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管理方式创新

管理方式创新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方式是组织资源整合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和具体方法。管理方式问题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除此之外,还应对大量的管理方式创新所导致的组织不同绩效进行研究分析,为管理方式的创新提供现实基础[12]。在集中调查后,高层管理者决定全面改变柯达的组织结构,使公司更具竞争性。

五、管理方式创新

管理方式是组织资源整合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和具体方法。管理方式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能提高效率,或使人际关系协调,或更好地激励组织成员,从而有利于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10]。管理方式问题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其理论和实践价值而言,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最终实现,都需要体现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

21世纪,管理方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得到完善。管理方式的变革呈现出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方法集成化、理论指导科学化的趋势。

(一)管理手段信息化

在当代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以及一体化的背景下,管理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就是信息化管理。新世纪的管理几乎一刻也离不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现代化通信设备和其他高科技成果的应用,使管理手段进一步现代化并促进管理理论不断超前发展;同时,数字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使管理方式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管理者们真正领悟到网络正在改变整个世界的工作方式这一现实。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经营者信息交流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乃至组织结构的一系列变革。这使得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和观念已经难以完全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企业必须开拓自己的新视野,制定符合时代步伐的企业发展战略,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式方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管理方法集成化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到20世纪60—80年代初孔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管理科学迅速发展。学科的交叉融合、管理实践的强力推动,产生了许多新的管理方法,如当今的准时生产(JIT)、精益生产(LP)、柔性制造(F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并行工程(CE)、供应链管理(SCM)、企业经营过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计划(EPR)、学习型组织(LO)、电子商务(EC),等等。然而,21世纪的管理方法不仅是上述管理方法的单独运用,而且是借助信息技术,将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行集成,新的CIMS(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时代即将到来[11]

(三)理论指导科学化

发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科学理论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运用数学运筹学、模拟技术、电子计算机、系统工程的发展成果为管理科学实用化提供有利条件,使大量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的发明应用在管理方式的创新之上。除此之外,还应对大量的管理方式创新所导致的组织不同绩效进行研究分析,为管理方式的创新提供现实基础[12]

【案例一】

柯达的改组[13]

伊斯特曼·柯达公司成立于1901年10月24日的新泽西,起源于1880年乔治·伊斯特曼建立的伊斯特曼伊斯特曼干性感光板公司。伊斯特曼干性感光板公司以大批量生产形式为早期照相机提供干性感光板。乔治·伊斯特曼开发了纸制镀银胶卷,发明了第一台便携式照相机,并且以该发明为技术基础成立了新的公司。

在起步阶段,伊斯特曼急需降低生产成本的技术,以扩大他的产品市场。因而他迅速应用科学管理原理以提高生产效率,并采用员工导向的领导方法。几年后,他以“柯达妈妈”而著称。因为他在公司的组织之间和成员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直到1980年,柯达从未解雇过工人。工人工作量很低,不论是管理者还是工人都可以在柯达度过一生的职业生涯,经常是一家人或是家庭中较成功的一代成为柯达雇员,在罗切斯特、纽约、总部或是其他生产基地工作。

然而在成功的背后,决策权却集中在高层组织,长期固定的管理群体制定所有重要的决策,并且通过沟通,将高层组织决策落实到基层管理者。当提及晋升时,更重要的是经验和对公司的忠诚,而不是个人绩效。

这种管理方法在柯达垄断胶卷市场时非常有效,但是当柯达面对来自德国阿格法和日本富士的激烈竞争时却成了障碍。这两个公司用一种新的方法生产胶卷,成本低于柯达,成为对柯达原有优势的挑战。柯达的管理者对此反应迟钝,组织层次多,集权的组织结构降低了制定和执行决策的速度,保守意识使管理者不愿变革。21世纪80年代柯达的情况日益恶化,市场份额和利润下降,高层管理当局不得不处理这一问题。

在集中调查后,高层管理者决定全面改变柯达的组织结构,使公司更具竞争性。他们按照产品类别将公司分成四个独立部门,大大缩小劳动力规模。柯达的员工终身制政策,随着公司历史上第一次解雇开始执行而结束。高层管理者的目标就是扁平化组织结构,授权给基层的员工。他们希望分权能帮助基层管理者更具企业家的能力,并注重寻找降低成本的新方法。

一系列的改革并不足以使柯达扭转现状。1994年,史无前例地,柯达从公司以外指定了一位CEO,并因此改变了公司的命运。乔治·菲瑟,摩托罗拉的前任CEO上任了。菲瑟曾因在摩托罗拉营造了创新氛围而闻名,使公司成为手机产业中的佼佼者,为了提高新产品开发比例,使公司恢复原有市场份额,他努力改变柯达管理者的传统管理方式,使他们使用更具创造性的方法。菲瑟同时进一步改组公司的组织结构,解雇数以千计的雇员和管理者,卖掉柯达的许多事业部门。今天的柯达与10年前的柯达有很大的不同,一系列新的原则指导着管理者和员工们。

案例思考

1.20世纪80年代,柯达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2.应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讨论柯达公司是如何改变组织机构和管理方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

【案例二】

联合航空的改革[14]

联合航空的总部设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城外。1994年7月12日,联合航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员工所有制公司。作为公司新的所有者和投资者,员工必须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使公司在航空业中保持长期的竞争地位。新的所有者正努力建立一种新的组织文化,在员工参与管理、开放与真诚的交流、意见与建议的共享、信任、尊重个体差异以及工作团队方面培育高度义务感。

一个新加入的所有者创建了一种新组织叫做“顾客疑难解答小组”。这是一种注重顾客满意的组织。这一创意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为了在日趋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取得成功,联合航空(UAL)再也不能用传统的方法运作,再也不能只注重经营中的管理。由于UAL是一个雇员所有的公司,它需要员工提供建议,同时需要既能够协调每一个员工,又可使公司成为世界级竞争者的决策。

UAL的新的管理方式认为员工参与、以顾客为中心、持续不断地改革是成功和获利必不可少的因素。管理所面临的任务应是更多地围绕激励和授权,使员工们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立即解决问题。鉴于这种认识,在文化变革部门的倡导下,他们已经设立了几个积极的新计划。

计划之一是管理组织开拓的“使命联合”计划。为此组织者用了一天的时间,使所有员工理解了为什么他们必须在一起做着不同的工作去实现他们根本的目标“成为可供选择的世界性的航空公司”。

每一个使命联合体是为大概150个员工计划的,这些员工来自公司的各个部门、不同的组织层次和工作小组。他们设计出一种组合程序,以保证每一个项目下组合的员工工作小组、横向部门的职能和决策都能发挥最大效能。在使命统一项目中,每一个成员都面对以下挑战:

·全面了解统一的使命、组织发展前景和价值观

·深刻理解商业决策是怎样制定出来的

·增强个体对消费者的影响力的认识

·关注公司的优势与劣势

·员工之间的互动影响

·澄清所有者的概念

·共享重大的成功,理解员工怎样做着不同的工作

通过使命的统一,员工们理解并开始关心公司内协调的核心价值,安全、正直、尊重、团队服务、顾客满意和营利性。从根本上来说,公司认为这些价值观会帮助他们在提供安全航空服务为先决条件下,实现他们的目标“成为可供选择的世界性航空公司”。作为一种员工参与的新管理理念的萌芽,联合体设立一个员工参与程序,其集中在客户服务、组织事务和获利能力几方面。通过借鉴大量员工所有制公司的最佳成功经验,他们创造了“好中好”程序。这一程序最突出的优越性是能把员工吸引到一个团队中,去识别和解决那些影响消费者的现场操作和质量问题。好中好团队目的在于持续改进团队控制范围内服务。团队对他们的目标会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同时,可以在基层得到授权用创新的方法经营。

好中好项目是联合体的第一次尝试,试图在所有部门间建立共同解决问题的桥梁。这意味着一个长期组织文化转变的开始,一个共同合作、共同决策、共同学习的组织,使员工受到激励去掌握新的能力,以不同方式工作、团队工作实现了价值和得到了回报,使责任心和义务感最大化,个人和专业发展不断提高,组织层次最小化。自我决策、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得到关注,并且管理提供了必要的领导来引导和维持授权水平。

对于联合体中的成员来说,管理者同样变得日趋重要。他们制定目标,同时花些时间从事一些基层的经营工作,目的是更好地领导和计划组织文化的转变。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比过去更加身先士卒,能够与员工进行更加开放和有效沟通。管理者使用目标引导方法,通过互动式沟通来鼓励与雇员进行开放的交流。

自从成为员工所有制公司以来,联合航空公司不得不做大量的国际核心力调查,试图寻找最佳的工作方法。主流文化的转变促使公司的战略转移在国际规模水平更具竞争力。幸运的是,作为所有者,他们被迫注重新的动态工作方法。他们发现,达到甚至超越顾客的期望是竞争和达到目标的唯一途径。通过有效的雇员参与和更具互动性的管理,他们显然已进入正确轨道。

案例思考

1.这一变革项目的案例阐述什么问题?

2.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借鉴这一案例。

【注释】

[1]芮明杰.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8.

[2]于中宁.现代管理新视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20.

[3]参见唐云锦.管理学导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313.

[4]参见金锡万.管理创新与应用.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1.

[5]参见李培.管理学原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87.

[6]参见王伟.管理创新原理与实务.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83-85.

[7]参见戴木才.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教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40.

[8]参见郭小平.管理学原理.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223.

[9]参见周三多.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511-512.

[10]参见戴木才.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教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249.

[11]参见戴木才.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教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69.

[12]参见吴晓鸥.管理学.兰州: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212.

[13]摘自王毅捷.管理学案例100.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14]摘自王毅捷.管理学案例100.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