新意识的最大鼓励。管理者要重视人的作用,要鼓励大家表达自己的想法。管理者切忌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一个观点意味着什么之前就开始对它进行评价。要培养创造性,就必须接受新观点、重视新观点,肯定所有的努力倾向,还要包容创新中的错误。这个过程同样建立在信任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4.激发员工对成功的渴望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对成功的渴望,只是由于自身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常常难以显现出来。管理者培育创造性的组织文化,就是要将这种潜在的冲动和内心的渴望激发出来,形成人人为成功而努力的氛围,使组织充满创新的热情。除了日常个别的沟通和鼓励,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创新奖励大会分享创新成功的经验和成绩,营造创新氛围。一个重大计划的成功,会使从事这一计划的每个人都因团队的成功而获得巨大的荣耀和成就感,而这又会进一步让人对更多、更大的成功充满渴望。

5.要特别注意沟通的作用

交流能带来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与碰撞,也是疏通情感、消除误解的通道。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培育大家能够充分交流的环境,让普通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能进行无障碍的思想、情感、观念交流。

组织的创新绝不简单是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文化问题。员工必须有帮助公司的愿望,才可能将其智慧和精力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创新与否由个人的情感决定,创造力是内隐的、无形的,管理者无法用制度控制员工的思想和情感,也无法用命令和指挥来要求大家都去思考创新。如果管理者在忙碌的工作日程中抽出一些时间来与员工对话,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交流,不仅能够及时解决创新中遇到的问题,还能暗示员工他们对于公司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员工对组织的情感。

在创新管理上取得骄人成绩的惠普公司在创新文化的培育上有许多做法值得借鉴。惠普公司以职工为中心建立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强调公司管理层的中心任务是为雇员着想,保持公司良好的精神面貌。公司给全体员工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险,让重要岗位的员工拥有一定数量的公司股份,采用灵活的工作时间制度,保持员工职位的稳定性,进行利润分红等。公司还强调应该注重每一个员工的个人成长,给每个人培训的机会。为了淡化公司内部上下级之间的界限,减少领导阶层的特权,鼓励员工向上输送信息,形成了各级经理的办公室不关门、公司人员互称名字而不叫头衔的惯例。另外,惠普还率先采用开放式办公室设计,打破办公室之间的界限,使公司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加强。这种办公室结构后来被绝大多数硅谷公司所采纳,进而遍及全美国。不难看出,创新性组织文化的根本就是对人的重视。

(二)开发员工的创造力

创新是靠员工的创造力来支持的,知识、技巧、智慧、思维、灵感等都是创造力的源泉。虽然有天赋之说,但创造力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来开发,创新水平也可以靠培训来提高。培训的内容和意义如下:

1.技术知识的培训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之一,组织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知识总和反映了组织创新的潜力。以提高知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为目的的培训,可以增强员工的创新潜力,提升组织整体的创新能力。这种培训对于高科技或专业性较强领域的组织尤为必要。

2.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技巧的培训

这类培训可以教会员工如何运用创新的一般方法,既能激发员工创新的冲动,也有助于增加创新的成功比率。

3.团队合作意识培训

创新活动一般都需要密切配合的团队来共同完成。但许多创新者自主性较强,通常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因此,针对合作方式和合作能力的个人及团队培训十分关键。和谐、友好的团队气氛,不仅使人们工作时心情愉快,更有助于创新的顺利开展,提高创新的质量。企业可采用合作技能培训、模拟练习等方式实施此项培训。

4.创新战略和创新理念的培训

创新战略与创新本身意义的教育也可以改变员工的传统观念,使员工树立起正确的创新意识与态度。这种培训还可以扫除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心理障碍,使组织实施变革和创新更容易得到员工的支持。这种针对员工的培训对提高员工动力水平也有一定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当管理层加大培训和培养水平的力度时,从中获益的员工就会更乐于为组织奉献。组织做了组织该做的事情,员工也会做员工该做的事情。如前所述,内心的愿望也是创造力的源泉,激发并强化这种愿望是开发员工创造力的一种途径。

创新活动与组织的一般活动是有区别的,而一般的管理者也缺少管理创新工作的必要技能和知识。因此,管理者自身也要进行一定的创新管理培训和学习,内容包括领导方式、沟通、关系管理和资源管理等方面。

创造力的开发培训有多种形式,如自学、学术会议、参观访问其他公司和机构、外部培训课程、技术辅导、现场学习以及传统的课堂培训等。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

学术界将“学习型组织”界定为“一个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能不断创造未来的组织”。由此可见,创新型组织必然是学习型组织,学习真正的目的是拓展创造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就是在内部形成完善的学习机制,把组织成员与工作持续地结合起来,使组织在个人、工作团队及整个系统三个层次上得到共同发展,形成“学习—持续改进—建立竞争优势”的良性循环。建立学习型组织需要通过系统思考、建立共同的愿景目标、改善心智模式以及团队学习来实现。学习型组织强调的是学习,是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尤其是经营管理决策层)、全过程学习(不把学习和工作分开)、团体合作学习、共同开发智力。团体学习可以从深度会谈开始,通过无障碍交流来发现更深入的见解,进入一起思考的状态。

在学习型组织中,知识、经验的共享是典型的特征。3M公司的做法是通过“三/三/三”辅导计划,把销售人员和科学家的经验、见识和创新思想传输到世界各地。具体是由三名美国销售代表前往国外分公司,辅导他们当地的同行,为期三周,每年三次。3M公司还将企业的科学家定期派往海外实验室,这些科学家在海外召开各种技术研讨会,并在那里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足以对当地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创新者产生充分影响。鼓励员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自主学习,也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现实做法。惠普公司以为技术人员在斯坦福大学就读提供学费的方式大力支持员工的自主学习。惠普的很多员工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拿到了硕士学位,不仅自身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将所学到的最新知识带回惠普,使惠普的整体技术水平始终处于领先的位置。

(四)正确对待创新的成功与失败

没有人喜欢失败,但即使是再伟大的成功者,其失败的次数还是要超过成功的次数,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一下子就做成功的。容许失败才能有所创新,而且越是突破性大的成果,失败的概率就越高。几乎所有的重大创新都是从10次、20次甚至是上百次的失败中走向成功的。在外人看来充满辉煌纪录的贝尔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一天到晚却都是面对失败。因为产品研制的大部分时间(至少一半)不是在设计上,而是用在改错上,不断改进的结果,才成就了一件可以推向市场的合格产品。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尽量追求卓越;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容忍失败。

德鲁克在谈到创新的成功与失败时,也提出:失败不能被拒绝,而且几乎不可能不受注意。但失败却隐含着成功的机遇。虽然许多失败都是贪婪、愚昧、盲目追求或设计、执行不力的结果,但是如果经过精心设计、规划及小心执行后仍然失败,就常常反映了隐藏的变化以及随变化而来的机遇,抓住其中的机遇,下一步就可能迎来成功。

伴随组织与环境的发展,创新是无止境的,因此,每一个创新项目的成功也都是阶段性的。要保持组织持续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取得创新成功。

(五)建立有助于创新的日常管理制度

在一般的组织中,除了专门的研发人员有组织安排的特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尝试创新,其他岗位的人员在每一个工作日都有既定的工作任务和程序。然而,进行创新必须要有思考的时间和自由。如果日常情况下,在组织规定的工作时间内特别安排出相应的时间用于创新交流、思考和试验,甚至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以协助试验,那将会大大促进普通岗位人员进行创新的热情。从日常的管理制度中为创新开辟特殊的环境,3M公司和科宁公司的做法可供参考。

3M公司在创新中的辉煌成果源于其与创新有关的制度安排与历史传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5%法则”。具体内容是员工可以把自己15%的工作时间用于非公司指派的、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并且可以利用公司的各种资源。这一法则是员工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创新的一种象征,使研究人员自由组合进行研究有了时间保障,很多员工花在业余研究项目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了15%。

科宁公司的Sullivan Park研发实验室也鼓励员工利用公司的资源以及工作时间从事自由的创新活动,为此特别制定了“周五下午的试验”制度。该制度要求实验室所有科学家把每个星期五下午的时间都用于尝试“有点儿疯狂的想法”,允许科学家们从事上级所不知道的项目,包括那些已被上级否决的项目。一个最初被研发主管枪毙了的、有关基因技术的全新业务领域,就是在星期五下午的自由试验中得以继续并取得成功的。在这一制度的推动下,Sullivan Park实验室每年都会创造出成百上千种科研成果。

当然,日常的管理制度很多,建立有助于创新活动开展的管理制度也是灵活多样的,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进行设计。例如,可通过奖惩制度的设定来促进创新。员工按常规程序操作出现了错误或者因为疏忽大意、不负责任造成的创新失败,是应给予惩罚的;但对于已尽了责任、经过努力仍旧失败了的创新就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否则若给予惩罚,就可能压抑创造力的释放,打击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对于一个创新型的组织来说,最不能容忍的是懒散和没有行动。Dean Keith Simonton从多项研究中得出:创造力源于行动。无论是作曲家、画家、诗人、发明家,还是科学家,创造力都是工作量的函数。因此,应该将人们是否在行动作为评判从事创新工作员工的一种标准,对于那些只说不做的人,应予以惩罚。

【本章小结】

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引进和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实施。

创新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根据创新的内容可以分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经营创新。

管理创新是一种创造新的资源整合范式的动态性活动,它同技术一起构成现代企业中不可缺少的投入组合。通过资源、市场、战略、组织和流程等领域的管理创新,企业可以形成科学的管理,提高现有资源的配置效率。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是终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该产品和服务背后隐含的科技的竞争。如何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如何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如何控制技术创新中的风险,这些都是值得企业深思的问题。

产品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内容,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体现,它往往包含了其他的各种创新。其他创新都是围绕着产品创新进行的,而且其成果也最终在产品创新上得到体现。

经营创新是指通过改变企业对产品的构思、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计划和执行过程,以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和企业目标实现的经济活动。市场创新的目标是怎样开辟新市场,经营创新的目标则在于怎样巩固和提高原有市场的占有率。

管理者在创新中承担着组织者、促进者、示范者的任务,对于组织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家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创新精神。管理者促进创新的做法很多,具体应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而定。

【案例分析】

海尔创新案例解析

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根源,是竞争力之本,它产生新的市场契机时往往能大幅度地超越对手,获得极佳的经营成果。为持续获得创新成果,海尔将创新列为例行性生产作业流程的环节,并逐渐成为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一、创新之道源于客户

据哈佛大学商学院调查,在上市的新产品中57%是由消费者创造的;美国斯隆学院调查结果表明,成功的民用新产品有60%~80%来自用户的建议。事实上,伴随着人本主义思潮在社会的广泛传播,企业与消费者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买卖关系,企业的重心应当逐渐开始从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向实现产品个性化、注重消费者存在的个性需求发展。

北京的一位老太太对空调既爱又怕,爱的是因为空调带来凉爽和温暖,怕的是空调对着人吹,让人特别不舒服,经常引起头痛等症状。空调能不能不对着人吹?思来想去,凭着平时对企业的粗略印象,她觉得可能只有海尔会重视这个想法。于是,她给海尔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她的意思。没想到,这封信不但得到海尔的重视,海尔举一反三,竟引发了空调送风方式的革命。

经过潜心研究,海尔人研发出了可以上下出风的空调新送风方式。就是说,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出风方式。消费者可以利用空调双导板不同步运转的原理,选择导板单独运转或同时反方向运转,达到水平送风的效果。不仅如此,在空调制热时,可以选择自下而上的送风方式,因为热空气轻,自然由房间自下而上,达到快速暖房的效果;在空调制冷时,因为冷空气重,选择由上而下送风会使风自然由房间自上而下,从而使房间迅速降温。这种送风方式“聪明”地利用了冷、热风的不同特点,使人倍感健康舒适,被海尔人称为“聪明风”。

二、创造个性创造品位

山东威海的一位消费者在发给海尔的邮件里说,她看电视时发现,普通彩电在换台时,都会突然“黑”一两秒钟才能换到下一个台去,画面骤黑骤亮,强烈的光线色彩反差使眼睛极不舒服。她希望海尔彩电能拿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用户的难题就是科研开发的课题!海尔开发人员迅速组成攻关小组,经过小组成员的努力,一款能解决电视晃眼症的彩电就这样问世了。它的“个性”之处在于:在机壳中内置了一个智能光控模块,能够对每幅图像的亮度与对比度进行精密计算,从而使彩电在2秒钟的时间内,就可以播放100幅明暗不同的画面。所以在换台时,这款彩电的画面不是骤黑骤亮,而是有一个渐黑渐亮的缓冲过程,这就有效地解决了“电视晃眼症”的难题。据悉,此产品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在北京蓝岛商场,第一批“换台不晃眼”彩电上市不到一小时就被消费者抢购一空。

为什么在彩电“千人一面”普遍低迷的背景下,“换台不晃眼”彩电能打动人心呢?说到底,正是由于海尔从消费者出发而形成的鲜明个性。反思过去同质化的彩电市场,中国彩电行业持续了近十年的价格战最终的后果是:彩电行业的总规模虽然不断膨胀,但是利润率却持续下降;而彩电市场上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也正说明了消费者利用彩电获取信息、娱乐的共性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他们需要适合自己新的生活习惯的更加个性化的东西。

三、创新不止亮点不断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忽视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发展后劲必然不足。家电生产商已经不可能靠大规模生产来创造更多的附加值,一味强调生产而忽视创新,就必然被市场所抛弃。家电的竞争最终是落在产品技术层面上,但技术是通过产品表现出来的,如何提供高品质、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才是中高端市场竞争的核心所在。

国内目前各类洗衣机年生产量已超过1200万台,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波轮式洗衣机是日本发明的、滚筒式洗衣机是欧洲发明的、搅拌式洗衣机是美国发明的,海尔人一直有一个梦:一定要发明出世界领先的“中国造”洗衣机。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一届全球家电展览会上推出并申报国际PCT发明专利的海尔“双动力”(滚筒、波轮功能二合一)洗衣机,以双一半(用水一半、用时一半)、三模式(搅、揉、搓)的卓越的性能特点,在展览会上引起极大关注,成为全球家电展览会上的最大亮点。之后,海尔又推出“玫瑰钻”滚筒洗衣机,成为海尔创造需求的又一典范之作。高科技含量,加上人性化设计,使该机不仅秀外慧中,还极富诗情画意,机身仅厚40厘米,却能容下5公斤的衣物。有了这一身优点,海尔“玫瑰钻”又成了商家和消费者的新宠。

海尔冰箱的市场综合占有率、产品销量在国内同行业内,已连续12年稳居榜首,被数家权威部门推上“王座”,海尔冰箱往往以大于第二与第三之和的业绩占据冰箱市场的巨大份额。这些市场业绩得益于其持续的创新和闪电般的速度,仅在2001年,海尔冰箱便推出了212款新产品,包括引领全频科技的海尔太空冰箱,被世界营销大师科特勒先生授予“创意奖”的微波炉冰箱,“无需解冻即时切”给全国用户带去健康和便利的海尔“快乐王子007”。在美国国际家电展上,海尔冰箱推出的印有各式富于动感的美国国旗图案的“国旗冰箱”使美国人激动不已。国内海尔“画门007”冰箱正掀起一股“色彩斑斓的流行旋风”——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冰箱门体换新貌。

海尔的“智慧眼”变频空调,则以其个性化的设计让人们惊叹不已,它可以根据光线强弱(白天、晚上)、室内外温差、人员多少而自动调节运行状态,根据人的远近自动关机、自动调节风速、自动调频,使人始终处于舒适的温度中。只有像海尔空调这样,不拘于价格之争而放眼于技术的提高,不断推出高科技产品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领先,并创造市场、赢得市场。令人深思的是,“智慧眼”空调的火暴与价格一降再降仍少有人问津的空调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说明价格与价值之间,成熟的消费者在选择上,越来越倾向于后者。只有拥有过硬的质量与差别化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海尔集团不仅仅是在创造着一个产品、一个企业,而且是在创造着一个品牌、机制,创造着一种文化和精神,海尔集团在创造着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思考题:

1.海尔创新模式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2.面对日益全球化的新经济,谈谈如何将创新能力转变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复习思考题】

1.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的含义是什么?它同发明创造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简述企业创新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3.创新的方法有哪些?

4.试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经营创新的内涵。

5.企业家精神是什么?

6.成功创新的组织有哪些共性的因素值得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